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76940 发表于 2013-1-23 12:35:09

与医生谈中药副作用问题看西医生眼里的中药安全性

今天正好听到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在外科工作数年的西医生谈他孩子,出生3天后黄疸,因为比较严重,住院照蓝光,并说现在正在口服茵陈汤。我一激灵,就问你知道中药的副作用吗?他说,中药没啥副作用,没事。正好有个妇科主治医生也在聊天,接上话说,我们科主任都会让黄疸的孩子(作者说明:意指有需要治疗的)喝茵陈汤,效果很好的。
我接着问,那茵陈有没有副作用?适合孩子喝吗?皆答:都多少人喝了,效果也好,也没副作用。(作者说明:意指没副作用)。
我提了几个问题,得到的反作用力不外乎如下:是药三分毒(承认如果有副作用也可以接受);安全可靠的普识(来源于经验学);是很好的有效治疗手段或者补充(来源于医学书籍);大家都在用(毒不责众)。
我接着问话如下:
那你们知道茵陈的副作用吗?没有回应,不详是正常的,因为没有人广而告之。
我再问它们说明书你们都了解吗?在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和禁忌症方面写些什么?这次直接沉默,因为说明书都没写,想知之甚详也不可能。
我再问,如果按照现代医药研发模式,它们都不合格,因为它们没做完整的药代、药效等试验。从临床前期试验到一二三期试验,都没做或者不规范是潜规则吧?
你们知道常用的中药也有很强的副作用吗?尤其在肾毒性方面。比如板蓝根、清开灵、小柴胡、双黄连、小儿咳喘灵颗粒等。这次回答很干脆,应该没啥副作用。
我抛出了重磅炸弹。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请看我收藏的网络帖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方舟子”,有一个直接说“哦,方舟子”,带着不屑的神情。但是,两个还是快速浏览了一下整篇文章。
之后轮到外科医生紧张了,马上说回家要好好查一下,要认真看看,不行的话,就暂时只照蓝光,茵陈汤不喝了。我说不急,你先去查查茵陈的副作用看看也不迟。
妇产科医生没有提出更多的意见。

中午我回家后查了一下网络,茵陈的副作用表达如下:
【不良反应机制】大剂量应用可造成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昏、恶心、上腹饱胀、灼热感、腹泻、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严重时出现心律不齐,甚至死亡。【治疗与解救】(1)出现中毒后立即洗胃,导泻,减少毒素吸收。(2)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
这茵陈看来还是做过一定的研究的,所以网络上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还是算比较详细的。其他的大多数中药没有这个待遇。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93776940的微博

欣然妈 发表于 2013-1-23 12:40:54

我妹妹家的孩子黄疸,就是靠这样汤治好的。
那么多人看到西医制剂说明书中的毒副作用说明,有哪个是因为看到这种说明就拒绝服用呢?

sanwan 发表于 2013-1-23 12:42:10

仅仅知道“是药三分毒。”

荸荠泡泡 发表于 2013-1-23 12:55:57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所谓治疗就是这么回事,用一种较小的伤害去避免一种较大的伤害。西药因为要求严格,很多东西都有说明,中药就没有这个待遇,这确实不严谨。说到副作用,当然中西药都有。

yueyue20089 发表于 2013-1-23 12:59:18

呵呵,方舟子说的话,直接忽略即可

93776940 发表于 2013-1-23 13:18:55

欣然妈 发表于 2013-1-23 1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妹妹家的孩子黄疸,就是靠这样汤治好的。
那么多人看到西医制剂说明书中的毒副作用说明,有哪个是因为看 ...

这个医生之所以会被我那么轻描淡写地说动,是因为他前面说刚开始查230多,后来喝了两天,现在450多。我如果不说,他永远不会去想有没有可能是中药引起的,只会考虑别的。后来他怕了,说明他稍加点拨,还是懂得尚不明确具有不确定风险。
好在我们早上没有去搜茵陈毒副作用,如果搜了,我估计他的心理会立刻倾斜,高度怀疑200多到400多和喝茵陈的关系到底紧密不紧密。
这篇文章的立足点在于,多数医生对中药采取默认和不求甚解的姿态,从研究生、主治医生、主任,涉及各个科。这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的现状。

myw2008 发表于 2013-1-23 13:26:49

本帖最后由 myw2008 于 2013-1-23 13:34 编辑

阿司匹林都有副作用呢,干嘛老拿中医药说事啊?

实际情况是,很多西医西药没法治的病症,是被中医治好的。你可以说瞎猫撞到死耗子,但是你西医有能耐你也撞去啊。西医没研究透的,你不懂的东西就一定是伪科学?西医知道个皮毛的东西就一定是科学吗?!
尺有所短,存有所长。念经滴童鞋,给解释解释吧。

随风而逝 发表于 2013-1-23 13:54:20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所谓治疗就是这么回事,用一种较小的伤害去避免一种较大的伤害。西药因为要求严格,很多东西都有说明,中药就没有这个待遇,这确实不严谨。说到副作用,当然中西药都有”
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新生儿期的黄疸比较特殊,新生儿期黄疸有高峰期的,大概生后1周左右(当然指的是生理性黄疸),然后才开始消退。生后5天内200多的胆红素已经算高的了,应该有原因的,那位医生小孩的黄疸指数持续升高,一部分还是疾病本身的发展,不能完全归结为茵陈所致。当然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

朵颜 发表于 2013-1-23 14:04:12

是药三分毒 不管是中药或者西药

yueyue20089 发表于 2013-1-23 19:00:44

LZ对中医有研究吗?有中医背景吗?上网查下网络就能说明问题吗,网络上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

hohofish 发表于 2013-1-23 19:10:00

难道照蓝光就没有副作用吗?

wlleej 发表于 2013-1-25 12:23:27

本帖最后由 wlleej 于 2013-1-25 12:40 编辑

   呵呵,我来谈谈作为副主任中医医师,嗯,的夫人,对中药的副作用的看法(本人是西医)。首先以绝对的立场说明中药及中成药没有副作用纯属瞎扯。
    至少我老公回家提起门诊上的工作时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中国现在的有些中医的水平(注意啊,我说的是有些中医,是指占全部中医的一小部分,不可以偏概全啊,)会大大的影响到中医的复兴。中医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强调辨证施之,因人施治。在临床上出现同症不同病,同病不同症:同病不同治,同治不同病的现象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医生水平不行,甘草人参吃死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国家有专门的药典,对各种药物,包括中药,的用量是有明确规定,有毒副作用的药材的炮制使用必须依照药典规定,比如附子,朱砂都需要严格炮制,小剂量使用。所以单凭这个就可以肯定的说,中药副作用是肯定有的。
    新的问题是,过去讲究“地道”药材,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淮”山药吧,现在中药材要地道基本上属于大熊猫级别的少了,而且种植过程中有没有“催熟”就更加没法弄明白了,过去的野山参在苦寒之地几十年长得跟小拇指一般大,是大热之药,现在的药田里3年赛萝卜,过去的野山参能吊一口气保命,现在买的野山参可能比萝卜能好点,药商的炮制是不是正宗更无从考究了,万一用个假药什么的,就不用说了,你懂得。
    所以同样的方剂,在100年前和在今天使用起来,效果作用肯定不同了。
    哈哈,我老公常常感慨生不逢时,这辈子是没法成名医了,一样的方子,效果与他本人预计的要多用好几付。呵呵扯远了,总之,用我家孔老夫子的口头禅是“这年头吃饭还有副作用呢,吃药能没副作用吗”,所以“非必要”,少吃药。
   当然也不能绝对化,生病了还是要用药的,前提是那个中医给你的辩证要对,用药要准。
   PS:市面上的中成药有很多,有很大部分的组成方剂是依照祖国医学几千年发展保留下来的经方(经典的意思),比如,六味地黄,安宫牛黄,之所以能加工成中成药,是因为在病机相符的情况下针对70%-80%的患者是有效的,而且携带服用方便,像茵陈汤,也是经方,如果小儿的体质,辩证与茵陈汤的适应症相符,对治疗黄疸也是不错的。
    任何事情都要理智辩证的看,就像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不会因为得了胆囊炎,就再也不吃油性大的美食了,对吧?
    还有任何一个负责任、合格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会肯定的告诉你,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没有副作用,而是告诉你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以及与疾病的危害相比,这样的副作用是否能接受

93776940 发表于 2013-1-26 10:33:37

谢谢楼上您的参与。
有关这些话题的讨论中,我遇到几位医疗系统工作者,他们的讨论都很理性。即便有不同意见,也是相当客观。

来自:爸妈网 iPhone客户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医生谈中药副作用问题看西医生眼里的中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