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4-22 09:21 编辑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有位妈妈在Phoenixhomeschool博客留言,现将其复制如下:coco妈妈2011-04-13 08:43:04 [回复 [删除 [举报在家教育,让孩子从小失去过集体生活,和大多数同龄人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机会,失去集体生活带来人脉关系,失去正常的社交,正常的社会纪律性;
简直是对正常儿童不合法的伤害,鼓吹孩子不能早起,其实是楼主家庭习惯不好,不能早睡吧?
一个孩子连个基本按时起床都做不到,这一辈子算是被毁了,有本事你养孩子一辈子,孩子一辈子睡到自然醒,在家上课,在家工作,成为一辈子的全封闭宅男宅女,可是这样的学习生活工作人生是病态的;
楼主不要害了孩子。coco妈妈2011-04-13 08:57:03[回复 [删除 [举报白天的经历是无论如何都尽兴,晚上睡觉也是无论如何都尽兴,大人绝对不叫停孩子,用极端的放任态度来养育的这些的孩子长大了很可怕。
任性的孩子才病态呢。
有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孩子才健康,(⊙o⊙)哦但愿,孩子长大了不恨你?首先,感谢这位妈妈对在家教育的关注和担忧。这是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教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从这位妈妈的留言中,我们提取以下七组关键词: 在家教育、集体生活、社交、社会纪律、宅男宅女、任性、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家教育目前在中国的规模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多元化的认可,未来20年内一定会成为中国一只新兴的教育力量。 家庭学校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雷蒙德·穆尔和约翰·霍尔特。穆尔与他的妻子多萝西认为,“除了严重的残疾和智力低下外,身心健全的儿童在8~10岁之前都不应该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过度活动、近视、识字困难等问题是过早地使儿童神经机制与心理承受过重的持续学术活动(如阅读、写作)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穆尔夫妇出版了代表作《在家中长大的孩子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Home Grown Kids and Home-Spun Schools)。同时代的霍尔特也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的、高压下的、竞争的学校环境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他的两本著作《孩子怎样失败的》(How Children Fail,1964)和《教你自己的孩子》(Teach Your Own,1981),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随着争论的升级,美国家庭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到2003年,据美国政府统计,这一数字增长为1700万到2100万之间。有的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已经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资料来源《美国教育新趋势:在家上学》文 /赵立芹) 这位妈妈所担心在家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会纪律会很差、会成为宅男宅女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任性。下面我们来慢慢讨论。 首先,我想这位妈妈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他看到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的宅男宅女存在。在家受教育的会扩大这一趋势。这说明,出现宅男宅女和在家受教育没有因果关系。这位妈妈认为宅男宅女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是你的价值判断。难道只有你的生活方式、或某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世界上是不是只能存在一种树?一种草?一种动物?一种人?一个星球?我想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只要他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别人都不能横加指责和干涉。何况,目前的宅男宅女是这位妈妈所认可的传统学校出来的。 其次,来看学校,集体生活,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位妈妈认为幼儿园、学校孩子多,孩子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往,这会教会孩子怎么和人相处,交往。从而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我想这是这位妈妈的臆想或主观愿望。大家看看周围的朋友,学校生活时间长的人(博士、博士后)是否交往能力比学校生活短的人强!我们再来看学校的生活。在此期间,在我们头上始终有三座大山压着:一是父母、二是幼儿园、学校的规章制度、三是老师的个人意志。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大学。我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在幼儿园,老师就要我们守纪律,听话。不听就给你扣上“任性”的帽子,一旦想摆脱他的控制,就得罚。回家还得被父母罚。我们想和同学交往。老师说别说话。我们想要我们喜欢的活动。老师就会说:“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听我的”。其实,我们在幼儿园、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是被老师时刻牵着和压压制着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上了小学和中学,情况变得更为恶劣。除了课件十分中上厕所,哪有时间和同学交往?回家后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兴趣班等着我们去完成。让我怎么和人交往?。 交际能力不是学校培养的,它是在婴幼儿时期(也就是7岁前)培养和形成的。孩子在婴幼儿期间的体验和心理经验决定孩子今后的一生。如果你在这期间给孩子探索的自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对自己充满自信。就有了交往的动力和能力。如果,这期间你冷漠他,压制他,控制他,让他失去对外探索的欲望、能力和信心,他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把封闭的孩子放到人多的幼儿园、学校。只会加重孩子的自闭。我在《爱与不爱,由你态度决定》一文中提到。孩子的自信来源于父母。这里我再次提出,孩子的交际能力也来源于父母。发根于婴幼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直接养育者,好的保姆也是)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是幼儿园和学校。认为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完成的。只能说明你要么不懂,要么是在推卸责任。当下的幼儿园和学校培养不了你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别幻想了。 在孩子婴幼儿期你给予他无条件的爱,等于你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等到这颗种子发芽、开花。你孩子的自信、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等就自然而然长出来了。
爱的种子
(结出以下)
自信之果
学习能力之果
交往能力之果
学校和社会只是提供了实施、展现你孩子能力的舞台,绝不是培养的沃土。 对家庭学校孩子前途的担忧,在美国也出现过(不只是这位妈妈有),很多人象这位妈妈一样不禁要问: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能进入大学吗?他们能找到工作吗?他们能融入社会吗?他们是好公民吗?他们幸福吗?为了解决这些疑问,2003年,在布莱恩的主持下,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对幼时接受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有7300多人接受了这一调查,其中有5000人至少有7年的在家上学经历,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是成功的。
对大多数的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家庭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是其全部教育的终结。年龄在18~24岁的、接收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有74%学习了大学水平的课程,而美国接受这一水平教育的普通民众为46%。
因为每一个家庭学校都反映了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方面,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就可能从事丰富多样的工作,如农民、工人、家政人员、管理者、军人、个体经营者、专业人员(如画家、律师、医生等)、教师、技术人员等。在生活中,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能积极参与公众生活,融入社会。布莱恩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在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当中,有71%的人参与了社区服务活动,如社区教师志愿者、教堂的服务活动等;88%的人加入了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和50%(资料来源《美国教育新趋势:在家上学》文 /赵立芹)。
只要你的孩子够强大,够自信。何必去担忧他的未来呢。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谈。
转载请注明来自“爸妈网” 前面那位妈妈自然是说得有点过分,不过,我觉得在家教育也有一定的弊端,也在犹豫当中,主要是我自己常常没章法:L 学校和家庭培养的是什么,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应该要让与孩子教育相关的人们多想想。哪怕平时每天思考一点点,都会有进步。楼主说的不错。 学习一样 学习 家庭教育是不能推卸责任的。希望我们能讨论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还是比较认同COCO妈妈的,在这样的国情下,上学是比较好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约束。不约束长大,我觉得是挺可怕的。真正自信的孩子也一定是有自我约束的,约束也不一定就是听大人,只是他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吧。太深的话我也不会说,我是觉得,什么睡到自然醒,什么家庭教育,全盘肯定不能这么做啊。宅男宅女,如果是从小的状态就是开始这样,必定是可怕的。
不认同的别拍我砖啊,我只是说自己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启蒙阶段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重要影响.楼主前面的论证我都是赞成的,但我学过逻辑,还是忍不住对最后在家教育的论据提一点看法.我想在美国实行在家教育的家庭,完全放养除外,都是对孩子教育比较上心,认真思考,并且自己也有一定能力后实施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很关注进展情况,远比一般把教育教给学校的家庭用了更多的心血,所以取得的结果也优于一般家庭,这个对父母的要求是较高的 我倾向于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对于在家里教育孩子也觉得没什么,只要多让孩子和朋友们玩,也会成长的很好吧。 我觉得我们大陆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从众,比较容易退缩,比较不坚持,比较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比较不善于人前讲话,是什么束缚了我们,是天生如此?这个教育体制有问题,但肯定不是教育体制自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无论在家教育还是在校教育,都有利有弊。在学校可能更易融入集体,但基本失去了个性。长期在家也需要面对怎么走向社会的挣扎,这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哪有一好百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