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这种转换不一定存在。
英语非母语的人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浸泡在纯英语的环境中,会根本没有 ...
一个人当然可以建立能用两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尤其在小孩子学语言时,孩子既知道“这是苹果”,也知道“This is an apple",那如果你问孩子”这是什么“,ta就会回答”苹果“,而你问”what is this", ta就会回答“An apple"。
像我家小孩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庭这种情况,孩子在学校就是说英语,在家和大人日常用语说中文,但是当他自己一个人思考问题时,他不可能同时用两种语言思考,只会用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就是他的母语,所以像我家小孩我只能说第一语言是英语,第二语言是中文。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7 15: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这个英语思维,我以前发了帖子,你自己看,反正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变成了边吃动物肉,边和动物讨论平等问题 ...
有这个时间,我真应该用来给孩子多读个中文故事,让孩子中文词汇能再扩大一点,中文思维再加强一点,自我检讨中。
洋洋妈 发表于 2013-3-7 16: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人当然可以建立能用两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尤其在小孩子学语言时,孩子既知道“这是苹果”,也知道“Th ...
这个怎么说了,一个人可不可以建立用两种语言思考的能力了?因为我对这个不了解,只能推测分析,也就是我的思考。对不对就不用说了,只说合理不合理。我觉得可能不可以用两种语言思考,只能说可能啊.思考是大脑在运作,他思考时需不需要语言的帮助我也不知道。但他表达时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个时候思维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又受到语言的限制。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的辞不达意,就是我说的话表达不出我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当我表达出来后,有对应的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但是能完全一样估计就比较难了。 本帖最后由 sandydad 于 2013-3-7 19:15 编辑
high5 发表于 2013-3-7 14:45 http://www.e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你的回复,
找到这位学者的所有著作和研究论文,有些可以直接在网上看到,留着有空的时候看看。
刚看了链接的一篇文章,Who's talking.
里面有一句 " At 9 months of age,infants learns the sound units and words of a foreign language only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a live person, not via television. ". 如果盲听视频真是无效, 为什么 Kuhl教授要强调 " At 9 months of age "而不是" At all ages/time". 这证明 Kuhl的实验是有时段的局限性. 只针对1岁前的某一,两个月. 并不如萧老师的解读, 全盘否定"盲听音/视频"的有效性. 也许"盲听音/视频"效果比"真人教授"效率要低, 但不等如无效.
我深信国外著名教授发表文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没有事实证据前不会乱写.
sandydad 发表于 2013-3-7 18: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刚看了链接的一篇文章,Who's talking.
里面有一句 " At 9 months of age,infants learns the soun ...
这些论文还没时间看,等有功夫了来仔细看。 这位学者在儿童认知学习和大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今几次入白宫就这个领域进行讲演。
AnnieXX的理论,是建立在她女儿在加拿大读书的经验上的。
她极力推荐的语感启蒙,是因为她女儿在去加拿大之前,听这个CD听的很熟,进了加拿大的幼儿园之后,老师教唱的歌曲,孩子会唱,而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是,到底说听这种CD到底对语言的学习有多大的效果呢?她女儿在加拿大先上了幼儿园,然后进入小学,小学好像并不是进入的正常班,而是ESL班级吧(这点我不太清楚,仅是看到她的几遍博客中的描述)。
我认识的几个孩子,都是之前没有接触过英语的,没听过任何CD,其中有一个和她女儿在相同的岁数进入幼儿园(还只是半天,一周三次那种),回家是中文环境,说中文。一年之后,孩子直接通过测试,进入正常小学。
和孩子的互动,这个是肯定有效,而且是高效的。
看动画,因为有场景画面,也有大量的例子证明是有效的。 但是因为2岁前不宜看,而2岁后也要控制时间。
再有就是听CD,听什么,怎么听,有效无效,高效还是低效。
听什么:
1,孩子能听进入,有趣的CD。 比方说听儿歌,儿童歌曲。------孩子至少还有兴趣听
2,还有人给孩子听英语广播,或是新概念的磁带 --------------- 一般孩子没有兴趣听
是否有效:
1,好听的儿歌歌曲,至少孩子吸收了节奏韵律
2,平淡的磁带会不会让孩子听而不闻?孩子就是听,听进去了什么呢?花长时间听这种东西,且不说时间上的花费,对孩子的大脑和其他身心,会不会有影响呢?
高效还是低效:
1,在听这些儿歌歌曲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做游戏,看精美的配图,帮助孩子尽可能多的理解,之后再反复听,反复多玩。 同样的听,家长前期花费一些时间经历,跟孩子有这种互动,和孩子享受亲子时光,效果可以大大的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2,听平淡的磁带,真的有效果吗?如果别人通过互动10个小时可以做到的,而这里需要100小时也能达到,而且还是平淡无趣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这种方法呢?
当然,理解,是100%理解,还是50%理解。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一下:
图中X轴为理解的程度,
A为0理解,也就是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就像我们听一种完全不知道的语言的录音磁带
B为100%的理解
A和B之间,为不同程度的理解。 其实,在学一门新的语言,在最初是很难做到100% 的理解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A和B之间的某个点。 理解的多,则靠近B点;理解的少,则靠近A点
图中Y轴为效果
A点为无效
Y轴越往上,效果越好
high5 发表于 2013-3-8 03: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然,理解,是100%理解,还是50%理解。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一下:
呵呵,谢谢回复讨论.
其实了,对于磨耳朵,我以前说了个磨豆腐,大致差不多.箫老师说是错误的,对于这个我不好品论,因为对与错,谁也说不清,我只关心合理不合理.这个要关系到有效输入和无效输入.理解大家知道分孩子和大人,那么这个有效输入,是不是分了?我觉得要分,我举个例子,家长教孩子学英语,这个有效到底是针对大人说的,还是针对孩子的,我觉得应该是针对大人的.比如孩子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板栗,那么在吃的时候,会问一声,这是什么?大人说,是板栗.假如下次孩子想吃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要吃板栗.这个没问题,那么,还有一个情况,他会说:妈妈,我要吃里半,妈妈一楞,这句话没有上下文,什么是栗板,就在问,吃什么,吃栗板.在问,把孩子弄哭了,很委屈.大人也很奇怪.等一下,不哭了,在问,那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的,孩子说,有点圆,外面还有壳子,里面吃的那个好吃.哦,那不是板栗吗.妈妈总算知道了.去买了.下一次,孩子又说,我要吃我要吃里办,因为有了前面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输入过程了,是板栗,,不是里办.孩子说,我要吃板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听到了孩子说我要吃板栗,认为他知道了,对家长来说是有效输入,对孩子了,现在是有效的.可是假如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在说,我要吃里办,那么这算有效吗?就不说清了.只能说输入是当时的一个过程,在当时对大人和孩子有没有效果.知道了这个,磨耳朵就好说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