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2-12-22 14:01:18

萧愚:填鸭教学法与“神童秀”

这是一篇很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看了以后会让你对早教有更加科学的认识: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威特和斯特娜夫人的早期教育看起来那么完美,可孩子成年之后就变得平庸甚至厌倦了以前擅长的专长呢?


我们看到,两人在教学的时候都特别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不能强迫教”是两人共同的教学原则。为此他们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小游戏、小教具来辅助教学,效果很好,很多直到今天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老威特给儿子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让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修塔、架桥、或者筑城。这个游戏就像今天的孩子们玩的积木一样。除此之外,老威特还教儿子做模仿人生各种活动的游戏。斯特娜夫人发明的游戏就更多了。为了让维尼牢记神话、历史和圣经里的故事,她往往把有关内容编写在纸牌上。对于历史事件,斯特娜夫人的方法是
让维尼用戏剧的形式演一遍。这样做特别容易记忆。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原来兴趣是有不同种类的。一种是短时兴趣,这种兴趣建立在享乐的基础上,一般儿童都会有。比如,吃美味食品,玩电子游戏等。我们训练马戏团里的动物一般就用这种办法。动物表现好了就不停地给吃的予以奖励。老卡尔与斯特娜夫人就是用这种方法。他们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好胜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过于枯燥,避免了对孩子的逼迫,让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态的前提下学东西。这种方法即便今天的教学也经常用,所谓快乐教学、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

与这种兴趣不同的是长期兴趣,既可能在享乐基础上,又可能建立在认知基础上。这种兴趣的来源有些神秘。有些孩子就是对音乐着迷,有些孩子则对数学着迷,还有的孩子对读书着迷。这种兴趣的最大特点是自发性。他可能由人的一种本能力量所驱动。我在一本书中提到的慧根这个概念与这个现象类似。所以,心理学家评判一个儿童是否是天才儿童,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对某一天赋领域有着持久而狂热的兴趣。

记得看过一个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故事中有幅漫画,画上,华罗庚的父亲正举着算盘追打华罗庚,小华罗庚则抱着自己的数学书东躲西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华罗庚的父亲只想让华罗庚打理好自家的店铺,不想让他去学什么没用的数学。而小华罗庚却对数学异常痴迷。


音乐家亨德尔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律师,这个职业赚钱容易受人尊敬。可亨德尔五岁时便对音乐着了迷。他的父亲于是想尽办法去限制他,就像今天的父母让孩子戒网瘾那样。因为小学里有音乐课,他父亲甚至不让他去上学。可亨德尔却瞒着父母弄到了一架古钢琴,趁家里人熟睡的时候从床上悄悄地溜出来,爬上屋顶阁楼,在那里杀声苦练。


巴赫也有类似的故事。巴赫的哥哥也是音乐家,他嫉妒弟弟的才能,不给他乐谱。但是,巴赫在深夜偷了哥哥的乐谱,在月光下抄写下来。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长期兴趣的例子。


我们看到,无论是老卡尔还是斯特娜夫人他们所激发的都是孩子的短时兴趣。在他们培养孩子的整个过程中,缺乏培养和发现孩子长期兴趣的方法。归根结底,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是填鸭,只是这种填鸭并非用暴力的手段强迫去填,而是用诱哄的手法来填。我们看到,小威特在不到7岁时脑袋里已经被父亲灌输了数不清的知识,除了五门外语外,还包括数学,天文,历史、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十来门学科的知识。而斯特娜夫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百科知识外,不到8岁的小维尼还学习了五门外语、小提琴,钢琴,绘画,国际象棋、写作、翻译等等。在短短几年中精通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达到“神童秀”的目的之外,看不出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积极作用。


提到做秀,今天有不少父母热衷此道,让孩子拼命识字或者背英语单词,孩子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他贴上神童的标签,家长借此到处推销自己的教育法。这种做法与200年前的老卡尔威特,100年前的斯特娜夫人如出一辙。


老卡尔·威特的“神童秀”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有大富豪肯出钱让小威特读大学。而老威特自己也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教育名流。斯特娜夫人的“神童秀”也成功了,不管怎么说,斯特娜夫人成了当时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她开了出版公司,四处演讲推销自己的各种书籍、教具,真可以称作名利双收。


将《卡尔威特真相》一书的五个主人公比较一下大家可以看到,五个人里成就最大的是威纳和穆勒,而无论是老威纳还是老穆勒,对孩子都没有强调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到处做秀。进一步比较老穆勒和老卡尔·威特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老穆勒强调孩子知识的深度,强调基础,这种学习根基扎得深,但短时期内看不出惊人的效果,当然,老穆勒也没有急着让孩子出人头地。而老卡尔·威特则不同,他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广度,根基不深但面面俱到,很容易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由于他的目的是让小威特吸引富豪们的眼球,这种的做法也许就那时而言有其高明之处,而对今天的家长来说,借鉴这种教学方法需慎之又慎,除非你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放卫星,出名,做秀。


卡尔·威特教学法的后果就是卡尔·威特一直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直到留学意大利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但丁研究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找到了这个兴趣也身不由己,无法投入其中,只得从事自己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法学研究。这样的经历跟我国许多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简直如出一辙。


而小维尼则更加典型。给母亲做了20余年的教育模特,最终留下一句“对于儿童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当作证明某种教育理念的工具”之后便销声匿迹。


我通过调查发现小卡尔·威特与小维尼成年后的景况后,一个最大的感叹就是觉得教育的确是一门科学,的确是有规律可循的。指望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天才,那绝对是一种神话。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2-12-22 14:05:15

关于早教你必须知道的:人造神童究竟可行否?

人造神童究竟可行否?
神童,顾名思义,就是能力超过同龄人很多的儿童或者年轻人。比如,我国十岁考入大学的张忻炀,13岁考入大学的魏永康,14岁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等人都可以被成为神童。

历史上,9岁进入大学的大科学家维纳,10岁进入大学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11岁进入哈佛大学的西迪斯,6岁开始作曲的莫扎特,甚至名传千古的方仲永等等也都可以被称为神童。

可以说,神童之“神”究竟来自何处是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谜团。人类不停的发问:神童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教育出来的?这种天赋是基因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意外,还是由家长、学校和导师等环境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先天因素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很多神童都是在没有特殊训练的情况下偶然发现具有某种特殊能力。

英国默西塞德郡有一个6岁的盲人女孩叫马妮·莱恩,音乐界把她看作“音乐神童”,因为双眼皆盲的她在一岁时就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弹钢琴,并且任何曲子她只要听一遍,就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完整弹下来。

越南有一个叫阮玉山的神童也是自发的显示出了超人的能力。他3岁时就喜欢看父母在自制的棋盘上下国际象棋,而且还缠着他们要学下棋。经不起儿子的死缠烂打,玉山的父母终于答应了。

出乎父母意料的是,玉山没有把国际象棋当成玩具。他不仅知道如何在做工粗糙的棋盘上摆棋子,而且还把在一旁观战时总结出的许多复杂走法熟记于心。

一个月后,阮玉山轻松地击败了父亲,一年后,他开始参加全国国际象棋比赛,与许多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孩子对局。7岁时,他击败了所有的少儿选手。现在,阮玉山已经是越南年龄最小的全国冠军,而且将是未来的国际象棋大师。

玉山的父母是教师,两人的月薪加起来还不足100美元,他们解释不清在其他地方并无过人之处的儿子为什么会是国际象棋“神童”。他的父亲只好把这归结为一种天赋,因为没有人能教会一个普通的3岁孩子像玉山这样下棋。玉山自己也说,他感觉掌握国际象棋中的玄妙技法就如同学嚼泡泡糖一样再自然不过了,他说自己只是看到棋盘上的局面,然后就知道该怎么走了。

面对神童之谜,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近一百年来,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通过双生子实验以及脑核磁共振等研究方法,逐渐达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这些神童的大脑结构的确跟普通儿童不同,他们的神奇能力至少有一半因素可以归结为先天因素。另一半因素根据美国天才儿童研究专家温纳的研究结果是环境所造就,比如,这些神童的家长能提供一个激发孩子潜力的环境,诸如大量藏书,在孩子小时候就念故事给他们听,带他们去博物馆参观或听音乐会等。此外,他们不向孩子发号施令,允许孩子有高度的自主性。

这种解释简单说来就是把孩子看成一颗种子,虽然无法改变这颗种子的结构,但通过良好的培育,能够把种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张忻炀、卡尔·维特、莫扎特这些神童的神奇是怎么来的,但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接踵而来,那就是——我们能不能把普通的孩子用特殊的方法培养成上述神童?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持否定观点,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有人持肯定观点,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持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他用了一个比喻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多人都这样取乐过:把小树枝扔进溪流中,观察它们随水流走的过程,观察它们怎样停止运动。一开始遇到偶然的一个小障碍,然后又是一个;以及它们的前进又是怎样被环境里的因素加速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因素每一个都对小树枝起了作用,认为小树枝的最终命运就是被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左右的。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的树枝都成功地顺水流下去了,而且速度总体来说都差不多。”

在高尔顿看来,遗传就像小树枝一样,后天的影响不过是干扰了小树枝的行进,最终,小树枝还是按照既定的路线顺流而下。

与高尔顿意见相反的见解也有很多。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就明确表示:“学音乐不需要什么天赋。”

心理学家华生则更明确地说:“给我一打健康、状态良好的儿童以及由我支配的养育环境,我保证将她们中的任何人培养成我所选定的某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当然,也可以是乞丐和小偷。”

日本早教研究者井深大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他在科技博览会上看到一棵西红柿树。这棵西红柿的种子是在极普通的西红柿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是科学家给这种子以特殊的最优环境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其他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

经过最优环境的培育,等它长大成熟以后你们看怎样?在自然情况下长大的西红柿忮叶稀疏,而这株特殊培养开发的西红柿长得又高又大,枝叶繁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七八个、十来个果,而这株西红柿树竟结了一万三千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一千倍。井深大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地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活生生的胎、婴、幼儿呢?如果孩子从小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潜能再多开发出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总之,围绕着神童能否人造的话题人类争论了数百年,估计本世纪还要继续争论下去。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人”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有独立的情感和人格,不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一样可以任意摆布,也不像植物那样可以大胆进行实验。克隆的动物已经司空见惯,可克隆人类却一直是禁区。这涉及人类伦理等复杂问题,也正因如此,华生的那个狂热设想便没有哪个政府敢于公开支持。

不过,尽管没有政府公开支持大规模的人造神童实验活动,一些家长自发进行的实验数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停止过。我们熟悉的有200年前的卡尔威特,约翰穆勒,有100年前的维纳,维尼弗雷德,八十年代国际象棋三姐妹波尔加的实验,还有我国的“哈佛女孩”等等。

对于这些父母自发进行的“人造神童”实验,我曾经极为反对,认为这种实验完全悖逆人性,扼杀了孩子发展的自由,童年的快乐,是一场危险的赌博等等。后来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了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0到18岁的全程教育,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指数。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即便小的时候不受约束,到了社会上也会遇到残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也许生存技能的获得要比自由任性更加重要些。但是,问题来了,就算我们承认人造神童有其合理性,可是,谁又来对此进行实施呢?换句话说,谁又有这种资格呢?

我们知道,许多行业都有上岗证书。没法想象一个没有医学证书的人给患者动手术。那么,人造神童的培养者是不是也需要证书呢?

研究中外神童的个案可以看到。人造神童鲜有成功的先例。即使童年看起来成功,到了成年其副作用便显露出来。我在《卡尔威特真相》一书中已经介绍了很多这方面的个案。那些人造神童的制造者包括哈佛教授,甚至是心理学教授,可最终还是功败垂成,这些个案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很有启发性的。

“人造神童”实验的前提是科学与平衡,这是一项高超的教育艺术。因此,在家长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经验的情况下,需要非常谨慎的施行。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酿成不幸的后果,把实验变成一场赌博,进而酿成教育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人造神童”实验有点像进食美味无比又隐藏剧毒的河豚。

在我研究的一些“人造神童”的案例中有“中毒”的情况,典型如哈佛神童西迪斯。当然,吃了美味又安然无恙的也有,如培养出国际象棋三姐妹的波尔加夫妇,他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人造神童”最成功的典型。波尔加的实验是怎么成功的?以后我会结合他们的实践给大家做详细介绍。

总之,人类迄今为止进行的各种“人造神童”方案和实践,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人造神童”的实验者,有些我们会客观评价,给予赞誉,而有些则应予以批判。而做这项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弄清楚“人造神童”的本来面貌,防止自己在实施与效仿的时候陷入误区,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

对于那些对早期教育不甚了了,拿着一本粗鄙个案便开始神童制造实验的家长,我真想对你们大喊一声:你们的做法真的太危险了。

从理论上讲,人造神童并不很难理解。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开始便得到精心呵护和培育,他/她的能力肯定会超过同龄人。人的身高、体重如此,智力发育水平也是如此。

很多认真的科学家做了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个问题,最著名的是美国威斯康新大学一群心理学家在密尔沃基(Milwaukee) 的贫民区所作的实验。这一个地区的居民一向以智能不足者居多,他们选择了母亲的智商低于七十五的婴儿四十个,然后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二十个婴儿作控制组,不作任何的特别的指导,而另一组的二十个婴儿则全部安置在环境优异的特殊托儿中心,这些婴儿从三个月开始分别接受语言及数学课程的训练以及其它各种有利于认知发展的刺激,如此继续到将近小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智商平均竟然高达124,最低的也达到100,而且没有一个是属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个没经特殊训练的控制组幼儿,到达小学的时候,其智商平均仅为85,而且60%均被诊断为智能不足幼儿。

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乃是日本一位学者伏见猛弥先生,他在东京饭田桥教育中心设立了一所专门发展幼儿智能的训练班,他曾经作过统计,在他班上受过教育的幼儿一共有102人,刚入学时这些幼儿的平均智商是134.1,一年后平均智商是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达17之多。而其中25人在参加时平均智商是132.6,两年后平均智商是162.9,平均提高智商达30.3之多。他说:“我们调查本班许多幼儿的结果,发现智能发展最快的是两、三岁就来入学的幼儿,其次是四、五岁的幼儿,如果是小学生,他们智商的发展就明显的呈现缓慢的现象。”

波兰数学家卡茨评价物理学家费曼时所说:“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一种是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普通天才完成伟大的工作,但让其他科学家觉得,如果他们足够努力,那样的工作他们也能完成。而一个魔术师所做的事任何别的人都无法完成,而且似乎完全无法想象。”

毫无疑问,卡茨所说的第一种天才,即主要靠后天努力和环境造就的天才才是最有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为了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完全忽视先天因素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毫无差别,这同样是一种极端的说法。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是有一些具有特殊天赋的人,这种天赋很少来自环境,绝大多数是天生的。就像姚明的身高一样,一些人的大脑也有可能先天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我曾介绍过一位盲人音乐神童,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比较典型的是一种患有自闭症的“雨人天才”。

莱姆克是位著名的音乐演奏家。他眼睛失明,发育失常,并且患有脑性麻痹。他从来没有学过钢琴。14岁那年,他首次听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过了几个小时,他就把这首曲子如行云流水般毫无错误地弹了出来。他声称可以用钢琴弹出任何他听过的音乐,无论它有多长或多复杂,而且可以记住长达一年之久。

“美国精神医学之父”拉许曾描述过一位名叫富勒的雨人,当问他活了70年17天又12个小时的人总共活了多少秒钟,他花了一分半钟就得出正确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其中17个闰年都考虑进去了。但除了推算日期之外,富勒对复杂的数学并没有什么了解。

好莱坞电影《雨人》的原型金·皮克在历史、文学、地理、体育、音乐等15个不同领域,都有着超凡的天赋。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将一本电话号码簿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字不差地记住;能将9000本书的内容几乎一字不漏地背诵。

1952年出生的瓦洛住在苏格兰,是个雨人,3岁即出现绘画的天分,17岁开始他的第一个绘图展览。伦敦的一位艺术教授看了他童年的油蜡笔画作时,形容那些画是了不起的珍品,具有“工匠之精巧,诗人之想象”。如今,瓦洛的艺术作品举世知名。

除了以上这些才能外,根据报道,雨人在音乐、绘画、雕塑、查阅字典、下象棋、背诵、色彩、赌博,经商及其它许多专业都曾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不过,雨人在某些智能上虽然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却显得相当“低能”,比如,皮克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穿衣服这类简单的日常工作都不能做。莱姆克不能握住刀叉、汤匙或碗筷吃饭,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雨人外,一些生活能力较为正常的人也有一些特殊的脑力。比如前面提到“前神童”宁铂有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说为他们轻松地超越同龄人打下了很好的先天基础。

但是,像雨人这类神童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用百万人里挑一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这类神童或天才对于我们来说大多是一种猎奇,而无法作为仿效、学习的对象。

其实,还是古人的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即“勤能补拙”。没有特殊天赋的人如果有好的教育环境,再经过努力,同样能够取得高天赋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如果他们与高天赋者处在同样的环境下,而高天赋者又同样努力的话,他们可能还是难以超越高天赋者。所幸,高天赋者的数量微乎其微。

除了极少数具有特殊脑力的神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当然,一个前提就是他们处在大致相同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下。如果环境过于恶劣,那么,他们本来具有的智力水平就不能完全发挥。从而沦为“低智者”。

即便人们的智商显露出一些差距。比如,在大多数科学研究领域,智商就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几百位各领域的科学家后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如果在120以上,那么他就可以胜任几乎所有领域的研究工作。智商120是比普通人的智商稍微高一点的智商水平,一般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这个结论,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可能对智商要求更高一些。可这也并不绝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其智商便只有120。

“勤能补拙”这个说法能够容易的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不过,认真的科学家还是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个说法。

科学家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市做了一个著名的出租车司机的实验。他们征集了31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出租车司机,其智商水平高低不一,但对格拉茨市的市区道路却都很熟悉。

科学家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是先在格拉茨市交通路线范围内给出规定的起始地点,尔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些道路的名称,并在限定时间内要求司机做出决定,是否该利用某条道路,是否该在某个路口转弯等。与此同时,科学家通过脑部活动电子记录仪记录下这些司机脑部的思维活动情况。结果发现,所有参与实验的司机几乎一样好的完成了任务,成绩差别很小。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这些司机都可以在无需苦思冥想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其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并且他们的脑部活动区别几乎也很小。

但科学家介绍说,在第二个实验中智商因素则起了一定的决定作用。科学家在一个陌生道路图上标出线路,然后让司机们观看30秒,30秒过后,原来地图上的线路被擦掉,然后在空白地图上标记一些红点。让司机们判断,这些红点是否在线路上。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记忆力好的司机在作答时明显比那些记忆力差者轻松。

这个实验能够解释很多问题。以我们熟悉的考试为例。如果一套题目都是让我们熟悉的题目,那么,高智商者与低智商者的成绩相差不大。如果题目都是陌生的,那么,智商高的会占一些便宜。这也就是为什么题海战术在应付考试时屡试不爽的原因。因为通过不断做类似的题目,会形成一种对这种题目的直觉,考试时凭借这种直觉就能把题目答出来。中科院一位教授对高考状元的智商进行测试后发现,很多高考状元的智商就是平均水平。这个调查证明高考更多的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而非学生的智力水平。

由这个结论进一步推理,我们便能解释一些智商非常普通的13、14岁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湖北一个叫元元的“神童”。

这个神童13岁考入全国重点华中理工大学本科。他只陆续读过三年小学和一年半高中,其余时间便是呆在家中,在父亲的“私塾”教育下自学。

他的父亲给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教学风格突出“背”字,不仅要求元元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元元一本一本书背诵,除了公式定理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

元元的妈妈回忆说:“一年365天,元元至少有350天在学习。刚开始时他爱玩,对爸爸布置的学习任务打折扣,他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打得我都心疼。那阵子他们父子关系很紧张,元元经常对我说最恨爸爸。有一次元元在厨房里狠劲地磨一把刀,我问他干什么,他说‘杀爸爸’,我当时眼泪都流了下来。”元元回忆说:“我每天早上五点四十起来,晚上十二点才睡觉,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元元的父亲回忆说:“每天天一亮我就要元元起来,背公式和课本。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不完成作业不能去玩,玩得太狠了,就不给饭吃。大约一年的时间,愿愿就能够按照我的思路开始学习了。”

大家看到,人造神童并非不可能。只是元元父亲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短期内达到了目的,但是从长远看可能会出现问题。一些用类似方法制造出来的神童,像卡尔威特,维纳,维尼等,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会伤及孩子的情绪能力或者说情商。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又能让孩子远远超越同龄人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能够引发每个父母兴趣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是有的。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曾提出,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

阿里克森认为,“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们培养出了储存特定领域信息的强大记忆功能。心理学家们承认人有长期工作记忆,这种对于任何领域的天才表现都起着关键作用的长期工作记忆,能够刻意加以培养。

法国凯恩大学的马佐尔博士和同事,对一个名叫瑞格·盖姆的数学天才在进行计算表演时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了检测。瑞格·盖姆可在数秒钟内计算出一个十位数的5次根;在同样短的时间里他能够计算出一个两位数的9次幂;在被要求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时,他能毫不迟疑地讲出精确至小数点后60位的答案。运用正电子放射层面X线照相术,佐瑞欧·马佐尔发现,与平常人对照,瑞格·盖姆在计算表演时的大脑活动部位多出5个。由于瑞格·盖姆可以使用这种额外的记忆区,因此他可避免发生常人易犯的计算错误,而瑞格·盖
姆的大脑在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词语记忆)接受技能测试时,没有异常表现。而且,现年26岁的瑞格·盖姆并不是生来就具备这种计算能力的,他是在20岁之后,通过每天4个小时的记忆练习才培养出这种能力的。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从神经学的角度部分证明了阿里克森的观点:长期工作记忆的功能是天才水平表现的基础。

阿里克森认为,任何人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努力,都可以拥有这种长期工作记忆的功能和由此产生的天才表现。为证实这一观点,阿里克森博士开始了试验,对只能记住7位数字的普通人训练一年,结果他们可以记住长达80至100位的数字。

匈牙利人拉兹罗·波尔加的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当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国际象棋比赛时,经过严格的心理训练,波尔加夫妇成功地将其3个女儿培训成3个具备世界级水平的国际象棋冠军,而经过最严密训练的第三个女儿,则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超级大师。

从上面的这些实践来看,人造神童有着理论上的可行性也有着现实的案例。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也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培养神童或者天才的教育方案。有的是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自身出来现身说法,如读经神童,英语神童,识字神童等等;有的则以科学的名义批量生产神童,如杜曼(Doman)神童,右脑神童,珠心算神童,铃木小提琴神童等等。

客观说,上述这些方法与经验中有一些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很多方法和实践的科学性仍有待检验。比如杜曼(Doman)神童就被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称为伪科学,一些打着开发右脑旗号的理论也被科学家称为伪科学。至于珠心算神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过专题研究,研究结果也并不乐观。

我们知道,由于孩子独特的个性、成长环境与经济条件,每个家庭的教育实践都应该是独特的。曾经有人让波尔加的父亲按照他当初使用过的方法复制出更多的国际象棋冠军。老波尔加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并非是他的方法不可行,而是经济学上的“成本”问题。

首先,他需要成年累月与被培养的孩子相处,事无巨细地安排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对下棋产生兴趣,而他又不可能强迫孩子去学。诸如此类的困难只要有一样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培养便可能前功尽弃。这样高昂的培养成本,试想哪个家长能够负担得起学费呢?

在把13岁的元元送进大学之后,他的父亲成了当地的名流,很多人请他去辅导自己的孩子。但效果显而易见。因为他不敢把对待元元的方法用在这些孩子身上,当这些孩子对他的教学感到厌倦时,他也感到无能为力。

总之,从理论上讲,人造神童是可行的。但是,从实践上来讲,难上加难。这个现象容易理解,如果人造神童是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世界上早就充斥着各色神童,我们对10岁读大学这类现象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2-12-22 14:10:12

卡尔威特的真相

废话不说,本书地址:http://www.doc88.com/p-79053975294.html

可依爸 发表于 2012-12-22 14:21:12

个人认为是一本非常杰出的书

周鱼 发表于 2012-12-22 14:28:13

想成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

ZYBZIWU 发表于 2012-12-22 14:41:41

某种意义上的不强迫也是一种强迫,反省反省~~

qiuyubaisha 发表于 2012-12-22 14:48:58

有启发意义!

Youyoubaby2012 发表于 2012-12-22 15:07:37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比赛

小可爱的爸爸 发表于 2012-12-22 15:42:02

很值得深思,却难有所悟。有时,我们连制造神童的水平都达不到,就更甭提去反思神童秀了。这就叫“悲哀”。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2-12-22 16:35:27

初来乍到,第一次发帖,这是最近我收集的有关早教的相关文章,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大家忙着给孩子闪卡,看书,听英语的时候,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早教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使用的方式是否科学,心态是否放端正了。其实也是我自己对早教的一点反思。

最初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以后,我对早教真是热血沸腾,但是最近又听说卡尔威特其实到中年混的并不怎么样,仅仅沦落为以教书为生的普通教师,而且人际交往能力极差,我对早教就有了一点警惕。再收集国内外有关神童的案例,发现,神童到最后可能连正常人都不如。人际交往的障碍,让他们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在生活学术上也很难有大的进展。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早教呢?


我认为应该早教!

但是不能将早教当成生活的全部,要给孩子自由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探索,特别需要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去经历一切该经历的。不过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同龄人中变的优秀,以后更有竞争力,就必须提前学习,这样能让孩子在学校考核中出类拔萃,毕竟好的资源都属于成绩好的孩子。知识文化方面的早教,也就是如此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其实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2-12-22 16:41:37

早教还应该包括性格和情商方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我想每个家长对于孩子性格的引导都不尽相同,因为价值观不一样。

到目前为止我没看过哪本书,哪个人对于性格情商的培养完全适合我的价值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总之我的想法就是,将男孩变成男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人格就没有完美的。

金牛座的懒羊羊 发表于 2012-12-22 19:57:13

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不管孩子兴趣到了没到,试图用引诱和奖励来唤起学生的热情,往孩子的脑袋里使劲填所谓的知识。在这种教育状态中,儿童的创造力会被深深地埋葬,6岁一过再也没有机会开发出来。——摘自《爱和自由》

qiuyubaisha 发表于 2012-12-22 20:23:57

有没有谁能找到早教中对儿童创造力很重视、采用诸如爱与自由的那些理念,最后孩子长大了比较成功的案例?

lotus620 发表于 2012-12-24 15:09:59

学习来了!

andyH 发表于 2013-2-26 11:53:16

如何才能成功发掘出孩子的长期兴趣呢?这个才是我关注的问题

scf929 发表于 2013-2-26 22:11:35

今天在小区和宝宝玩,遇到一个阿姨抱着一个11个月的小女孩,她和聊天,说她家的宝宝2加4都知道等于几了,她女儿在家里用卡片的形式教孩子,还能认字了。我说宝宝只是单纯记住了,她还没有数的感念呢。不知道阿姨听懂了没有。感慨!有一两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兴趣,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大的益处,比如绘画,音乐等等,能让人生更加富足。

xiexiao0 发表于 2013-2-26 22:49:52

从没考虑过神童。也从没教过数学和识字。现在才开始英语,是因为发现这里,发现英语可以不从what's your name开始。
孩子3岁就有自己的兴趣判断了。所以从3岁开始,做一切和孩子有关的决定的时候,都会问孩子自己的意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愚:填鸭教学法与“神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