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7698 发表于 2013-1-19 19:25:10

如果从当当图书首页进去,从哪儿能看到这个限时购链接。我是觉得如果记不住你给的地址的话。请楼主说一下,谢谢!

luoyijia999 发表于 2013-1-19 21:46:39

“孩子即便整天看,我们原本的意义也不是希望他将来成为个书虫的对吧,还要进行体育活动,艺术培养,人际交往德育培养,有条件再去旅行,进行万里路的实践等等。书籍只能是丰富生活的,而不是驾驭生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贪多嚼不烂,慢慢来。”

欣赏楼主的的理性、淡定,给狂热屯书的爸妈们降降温。
我家男宝三岁半,楼主的经验非常有益,感谢分享!

css 发表于 2013-1-19 23:06:25

很好的经验谢谢分享!

pauline 发表于 2013-1-19 23:16:19

安子7698 发表于 2013-1-19 1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从当当图书首页进去,从哪儿能看到这个限时购链接。我是觉得如果记不住你给的地址的话。请楼主说一下, ...

亲爱的,现在我也找不到了,我这个是以前当当没改版时就收藏了一直用到现在。所以好好收着吧。

amabe 发表于 2013-1-20 15:14:05

牛帖,看来书市也有好书,我以前都没关注过

flora1238 发表于 2013-1-20 15:30:36

这个一定要顶,一定要收藏。。谢谢分享!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0 15:48:34

今天一上来就看到这个好贴,收获很大啊;楼主一定是很博学的吧,不然去过那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能给孩子讲出点东西来,这也是需要功底的,或者还是旅行前做的准备呢?

Apollo 发表于 2013-1-20 19:24:17

3Q收藏了

redforestsea 发表于 2013-1-20 21:39:56

简直是宝典啊

四叶草籽 发表于 2013-1-20 22:54:39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00:00:36

本帖最后由 pauline 于 2013-1-21 00:15 编辑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0 15: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一上来就看到这个好贴,收获很大啊;楼主一定是很博学的吧,不然去过那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能给孩子讲出 ...
    之前肯定要做些准备的,也有些是即兴讨论出来的。不光知识,期间还收藏了些标本之类的,我看好了些标本盒本来想带着的,但是后来因为行李的问题就又舍掉了,准备了一些封装的食品袋代替,节约空间。如果有条件的,可以从淘宝买点昆虫盒什么的,春天带孩子出去还是有很多发现和收藏的。男孩还喜欢捡些石头之类的,在阳朔骑行时曾路过一片河滩,在哪愣是捡了半天的鹅卵石。
    三毛说“三月不是读书天”这句话我觉得很受用。那个季节不拉出去练练,在家里可惜了。出去的时候他也一直带着几本书路上看。体验大自然的,老鼠记者的,我也带着我的书,所以一路上精神食粮也很充足,去一个省份,一般都会在省会中转休息一下,我们会抽空去逛逛书店什么的。什么都不耽误。自由行就有这个好处,不用慌慌张张,抢先忙后,大可到处慢慢摇晃。不用把自己搞得太兴奋,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保持着跟家里时的平淡,比如到小县城,我们也会去逛菜市场,有条件的客栈,完全可以自己买点回来做顿饭吃。只有在这种缓慢平淡中,孩子才能安安静静地吸收更多“营养”。与其说旅行,不如说是换个环境尝试一下生活。这是不是也能锻炼他适应环境的能力。

siaosun 发表于 2013-1-21 08:58:08

谢谢楼主分享,果断收藏了

快乐郭妈 发表于 2013-1-21 11:39:09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0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之前肯定要做些准备的,也有些是即兴讨论出来的。不光知识,期间还收藏了些标本之类的,我看好了些标 ...

旅行,心灵的体验!
谢谢楼主的精彩分享

钻石六小姐 发表于 2013-1-21 12:11:59

我也全部看完了。很资深的妈妈。

钻石六小姐 发表于 2013-1-21 12:18:02

刚才午餐,和女儿提到:有个比你稍大点的男孩子,什么书都看,已经能看很多小说了。
她说:我也能看小说了…(正好这周借了本小精灵遇险记),他会用筷子了吗?(近日在纠正她用筷子){:soso_e127:}
谈谈关于画画吧。
我家对此兴趣非常高,每天花在画画的时间最少都有一小时。我没有送她去外面上课。自己想什么就乱画什么的。

swuteresa 发表于 2013-1-21 12:59:26

谢谢分享!!!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1 13:55:25

本帖最后由 山东能妈1105B 于 2013-1-21 13:58 编辑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00:00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之前肯定要做些准备的,也有些是即兴讨论出来的。不光知识,期间还收藏了些标本之类的,我看好了些标 ...

是啊,你这一说我还想起来吃饭这个大问题了呢,一下子出去一个月总不能光吃饭店吧,如果出去玩的话肯定中午那顿要在外面吃了,晚上回去自己做着吃?像这样的自由行,恐怕怎么也得三岁以后了吧?这么说我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充实下自己对于地域方面的零了解,有什么书推荐吗,比如哪个地方有哪些古迹或者值得去看的,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来历等,我年纪不大,之前读的书也少,想多学一学,不仅可以将来讲给儿子,也算是对自己知识的补充。我还想要来你们出去旅行的路线详情,我对自由行这方面实在外行,但又很向往,想抽空提前准备着。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14:01:33

本帖最后由 pauline 于 2013-1-21 15:34 编辑

钻石六小姐 发表于 2013-1-21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刚才午餐,和女儿提到:有个比你稍大点的男孩子,什么书都看,已经能看很多小说了。
她说:我也能看小说了 ...
筷子的问题我们好像是3岁时候解决的吧。下面是我在孩子4岁多的时候给他的绘画老师写的一封信,里面大篇幅的讨论一些关于那时候学习的一些思路,很冗长,你先耐着性子看看如何。有哪个点感兴趣的,咱们再讨论。

**老师你好:
      上次电话中沟通了Benson最近的一些情况,想必过后您也会有很多感慨,在教学的道路上更会体会到任重而道远,有不断新的挑战和变化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缺失,使得我们在有了孩子的年龄才突然顿悟,原来我们之前的学业是进行的如此晦涩,如果我们当初有更好的教育体制,我们完全现在会幸福感更多一些,即便在日益繁重的压力下,我们也不乏信念和安全感,能对一切泰然处之。现在有了孩子,我们仿佛又从新回到了学校阶段,重新学习,为了他们有一个更好地未来,我们愿意铺下身子从“1+1=2”这样最简单的事理去研究,找出我们过去的对与错,以此以身为教,希望孩子从此有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求知的心态,与人生的理解。

    你也知道,自从我们相识,我就一直在关注教育方面的事情,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心得,你重视实践,我重视理论,我们两个的结合也相得益彰,各取所需,把一些新的尝试用在孩子身上。从Benson3岁学画至今,如果不是我们一直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去适应他变化的需要,恐怕这么小的年纪,他多变的特性,早就把艺术的学习放下了。这要感谢你一直以来非常尊重我们的想法,不把自己老师的身份,专业的优越凌驾于我们之上,始终俯下身子,谦虚为学的教学态度。你喜欢跟学生一起成长的心态也鼓舞着我在这方面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学习,这种喜悦来自于内心深处,如同知己之愉。

    我一直相信蒙台梭利的一句话,孩子具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的潜力非常巨大,只是我们现在打开他心灵大门的钥匙太少,一直以来的教与学,在一年以后,对他来说已慢慢失去吸引力,他不再喜欢这种状态的学习,原先他会经常自己搞些发明创造,最近一段时间明显的减少,几乎不再做,我明白,这是他找不到新的灵感来源,原来学的东西太单一,他无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内化,链接,活跃的使用起来。

    我想我们从现在起放下教与学的方法,改为遵循他的好奇心,引导他进入全科领域。我们暂且给起个名字叫做“全科艺术体验情景教学”吧。我最近在想,为什么我们原来的学校知识那么枯燥,到现在能应用的少之又少,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方向,整天就听老师在讲,每个科目各自教自己的,以至于到现在,我感到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学深,更甚的是,我觉得现在我什么都缺乏学习,什么都需要恶补,但当我遵循着一条主线去学的时候,慢慢的我明白了,我们原来的知识没有形成架构体系,没有成为一个上下左右相互贯通的系统。我们所学的所有科目都是分离而学的,就像“藩镇割据,各自为政”,这样长期下去的恶果就是,分崩离析,摊为废果;就像所有的道路都走各自的方向,没有立交桥,让他们变成四通八达,最后就那样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下来算完。我想这就是我们跟西方最大的差距,我们只重视单一的教学、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荒废了他最重要的实践应用贯通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来的大学生跟社会脱节严重,无法找到自己的就业立足点的源头,我们中国教育制度的顽疾。我在去年的时候曾经看了一段时间各国历史,我本身是学文科的,但是我却是在去年重新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我当时在学校时就掌握这种方法,也不至于到最后让老师整天绕来绕去那些年代中成了浆糊。学历史时间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客观事实,地理,如果你对地理没概念,你就没法把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真正的领悟彻底。这是我在看美国史时一个重要心得,美国在扩展疆土时,从最初的几个州扩充到后面的二十几个州,都是跟它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历史上的很多战争也都是为了争夺一些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生的战争,而战争怎么继续下去到最后什么结果又跟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国策尤为相关,这又牵扯到政治问题。而政治体的诞生又跟这个国家的文化,教育,经济,自古以来的社会发展史相关,所以,如果我们当时把地理,历史,政治,文学,这几门课全科教学,那么我们的受教育的结果是可畏的,应该个个都是人才。

    以上说的全科学习拿到现在的我们中国的学校教学中也做不到,我最近在看《海伦娜的奇迹》,《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德国芬兰的教育走在了前面,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种教学,当你循着一条主线寻找知识的时候,你是遵循着自己的好奇心,自己的兴趣去做的,这是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有源源不断的新的知识点出来,你在探索的过程中,你的旁线知识会横向发展很多去更好的辅导你的主线知识,主线也会越走越深,充分满足孩子们地好奇心,而当有一天对旁线知识感兴趣时,又会遵循原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把这条路也趟出来。世界上没有不学就可以成就的天才,但是天才的学习肯定是遵循了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就像我一开始是对名人传记开始感兴趣的,从看希拉里,希拉里推崇马丁·路德·金,曼德拉,我又看后面两人的,金又推崇圣雄甘地,我又看甘地,甘地上面伏尔泰,伏尔泰再到苏格拉底,你在不断探寻他们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灵魂也在不断升华,再到后来我看完了人物还意犹未尽,我又希望了解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在看历史的时候我豁然明白了我前面说的那些。同时看历史的时候你又会对相应历史阶段的文学,人物,社会形态,哲学有了新的探讨的方向,总之,越读越发现自己的渺小,越读越有乐趣,读得多了,大脑里的知识点在不断的碰撞,在慢慢形成系统,活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脱胎换骨,什么叫顿悟。人到三十会变得慢慢沉稳,我想这也是三十而立的含义,Benson的太姥姥也是半辈子搞教育出身的,她说三十而立真正的含义不是说我们的事业到三十了应该有所建树,而更多是指我们的思想,在这个阶段应该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在后面的人生道路上稳步发展,慢慢的告别过去浮躁的阶段。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想老师也渐渐明白了我说的意思,那么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怎么去开发这种个性的教案,我大体有这么几个思路,咱们讨论一下。艺术是我们始终教学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我们怎么从其他各个学科中找到Benson的好奇点,把他带进来。让他每次上课都很期待你所给他的惊喜,每次上课,他在动手练习的同时,也能同时知道很多让他兴奋的知识点。我想这就是个良性的循环,而我在家里也会给他提供如鱼得水的环境,让他吸收很多旁线知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好奇心。我想到他前段时间已经对写实开始感兴趣,咱们俩也讨论过,当时觉得他才4岁的孩子,过早的写实会埋没他平面的才艺,没往那方面去引导他。我想可能一直在平面状态下,他也一样是到了一定阶段会厌烦,所以我们需要找些方法。不一定是写实,可以做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

    以前在在其他机构学习时,有次课程是关于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宝歌》,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开发一套“世界艺术之旅”的课程,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地理概念,还可以把我们的艺术结合起来,比如埃及,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我们可以通过纸艺做做金字塔,用陶泥试着塑一个狮身人面像,(其实我很希望将来Benson能从你那学到简单的雕塑技法)也可以用古老的尼罗河流域的符号去创造一幅画,解释“斯芬克斯”里的秘密之类这样的艺术活动,通过动手,绘画,去展现儿童眼里的世界文化。以此类推“名画之旅”,“自然艺术之旅”,“科技艺术之旅”,“人文之旅”等等。关于名画,既然我们现在不优先发展他的写实,我们可以推荐一些印象派的给他欣赏,比如马蒂斯,毕加索,实际上这两位大师很多作品都是画与动手拼贴共同完成的,你也说过印象派,野兽派的比较符合儿童的欣赏角度。如果后面他对立体的表达感兴趣了,我觉得塞尚的作品也不错,他是开创用纯立体图形表达事物的一位大师。Benson现在对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及立体图形都已经分晓。(昨天我在家跟他玩蒙台梭利的三角板,他用各种三角板拼出来很多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水母”,很形象,没想到三角板还能表达出圆形事物来,这应该就是孩子的创造性。我已经拍相,下次见你给你看。)另外新印象派(点彩派)的作品也在最近进入了我的眼帘,在这之前,我也是一直很喜欢Van Gogh的作品,最近看了修拉的一些作品,我发现我也很喜欢,以前不了解点彩派,我觉得艺术的表达方式真是多种多样,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都有共同点:拥有自由的思想,所以构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我们学习的方向,不能简单为了学而学,而是要遵循着自己心中的自由好奇心,吸吮自然界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把他们个个领悟加以贯穿,形成我们自己个性的思想,然后再利用我们的思想去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加以发明创造。我觉得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我很喜欢艺术的原因也在此,艺术可以开放人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摆脱桎梏,冲向自由,让我们的身心愉快。关于世界之旅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在进行到什么国家的时候,我们画一下这个国家的地图。这既能练习了他的线条技法,又能同时通过动手把国家的印象记到脑子里,加深印象。在这里我想引用美物理教师协会主席乔·梅尔的一段话:
“讲给我听的,我会忘记……
演示给我看的,我会记得……
我动手做的,我会终身不忘……”

    关于自然之旅,我有这么个思路,我们可不可以尝试一下沙盘。比如我们模拟一个亚马逊热带雨林。我们可以分几次课完成,做热带植物,动物,可以一部分用材料做,也可以一部分画在纸壳上,剪下来插进沙盘,在这里面他对什么植物,什么动物比较好奇,我们可能在过程中,或者在课后我跟他的讨论中引导出来,我会再进一步的给他找些资料教给他这方面的知识。沙盘的操作同样可以应用于恐龙部落,鸟类天堂,海洋世界,等等等等。我们以前也讨论过立体与平面对人视觉影响的差别,而且本身沙盘的构建也是设计的一部分,这些都是艺术的表达。冬天下雪的日子,我们也完全可以把教堂挪到室外,去公园里玩玩雪,堆大大小小的雪人,带着放大镜观察雪花的形状,回去后我们做一张雪花的图画,画一张我们自己做的雪人,我觉得这都是艺术的乐趣。

    科技之旅,我们可以引进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贝蒂的色彩》中提到牛顿的《光学》中首次用三棱镜把太阳的白光分解成扇形的不同颜色波长,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物理现象,学一堂色彩知识。再如我们可以弄一些塑料齿轮,通过摆弄齿轮的传动,我们可以设计一副未来机械王国的图纸。我曾经在前段时间观看了国博的国际设计展,有一个LED的设计我现在还记得,就是把电子线路板上装上小灯,做成一个装饰性的屏幕。说来说去艺术跟各科都有关联,只要有颗审美及虔诚对待客观事物的心灵,我们会发现处处都包含艺术,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达·芬奇能成为全才。

  人文之旅,世界上的节日,比如最近马上就要到的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我们都可以艺术创造去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背景。到现在我都很喜欢去年你带Benson创作的圣诞树那张画。因为那棵圣诞树,我还专门给Benson找了《极地特快》电影,让他满足了圣诞老人的好奇心。而且影片里那两个小孩的对唱宛如天籁之音,让我们对西方的圣诞文化颇受感动。还有诸如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我们都可以找到艺术的切入点。(我在家里准备了一些羽毛,明天去上课时,可否帮Benson做一个万圣节的眼罩?)


   说了这么多,我不知道老师有何感想,希望我们在后面好好讨论。Benson目前现阶段,对绘本似乎不太感兴趣了,现在又开始看《丁丁历险记》,前面曾经看了一阵停了,现在基本天天看的就是这个,而且一个故事很可能反复的看,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他可能在反复的在脑间建立起故事的前后逻辑来,虽然我问他,他说不出来,但是我观察他看的过程中脑力是一直在工作,不是粗粗草草的那种不断翻看,原来时候是那样,跳读,现在是慢慢按顺序看,入心地看。这么说来简单的故事情节,比如绘本已经不太吸引他,复杂的小说因为文字多,他现在还吃不消,所以我觉得因为这个他转成了漫画,看来孩子是很会选择适合他阶段的东西。但是现在好的漫画作品国内很少,而这个又必须要重视,我去了多次图书馆,每次去,都会看见一些小学生,大大小小的围在漫画栏那挑书,而且看的都是国内一些粗制滥造的动漫电视截屏的那种漫画书。我忽然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一个孩子在8,9岁的年龄还不能建立起正常的文字阅读习惯,也不会选择优秀作品,甚至于11,2岁了还沉浸于这种垃圾文化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不利于他将来的学习与创造。所以我觉得还是既然他现在喜欢,不如多介绍他更多的漫画知识认识,我前面说的《父与子》他也是很喜欢看。我最近也查了一些已经在国内出版的比利时除了埃尔热以外其他漫画大师的作品,看来我们要做一段时间的“比迷”,他有段时间很喜欢《铠甲勇士》就是类似奥特曼的那种书,我是很不喜欢,除了打打杀杀没什么观赏性,但是也是应他的要求买了那么一本两本,权当雅俗共赏,但是肯定是坚持艺术的主流,我的主导思想就是如果真喜欢看漫画那就要看真正的漫画,那比利时就是首选。动手方面他虽然在家里艺术方面的活动少了,但是最近几天我又重新拿出蒙台梭利的教具来跟他一起“工作”,他还挺活跃的,而且时间长了再“回锅”,技术明显增强,操作比以前快多了,看来就得多跟他游戏才行。你还记得我说的色板游戏吧,我看书上说男孩的色彩感觉要比女孩的差一些,都会或多或少存在某种颜色层次的色盲,想想他3岁时能把所有色系板块排对,能对重量板50克的差别板瞬时分清,对分辨最小的两块触觉板很坚决的分清楚,我真是觉得开发一定要早,否则到现在他可能就做不了这么好。

    最后我想用一段摘抄的理论内容结束这封信:

  艺术分为狭义和广义艺术,前者只指音乐和美术,而广义上的美术指所有能调动人的兴奋神经的社会活动。他们中包含着所有美和思想,直观和抽象的,情感的,性情的,以及生活的积淀。这里我们考虑广义上的艺术的维度。

    我们能与之对应的又如:画面是平面的,即二维事物;雕塑是三维的空间事物。而舞蹈呢?有人会说是三维的,不错,他所具有的形体语言,无可厚非是三维事物,而却是四维事物,原因是他加上了音乐,而音乐又是第四维事物。需要解释的是第四维不等于四维,他只有一个维度。与之相似的是时间,也是第四维事物,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指向性,适合因果律。就是因为舞蹈离不开音乐,才是四维事物。

    用光锥很简单的可以表示舞蹈,但会少取很多美的成分。后来,科学学家们认为思想是第五维事物,所以传达感情,写意思想的文学,就成了第五维艺术。再后来,感觉成为第六维事物。而所有艺术家凭借灵感的创作就成就了第六维的事物。这些艺术家自然包括:画家,雕塑家,设计师,音乐家等。就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都融进了艺术家的灵感,创意,才称为艺术,所以我认为艺术就是第六维事物,而他与哪种形式结合,就形成了几维艺术。而第六维也和其他维度一样只有同某种维度的事物宇宙的结合才有意义,正如生活中没有独立的艺术,只有与其他社会形态结合才有意义一样。

    另外,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实施视觉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思想的一段话,我打出来,咱们都思考一下:“发展孩子们的视觉与艺术思考,是这门有关视觉、艺术、设计概念课程的着眼点。它不只是美术课程的绘画或雕塑手艺等等,还包含视觉表现思考、艺术与文化认知以及环境美感与建筑设计、媒体与视觉传达等更深层的人文意涵。”



沉溪 发表于 2013-1-21 14:15:53

呵呵,看到这一篇我就可以回复了,缘分。经验不错

猴子珊迪迪 发表于 2013-1-21 14:28:41

顶!给力啊!

bettygougou 发表于 2013-1-21 14:28:55

谢谢分享,呵呵,这样我们可以方便找书

river212008 发表于 2013-1-21 14:58:03

很好的妈妈,善天总结而且能费心码字出来分享,真心感谢!

cherryding8117 发表于 2013-1-21 15:12:39

谢谢分享 非常感谢!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15:21:08

本帖最后由 pauline 于 2013-1-21 15:38 编辑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1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你这一说我还想起来吃饭这个大问题了呢,一下子出去一个月总不能光吃饭店吧,如果出去玩的话肯定 ...
   恩,你想到的是亲子游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我很反对出门在外就跟脱了缰的**似的,疯玩。尽量保持跟家里时的规律很重要。一是为了孩子健康考虑,二是训练孩子的平常心,要慢慢学会管理自己。在外吃饭尽可能跟家里时一样,清淡为主,家常饭。小吃也会品尝一些,但是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塞。孩子很怕上火,一旦管理不好,身体出了故障,就什么情致都破坏了,没心情了,这样出去一趟本来是为了什么的,结果因为自己的纵欲把这个目标给毁了实在是经济上折本,心情上折磨。我们在外基本上早上会起的晚一些,一定要把体力恢复的差不多再进行活动安排。起得晚些,就不用着急了,吃完饭后,背上包,里面放点应急解饿的吃的,还有水,另外,指南针,地图,相机,手电筒(有时碰上山洞我们可能会用到),望远镜,手绢(可以清洁用,出现紧急外伤用,也可以偶然碰上下雨系成个小帽子用),纸巾,可封式塑料袋(收集标本用),雨具(为了轻装,带把伞,小孩最好选择雨衣,当然两个人都穿冲锋衣应付南方的毛毛雨也能差不多)等等需要考略周全还要方便携带,这样就可以出发了。

    去每一个地方,我都会提前在网上找找当地的一些攻略和景区资料看看。这个不需要买书,网上有很多,就像我之前说的一回生两回熟,找着规律了就很轻松了。当然你闲来无事去趟书店扒拉扒拉相关书籍也更直观系统些,买的话就算了,这样的书一般成本都比较高。除了这些人人能够皆知的办法外。我想说的是,去了当地,还要多听听当地人的介绍和讨论。这个可比看很多攻略都管用的多。会省你很多无用的花费。有些景点根本是无需去非得跟大部队(旅行团)撞枪的。比如在阳朔,所有收费的景点除了世外桃源我们都没去,住的7天前台小姑娘特别善良,给了我一张他们店里自制的地图,给我标标画画了三条骑行路线。我就顺着她的指引,三天全都跑到野外去了,那些景色根本是收费景点没法比的。而且人也少,人少了,心情也好。有个影片叫《转山》不知你看过没,那种感觉特别棒。我每天带他骑车大概40里路,盘山路,车很少,很幽静,山就在跟前绕着前行,一会上坡一会下坡,耳边各种鸟叫,转过了一段幽谷似的路段,又有一片开阔之地,成片的油菜花,还有半山腰的一片片的橘子树,不断洗刷着各种感官,快乐极了,那时候觉得一切都离得很远,自己已经都融进了大自然,上坡骑不动了我们就下来,等到了最高点,我们又迅速溜下去,旷谷中只听见我们俩的笑声和“呦嗬”声。路上经过两个小小的码头,看到了遇龙河,像个温文尔雅的蓝妇人,透明兰黛,水潺潺柔和地让人真想摸摸这是水还是一片蓝绿色的丝绸在动。去张家界的时候也是收获最多的是房东带我们爬的附近的野山。所以说,这个准备工作真的是要好好用心才行。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15:54:36

本帖最后由 pauline 于 2013-1-21 18:31 编辑

钻石六小姐 发表于 2013-1-21 1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全部看完了。很资深的妈妈。
现在机构上叫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了,因为我其实也有懒得方面,比如老师的选择,只要这个老师开始了,差不多,我就不会再换了,他的老师原来也是在其他合资机构教学,后来出来成立了自己的画室,我就带着孩子也转过去了。因为他也是刚刚创业,很多时候非常勤奋,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所以在这个状态下,老师所有的教学都会从内心出发为了孩子切实着想。加上我经常会跟他讨论,所以这方面进展的还算顺利,一路下来也给他提供了很多教学实验案例,应用出去。只要有好奇心,有兴趣,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深入下去。所以,亲爱的,只管开始好了,走下去,你就会看到,你也可以,没什么复杂。

aayyoo 发表于 2013-1-21 15:58:27

这个联接收到收藏夹了,最近开始喜欢给儿子买书

luoyijia999 发表于 2013-1-22 11:11:58

最近一直在关注楼主的贴子和回复,文笔这么好,有博客吗,很想关注一下?{:soso_e100:}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2 15:04:29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1 15: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恩,你想到的是亲子游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我很反对出门在外就跟脱了缰的**似的,疯玩。尽量保持跟家 ...

你的经验我都收藏下来了,用到了再翻出来看一遍。还有一点,你说到你们出去游玩是你和儿子两个人,我有点担心安全的问题,平时我带儿子出去玩就是去逛逛公园商场什么的,我家离黄河大坝不远,那里景色不错,但是一般我俩的话不敢去,怕遇见坏人,你们去的地方像你说的虽然景色好、幽静,但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吗?我结婚前倒是这样的地方还有野山什么的都敢一个人去游走,不过结婚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加上看到这样那样的新闻,就会担心遇到坏人,所以尽量避开人太少、僻静的地方。

zhuyy2345 发表于 2013-1-22 16:04:27

学习了。常去看看

pauline 发表于 2013-1-22 16:42:02

山东能妈1105B 发表于 2013-1-22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的经验我都收藏下来了,用到了再翻出来看一遍。还有一点,你说到你们出去游玩是你和儿子两个人,我有点 ...

    恩,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也是我们第一次出去时爸爸很担心的。依据我的经验,遇到坏人实际上在乡村并不多见,往往城市里会容易遇到骗子等。大多数来说还是好人多,另外也分人,假使本身心胸不太放开的,容易把别人放在对立面上的人,可能遇到的麻烦就会多些。因为一路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吵来吵去,打架之类的。所以说,心态好,能容人,心怀慈悲的人其实是不太容易遇上坏人的,相反,带着孩子会得到很多好心人的照顾和帮助。另外晚上我们一般不会外出,除非在城市繁华之处,一般选择住处我也是选在较繁华的地方,这样出入方便。当然冷不丁地也会碰上几个素质差一些的,这样的就灵活掌握吧。你觉得当时你敌不过,就暂且忍耐,不要涂一时的嘴上便宜。如果是一个公共的环境有目共睹的,你觉得你有道理也可以起来理直气壮的反驳。我当时在四川坐车去九寨沟时就遇到个素质很差的司机冲着孩子吆吆喝喝的,我当时就不愿意了,其一他是公共汽车站的,有门有姓,我就可以找你,其二,当时车上已经坐满了人,这种行为确实也是很过分有目共睹,所以我就要震慑他,好歹也是省会成都,怎么能如此粗鲁。后来他说了一句他没孩子,我顿时了然了,看他年纪也不小了,再争也无甚意义,没有孩子的人他不会觉得尊重孩子也是件事,且原谅他吧。还有次在宜宾,我要赶着去乐山的最后一般汽车离开,打了一出租车,结果这出租车绕路,看那司机面相也不太像好人样子,路上嘴里说的话很没水平。这样的就吃点亏,多给他几块钱算完,跟他叨叨没有结果,最后误了行程,还生一顿气不值得。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出门在外,不仅是让你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理论知识的实践,实际上与人交往也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各个地域的人有各个特点,我们要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不要急着去下印象结论。大多数人还是善意的多,因为表达方式不同,个人敏感度不同,所以会造成不同的理解,所以说纳于言敏于行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一课。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急着去表达自己,多倾听,多观察。一路上很多遇到的看到的一些行为特别案列,我都会跟他讨论讨论,也是让他渐渐明白为人处世且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有时甚至比书本上的知识会更重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当当限时购链接,可永久收藏,因为经常上新(补充近几年低价购书心得,儿子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