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词,奇怪的想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了很多专业的词语,什么磨耳朵,什么有效输入,什么叫无效输入,什么叫输入量不够,什么叫裸听,什么叫不问结果,只要耕耘.提出了这些词,好歹解释一下.结果人家一问,就说是输入量不够,无效输入,恩,裸听好象有人解释了,就是光着听,到底光的什么,又不说清楚.到底这裸的是声音,还是其他什么就说不清了. 我觉得这些也不是专业术语,也就是网络用语。基本上猜下就差不多了。也没有准确的定义的吧。 多爬楼,多看看其他家长的经验帖,会慢慢理解的。但这也是别人的经验,也不一定就适合你家的孩子。 建议你看看high5的贴 多爬楼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再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路子 楼主提出来这些个词,说不上什么专业词汇, 就是一些词语,大家用的多了,就都用起来了。 具体含义,有的清楚,有的模糊。 我就我知道的,说一说,大家给补充。磨耳朵:台湾的汪女士提出培养英文耳朵,不知道怎么就出了“磨耳朵”这个词。 这个词是最含混的一个词,从字面和最原始的理解,就是放录音听,不管听懂与否,听就好。 也正是因为磨耳朵的这种含义,萧愚大侠连续几篇文章,一再告诉大家,这种磨耳朵的方法是错误的。
磨耳朵为什么是错误的之一:小婴儿篇
磨耳朵为什么是错误的之二:幼儿及大童篇
磨耳朵的另一个解释,是有效的磨耳朵,也就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对比有效磨耳朵,上述的单纯磨耳朵,便是无效输入。
图解“如何让磨耳朵更有效”(2月5日更新加入网友对视频效果的论文)
既然磨耳朵有两层意思,希望今后大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如果意思是可理解性的输入,那就是用:有效的磨耳朵。
有效输入:这个词是美国第二语言习得专家克拉申提出来的。 其含义是,外语学习的输入,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无效输入:对比有效输入,无效输入就很好理解了。
输入量不够:这个也很好理解,就像吃饭不给孩子吃饱,孩子营养不足,就是量不够。
裸听:是指直接听音频,没有画面,场景等任何支持,直接上来就是听。 比如听VOA的新闻广播(无任何翻译,解说等)
不问结果,只要耕耘:网上查一下,这句话出自曾国藩。 现在用在家庭亲子教育上,意思我个人认为是要求家长,不要天天盯着孩子学到什么,而是家长自己都做了什么。
high5 发表于 2013-3-6 09: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提出来这些个词,说不上什么专业词汇, 就是一些词语,大家用的多了,就都用起来了。 具体含义,有的清 ...
版主大人的回帖真是既专业又详尽,
和您的素养一比,我真是相差太远了,我通常对这种帖子会不予理睬。
说个歪楼的话
记得以前辅导过某位六年级差生的一道数学题
我说,你要解这道题首先要找出最小公倍数,她问,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然后我说,要知道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求最大公约数?她问,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中间是公约数和乘法的联系……)
然后,我说,你首先要知道20以内的加减运算……10以内的总会吧?
最后,我微笑着很有修养的告诉她,你数学随便学学就好了,抓紧时间课外学点一技之长,炒菜、绣花……什么都好……
反正,看到提一些比较那什么的问题的,我就比较习惯,赶紧赶紧走……
我也来解释几个~
{:soso_e104:}
静待花开: 是指孩子总有一天会突然开口说英语了,就像春天的花一样盛开.
保持接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
浸泡:(这个有人解释过)
浸润:(这个也有人解释过)
灌耳朵:所谓的'灌'也就是用大水量去浇.意思就是大剂量的裸听.与磨耳朵的区别是:磨耳朵强调的是"磨",突出的是持久性.
===============留几个给楼下的各位解释=====================
复述:
打通耳朵:
从量变到质变:
螺旋式上升:
厚积薄发:
静默期:
爆发期: 卡拉申讲的这个可理解,到底是大人的可理解,还是孩子的可理解,假如是大人自己,理解不理解,自己当然知道的.假如是孩子,你怎么能知道他理解不理解了? chencbin 发表于 2013-3-6 1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来解释几个~
静待花开: 是指孩子总有一天会突然开口说英语了,就像春天的花一样盛开.
我也不懂“打通耳朵”“爆发期”,或许我们家的从来就没有这两个过程?
其它的,我的理解。
复述: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所听的。在我看来只要听懂了,不管是用中文还是英文复述出来均可,当然用英文讲更鼓励。复述绝对不是背诵和跟读。
从量变到质变: 慢慢积累,突然发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英语表达都思路清晰无任何障碍,这就是质变了。
螺旋式上升: 任何学习其实都不是直线上升的,要有一个横向的拓展。如果少了这个横向的拓展,学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瓶颈。就象是堆砖头,一块一块放上去是肯定放不了几层,但如果每一层都放很多块,再一层一层放上去就可以堆很高。
厚积薄发: 跟量变到质变差不多。
静默期: 狭义来说是从接触这门语言到初次开口的情景事物单字积累阶段,广义来说是从学习开始到真正使用并把该语言作为目标语言对外交流的总学习积累阶段。
大家解释的都很好,对于这个复述,我补充一点,那就是假如听的是英文,以前比如家长用汉语告诉过孩子,然后听了英文音频,让孩子用汉语复述,这算什么了?学汉语,还是学英语.这样的用汉语复述对于学英语有什么帮助了? 还有一个最最神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云里雾里放光彩的“英语思维”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6 1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家解释的都很好,对于这个复述,我补充一点,那就是假如听的是英文,以前比如家长用汉语告诉过孩子,然后听了英 ...
开始第一遍听时解释到位了就行了,以后再听就变成了可理解性输入。从实践上来看,我现阶段还没要求过孩子复述,而孩子自己的表现为听到这段英文之后一到有趣的地方自己会讲出来。有时是中文,有时是英文,但不管怎样,这证明了孩子已经理解。
既然是主动的复述,这就成了孩子自己的组织语言,那么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都要鼓励。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不能因为要学英语把孩子主动练习语言的机会都阻止了。同样语言难度的故事,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能讲顺都不容易,而要讲得声情并茂就更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背诵式复述,而是自然叙述或总结式复述,那么从中文复述过渡到英文复述,是需要很长一段过程的。在我看来具有完全英文复述能力的人已经真正具备中级英语以上的能力,至少已经介入写作才能达到。这个对于很多大人来说都是考验,那对于没到这个水平的孩子来说显然太难。
楼上这个说的比较具体,那我就按照这个具体说说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就看合理不合理.
开始第一遍听时解释到位了就行了,以后再听就变成了可理解性输入。从实践上来看,我现阶段还没要求过孩子复述,而孩子自己的表现为听到这段英文之后一到有趣的地方自己会讲出来。有时是中文,有时是英文,但不管怎样,这证明了孩子已经理解。
第一遍解释到位,就是汉语解释了,那孩子怎么能理解了?我觉得孩子应该是部分理解,部分不理解,这就造成了你后面说的,孩子有时说中文,有时说英文.这中间有没有一些是你在解释过程中,孩子觉得英文更顺口一些,大人不知道.但是假如都是句子的转换,应该问题不大,假如是单词的转换,就要小心一些,因为汉英混合了.
既然是主动的复述,这就成了孩子自己的组织语言,那么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都要鼓励。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不能因为要学英语把孩子主动练习语言的机会都阻止了。同样语言难度的故事,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能讲顺都不容易,而要讲得声情并茂就更难能可贵。
假如是主动复述,孩子自己组织语言,那么是句子的表达我不反对,假如是单词的述说,我觉得不好,为什么了?这里面有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比如我们说跳远,孩子可能会说是jump long,而老外的说法是long jump其实这里面就已经有了中文对英文的影响了.
所以说这个复述,为什么要强调英文的,就是这个原因,避免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当然,难度大,可以减低难度,比如把长文章变成短文章,或者短文章变成句子,记得新概念二中,不是先让人仿照写句子,在写句子,然后组合,变成了文章,应该说能写了,就具备复述的能力了.
量变达到质变,呵呵。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6 1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上这个说的比较具体,那我就按照这个具体说说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就看合理不合理.
开始第一遍听时解释到 ...
因为我比较懒,又想省点钱,还想高效点学习,所以我家的很多故事书都是双语的。这样孩子听故事时就已经省掉了汉语解释。我家的双语书基本上是不对称的,汉语内容要多于英语。所以听英语的时候,孩子在理解上应该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每个人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同,我觉得孩子每天只要接触一点就已经足够了。孩子觉得那个顺口就说那个吧,这已经是主动的学习,大人干预太多扼杀了兴趣得不偿失。再说语言的学习是慢慢来的,虽然少点,但已经学会了。管那么多干嘛,一口吃不成胖子。
除非在纯英语环境中,在初中级学习阶段要么是中文影响英文,要么是英文影响中文,这些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语言能力真正强者会表现为思维很清晰而且不会中英文混说。我们如果检查一下这论坛里的大人,很多人都中英文混写吧,大人尚且如此,要求小孩子那么多干嘛。既然是外语,到了应用阶段谁都免不了一个强化修正的练习,只不过是有人有意识地做了强化修正,有人没有而已,这样表现出来各人的水平就不一了。
想要纯当母语一样的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现实。
gocrack 发表于 2013-3-6 15: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为我比较懒,又想省点钱,还想高效点学习,所以我家的很多故事书都是双语的。这样孩子听故事时就已经省 ...
应该说现在孩子学英语的环境恶化了,以前,大家一个起点,同样的时间学习.现在不一样了,当孩子自身的能力,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去弥补他在学习上的表现时,对孩子自身的打击是极大的,让他觉得努力无望,或许这是我给孩子学英语的原因.当我们自身受到推动,进入到这个教育的洪流中,我们又成了推手,推动别的家长进来,让竞争环境变的更恶化.而在学英语当中,还要防止外国文化的侵蚀,我只能考虑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有了兴趣,孩子出成绩,自然.没有兴趣,家长能把孩子培养的感兴趣,那是大师.没有兴趣,家长还要孩子去学习,还要学好,那是现在大部分人不的不做的事情,那是一种无奈.
"磨耳朵"我较认同安妮XX的解说和做法, 可看她的文章"英文磨耳朵三大误区".
女儿现在是大童, 出生几个月大后的磨耳朵方法差不多相同, 常听英语童谣, 视频 (天线宝宝, Tom & Jerry及迪士尼英语), 大一些就玩英语光盘游戏(也是迪士已尼产品). 磨耳朵需要时间的累积, 最初一两年是看不见效果的. 女儿入读幼儿园后(中英文幼儿园),英语语感及发音就比同班同学领先. 也因此获老师选做圣誕节英语童话剧主角. 往后学校对外英语比赛及表演也总有女儿的份儿. 女儿现在就读初一
女儿的Phonics 也是在幼儿园中班及高班学的. 当时幼儿园主任是加拿大归侨, 早就提出学Phonics, 那时我连Phonics是什么也不清楚.
磨耳朵(不管是无效或有效)都是有用, 特別是0-3岁,那时婴儿的耳朵特别灵,辨音特別好. 最初三年也许看不出效果, 三年以后的差別是相当明显的. 这是从我女儿身上看出来的. sandydad 发表于 2013-3-6 2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磨耳朵"我较认同安妮XX的解说和做法, 可看她的文章"英文磨耳朵三大误区".
女儿现在是大童, 出生几个月大后 ...
磨耳朵为什么是错误的之一:小婴儿篇
中引用的美国学者做的那个实验不知你看到没有。 实验证明,在婴儿期,只听音频,或是用电视外语教学片来磨耳朵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和孩子互动,才有效果。不知你如何看这个研究。
本帖最后由 洋洋妈 于 2013-3-7 04:25 编辑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6 10: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卡拉申讲的这个可理解,到底是大人的可理解,还是孩子的可理解,假如是大人自己,理解不理解,自己当然知道的.假 ...
那孩子中文你怎么知道是否理解的呢。如果是名词让孩子指实物,动词作动作,形容词、副词也可以表情、动作,抽象的词能用它造个恰当的句子,或举个例子,都说明孩子懂了,孩子没懂,大人来这么做,孩子就懂了。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0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孩子中文你怎么知道是否理解的呢。如果是名词让孩子指实物,动词作动作,形容词、副词也可以表情、动作 ...
因为关于到孩子,说不清,我还是说大人吧,,名词动词都好说,指向实物或做个动作,那抽象的了?比如说美,你觉得你理解吗?你觉得你现在理解的美和10年前理解的美一样吗?造个句子,这个女人很美.这个动作很美,你想的美.理解了吗?或者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女人,说这女人真美,有实物,有文字,那能算理解吗?假如自己回答是,那至少自己是理解了,假如不是,那就没理解.至少自己可以回答自己,但是永远不能代替孩子回答孩子的问题,那是他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孩子理解了,你觉得孩子懂了,永远是你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孩子的看法.两者无法重叠.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7 09: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为关于到孩子,说不清,我还是说大人吧,,名词动词都好说,指向实物或做个动作,那抽象的了?比如说美,你觉 ...
的确,一岁孩子有一岁孩子理解的美,十岁孩子有十岁孩子理解的美,而且人的认知和感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不正是认知形成、发展的规律吗?如果你以对比鲜明的两个人或事物的图片做对比,教孩子pretty/beautiful vs ugly, 在生活中看见很美的东西,经常反复使用这个词,然后某一天你就会听见孩子在使用这个词,那不就说明孩子是在理解和应用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前我家小孩分不清“离家出走”和“出家”这两个词,会用混,这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每次听到孩子用混,我就会跟他大概解释一遍,出家是像一休那样,一直生活在寺庙中,信奉佛祖。离家出走,就是不愿待在家里而离开。后来有一次我早上送孩子上学,看见一个小男孩没背书包,自己一个人走在街上,孩子就问我“这个小孩是离家出走了吗”,我就知道孩子基本理解了这个词。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1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的确,一岁孩子有一岁孩子理解的美,十岁孩子有十岁孩子理解的美,而且人的认知和感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
我们汉语对词语的理解都有这个过程,理解不理解并且一直持续着,可是不管我们理解不理解,有一件事情我们都做了。那就是对美这个词的发音,书写,在一句话中的表达。那么在反过来看学英语,不管孩子理解不理解,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帮孩子做,词的发音,书写,在一句话中的表达,当然,小孩子就不强调书写了。所以对孩子听或者读英文时,用问题考核孩子,我觉得要么不要问,要问就做的细一些,用汉语问,孩子汉语回答,那回答的要求要高一些,解释的时候要拓宽一些,侧重于理解,。用英语问,英语回答,要求不要高,毕竟字汇,句子的表达能力达不到要表达的内容,但是一定要用英语回答,侧重于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不是理解. 本帖最后由 sandydad 于 2013-3-7 13:46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3-3-7 02:02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磨耳朵为什么是错误的之一:小婴儿篇
中引用的美国学者做的那个实验不知你看到没有。 实验证明,在婴儿 ...
答high5版主:
我看了一下这个视频, 视频上的实验结果与磨耳朵的分别是"测试周期"与"时间长短"上.
1) 视频上的实验只集中在婴儿10-12个月这两个月上. 这两个月就是视频上教授说的声音开发的关键期. 就是这段期间把婴儿从世界公民区分成受文化限制的听众, 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时候你教婴儿什么语言, 婴儿就会区分什么语言.
这个实验与磨耳朵没有关联性. 即使有,也只局限在婴儿10-12个月这两个月上. 那超过这两个月又怎样呢?
2) 视频上婴儿听音频和视频只有12堂课, 究竟每堂课听或看多久时间, 是15分钟, 30分钟还是1小时. 我们不知道. 即使是1小时 (相信10-12个月婴儿会熬不著), 总数才12小时. 与安妮xx提出的100个小时以上, 有可比性吗?
某些食物存在致癌物质, 少量吃对身体没影响, 长期吃效果就出来了. 磨耳朵是否也是一样的需要时间累积呢?
从我女儿身上看到的, 磨耳朵确实要时间的累积, 不是单单12堂课的时间, 要用'年"做单位.
另视频上也说儿童最佳学习语言是七岁前, 过后就会能力递减.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7 1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汉语对词语的理解都有这个过程,理解不理解并且一直持续着,可是不管我们理解不理解,有一件事情我 ...
之前我看楼主的问题,纠结于很多表面现象和字眼,就在想你心里到底最想探讨和弄明白的到底是什么。看了你的这个回复,我想我懂你了。其实你是想讨论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应该借助母语帮助理解,而这是否会影响所谓“英语思维”的建立,不知是不是?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13: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之前我看楼主的问题,纠结于很多表面现象和字眼,就在想你心里到底最想探讨和弄明白的到底是什么。看了你 ...
呵呵,没有英语思维,只有英国人的思维,也没有汉语思维,只有汉人的思维,因为语言是不可能思考的.只有人才能思考.只是人在思考以后,需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他思考的东西.还有数学思维,也没有,是人思考了,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假如自己硬要说有,那就告诉自己有.只是有的时候不要自己把自己迷惑了.
sandydad 发表于 2013-3-7 1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答high5版主:
我看了一下这个视频, 视频上的实验结果与磨耳朵的分别是"测试周期"与"时间长短"上.
1) 视 ...
谢谢你的回复,
找到这位学者的所有著作和研究论文,有些可以直接在网上看到,留着有空的时候看看。
http://ilabs.washington.edu/institute-faculty/bio/i-labs-patricia-k-kuhl-phd#tabset-tab-4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7 14: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没有英语思维,只有英国人的思维,也没有汉语思维,只有汉人的思维,因为语言是不可能思考的.只有人才能 ...
您又在扣字眼,所谓“英语思维”只不过是种叫法,当然不是指英语在思考,而是母语是英语的人直接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而非英语母语的人在接收、表达信息时,需要有将英语转化成对应母语的这样一种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用时越短,就越接近用英语思维。转化过程用时长短,取决于你对这个英语表达的熟悉程度,熟练到可以条件反射般的用英语脱口而出,人们一般就将之简称为所谓的“英语思维”。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15: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又在扣字眼,所谓“英语思维”只不过是种叫法,当然不是指英语在思考,而是母语是英语的人直接用这种语 ...
不对。这种转换不一定存在。
英语非母语的人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浸泡在纯英语的环境中,会根本没有将英语转换为本身母语的过程。英语思维很强的人,大脑不但是用这种语言的文字声音形式在处理接受信息,而且还会有用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在思考。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15: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又在扣字眼,所谓“英语思维”只不过是种叫法,当然不是指英语在思考,而是母语是英语的人直接用这种语 ...
关于这个英语思维,我以前发了帖子,你自己看,反正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变成了边吃动物肉,边和动物讨论平等问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