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关于语文的有效阅读
都说语文是重点,并在于积累。功夫来自大量阅读。但什么才是有效阅读呢?我有一位儿时小伙伴,是个聪明的小姑娘,印象里她是个书虫,什么书都看。让我最佩服的是她的阅读速度,简直一目十行。但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她却名落孙山,据说成绩都不好,包括语文。作文也没有任何优势。
我现在的老公也一样,一直爱看书。没任何不良嗜好,没事就拿着手机看网络小说。也是一目十行的那种。而我呢,阅读速度一直不是我强项,但我喜欢“细读”,读完的内容脑子里的印象特别清晰。所以我一直文科很好。
现在孩子上小学了。孩子的个性能动能静。也爱看书(但没到痴迷程度),一看就聚精会神,旁若无人。也一直给他买各类书,但我发现这些所谓的阅读体验并没有在考试中发挥作用。当然,他现在才小一,还没涉及作文。但有连词造句和简单的分句、理解题。目前看,还经常做错。
所以才想到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有效阅读?为什么有那么多阅读量大、面广,但却没有体现在有效输出(写作、阅读理解)上的孩子们?
静待各位高见!
其实我也有跟你一样的问题。现在孩子的学前阅读量比我们小时候不知要大多少倍,可是语文方面也没有体现出好太多。我家儿子也是小一,还没有写作文,但是已经开始用拼音记日记。我见他也没有显示出过人之处,所以心里不免也有些犯嘀咕。按理说儿子的阅读量比我小学毕业的都大了,但是想我当年作文一直很好,小四开始就有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样大量的阅读到底有没有什么用呢?现在唯一能让人欣慰的是孩子组词的时候思路非常开阔,他组的词有些我都想不到,不过很多字不会写,考试时候经常写错。但是不管怎么样,比我当年要好多了,所以还想坚持下去,也许真的是厚积薄发呢。
我有时候也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自己从小也很喜欢阅读,阅读的速度也很快,但是个人感觉自己的语文方面并不突出,特别是作文。带孩子的同时反思,觉得自己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阅读的面太窄,我多看得是故事类或者诗歌类的书,而历史地理或者科普类的书很少涉略到;第二阅读太快,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书中优美值得思考的地方,没有停顿下来欣赏或者思索。所以现在和儿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我们俩总是慢慢的有感情的将书内容读出声来,有些地方停下来回味或者讨论一下。阅读范围也广了,现在会读一些历史故事给孩子听,孩子自己也喜欢看科普的书籍。我想他的阅读效果肯定要超过我! 一年级不急,积累要过程,到4、5年级就爆发了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少不了有经验的成人有指导的精读,也就是guided reading,guided writing,成人应给孩子讲授阅读方法和技巧,还有写作技巧。这些现在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的。现在的语文教育,沦为简单的识字教育,对生字词,只是会读会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弄清楚明确的意思,比如,阳光明媚的明媚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至于文本的批判式阅读技巧,语文课涉猎的更少。没有精读的指导,自己泛读再多效果也不会很好。 我们的也是,书是读了很多,很爱历史、科普的书,但就是作文写起来干巴巴的 。 中国的小朋友,从识字到正经的独立阅读,大约在6岁左右
那么,一个才读了1年甚至不到的孩子,能希求他多少输出呢??
耐心地等待一下吧,孩子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或短或长
好的阅读,在孩子四五年后,一定会有慢慢的成效出现。
回忆一下咱们自己2,3年级就能写出美文了吗?怕是不行吧。
不要着急,任何一个学科,等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孩子四年级,最近跟我聊天才偶见有象点样的形容词出现于口语当中,我想,她的输出会慢慢开始出现了。
我也在等 昨晚临睡前一家三口背古诗抢答。关灯后孩子意犹未尽,要我出题造句编故事。一个人先从基本句型说起,其他人可以修改补充。句型用“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小朋友说他先来,开口便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和爸爸妈妈在一个漆黑漆黑的房间里,睡觉”{:soso_e113:} 我觉得我上学时看课外书,速度也很快,而且愿意看有情节强的故事,对于我的语文方面似乎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效果。
可能我那时只是看个热闹吧 我觉得语文需要精读,有注重字、词的学习。其实我也算书虫一个,从小识字早,爱看书,但无人指导,读书还是注重情节,我现在带孩子学就特别注意这点。 这个问题我也讨论过,就是开卷未必有益的道理。跟书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快餐类的阅读,只是打发时间,跟看韩剧一样,毫无营养 语文阅读要大声读,经典文章段落要背诵,总而言之,就是要读出声来。平时口头作文啦还是要重视的。口头表达好了,才能体现在书面上吧,这是我的看法。 阅读是点 学习是面 以点带面 未免片面 一目十行的阅读未必不好。我一直都一目十行地阅读,读完小说,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说不出作者和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不过,语文也不发愁。在中国,应试教育有一套学习方法,日常阅读是另一回事儿。强求二者的因果关系,难免会失望。一般来说,规律是:大量阅读的孩子语文学得未必好,但是语文学得好的一定是有大量阅读的孩子。这就说明,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其它的努力和方法,而不能单纯指望阅读。 书看得多只是增加孩子的眼界,并不表示看得多了就一定语文好或是作文好吧,语文或是作文好还是需要多朗读多背诵的吧。不然写作文时要弄点好词好句没记住的话不还是没用么?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小子目前只喜欢看科普书,各种主题的,都行。不喜看文学类书,故事类,绘本都不喜欢看,说是没意思。我就担心了,孩子呀,这都没意思,那些干巴巴的知识有什么意思呀? 我家孩子啥书都爱看,历史地理科普故事,语文水平也就一般般,只能希望将来能有个爆发期吧 我家只喜欢看故事书,历史、科普类的没兴趣。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考虑阅读、写作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有效? 语文(言)学习中的阅读,与生活中的阅读,是有区别的,或者说是两回事。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主要应集中在文字的驾驭与表达技巧上,而生活中的阅读,其目的更为宽泛一些模糊一些。 我老公属于看书多、看书快,而且都还记得住,我非常地崇拜。问他啥都知道,简直就是活的百科全书。。
我女儿阅读带来最大的好处,她日记写得不错(拼音为主)。放学回家路上,会把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讲给同学听,语言表达还不错。
有个积累过程吧,语文成绩不见得好,但我相信 读过的书 会对她终身受益的,也许到达某个点后,会爆发出来的,耐心等待吧。 我觉得阅读是很重要,不光在语文考试上,在别的科目的考试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用处 我觉的不论是输入和输出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是多途径的,输入,阅读是必须的,但多听音频也是很好的方式。输出我们都注重于最终成文的东西,其实口头的输出也很关键,有的小朋友是自发输出,有的需要引导输出,前几天看到非常老师关于口述作文的帖子,口述作文对低 语文好办。{:soso_e108:}毕竟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对孩子多少可以影响些。。。。
别担心。 手机党太辛苦了,还没写完就发出去了,
而且还没法编辑,再开一层,继续
非常老师说的口述作文对低年纪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口头输的形式有很多语成语龙,编故事,口头扩句......手机输入太累了,不写了 LZ的阅读太功利了吧,呵呵。
除了科普、历史、故事类的,多读读诗歌、散文类的应该更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好。 潼潼今年小一,前阵子我也正好在思考这个问题。
丫头看书很快,类别也很广。阅读的题材,已经从单一的小说,转到了自然、天文和历史。
就这样,潼潼在整个学期的语文测验中,除了听写,至今没有拿过一个100分。
本来,我也有点担心。后来,仔细分析了卷子,发现,前后鼻音分不清,笔画错误,是最多的问题。
“阅读分析”“词语配对”从来没有错过。“连词成句”只错过一次。
我相信,这个其实跟学习英语一样,也是一种语感。
至于有些同学说到有些孩子喜欢阅读,但是作文不突出。
我觉得,阅读的题材要丰富。如果只看情节类的小说,肯定是不够的。
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题材,也是需要多多接触的。
我的浅见:有效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2回事。课外阅读是相对积累的过程,书本的知识还是去巩固的! 我是觉得阅读首先得有兴趣,如果总是用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来衡量阅读的成果,估计孩子们的阅读乐趣就会大大减少,长此以往,慢慢地孩子就不那么爱读书了。所以我和儿子读书,一定是兴趣第一,只有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反复多看,细节也记得比较清楚,才能达到所谓的精读。而且兴趣是会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没必要要求他必须看大人给他选好的书,只要爱读书的孩子,阅读面一定是会慢慢扩大的,没必要急于求成呀! 世间的书很多,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我给孩子看书,都大致分了下。
如果是需要了解下的,比如科普类的,就粗粗看下,提炼下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和孩子做一下你问我答的游戏。
如果是文学性比较强的,比如他最近在看的,幼儿文学60年经典,我会细细的跟他读,好词好句会重点强调下,联系于生活,还告诉他,自己以后形容什么也可以这样用。
绘本,我觉得是俩个作用,提高孩子情商,和提高孩字的审美观,我会讲完故事后,给他提炼出大意,就是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有的图画很美的,我会带着孩子细细品味,甚至于让他自己画出来。我记得我们看乌鸦面包店的时候,孩子把所有的面包都画出来了
当然这个很花功夫。给孩子看的书,我都是自己先看,让后才让他自己看,然后亲子共读
孩子6岁,阅读书籍也有1000本左右,还没有写作方面的,只是感觉孩子平时说话,很会用词语,很会形容。说的话像大人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