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无用之用”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3-2-23 09:06 编辑以前我写过一个帖子《课外阅读是对治应试教育的一剂良药》,感觉还有一些话要说,所以又写了这篇帖子。
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学校教育只是对大众的教育,旨在提高普通人的文化水平,是教育中的“大锅饭”。而要让孩子优秀,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吃“大锅饭”的水平,而是要让孩子吃上“小灶”,“小灶”针对的是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更富有营养。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中说:“学校这种地方,对功课不好的学生合适,对功课好的孩子则是一种浪费。……学校这种地方,是把兔子变成乌龟,把所有孩子变为庸人的场所,不如此它就不肯善罢甘休。”(P162)塞德兹也说:“大师级人物都不是学校教育起决定性因素的。要培养完美的人不能依靠学校教育,这个结论的有力依据是,很多天才人物在学校的成绩都很不好,甚至有的被老师和同学公认为‘笨蛋’。”(《俗物与天才》P27)我们没有条件、没有勇气像郑渊洁那样,抛开学校自己教育孩子,只能寻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妥协,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尽量避免学校教育的弊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在家庭教育中,课外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有很多家长对课外阅读有偏见,认为学习就是看课本,课外阅读都是瞎耽误工夫。其实不然,学习首先应该基于兴趣,正襟危坐的学习方式、贫乏枯燥的教材内容、讲解训练考试的学习过程,往往难以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吸收的效率也就很低。而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就学到了知识。课外阅读的广博程度、精深程度都是课堂学习无法比拟的,试想一下,有了雄厚的课外阅读基础,个把考试还在话下?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孩子,其语言水平、智力水平、思维水平肯定都优越于普通孩子。坚持课外阅读的孩子,在初期可能比不上专心致志于课本学习的孩子,但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慢慢产生“神奇”的效果,赶上并超过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课外阅读最重要的影响,其实并非是知识,而是思维,坚持课外阅读的孩子的思维水平是只知道学习的孩子难以短时间追赶上来的。(参见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二章的有关内容)尹建莉把课外阅读比喻为“魔杖”,“‘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前揭书P62)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这种深刻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课外阅读是看“闲书”,“不务正业”,有这样的时间不如多看两篇课文,多做几道习题,多背几个单词。比如尹建莉曾让自己的孩子看金庸的书,而一般的家长则认为看这些“闲书”浪费时间,影响学业。另外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后,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家长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学龄前进行的亲子阅读,难道是单纯为了给孩子上学做准备?学龄前的阅读到了上学以后反倒不用继续坚持下去了?学龄前的亲子阅读为的就是上学以后继续进行课外阅读,家长不能半途而废。我们不要过分功利地看待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考试取得好成绩。课外阅读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坚持,孩子定会受益终生。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了不少课外阅读的好处,但我觉得她的视野有些狭窄,因为她仅仅把课外阅读看作是语文阅读,其实课外阅读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文学,还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普等等各个方面。比如当孩子通读并弄懂了《什么是什么》120册、《小牛顿科学馆》60册、DK百科全书N多厚本以后,一定比课本学得呱呱叫的孩子更优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知识,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能提高情商。一个人待人接物及人格魅力等等方面固然需要社会实践,但读书也不可偏废,因为个人的实践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读书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学习和思考别人的经验。当我们阅读那些优美感人的文章时,就像和那些高尚的人进行对话,他们会激励我们、感染我们,我们的人格和情操也就会慢慢得到陶冶。对于孩子来说,多少大道理都抵不过一个动人的故事。所以,与其苦口婆心给小孩子讲什么《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等等格言集,不如多给他们讲一些情真意切的小故事来得实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教育方法好不好,不是一两天就能检验出来的,也不是单纯用学习成绩就能衡量的。课外阅读注重的是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产生效果,眼前看来“无用”,但它却是“无用之用”,这才是真正的“大用”。 先赞同楼主的看法。。。。。 让孩子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是很重要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