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jzw1111 发表于 2013-3-11 23:42:34

转《读者》一篇文章---我偏不移民(转载)

2011年,我和老公决定把他去密歇根大@学访问的机会,作为移民生活适应期,实地考察美国生活。我们带着4岁的女儿,怀着喜悦和忐忑的心情,登上达美航空。

  老公的同学王原如约来接我们。当填完数百张表格,租好房子,总算能松一口气时,我们发现方圆数百公里有7个大公寓、图书馆、星巴克,但没有步行或骑车能到达的超市。

  王原开车1小时把我们带到COSTCO——美国第一大会员制仓储超市。我们找到了大米,但最便宜的要2美元1磅。看我在大米面前犹豫,王原说:“如果你们有爱吃米的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吃面吧。”

  因为不能宰杀动物,电杀的方式虽然文明,但在美国高度人权下吃肉的痛苦在于,如果不想吃带血的肉就得先煮出一锅的血水,否则,那肉吃起来形同茹毛饮血。

  外出就餐,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它们的“孪生兄弟”,我们好像吃一条流水线上的食物。

  我对一包榨菜的想念,持续了整整3个月后才有机会到近200公里外的安娜堡一家15平方米的中国店实现。中国店不过是偶尔多了点豆角和冰冻的带骨头的鱼。在美国任何一家超市,冬天的土豆和夏天的土豆都一模一样,没有区别。

  美国的食品是有机的,但是无比乏味。某一次,当我想起和闺密一起吃四川火锅时热辣辣的场景,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我们公寓周边有很多住独立HOUSE的邻居,他们非常客气礼貌,第一次见面就和你热情拥抱,并且每次都如此。但我们住了1年,他们仍和第一天看到我们时一样,永远那么生分。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上班,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女儿常常一个人玩儿,我觉得她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有时听到别家院子里有孩子的声音,她总是贪婪地跑过去,有时还未靠近,就被大狗的狂叫声吓住。

  美国人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1年来,我没能和任何一个对我好的美国女人一起去喝咖啡或做美容、逛街。好像美国没有闺密,只有同性恋。

  美国是养老的天堂,但我从没看过有儿女在父母身边尽孝。他们给美国政府交了一辈子税,最后美国政府把他们交给护工和老年公寓。

  王原和他妻子来美国7年,没见过自己的爹妈。他们双方父母的探亲签证被拒一次,他们也一直抽不出空回国。直到王原母亲突发脑出血去世,王原因还没有拿到绿卡,就没有回国,因为一旦拒签就再不能回美国来。

  尽孝是诸多像王原一样没有拿到绿卡人士的痛点,如果失业,必须1个星期内找到新东家,否则就只有买机票回国。但现在美国经济又是如此不景气。

  老公虽然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学历,但在美国市场等于废纸一张。而且这些年中国人一窝蜂地读经济、管理、会计,就业压力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拼杀。中国人在美国比“有美国工作经验吗?”“英语流利吗?”“会说广东话吗?”

  老公的一个同学程维,本科第3年出国,在麻省学电子,硕士毕业后有份年薪15万美元的工作,但每年要交7万美元的税给美国政府,这比割一个肾还让他疼。

  因为从年薪来说,他属于高收入,但是基本福利政策全享受不到,比如给孩子的牛奶金、上学的补助,而且他们还不能去上免费的公立幼儿园。5岁之前的日托所,基本1天就要70美元。美国的孩子有福利,那是建立在他们爸妈一半收入上交的基础之上。其他所谓可以免费享受的是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的家庭,但从国内不管是技术还是投资移民来美的,在国内的收入已经够这个数了,又何苦非要漂洋过海去享受这些?

  我们去参加程维小女儿的周岁宴时,来宾80%是中国人。当程维家的中文频道里播放赵本山的小品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人都笑得乐不可支。是的,听宋丹丹挥着手说“那是相当……”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共同点。

  一提起看房经历,我们仍心有余悸。房子看多了,我们愈发不敢买房,愈发没有拥有这漂亮房子的欲望。这是为啥呢?

  很多美国人的房子都是自己造的,游泳池也是自己挖的,更别说他们那偌大的院子里的各种各样的花草、硕果累累的果树。

  一到节假日就会看到美国人穿上工装,修车、装电器、装修房子、清洗院子、打理游泳池等。

  我们从小就心无旁骛地学数理化时,美国人却在幼儿园时就拿起小锤子敲敲打打。他们只会拿着计算器做数学题,但基本上个个都能做个椅子,裁条短裤。家政和手工是他们一生的课程。

  一次我们的车灯坏了,开到维修厂,一个灯是2美元,但手工费要13美元,旁边一个修车的美国人看不下去,直接就帮我们换了。

  一条LEE牛仔裤10美元,改裤脚得11美元。

  我们在宜家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公主书桌才60美元,想买给女儿,但美国可没有送货上门一说,我们又没有SUV或皮卡,首先是运不回去,再者也不会拼装。

  从小生长的文化背景不一样,许多看起来很光鲜的东西对你而言就不见得是享受。你做不到,也做不好,自然难以享受其中。

  转眼一年过去了,该怎么总结这些日子呢?

  在这里,找不到街边廉价的小吃,门口摆着个大锅还冒着热气;找不到满路边的摊位,熙来攘往中间夹杂着爽朗的吆喝叫卖;找不到街头巷尾的藤椅,几个面善的老头摇着蒲扇乘凉聊天……每到晚上8点,街上空荡荡的,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商品明码标价,交易都是在谦谦有礼中进行的,很少有人抬高嗓音……

  其实,老公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可以留在美国,但我经过考虑后选择了放弃,我怕自己在这里生活会抑郁,即使为了孩子。美国于我而言,除了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甚至身份的象征之外,还有一些不为我所接受的细节……我更喜欢国内日常生活的一粥一饭,一点一滴,欢喜,焦虑,沟通,分享,哪怕是失望……热闹凡俗,喜气洋洋,焦虑烦躁,那是属于我们独特文化的世俗生活。

  移民,只是一种选择,与幸福无关,与能力无关。

wjjzw1111 发表于 2013-3-11 23:54:37

感觉原作者好矫情,最便宜的米要2美元1磅,挣的钱可是美金,在中国超市还真难找到2元一斤的大米,在中国挣的可是人民币。
能玩好乐高的大人,拼个书桌算什么呢。一条LEE牛仔裤10美元,改裤脚得11美元,买个缝纫机,几次练练也就会了,胜家的缝纫机人民币再折合成美元,也比中国国内便宜。
我们的小学是讲究计算能力,可是即使是老师也玩不好高级计算器,尤其那种对数函数的输入,马上晕,计算能力再强能强过电脑吗,计算能力强不代表数学思维也强。
我的观点不是移民不移民,而是关于动手能力是否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感。

wjjzw1111 发表于 2013-3-12 00:09:50

男的会修理家里的水管、马桶、灯泡,再会种点菜,女的会缝缝补补,废物再次美化利用,没事再整点好吃的东西,家庭的幸福指数肯定会很高。如果男的为了修理一些小电器,而配备了非常专业的维修工具,女的只为了改个牛仔裤的裤边,买了很高档的缝纫机,DIY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男耕女织的后现代朴素生活也就是这样吧

jing1025 发表于 2013-3-12 00:38:04

万水千山 发表于 2013-3-12 00:55:15

我在美国生活了4年,唯一难以忍受的就是寂寞,其他我觉得一切都还好~~~~~~

米拉夫人 发表于 2013-3-12 04:31:46

楼上两位的观点都赞成,我家的整体厨房,地砖,柜子,操作台,水池,上下水管,烤箱,电磁灶,抽油烟机,洗衣机,墙漆……全部我俩4只手搞定……

这让我想起一朋友的话,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是“真脏,真乱,真热闹”,看你想要什么。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3-12 05:51:00

好文章、好文笔,很喜欢看。只是有一条,作者看到的不是美国,而是在国内时概念中的美国。所以她的文章能上读者,而我的文章就不能。我的内容不贴近中国的思维习惯。

我买大米50磅一袋在20美金出头,最便宜能到16.99。上周刚去追了特价的鸡蛋:0.79一盒12只,鸡腿0.69/磅,猪大排1.29/磅。美金算6.2,一磅算9两,我的换算就是美金乘以7=一斤,这些价钱我现在已经不再计算美金的相当价格了,直接硬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了。中餐馆应有尽有,还不要说地道的越南料理、日韩料理,远一点的南美料理、波斯料理。我在博客说谁知道中餐还有什么美国找不到的,告诉我我做这个生意,有抬杠者也就找出了自己妈妈做的xx菜和涉及违法的狗肉(这什么抬杠水平)。

多年前上学时,长途电话还很贵,给在密西根一带工作的一个同学去了电话,她好兴奋,说我找到油条了,在芝加哥,开车4个小时。晕呀,我这里出门就是,不过是现在国内永和豆浆和肯德基卖的那种大油条,当时我们出国前都还没有见过。

文章作者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学会了选择,选择不移民的生活道路。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让我们拉车不让我们看路。当我在美国苦读多年临近了要找工作才明白,美国文科读了博士是要进学术界的,大学。可是谁不知道洛杉矶好呀,位子空缺轮不到我呀,必须去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工作多年,积累研究和发表,然后再等好地方的学校出缺去申请竞争吧。我的同学们毕业10年出头了,现在正在陆续安定下来,难呀。

我喜欢洛杉矶这个文化大熔炉。能够喜欢到什么程度?放弃在学术界谋职,我可不想去大雪封门只长土豆玉米的地方去生活。

周鱼 发表于 2013-3-12 07:42:22

能移还是移吧,没什么不好的,利国利民。上升到追求生活品位的高度,就看自己怎么想了,像丽江古城,拉萨街头,不也有留恋不返的外国人么,只要肯抬头看,哪的月亮都一样圆。

hb可可2007 发表于 2013-3-12 08:48:17

多听一种声音,多一些思考。

朵颜 发表于 2013-3-12 09:06:42

移民只是多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sara 发表于 2013-3-12 09:08:21

单纯对2美金一磅的大米表示质疑。

hexingying 发表于 2013-3-12 09:22:38

个人的选择,如果不能比在国内生活得更好些确实没必要。

weiweima44299 发表于 2013-3-12 09:27:15

Β

yuqinghuaz 发表于 2013-3-12 09:31:19

不同的人 观点差异很大啊

Hyacinthus 发表于 2013-3-12 09:39:09

宜家的书桌就是在国内,不也是自己拼装吗?

weiweima44299 发表于 2013-3-12 09:56:47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是挺羡慕移民的,但是自己是没希望了,所以希望女儿将来能移民,但是还得看她自己的选择。

晴天蓝蓝 发表于 2013-3-12 10:53:33

要热闹去加州或者扭腰撒,啥好吃好玩的没有

小样儿吧的地盘 发表于 2013-3-12 11:27:40

物质条件只是身外物,外面再好,那里没有父母

yueyue2008 发表于 2013-3-12 11:30:37

好山、好水、好寂寞。好脏、好乱、好热闹。
食品安全???空气???
真的很难说。

kitty333 发表于 2013-3-12 16:09:10

理科生真的动手能力强吗?家有理科生,组装把宜家的椅子能让岳婿两人汗流浃背,耗时良久。

皓月妈 发表于 2013-3-13 09:09:16

女儿常常一个人玩儿,我觉得她像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有时听到别家院子里有孩子的声音,她总是贪婪地跑过去,有时还未靠近,就被大狗的狂叫声吓住。

  美国人的活动以家庭为单位,1年来,我没能和任何一个对我好的美国女人一起去喝咖啡或做美容、逛街。好像美国没有闺密,只有同性恋。
家是隐私,串门不是好习惯,这点我认同美国的做法
闺密这件事我也不能理解,有什么事不能和老公说而去和外人说呢,两个女人挎胳膊,几个哥们喝小酒我都觉得不怎么正常

prettyghh 发表于 2013-3-13 09:15:33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3-3-12 05: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章、好文笔,很喜欢看。只是有一条,作者看到的不是美国,而是在国内时概念中的美国。所以她的文章能上 ...

支持一下,亲子去体会一下,才能感受真正的美国。

hauren 发表于 2013-3-13 12:38:00

这个帖子是五毛写的么?矫情的叹为观止啊!这种性格,放哪里生活都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读者》一篇文章---我偏不移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