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207 发表于 2013-3-31 19:32:57

非常感谢这么多爸爸妈妈的鼓励,我和牛爸正带牛回老家的路上。牛牛这一个月进步明显,语言上可以问我们简单的问题,和小朋友有短暂的交流了。待我整理好,会放上来分亨给有需要的爸妈,我的空间也有牛牛近些日子每日进展的记录和照片,我QQ号31648066。再次感谢大家支持鼓励!

raininjuly 发表于 2013-4-1 01:49:43

怎么给评分呢?楼主虽然一开始有疏忽,但是不啻为一个伟大的妈妈!你们牛牛很幸运遇到好的老师和医生。更重要是你们对他的爱和科学正确的方法,牛牛一定可以跟普通孩子一样正常上学的!加油啊。

lflzl2020 发表于 2013-4-1 11:18:36

加油!一定会更好的!

wmimg0315 发表于 2013-4-1 20:27:19

牛牛加油,妈妈加油。

asylumer 发表于 2013-4-1 21:04:14

加油啊,不过感觉牛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闭,只是因为外界因素导致了语言发展的缓慢,很庆幸碰到了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老师,要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是这样的,那孩子们就太幸福了

八月牛顿顿 发表于 2013-4-2 16:15:51

祝福lz妈妈,有心的妈妈,善于解决问题的妈妈~

xulin2627 发表于 2013-4-3 10:15:30

孩子应该不是自闭症。主要是交流太少了。一定要带孩子多出去玩,带孩子多和小朋友玩。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xulin2627 发表于 2013-4-3 10:17:58

活动:周末参加各类同城活动。不知楼主是哪里的。如果是大城市的,活动应该比较多。不要着急。
参加各类活动QQ群.
幼儿园班级组织QQ群,积极地约班上的小朋友一起活动。
组织家宴。

xuerong502 发表于 2013-4-3 13:17:21

看完了 我只想说 对这位妈妈 我只想重申下 在以后的日子不要心存侥幸 踏踏实实的做好康复的工作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 父亲是省检查院的 母亲是审计局的 这样这样高姿态的父母 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发现自闭症了 父母却自顾自己完游戏 把孩子扔一边 后来干脆花比钱 扔给康复中心的老师以至于现在非常帅气的孩子 只能生活在弱智学校 正常小学不收他 毁了孩子的前程 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就是有问题而不是天才。


xuerong502于2013-4-3 13:23补充以下内容:
调皮和自闭是两回事 ,调皮的孩子应变能力很强 ,自闭的孩子就表现行为异常 只会背诵不解其意 这个很简单的 为什么做父母的会辨别不出来 奇怪

love_aa 发表于 2013-4-3 20:21:30

牛牛妈妈加油啊

贝贝的妈咪2008 发表于 2013-4-7 09:49:56

加油,别放弃。

896204696 发表于 2013-4-21 22:43:06

牛牛一定会成为正常孩子,只是家长再别溺爱了!我的经验应该是假性自闭症,可以看看重庆儿童医院梅大夫的观点,希望能帮助你!

hrxmqw 发表于 2013-4-24 20:39:49

牛牛压根就不是自闭,我们家小时候也有过这种状态,早教班上不好,和老人带孩子方式有关,交流输入的少,社交能力滞后,我后来积极带他出去和小朋友玩,现在很不错阿,牛牛妈妈别太担心,自闭是先天性的。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现在是释然了。我们家是上了幼儿园h好起来的,现在是班上最专注的孩子。

matina_woo 发表于 2013-4-25 17:08:03

祝福lz妈妈,加油!!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3-4-29 22:36:13

感觉带孩子还需要多和孩子交流!说话很重要!

cdwuhua 发表于 2013-4-29 22:58:57

牛牛妈,加油。其实我也曾一度怀疑儿子得了自闭症,可能是每个孩子性格的原因吧,我真的特别理解你当时的心情,我当时也在网上逛找自闭症的症状,也发觉儿子特别喜欢旋转的东西,当时也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自从去了幼儿园后这种情况好多了,老师也说他不是自闭症孩子,我才放心下来,只是儿子还是不是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喜欢找小伙伴玩,我想这可能是性格原因吧,所以我们当父母的别放弃任何机会,也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多接触小朋友。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6 13:35:37

hrxmqw 发表于 2013-4-24 2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牛牛压根就不是自闭,我们家小时候也有过这种状态,早教班上不好,和老人带孩子方式有关,交流输入的少,社 ...

谢谢你,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6 14:03:32

本帖最后由 liuli207 于 2013-5-6 14:20 编辑

      今天,我们带牛牛参加了北大六院和残联举办的家长短期培训班。上午两节课,第一节老师让孩子自己玩(每个孩子都分了好些玩具),家长在旁边观察,看孩子喜欢什么玩具,然后记录下来。这节课主要目的其实就是让家长发现孩子的强化物,是家长参与引导孩子的第一步。我理解就是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依据这个东西和孩子建立引导沟通的基础。我发现牛牛喜欢串木头块、识物卡片、一个会发声音的汉堡。第二节课,老师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了目前治疗自闭症的一些有效方法,其中,ABA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老师要求这节课,家长依据孩子喜欢的强化物,和孩子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孩子提一些要求,比如拍拍手、指鼻子、点头、摸摸头发。我们在牛牛串木头块的过程中,牛每要一个木头块,我们都给他提一个小要求,比如亲亲妈妈左边的脸什么的,他都能做到,后来我们看识物卡片时,还教牛认识了胶水,牛说出来后,我们建议牛牛一起给他鼓掌,很顺利。因为这方面,我们在发现牛牛问题之后,日产生活中基本也这么做的,所以牛的表现比要好一些,这些指令他都能做。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一个小插曲,一个孩子去爬教室里挡窗户的护栏,孩子姥姥去阻止,孩子尖叫并哭闹,孩子姥姥就妥协了,任由孩子继续爬,老师过来,只说:“不能爬!”并把孩子抱回座位。老师说,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不能妥协,用行动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好了,言语上对孩子一遍一遍重复:“不能***,不能***”是豪无用处的,把他抱开就可以了。
      今天的内容就这么多,老师后来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要写出10句表扬孩子的话。在孩子有正确行为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而不是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应该这么样。
      后面课程的内容我会尽量都来写一下,给有相似情况的家庭一个参考。我现在已经不再纠结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不论是与不是,我们都要面对他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帮助他尽快赶上就好。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7 15:15:06

本帖最后由 liuli207 于 2013-5-7 15:33 编辑

今天的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在一个游戏教室里玩,老师说要让孩子先适应一下环境,我估计后续会在这个教室里面有教学内容吧。教室里面的好多玩具牛牛上的感统课里也有,他很快适应,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太空车来玩,踩着走了很远的距离,还玩有一个大陀螺一样的东西,牛牛也能坐在里面转圈圈数了十几个数,旁边一个小宝宝的姥姥看牛牛能这样玩很吃惊,可能觉得牛牛运动能力还不错吧。其实这些都是发现问题后牛在感统课上学到的,不止这些,还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这几个月才有意识地耐心教他,多陪他的过程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第二节课是重点,老师先和家长们讨论了学习的基础是什么,最后总结如下:评估(了解孩子的现状,明白孩子差在哪里)、注意力、兴趣、模仿能力、回应能力。然后老师以如何教孩子“拍手”为例子,讲解了如何让孩子听从指令。
    1.首先评估孩子某个项目会不会,不会的话,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就是昨天课上讲的如何选择孩子的强化物);
    2.拿孩子的强化物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看到家长,最好有目光对视;
    3.发指令;
    4.如果孩子一点不会,家长要全辅助(就是语言简练、动作明确地手把手的教孩子)/如果孩子有基础,家长可以半辅助(给一些提示让孩子完成)/如果孩子基础更好,家长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
    5.完成后,家长要及时强化,就是把孩子的强化物给孩子以表扬鼓励孩子。

    在实践环节中,我选择了牛牛今天喜欢彩色小木棒作为强化物请牛牛帮我拿一个蓝色的球,牛牛很不配合,我当时很费解,这么一个简单的指令他怎么就不听我的呢?平时不用强化物他也能做到的啊?后来老师走过来帮我分析了我们的症结所在,当时我们的桌子上有很多其它玩具,牛牛的注意力已经又被其它东西吸引走了,所以环境一定要相对简单,才能保持他注意力集中一些。看上去挺简单的操作方法实际并不那么简单呢。

    另外,今天的作业是要家长发现全辅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8 23:46:52

今天两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各位家长如何让孩子学习模仿。模仿的重要意义就大家都懂的,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嘛。老师首先让我们几个家长分别教孩子模仿“举手”这个动作,详细情况不多说了,几个家庭基本没有正确操作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
    1.选好孩子的强化物,吸引孩子注意;
    2.发语言指令“像我这样做!”(而不是说“举手”)同时做一个明确的“举手动作”;
    3.根据孩子的基础选择全辅助/半辅助/独立完成指令;
    4.完成后及时给孩子强化物并口头表扬孩子;


    今天的课和昨天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昨天是发指令,让孩子明白指令的意思并完成动作,是一种听觉学习方法;今天的方法则是让孩子看家长的动作来模仿学习,是一种视觉学习方法。
    今天这种模仿训练的关键点如下:和孩子面对面坐着的时候,家长应该采用镜面动作来指导孩子完成模仿,也就是比如希望孩子举右手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动作是举左手;其次家长发的指令仅仅只是一句是“像我这样做!”,而不是“举手”。

   第二节课是实践课,老师让我们分别指导自己的孩子完成一些指令、模仿一些动作。在我对牛牛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两处不完美的地方,一次是牛牛完成模仿动作后,我把强化物立即送到他手里,老师指出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放在我的眼前,吸引孩子看我的眼睛和赞赏的表情,让孩子自己来取强化物;第二次是,牛牛有些烦躁了,完成模仿动作同时有吵闹撒娇的行为,老师说应该首先让孩子平静才能训练,不然孩子有可能以为是他的撒娇行为而不是他的模仿动作得到了强化物。

另外今天的作业是辅助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以后孩子能自己完成,不需要辅助呗,呵呵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9 21:55:05

本帖最后由 liuli207 于 2013-5-9 21:55 编辑

今天第一节课是在一个动感厅里做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引导宝宝用手里的海洋球砸中旋转的霓虹灯;第二个游戏是扔球游戏,把球扔进一个竖立的圆圈;第三个游戏拿球是砸屏幕上出现的老鼠。都是练习手眼配合的游戏。
    第二节课老师重点讲了错误矫正的程序。比如老师采用指令要求孩子独立举手,结果孩子没有举手却摸了脑袋,这时该怎么办呢?这时老师扭开头低下眼皮说:“不对”(这么做是避免眼睛对视给孩子造成强化的感觉),然后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个“指鼻子”的指令(这样做是丰富孩子的成功经历,让孩子更自信更乐意听从指令),并表扬孩子,然后采用半辅助引导孩子完成了“举手”的指令,然后给强化物表扬孩子。通过这个例子,老师指出错误矫正的程序是:
      1.全辅助;(无错误,全辅助是不会出现错误的)
      2.半辅助----〉全辅助;
      3.独立----〉半辅助----〉全辅助;
   
    老师还讲了强化的标准:
      1.达成目标一般强化;
      2.超过目标超级强化;
      3.未完成(没反应也算错误) 错误矫正;

今天的作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2 01:43:39

本帖最后由 liuli207 于 2013-5-12 01:59 编辑

很晚了,我还是来写点什么吧,这两天是牛牛确诊以来我最有信心的日子。因为ABA干预方法,我找到了当父母的感觉,不再挖空心思想着怎么能让牛注意我、怎么才能更高效地教他一些东西。前天去超市,因为起因是他的救护车没电了,走到半路牛要抱,如果以前,我可能会心软,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就会抱他,这次,我底气十足地说:“你还要电池给你的救护车不?要的话得自己走哦,不然,我们回家吧?”小家伙便不做声自己继续走了,买了电池之后,他又看到一个运汽车的卡车,看样子非常喜欢,如果以前,我可能就直接买给他了,不就15块钱嘛,可这次,我意识到强化物来了,于是飞快地在脑子里面想了一下教他一点什么才好,我蹲下来拿着卡车问他:“牛牛你喜欢吗?”他说:“喜欢。”我说:“谁喜欢?”他没答上来,我把他的手心向里放到他自己胸口(这是一个半辅助提示动作),他立刻意思到,该怎么回答了,于是立刻说:“我喜欢。”我又问:“你非常喜欢吗?”(我们没教过他非常是什么意思,以前也没这么问过他),牛不做声,我继续说:“如果你非常喜欢,妈妈就买给你?”看着牛渴望的眼神,我说:“你说‘我非常喜欢’,妈妈就买”,他说不出来,可是我心里明白他能发出这个音的,没问题,于是我们两个开始了拉锯战,他不停把卡车塞到我手里要买,我不停要求他,不说我就把车放回货架,终于终于,牛说了句:“我非常xide喜欢”,虽然不知道他中间这个“xide”啥意思,为了鼓励他,我没再强求了,回来的路上,路过一个沙堆,牛特别喜欢玩沙子,他又要直奔沙堆去了,我立刻问:“你还想玩新买的卡车不?还想给救护车换电池不?”他犹豫了一下,我又说:“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留下玩沙子,也可以和妈妈一起回家玩卡车。”说完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只听到身后牛牛急促的脚步声。。。。今天牛牛要一个棒棒糖(强化物又来了),我要求他自己和小卖部的阿姨说“阿姨,我要一个棒棒糖”,他照做了,牛吃着棒棒糖走到一个孩子相对聚集一些的地方,又三下两下把鞋子脱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我也说不明白是什么时候养成的,每次都得费劲帮他穿好),这回我眼疾手快地夺下他手里的棒棒糖说:“去把鞋子穿好!”他自己老老实实找回鞋子,认认真真穿好来找我(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幕真实地发生了,要知道之前我总为这种小事和他斗争得两败俱伤)同时,我看到旁边一个家长无比羡慕的眼神在看我,这一刻我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一刻我不再是那个时刻准备给孩子收拾烂摊子、他还不配和的软弱无力的妈妈,这一刻我感觉我终于翻身农奴做主人了,我是一个说话有份量母亲了!

Oliannalu 发表于 2013-5-13 14:40:13

牛牛最后还是被确诊了吗 不管怎样 牛牛妈要加油哦 孩子一定会进步的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4 15:00:28

昨天上课,把我上面写的ABA干预实践心得拿给老师看了,老师点评如下:
1.我给牛的指令话太多,应该简洁明确。比如,“我非常喜欢”,而不是“你说‘我非常喜欢’,妈妈就买”,太繁杂,孩子会理解混乱。
2.牛说了“我喜欢”就应该给牛牛强化物鼓励他了,如果不是这个车牛太喜欢,我后面的教学根本不可能进行下去,总是这样过于拔高的教学状态会让孩子反感、不配合。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4 15:25:28

       昨天的培训课笔记没来得及写,今天补上。主要是介绍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这个话题其实对正常孩子也是适用的。
    1. 指令前应该引起注意。指令前一定让孩子看到大人眼睛,不然就算指令完成了,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
    2.强化时目光对视。强化时将强化物放在眼前让孩子主动索取,这样可以加强保持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判断强化物是不是对孩子有吸引力,如果孩子不喜欢,你却塞给他,实际上这个强化物起到了负强化的方面作用。
    3.家长的目光不能追随孩子目光。如果因为孩子不看我们,我们去不停看孩子,这样目光对视问题纠缠太久,教学的效率太低,应该训练孩子主动看我们,而不是我们追随孩子目光。
    4.培养孩子主动注意和分享式注意。孩子看东西时,主动分享孩子的乐趣,提示他看到了什么,是不是很有趣啊?慢慢孩子看到有趣的东西会找家长分享。
    5.生活中孩子有需求时培养孩子注意力。比如移动孩子喜欢的东西,培养孩子的目光跟随。


后面老师讲解了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辅助孩子找答案。这个答案是一个直接明确的结果,不要给孩子指令性语言,比如碰到爷爷打招呼,家长蹲下来说:“爷爷好!”让孩子模仿,而不是对孩子说:“叫‘爷爷好’”,这时候,孩子可能就说的:“叫爷爷好!”而不是“爷爷好”。
   2.注意教学效率和节奏。要“项目-----活动------项目-------活动”穿插进行,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直进行项目,孩子会觉得太枯燥太累,有抵触情绪,教学质量也不高。
   3.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个指令只发一次,反复发指令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都等指令发好几次才完成指令;孩子不会做的时候及时辅助,不要等也不要只管发指令。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4 15:50:35

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维持孩子合作状态。
1.变化。项目变化(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紧张,适时更换新的项目,使孩子学习有新鲜感)、强化物的变化(跟随孩子兴趣,及时调整强化物)、强化语言表情的变化(要生动夸张,不同情况表情不一样)、指令的变化(不同指令穿插,避免单调;同一个问题用不同指令表达,教孩子应对不同问题的能力)、强化的强度的变化(已经熟悉的指令可以降低频率复习);
2.敏感。家长应该敏感孩子情绪的变化、孩子强化物的变化、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孩子对项目掌握情况的变化、孩子喜欢的东西和害怕的东西家长也要敏感,这些都有利于教学行进的质量;
3.节奏。要“项目-----活动------项目-------活动”穿插进行,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不得到放松孩子会反感,适度放松利于避免问题行为发生;项目安排也要难易结合,穿插一些兴趣点,利于鼓励孩子挑战难度大的项目;
4.原则。家长态度要一致;家长说话要算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妥协;及时辅助、及时强化。

另外老师着重提了一下,孩子不是产品,产品有错可以重新生产,孩子的黄金干预期就是3-6岁,错过了,不能重来。

smileross 发表于 2013-5-15 10:31:09

身体健康比一切都重要,楼主心态非常好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5 15:03:23

本帖最后由 liuli207 于 2013-5-15 15:05 编辑

今天主要讲了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老师讲了什么是期望行为,通俗的说就是好的行为、教育目标行为。

然后,老师举例子讲了行为分析。讲了什么是A-B-C,翻译过来就是:场景、前提—行为—结果。比如:1.到超市看到糖果——孩子尖叫/倒地大哭——家长买了;2.洗澡时间该洗澡了——孩子哭闹“不要”/躺倒地上不起来——扶他起来去洗澡;3.坐在小椅子上学习“拍手”——哭闹不配合——放弃教学任务。通过这三个例子,老师引导分析的到行为的主要功能为:1.获取关注/某样东西;2.逃避;3.自我刺激。老师说今天主要讲问题的原因,明天再讲怎么正确处理行为问题。

最后,老师又讲了干预强化时的要素:1.及时(及时强化,及时辅助);2.一致性(家长态度要一致);3.强度(对孩子掌握状况要清晰,以便制定符合孩子强度的项目进行训练);4.已经形成事件(完成的不好的项目,及时启动错误干预程序);5.个体差异(对孩子的体积情况要具体分析,比如别人喜欢的东西自己孩子不一定喜欢)。

今天实际操作课的练习内容为:
1.把。。。。给我;
2.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3.指认身体部位;
4.模仿叉腰;
5.命名:这是什么?;
6.假扮动作:刷牙;

除了第2项,牛牛都完成的不错。第2项我是这么教牛牛的,拿了3块积木,其中两块是一样的,我把一样的一个放在牛牛手里,全辅助他把两个一样的放在一起,可是牛牛总在放完后把另外一块也划拉到一起。我感觉他还是没明白。就找老师求助了,老师直接只用两个一样的积木,一个放桌子上,一个放牛牛手里,全辅助,他把这两个积木放到一起,就完成了。老师的点评是,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教起,回头再泛化几个物品教会他什么是“一样”这个概念,再加入不一样的东西进来。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对我们的孩子却真的有这样的干扰,我需要更细心更耐心些。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6 15:01:21

       今天老师讲了问题行为干预的策略。
    1.预防。95%的问题行为都可以得到有效预防。比如父母要打电话,孩子来寻求关注,如果父母的电话很重要,一般家长都会呵斥孩子,孩子就哭闹,但是如果父母提前给孩子安排了活动内容,不如让孩子吃点什么、喝点什么、玩点什么,电话过程中也不时来抚摸一下孩子、表扬一下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发脾气来获得关注了。   
    2.提前满足。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孩子特别喜欢摸丝袜(这个孩子稍微大点,如果下孩子在公交车上抹女性的丝袜,人家可能还觉得可爱,可是大孩子就会让人觉得接受不了,像是耍流氓),他的爸爸就给他买了很多不同手感的丝袜在家让他摸,他摸够了,就不摸了。
    3.忽视。对孩子不正当的哭闹要求,家长要忽视,不理会,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但要偷偷看看他,保证孩子安全)。
    4.提高要求再满足。比如孩子已经哭闹了,家长可以对他提一些要求让他做到,再满足他,这样孩子得到满足是因为他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他哭闹的行为。
    5.坚持原则。不能满足孩子的坚决不满足,即使他哭闹,耍赖都不满足。能将明白道理就和孩子将道理,将不明白就说“不行”,随 孩子哭吧,哭累了就不哭了。

liuli207 发表于 2013-5-16 15:32:10

另外,我之前还是对牛牛情况偏于乐观,今天老师说牛牛最少需要作半年的一对一个训,然后作融合训练才可能在学前赶上正常小朋友。所以这次家长培训后,我们会带牛牛上机构进行专业干预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