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p526 发表于 2011-4-15 14:04:06

从家庭学校和传统学校的比较中寻找理想的教育

本帖最后由 wjp526 于 2011-4-22 09:20 编辑

                                          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家庭学校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最初的倡导者是雷蒙德·穆尔和约翰·霍尔特。穆尔与他的妻子多萝西认为,“除了严重的残疾和智力低下外,身心健全的儿童在8~10岁之前都不应该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过度活动、近视、识字困难等问题是过早地使儿童神经机制与心理承受过重的持续学术活动(如阅读、写作)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穆尔夫妇出版了代表作《在家中长大的孩子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学校》(Home Grown Kids and Home-Spun Schools)。同时代的霍尔特也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强迫的、高压下的、竞争的学校环境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最文明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他的两本著作《孩子怎样失败的》(How Children Fail,1964)和《教你自己的孩子》(Teach Your Own,1981),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随着争论的升级,美国家庭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到2003年,据美国政府统计,这一数字增长为1700万到2100万之间。有的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已经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资料来源《美国教育新趋势:在家上学》文 /赵立芹)  在家教育目前在中国的规模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多元化的认可,未来20年内一定会成为中国一只新兴的教育力量,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单位,接受少数(5位学生为宜)孩子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教育机构。传统学校大家就很清楚了,这里不累赘。好的家庭学校能让孩子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施展和巩固。因为家庭学校是小规模的。每个家庭学校就4-6人。不能把它和有几十人或上百人的私立学校混淆。家庭学校一定是小规模的。在家庭学校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比较自由和主动,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老师有机会也愿意和每位学生进行探讨和思想交流。这种师生之间能量地双向流动使教学相长成为常态。家庭学校的老师必须富有生命力,否则不能呆下去。南郭先生只能去传统学校。传统学校师生之间的能量是单项流动的。学生的是能量流不进老师那里,老师是封闭的,老师是腐朽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家庭学校提倡的是研究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生必须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寻找感兴趣的同学来合作完成。孩子们在完成主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的进行探讨和交流,甚至辩论。为完成主题(课题),孩子们还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其他的科研机构去咨询。这些过程,为孩子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施展的舞台。同学之间在互动和合作中才能培养真正的情感和友谊。是值得终生珍惜的。这些过程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得以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对课题进行改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方案。课题只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手段,不是目的。而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认可(认同)。学生要认可书本,认可老师,认可标准答案(不管答案是否合理或多么荒谬,如韩寒就不能答对某校对其谋篇文章设计的题目)。结果,一个个孩子就分裂了(当然很多孩子在父母那里就已经分裂了,学校只是延续和巩固罢了)。从而要否定自我,压抑自己,渐渐就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一个真实的案例。曾经有位8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因英语成绩不好,父母送他来补习。他给我们印像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口头禅:“随你”。不管你问他什么,那怕是你问他要不要吃东西(他神态反映是很想的)。他都用“随你”回答你。这让你哭笑不得。我想这孩子很可怜,一定是他一次次提出自己的要求被否定后不得不放弃自我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但这孩子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是乖孩子,不任性。因为他“随你”安排吗。孩子放弃自己,放弃思考。渐渐会变得不愿意和真不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了。只等着被别人安排(大批啃老族的出现。根源在父母,都是父母辛勤培养的成果。学校和社会当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结果出现时,你再去问这些父母,他们都不承认。都推给孩子、学校和社会)。其实,这类人即使你给他安排好了,他也做不来,作不好,因为他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写到这里,让我想起最近比较出名的“药家鑫案”。这案子刚被报道,还没有作深入报道之前。我就认为这孩子小时候一定是“好孩子”、“乖孩子”和“不任性”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控制和灵魂附体的人。这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我。等着被人安排,已经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问题,当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就像一个从没吃过冰淇淋的人不可能会想吃冰淇淋一样。这孩子还会经常被父母教导别惹麻烦。从而恐惧麻烦。所以一旦麻烦来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摆脱麻烦并逃跑,而不是面对和怎么解决。曾经轰动全国的“我爸是李刚”一案,那孩子也是被控制、被安排贯的。当碰到问题时,首先想到并依赖(心理学上好像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就是控制他、安排他的人来帮忙解决问题。于是他说“我爸是李刚”,也许还有潜台词。我不会,我爸李刚会来帮我处理好的。可惜的是他爸是局长。如果他爸是农民。人们就不会指责他嚣张和跋扈了。  传统学校培养的是服从、接受型的好孩子。评判的标准是你接受了多少。接受越多说明你越有才。你越聪明。岂不知“少则得,多则惑”。这也是中国当下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孩子在这种认可和训练模式下,变成了记忆的机器和电脑的硬盘,疯狂的记忆和吸收,给自己心灵留存的空间就越来越少。灵魂和元神被所谓的知识挤在狭小的角落里。痛苦不堪。外在表象会出现偏激、抑郁等严重的精神障碍。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般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需经过20年的这种训练。才有机会获得一张文凭(认可证书,)可以进入下一轮认可竞赛。孩子到了单位,你得认可领导,认可老板,回报你的是工资、奖金和升职(认可合格,奖赏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就这样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丢掉自我的过一生。真的有意义吗?你真的愿意吗?我曾也想从事心理咨询的事业。可是要去被那些不懂心理的人认可。我不愿意。但这不影响我对心理学的爱好和研究(推荐大家看《飞跃疯人院》,医生和“病人”,谁是真病人?大家也别随便去找心理医生看,中国没几个,你基本上碰不上。)。昨天(4月14日)看到本站有篇帖子,说有位22岁的女孩猝死或自杀(记不清了,你们可以去查)。这女孩就是被“认可”杀死的。为了获得父母、学校、社会、同事的认可(我确实比你们强),以至猝死获得解脱。  我们要摆脱家庭学校就是封闭的,随意和杂乱无章的臆想。摆脱传统学校人多能办事,人多活动多,人多交往多,人多朋友多的思维定式。试想,我们一生有几位知己,这里面又有几位是你的同学呢?其实,人多谁都不愿组织活动。出了问题谁承当?他们的重心就是控制,以为控制就不出问题。其实,有时越控制越失范。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已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对家庭学校孩子前途的担忧,在美国也出现过(不只是这位妈妈有),很多人象这位妈妈一样不禁要问: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能进入大学吗?他们能找到工作吗?他们能融入社会吗?他们是好公民吗?他们幸福吗?为了解决这些疑问,2003年,在布莱恩的主持下,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对幼时接受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有7300多人接受了这一调查,其中有5000人至少有7年的在家上学经历,统计结果表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是成功的。
  对大多数的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家庭学校教育的结束并不是其全部教育的终结。年龄在18~24岁的、接收了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有74%学习了大学水平的课程,而美国接受这一水平教育的普通民众为46%。
  因为每一个家庭学校都反映了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方面,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就可能从事丰富多样的工作,如农民、工人、家政人员、管理者、军人、个体经营者、专业人员(如画家、律师、医生等)、教师、技术人员等。在生活中,家庭学校的“毕业生”也能积极参与公众生活,融入社会。布莱恩在上述研究中发现,在接收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当中,有71%的人参与了社区服务活动,如社区教师志愿者、教堂的服务活动等;88%的人加入了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和50%(资料来源《美国教育新趋势:在家上学》文 /赵立芹)。
  只要你的孩子够强大,够自信。何必去担忧他的未来呢。本文不是要提倡大家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家庭学校。而是通过对家庭学校与传统学校的比较,寻求好的教育。探讨孩子成长的规律和方法。正如我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好的教育是无痕的。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传统学校,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表。我们都不应去控制别人。控制是万恶之源。  转载请注明来之爸妈网

tenderleo 发表于 2011-4-15 14:28:49

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毕竟那个郑亚男的例子比较少。

心澄 发表于 2011-4-15 14:51:22

中国没有家庭学校,即便出现,也只会是冠以“美国”之名,而无美国之实。
个人认为,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不要尽信老师,不要尽信书本,当然也不要尽信父母。培养他们自己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灌输。学业也好,品行也罢,灌输都是短效的行为。只有孩子主动去摸索,追求。他的,才真正是他的。而不是父母的,老师的,书本的。

kimi 发表于 2011-4-15 15:32:39

儿子去了一个多月的幼儿园,到现在每天早上送的时候还哭,从早上一睁眼就说我不去幼儿园。我有时也在想要不要留在家中教育,现在中国没有家庭教育,就算有还要有4-5个小伙伴一起上,要想找到有同样关点的家长也不容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家庭学校和传统学校的比较中寻找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