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1_song 发表于 2013-2-1 17:51:12

怎么引导孩子读书作批注?

班主任非常重视阅读,而且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我儿子就是不爱做批注,
问:为什么一个批注都没有?
答:哎呀,一看就钻进去了,忘了!

各位有什么高招吗?

crush_bc 发表于 2013-2-1 19:23:47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可,不必强求~~能记住就不用批注了哇~~~哈


crush_bc于2013-2-1 19:24补充以下内容: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可,不必强求~~能记住就不用批注了哇~~~哈

redsheep 发表于 2013-2-3 09:27:06

看孩子的个体情况吧,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都不同吧

an1_song 发表于 2013-4-4 13:43:30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默默从刚上一年级时老师就要求他们做读书卡,把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给以后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这就是一种“动笔墨”的方式。当时做读书卡,好多时候都是默默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因为她不知道该找些什么样的词语或者是句子。

   随着默默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她独立阅读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为了让默默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从这个暑假开始,我又逐步地让她尝试在阅读的时候做批注的方式。

    因为刚开始训练,默默不知道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所以,在做批注之前,我会给默默先提出比较简单又具体的要求,例如:读下面一段话,画出一个四字词语。甚至我会在书的旁侧先写上要她做的批注内容。我们尝试过的内容有(蓝字部分为默默的批注):

(一)标出四字词语(主要是成语)

批注目的:四字词语(包括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好多成语都蕴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标出来,让孩子记忆一下,对丰富孩子对语言的认识很有帮助。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小雨点是一群惹人喜爱的小娃娃,它们可懂事了,最肯帮助人。要是小花们口渴了,小雨点就从天上跳下来,让小花们吸饱雨水。要是水里的鱼觉得闷气了,它们就跳下来,把湖水打出气泡,让鱼儿透透气。


请画出一个你比较喜欢的四字词语。



(二)标出叠音词

批注目的: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是记叙文里经常用到的一类词语,一定要积累哟。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一群小孩子正在快快乐乐地上面溜冰。河边的树,叶子早已落光了,只剩下光光的树杈。有几只可爱的小鸟,停在树枝上唧唧喳喳,跳来跳去。早行的人们在雪地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脚印,延伸到四面八方。


请画出文中的叠词。



(三)标出精彩动词

批注目的:把动词用准确了,一个句子马上就会生动起来。动词是很有表现力的此类,让孩子标出来,增强在自己的作文中准确使用动词的意识。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今天,我和几个朋友打水仗。大家都使劲地泼水,谁也不甘示弱。我的脚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住了,一不留神摔了个仰面朝天。我赶紧爬起来,定神一看,小林在一旁得意地笑着,原来是他挡住了我的脚的。我捧起水使劲地向他泼去……


请用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四)标出比喻句

批注目的:比喻句是所有的修辞手法里面用途最广,又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孩子最先接触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写作文时最善于运用的也是比喻,标出来,向人家学一学吧。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灯笼花的小枝上长满了桃形的绿叶子,一片压着一片,好繁茂啊!六七月间,灯笼花开了。上边四片深粉色的花瓣向上翘,像灯笼的闪檐;下边四片紫色的花瓣聚拢在一起,好像是一盏紫色的纱灯。黄色的花蕊就像飘拂的灯穗。一盏盏“小灯笼”挂在绿色的枝头上,好漂亮啊!






请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标出文章的主旨句

批注目的: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中心,孩子们初学写作最容易犯中心不突出或者干脆就没有中心的毛病,试着找一找主旨句,也许他会早日明白文章点题句的重要性,以防以后写作主题不集中。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我想,就连吃草莓这么简单的事情里面都包含着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所以呀,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请画出文中表示作者看法的句子。





(六)标出不懂的词语

批注目的:这是批注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孩子要想提高,非得把不懂之处找出来,然后自己亲手解决,阅读的印象更深刻,理解得会更透彻。

                                 

                                    文章内容


    妈妈提示

      我家窗外有一棵桃树,春天一到,树上就长满了嫩绿的叶子,非常好看。套也是椭圆形的,绿绿的,微风吹来,桃叶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把我的眼睛都看花了。细雨如烟的日子里,树上的叶子英姿飒爽,像英雄一样保护着桃子宝贝。
请画出你不懂得的词语,然后自己查字典解决。





妈妈的话:                                 

   刚开始,默默读完之后,看到精彩的词语或者是句子,她统统都用“——”表示,有时候,一眼就看不出来哪些是词语哪些是句子,经过我们商量,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下调整,就用“☆”表示好的词语,用“﹏﹏﹏”表示精彩的句子。再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我感觉让孩子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动手把好的词句或者自己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能使孩子阅读时的注意力更集中,培养他们细心阅读、专心阅读的习惯,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效果明显。

   当然,我只是在默默一年级的基础上做的一点尝试,画的词语和句子比较简单,疑问也只是限于不懂的词语,还远远涉及不到其他深层次的疑问。相信随着孩子年纪的升高,就能渐渐摆脱妈妈的提示,自己就具有一双发现批注内容的慧眼了。

    当孩子能把批注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大概阅读最好的效果就出来了。妈妈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相关链接



an1_song 发表于 2013-4-4 13:58:24

2009-03-30 20:57 阅读指导——如何给文章批注N3阅读指导——如何给文章批注
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给文章做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如何给文章批注呢?我结合一些文章具体说说。
每次读一篇文章,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划出不懂的地方,圈出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读懂难句子的含义。阅读如果就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意义不大。我们必须学会品读文章,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那么就是第三: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在文本上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这很容易,但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就感到有难度。刚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怎样评价文章好的地方,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给文章做批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找到关键词语。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
又如《跳水》中的“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我喜欢关联词“一……就……”,它写出了水手们救人时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动作。)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彩带,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形状千奇百怪。它这样一比喻,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让我明白了五彩池这么美丽的缘由。)
三、标点符号的运用。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省略号写出五彩池的形状不仅仅是作者描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让我对五彩池的美丽产生更多的遐想。)
又如《少了一个马掌钉》中的“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第一个马字后面的感叹号表达了国王的着急,第二字马字后面的逗号表达国王的沮丧,第三个马字的句号就意味着国家就因为一匹少了小小的马掌钉的马而被颠覆了,太可惜了。)
四、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
如《跳水》中的“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zī)牙咧(liě)嘴做着怪样。”(爬到、钩住、挂、坐、扭和做等几个动词就写出了猴子的调皮捣蛋。)
在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这里没有介绍谁说话,有的句子甚至不完成,但它却写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船长的镇定自若。我喜欢这简短有力的对话。)
《穷人》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桑娜的自言自语,反映了桑娜的矛盾的真实心情,更表现桑娜善良的品格。我很喜欢。)
五、文章的空白之处作批注。《穷人》最后似乎没有结尾。(桑娜和渔夫的领养了西蒙的孩子,以后他们生活会怎么样呢?我有些担心。我喜欢这样的结尾。)
六、疑惑之处作批注。
如《五彩池》中的“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这里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是为了表达池水好看吗?)
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船长为什么随着轮船沉入海底?人们就这么凝视着他这样沉进大海?见死不救?我不明白。)
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一个词语,每个人的理解就不一样;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感受也有变化。给文章批注,就是记录当时自己读书体会。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an1_song 发表于 2013-4-4 14:48:08

读到深处自留“笔”

——浅谈课内外阅读中如何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窦桂梅老师对她的学生如是说。四月,又是一个书香飘逸的日子,我们,是否牵手把孩子领进阅读的殿堂?谈起读书,人们势必衡量它的质与量。如今图书名目繁多,如何引导学生读有价值的书,读出积累和思考?一个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话题,“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几年,我们倡导“批注式阅读”。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作者的思路、语言特色等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拥有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并以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形成批译或注解记录在书页中。简单的一句话,“把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并记下来,这就是批注。”在教学中,在课外阅读中,我这样引导孩子走进阅读的殿堂。

一、教材导学提示——批注的向导

人教版的课本,在每组课文前总有一个单元导学提示,课文导读、泡泡语(课文中编者穿插的提示),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激励学生读而思,思而行。它是学习该单元、该课文的“路标”,把握好它,是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关键。这其实也为学生进行批注提供了方向,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学生学会批注。

(一)抓“文眼”批注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每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这个“眼”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如中心句、过渡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批注。如《钓鱼的启示》中抓中心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出问题,如根据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导学提示“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论。”在教学《草原》一课时,面对描写草原风光的片段,我这样设计:哪个词触动了你,把它读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勾勒”、“渲染”来理解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二)质疑式批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贵在思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就困惑处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就是质疑式批注。如《草船借箭》一课,对于课题你会提出怎样的思考?学生写道:谁用什么样的方法借到箭?为什么是靠草船也能借到箭?甚至还有的学生在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把“神机妙算”圈住,批示:诸葛亮莫非神也,竟如此神算??毋庸置疑,学生在思考,在质疑,在探索,更是对文本的挑战。

(三)补充扩展式批注

课文常采用留白的方式,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扩展补充,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文章最后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嘎然止笔,铁路后来修成了吗?什么时间通车呢?学生势必心中质疑,这时引导学生阅读《年段同步阅读》,把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这是一次写话的训练,更是一次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对于每单元的日积月累,教师可引导学生扩展积累。如关于名著的歇后语,第十册只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一些,我们老师可引导:“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名著的歇后语呢,每个歇后语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请收集写下来,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二、对比式阅读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课本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一定的修订,同时不同版本同一作品内容也不胫相同,如人教版的《钓鱼的启示》和苏教版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如何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我采用对比阅读,也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教完《巨人的花园》后,学生明白巨人的自私而让花园四季如冬,冰雪覆盖,懂得快乐是要分享的。这时,我出示王尔德的著名童话《自私的巨人》,有分析地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内容相同,情节不同,你喜欢哪一个版本的情节?”“你对哪一个情节的构思更感兴趣?”在朗读中,在师生的谈话中,关注不同。比如,我们的文章中对花园的描写——仅仅化成了四个词语,分别是——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可原文开头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品味原味语言、深度感受优美的语言所带来的那种特有的表现力,享受童话所营造的清新、美好的意境,写下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这种方法走近王尔德,读原著,读其他作家的童话故事,寻找童话中语言的美,人性的美。

不同的文本,同一词的意思理解也截然不同。《晏子使楚》一课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我让学生阅读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勾践的《卧薪尝胆》,对比中体会人物品质和处事的精妙。学生学会了对比,也学会了思考和举一反三。

三、迁移式阅读——方法的延伸

读书看报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心性,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以自己独特眼光去潜心阅读,并由此喜欢上阅读整本书。文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并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设疑善问、熟读精思、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习惯,在读书中,我提倡运用符号作批注,如:“‖、~、——、—?、△”等,在课外重点段的训练中,多次强调,直到学生养成习惯为止。在学习完第二单元“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后,我向孩子们推荐了四本文学作品:曹文轩的《草房子》、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规定:一个月的时间,选择一到两本,(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求买注音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关注作品中人物的特点、童年“乐”体现在哪、语言“美”在哪?每个周二下午的阅读课为交流课,同学们可以读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谈谈对人物的见解,对于不同作家对于童年的认识。第一次阅读课,孩子们大多选择自己喜欢的的段落朗读,我告诉学生:言为心声,一言一行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看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语言描写才算传神。在阅读中,我们应关注语言描写。这一点拨,学生马上提出,还可以关注“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你从小豆豆的话中看出了什么?作者笔下环境描写的意境美在哪?小刘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提醒要把文章中优美的词语、精妙的句子抄在自己的本子(或卡片)上,制成“采蜜本”,供二次交流。第二、三次的阅读课,我听到了孩子独特的见解:小刘校长的宽容和慈爱让巴学园的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成长。小英子的童年充满着无限的快乐和好奇。我欣赏优美环境的描写 “冰封的大河,早已融化成一河欢乐的流水,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雾气。河水流淌得稍稍有点急,江岸边的芦苇轻轻压倒了,几只黄雀就像音符一样,在芦秆上颤悠。”它让我仿佛觉得眼前呈现出春天柔煦般的美景。“秦大奶奶的‘部队’已陆续窜过那个大窟窿,正向这边漫游过来。这趟憋了好几天的鸡鸭鹅,在重获这片广阔的天地之后,心情万分激动。当它们越过窟窿,来到他们往日自由走动的地方时,几乎是全体拍着翅膀朝前奔跑过来,只扇动得地上的落叶到处乱飞,身后留下一路尘埃。”这话写的真有趣,写出了家禽憨态可掬的形象。学生用自己的笔在书本上记录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虽然有些还是三言两语,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引导孩子写心得笔记,写读后感,将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了精彩。花的开放,赢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带着思考阅读,我们的人生将会与众不同。

五月,是一个阅读名著的日子,我和孩子们在《草船借箭》后进入了《三国演义》的阅读,期待下一个阅读课,孩子给我不一样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带着思考,带着质疑,我和孩子在阅读的殿堂里用笔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爱上批注,爱上带着思考读书的日子。





an1_song 发表于 2013-4-4 14:50:03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
  1.坚持博览群书,克服“功利性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大多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2.培养阅读悟性,克服“休闲性阅读”。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天地头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3.讲究 “熟”读,克服“一次性阅读”。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为了能够达到“熟”读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对某一作品的认识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成就一生的成功。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终身学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学生产生了浓厚阅读的兴趣,有了丰富的阅读内容和良好的阅读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进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才能爱不释手,才能渐成习惯。
  1.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我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还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开展 “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话你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书应该在家中无所不在。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能汇成海洋。

兰子 发表于 2013-4-12 09:26:15

我觉得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需要作批注,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
但是作为比较自由的课外阅读来说,孩子喜欢就可以。经常停顿下来圈点好词好句,不会对故事的连贯性产生影响吗?
如果是家长看的教育类书籍,倒是看到某处有点共鸣,可以自己记录下来。我们以前作批注的大多是对于文言文的注释;P
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上升,该理解的自然就会理解了。阅读有泛读精读,我觉得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用来做精读的。
相比上述阅读技巧来说,我个人更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感受。

lily1001d 发表于 2021-8-19 15:38:29

谢谢分享,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么引导孩子读书作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