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度早教的危害
本帖最后由 93776940 于 2013-1-1 00:07 编辑(按:本人非教育工作者,非专业人士,也无各种资格证,只是一个家教爱好者和执行者。所有帖子,只代表本人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认识,所以不用去考较理论出处或者数据的真实性。涉及的数据举例只是为了能说明论点、要点,带有打比喻的性质,不具备严谨性。所有文帖,只是茶座闲聊的性质,不具备论文、综述的意义。欢迎探讨、拍砖。)
今天先说警惕过度早教的危害。
早教者当中,分三类。一类是强调成人自我,几无早教理念;一类是早教入门,正在磨合提高理念;一类是早教的成熟者,理念成熟。本文说的主要针对第二类人,初涉早教者。
早教涉及的具体内容,用时髦的话说,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全面。用过时的口号喊,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老了,还是用后者表述比较得心应手一些。
而初涉早教者,往往急于树立榜样、模范,各种成功者的典例得以大行其道,极受欢迎。认识的初期,往往也是否定自己,重建和改造自己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让自己对常识性的东西选择性失明,初入局者智力退化、眼光近视、偏执迷局者不少,原因就在于此。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培养模式;2、狼爸虎妈及采用尚武的冷兵器时代的培养模式;3、贵人语迟问题;通过这三个时髦的话题,讲讲过度早教的危害,还原早教初涉者原应有的常识,唤醒常识而非普及常识。有了常识,对纠偏、对祛除焦虑迷茫有很大好处。
1、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能进入科大少年班的孩子,其实并不太难,甚至可能批量生产。流程大致如下:婴儿期0-1岁,潜心语言开发,顺利建立语言的质和量-------婴儿期1-2岁,进入语数启蒙,常识性启蒙-------婴儿期2-3岁,加强语数启蒙,应试内知识的引入-----幼儿期3-5岁,进入一、二年级语数教学-------幼儿期5-6岁,伴随着孩子从简单机械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过程,复习1-5岁的内容,进行固化--------学龄期1年级,进入三年级的各种学科教育-----学龄期2年级,进入4-5年级的各学科教育-----学龄期3年级,进入6年级各学科教育,并且复习3-6年级内容。这样,三年级的水平,可以达到初一的程度。随后随着3-6年级时的智力越加成熟,充分利用加速度,大学少年班神童诞生了!初一初二最迟初三,就可以以优秀的高考成绩申请进入少年班。当然,难度有,但是对于偏执于这类型教育的人,也并非难事。少年班的不少孩子,都雷同于此类模式。危害:除了智力超前成熟,其他各方面几乎全面滞后,特别是德、体、劳、美。生态失衡的恶果,除了生存能力下降导致后期难有作为和建树外,就是心灵成熟后天发育不良,即便到了成人,心灵健康度也成问题。才将不才,人亦非人。
2、采用尚武的冷兵器时代的培养模式:
主要是那种3岁开始让孩子在寒风中极限锻炼的几个实例,也让不少人震撼了一把。那种冷兵器时代的培养模式,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模式,倒不至于误导太多人,因为开始了就坚持不下去的人占多数。坚持不下去就是对的,坚持下去,回到冷兵器时代,未少年先死者众。大家都在坚持给孩子锻炼身体,因为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和量化的参照系,反而能用常识去对待,就看到了多样性和常态。
危害:适者生存的反面是不适者可能被大自然淘汰死亡的命运。
3、重点讲讲贵人语迟这个问题:
第一,怎么看待正常和不正常。孩子身高多少算正常范围?血的乙肝指标多少算正常范围?这个正常范围,是一种概率学事件,比如拿正常人检测,95%区间的数值就是正常范围,这里面还有5%也正常但是不在正常值范围了。所以正常不正常,我们主要说的是大众平均水平。只有病态的诸如先天愚型、后天痴呆、严重自闭症等孩子才是绝对不正常的。但是既然界定的是大众平均水平,那么,离开这个均值,我们也可以说不正常,不是吗?
第二,几岁讲话正常?这个一般用没文化的老人家的观念都可以说明问题,常识在起作用。1-2岁正常,就代表大众平均水平在此范围内,1岁前属于超前,2岁后属于滞后。超前不会无缘无故的超前,滞后也是。去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可能的干预,比去安慰要好很多。当然,话说,只要你自己看得开,3-4岁不会说话都不代表不正常。
第三,需要刻意去干预语言能力吗?
这其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命题。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一个问题两种表述比比皆是:早聪慧V迟富贵。但是常识是,早说话的孩子好带,讲道理听道理,同时也代表家长比较早认识和介入早教;迟说话的孩子不好带,性情相对孤僻暴躁或者自卑,还代表家长可能对早教没认识或者是介入方法不当。我个人认为,重点应该是家长的区别,这个对未来、对后期家教持续性的良性循环有影响,前者家长明显更得法,后者家长容易迷糊和应试化路数。
区别有一些,早说话的孩子爱说话,思维敏捷,一张嘴巴特征,多说少做。迟说话的孩子可能做事情更有耐心,多做少说。主要是后期性格特征有一些不同。至于成绩啊,成就啊,都不搭边。所以干不干预,看你更加钟情哪类型孩子,以及你自己本身家庭成员的性格偏向哪一类型。
说话早的家庭,其实也有不少困惑。孩子话太多,是几乎每个这类型家长的共诉,还不好调教。
另外,同样模式培养,因为孩子性别特征出生后的逐步分化,男孩女孩有一定差异。女孩好静的多,男孩好动的多。大小脑发育有一定的顺序或者排他性,“早说话迟走路,早走路迟说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头脑复杂四肢落后”等等。从自然生态平衡的角度讲,也不宜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所以对比要慎重。
第四,怎么培养语言能力。
这个没有什么奥秘,大家都知道,只是做不做的区别。早期的口语轰炸、中期的口语绘本轰炸、后期的故事轰炸,外加一点点技巧,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差几个月正常,差1年2年绝对是差,差在方式方法上。
试想,一个母语迟滞比较明显的孩子,他语言迟滞的原因在家庭环境。他的周边环境是怎么样的?就是家长用心不够或者方法不当。而用心不够或者方法不当,还加入英语,我想请问,到底探讨的是英文双语对语言的影响呢,还是探讨家长在用心和开发语言方面的方式方法的纰漏呢?用常识分析,对不得法或者不够用心的或者有不良环境的家庭,应该首要的任务是去重新认识和改变环境。基础不存,还双语个啥?花哨不实在。
前期语迟,问题是做得不够到位。突然加入双语培养,反而越做越到位了?这突然两字,其实代表加入的功利性和急躁性,更不可能没影响。
常识就这么简单。
至于说人家成功的人没影响,完全没有可比性。基础不同,用心不同,方法方式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人家没影响不具有说服力。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93776940的微博
早教,谁心中还执着于这个词,就从内心深处认为是“早”了,既然内心都认为教“早”了,那危害自然很多,不妨就晚一点吧-_-|||
而我的大脑里面就没有早教这个词,任何时候都嫌晚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早了嘛,所以完全不会有危害,一点不担心。 很感兴趣的话题 怎么我就只能看到这里
要培养能进入科大少年班的孩子,其实并不太难,甚至可能批量生产。流程大致如下:
下面的没有了呢? 冷水盆又来了 吊胃口啊,楼主,啥贵人语迟 支持一下,不过大多人都不承认过度了。 过度的“度”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3-1-1 09:41 编辑
楼主说的很多道理都不错,就是问题太多,篇幅太短,有些跳跃,再深谈一下就好了。
楼主很理性,有主见,很有启发。
这个度很难掌握。 写的很好,很中肯。{:soso_e163:} 个性天成适当引导,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但又不宠坏孩子。这个“度”有时候很清楚有时候又很模糊。 我是来学习的,看贴要回贴。 先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