鸟鸣涧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5-1-6 10:09 编辑http://p2.qhimg.com/dmtfd/120_75_/t0173588dc4028e3159.jpg?size=320x229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闲:安静。 空:空空荡荡。
【诗景】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简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cyycxhy 发表于 2012-12-28 08: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爸妈网上就有,是我上传的,在资源区搜索阅读和欣赏就出来了。
非常感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2-12-31 11:19 编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蔑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翻译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4 14:09 编辑
入京
(明) 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释】
绢帕、麻菇、线香:这些都是本当时比较稀缺的土特产品,通常是官员送给权贵们的贡品。
闾阎:指老百姓。
【译文】
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后世影响】
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后世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
暮江吟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4 10:20 编辑暮江吟①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②铺水中 ,
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
可怜④九月初三夜⑤,
露似真珠⑥月似弓⑦。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③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西江月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4 10:52 编辑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3、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4、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书湖阴先生壁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4 14:15 编辑书①湖阴先生②壁
【宋】王安石
茅檐③(yán)长扫净无苔④,
花木成畦⑤(qí )手自栽。
一水护田⑥将⑦绿绕,
两山排闼⑧(tà)送青来⑨。
【注释】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解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江雪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4 14:15 编辑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统统收下{:soso_e100:} 诗 言 志 {:soso_e160:}
兰溪棹歌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19 23:48 编辑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⑴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⑷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译文】
春夜雨后,一弯新月挂在枝头,两岸细柳荡漾在水面上,兰溪江之水清澈如镜,在月光下映出如画的山色。
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后,兰溪水暴涨起来,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便纷纷游上溪头浅滩嬉戏。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进士。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年少时师从萧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公元789年(贞元五年),上表辞官归隐,客死返乡途中。他当时的诗名很大。他的诗,题材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桃花溪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21 18:05 编辑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的地理位置】
桃花溪发源于黄山桃花峰北侧,集桃花峰诸水,经桃花潭至白龙桥上方“龙头石”处,称桃花溪。与黄山莲花、云际、朱砂诸水汇流的白云溪,在“龙头石”汇合后,流入白龙桥;又与人字瀑水汇合,经温泉而下,称汤泉溪。溪水从紫云桥以下,又称逍遥溪。
【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为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村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作了详尽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通往桃花源)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林的人了)。
游园不值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22 16:21 编辑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
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⑥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很长时间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爱惜青苔,担心被游人踩坏,从而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江畔独步寻花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1-22 16:32 编辑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
(5) 时时:时常。
(6)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7)娇:可爱的。
(8)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9)啼:(某些鸟兽)叫声。
【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彩蝶在花间恋恋不舍不停地飞舞,
自在娇媚的黄莺发出恰恰的啼叫声。
【鉴赏】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共七首)绝句。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滁州西涧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3-2 18:39 编辑滁州①西涧 ②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③涧边生,
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带雨⑥晚来急,
野渡无人⑦舟自横⑧。
[诗词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诗词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
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舟夜书所见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3-2 18:53 编辑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
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的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是每周一首吗? taomie 发表于 2013-3-2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每周一首吗?
不一定,假期停了,慢慢把课标要求的补齐
我们也要求背诗了,一天一首,觉得挺好的。 我也复习了一遍,楼主真细心 敬佩楼主,学习中。 支持小朋友们多背古诗!{:soso_e100:} lisa1026 发表于 2012-12-20 1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七步诗
(三国)曹植
原文:
我整理过了,群里搜一下,注释每张A4纸,必背古诗80首 非常喜欢你的贴,我家背古诗是这样的,都是读几遍然后给孩子讲解很浅显的意思。我们在读、几遍孩子就会了。然后在不断的重复。 我们也在复习以前读的诗 唉,父母不容易呀
蝶恋花·答李淑一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4-15 22:45 编辑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注释】
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①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 柳直荀
,1997年逝世。上中学时与杨开慧(毛泽东的第一任夫人)结为好友,经杨开慧介绍与柳直荀(革命先驱)认识,24年与柳直荀结婚,他结婚三年左右,柳直荀革命离家,李淑一独自在家教书,养育儿子,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直到解放后,李淑一才知柳直荀早在23年前就死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手里。
②杨柳: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被错杀牺牲)。
③飏(yáng扬):飘扬.
④重霄九:九重霄,天的最高处.我国古代神话认为天有九重(在本文中为倒装句).
⑤吴刚:神话中月亮里的一个仙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吴刚被罚到那里砍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⑥桂花酒:传说是仙人的饮料。
⑦嫦娥:神话中月亮上的仙女.据《淮南子·览冥训》,嫦娥(一作姮娥、恒娥)是后羿(yì异)的妻子,因为被迫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中.
⑧舒广袖:伸展宽大的袖子.
⑨ 伏虎:指革命胜利。
⑩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韵.作者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译文】我失去了深受自己宠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 杨柳二人的英魂轻轻飘向深广的长空。 试问吴刚天上有什么? 吴刚捧出了月宫特有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 在万里青天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 突然有人报之人间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热泪飞洒犹如倾盆大雨。
房兵曹胡马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5-15 22:42 编辑房兵曹胡马①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②,锋棱瘦骨成③。
竹批双耳峻④,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⑤。
骁腾有如此⑥,万里可横行。
【注释】
①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②胡:此指西域。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③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④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双耳俊: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⑤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⑥骁腾:健步奔驰。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约作于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正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帖最后由 lisa1026 于 2013-5-15 22:50 编辑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奇:奇妙。
6.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
【译文】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收藏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