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愚 发表于 2013-3-16 00:18:15

能力就是简单的事情不停积累:顺便谈谈真学习与假学习

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3-16 05:45 编辑

一个家长告诉我,孩子已经学到第十节了。我问,第三节掌握没有?她说不知道。
不知道这三个字很说明问题,就是这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熊掰玉米式的学习。

我问为什么第三节还没掌握好就看第十节。
她说孩子不喜欢第三节,喜欢看第十节。
这个回答说明第二个问题,这个家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学习就像儿戏。

我问为什么孩子喜欢第十节?
她说孩子喜欢看,那个动画很生动。
这个回答说明第三个问题,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十分单一,不是全息式的学习,而是用“看”代替真正的学习。

我这几年,遇到了许多这类家长。
孩子看似在学习方面花了不少时间,不少心思,实际上进行的不是真学习,而是假学习。
假学习就是徒有其表的学习,典型就是熊掰玉米,看似挺忙活,但效果甚微。

真学习一定要能够真正体现出积累。
积累就像建桥,铺路,盖房子。赵州桥上千年依然屹立不动。这是积累。
积累不是小孩搭积木,今天搭好了,一碰就倒了。
或者是在海边建沙堡,不管多么恢宏壮丽,过后只是一场空。

许多家长缺乏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人脑不是电脑。
他认为人的大脑就像往电脑里存东西那样,只要输入了就一直在那里了。
人脑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遗忘,不是输入的越多越好,而是真正掌握的东西越多越好。

有人喜欢听这样的瞎话,说儿童的记忆能力强。所以要多背东西。
但是你让他回忆一下儿童的时候记住过一些什么,他基本都回忆不起来。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调查,绝大多数人回忆不出三岁以前的事情,
五岁之前只有零星,许多人甚至十岁前只有零星的记忆。

但是,为什么语言我们忘不了呢?从婴儿时候学的语言,我们忘不了呢?
这就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
我两年前写过一篇博客文章“诗歌为什么易忘,语言为什么不易忘“,
我建议文中开头的那个妈妈去看。结果她说,这篇文章早就看过了,没印象。

这就是许多家长的误区,就是凡事不喜欢动脑筋,不喜欢研究,特别容易想当然的做事。
而且想当然背后,是一种盲目的自信,盲目的怀疑和排斥。
两年后,当她发现自己那套真的是没有效果的虚假学习之后,才想到找我来谈。

我不希望你去盲目的信仰”萧愚“,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只是符号,
我希望你信仰的是一个好的问题,“诗歌为什么易忘,语言为什么不易忘“,
这是一个好问题,是一个值得你花一年,两年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是一个贯穿孩子教育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大约知道究竟什么是真学习,什么是假学习,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积累,什么是流于形式的折腾。

我下面要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不希望代替你自己的思考。

语言为什么不易忘?因为语言是跟我们的神经联系在一起了。就像大树一样,是盘根错节的结构。研究表明,一些第二语言掌握好的人,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脑区,而普通人没有这样一个脑区。这个神经的联结又是怎么实现的?

我三年前写过另一篇博文,”主动是幼儿学习之本“,里面引用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让猴子用手指头拨动轮盘,拨一下,就会掉下食物来。经过长时间这种活动,研究者发现猴子大脑中控制手指运动的部位变大,这也就意味着这方面的大脑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科学家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就是让猴子听到声音后用手指头去按键,按完键食物就掉下来。结果发现猴子的脑区无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就是主动能够带动大脑神经的发展。当然,光主动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重复。所以能力,就是在主动的基础上,把简单的事情不停去积累。

我们掌握语言就是这样,最初就是一个个简单的词,简单的词组,简单的句子,不停的,反复的,主动的去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的能力。

而诗歌呢?除了极少数我们特别热爱的之外,大多数当时记住了,过段时间不用就忘记了。诗歌的记忆,既无主动性,又无重复性,就这样忘记了。

回到开头谈到的那个孩子。学习只有一个通道,就是看碟。看碟是主动学习吗?看碟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方式。这里又不得不提我三年前写的另一篇文章,“学习金字塔”理论的一个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看来,看,听都是典型的被动学习,而表达,诉说,应用,动手做才是主动学习。

一个真正的学习循环,应该是看,听,说,用,动,做等等全息方式协同进行。光用看的方式,很快就可以从第一碟到第十碟,但是,有效积累的转化率是多少呢?所以学习,不是要去赶进度,要慢下来,去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

许多人经常批评我,萧愚这个人只知道批评,从来不说具体怎么做。对这类批评我的人,我真希望你要认真反思了。上面说的这些,大多是我三年前已经谈过的。你不做功课,反而来批评别人,这样的做法是相当不妥的。

你要把这些理论真正吃透。就不会整天面对N多材料发愁了。真正聪明的人,就抓住一个核心的材料,吃透,用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的拓展,补充。而“掰玉米”方法,特点就是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孩子的脑袋就是材料的实验场,方法的实验场。然后孩子有一点点微小的输出,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到处去发通知。然后在大家艳羡的目光中继续进行西西弗斯一样的操作。

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只有常识没有秘诀”,你看看市面上比较主流,也比较经典的儿童英语教材,或者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编辑思路,词汇大同小异,句型大同小异,方法大同小异。这些教材当然有更优秀的,但是,即便你抓住的那个材料不是那么优秀,但真正把这个教材吃透,搞透,孩子的学习就不会走多少弯路。
甚至于,如果你真正把思路弄透,自己就可以编教材。市面上那么多材料,都是你的原材料而已。

归根结底还是思路要清楚,方向要明白。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我三年前写的另一篇博文,真的是把该说的都说了。

有人说我不明白思路没有关系,我有钱,可以请找外教。
可是,如果思路不明,怎能知道某个外教真有用还是糊弄?

有人说,孩子喜欢是硬道理,孩子就喜欢看碟,不喜欢其他的事情。

就学习而言,真正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喜欢上语言本身,而不是那个碟。
我见过真正喜欢外语的孩子,喜欢掌握新词汇,喜欢模仿,也喜欢跟别人表达自己掌握的东西。
这是真正在喜欢语言。

碟的吸引力固然是好教材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喜欢上语言本身。
这才能调动他的主动性,让学习对象真正成为不易忘的语言,而不是容易忘的知识。

我上周写过一篇文章”我熟悉的几类家长,欢迎对号入座“,我希望你是我文中提到的第三类家长。
教育中,要少问“我应该怎么办”,而是多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16 00:23:24

呵呵,语言不容易忘,是因为不断的说。

lmjcle 发表于 2013-3-16 00:37:03

从被动到主动,为之启蒙

tmhmark 发表于 2013-3-16 01:25:11

语言就是---不停的,反复的,主动的去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的能力。{:soso_e179:}

zhangyy2007 发表于 2013-3-16 04:23:47

我见过真正喜欢外语的孩子,喜欢掌握新词汇,喜欢模仿,也喜欢跟别人表达自己掌握的东西。
我家的是符合后2项,中英文都喜欢模仿,也喜欢跟别人表达自己掌握的东西。

ccmbrr 发表于 2013-3-16 05:00:01

任何学习的基础都要打扎实,切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面。

verywhy 发表于 2013-3-16 07:10:51

非常有启发。我家孩子是属于对语言很有兴趣的,可是我没下什么功夫,今后要抽空多学。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16 09:40:30

看贴心得二,吃透教材,换个说法,英语初期,精深远好于博大。

wangning2004 发表于 2013-3-16 09:47:14

同意,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并不是用过的每个资源都能深入留存在孩子脑子里面的。怎样选择教材,并引导孩子主动地学习和重复,是每个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16 09:51:55

疑惑一,一个真正的学习循环,应该是看,听,说,用,动,做等等全息方式协同进行。那么学习什么材料,怎么听,怎么说,怎么用,一个流程下来,时间多少?

早早草 发表于 2013-3-16 09:59:01

非常有启发。懒妈汗一个,要学习。

chencbin 发表于 2013-3-16 10:04:37

楼主的这些道理我都懂~ 可是...
大多数都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包括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儿子的英语老师,身边英语好的朋友都劝我慢下来,可我就是慢不下来~就像一匹赌红眼了的野马,带着儿子急速狂奔

gocrack 发表于 2013-3-16 10:09:53

慢就是快的道理。

喜欢语言的人,应该是喜欢阅读的人,喜欢表达的人,喜欢朗诵的人。

Youyoubaby2012 发表于 2013-3-16 10:25:26

老师总能把复杂的事用最简单的例子和最简洁的话语写清楚,比如前三段,看得透悟的透才能做到,让人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pma1268 发表于 2013-3-16 10:41:36

非常有启发。

lamb20 发表于 2013-3-16 11:15:04

慢工出细活儿啊。

灿烂阳光 发表于 2013-3-16 12:10:19

确实不能只图快。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16 12:28:38

看贴疑惑二,这个掌握怎么定义,孩子学,那就是孩子的掌握,大人怎么知道孩子掌握,以一段音频为例,长度一分钟,速度120字/分钟,听,是否每个字读音都能听出,读,是否每个字音都能读准,说,能否组织英语大致说出,写,抄写能否正确,假如是默写正确,那就更好了。

vivian528 发表于 2013-3-16 12:36:30

很高兴又看到萧老师的帖子,拜读了。

我相信学习是不断重复,进而悉得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过程

“人脑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遗忘”。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要想达到长期记忆,至少要经过7次以上的重复。所以要想真正的悉得知识,就必须在重复上去花时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

“磨刀不费砍柴功”。凡是学习,要有纲领有计划,短期、中期、长期安排要明确,时间表要列出。不合理的,随着学习的进展,要适时调整。亲子教育,家长更应明确学习路线,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最终学什么心里要有数,用什么材料、多长时间完成、每天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复习、如何检测、达到什么程度就算过关……?需要家长考虑的太多太多了。

假学习,追求的是速度,就是一味地前行追求新知,看上去好像离目标越来越近,但实际往往让人越来越举步维艰。因为知识没有消化吸收,只是靠记忆,所以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后劲不足。

真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呼吸”一般自然的能力。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不断地重复,由素未平生,到似曾相识、再到一见如故的熟悉过程。
真学习,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见效很慢,因为大多的时间都是用来复习消化、改进学习方法、拓展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其中后期的学习会越来越有效率,因为后面的学习靠得是前面学习积累而来的能力进行的,而非死记硬背。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学会自学的能力。这个扯远了,按下不表。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亲子教育,更应该是如此,但是以孩子为中心,并不等于随着孩子的兴致来,而是想办法让孩子的兴致转移既定的学习路线上来,这就要弄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按家长的路线走,是材料、教学方式、环境、情绪等等出现了问题了吗?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首先应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及时改善,而不要盲目对外求助,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清楚,别人更帮不上忙。而且在对外倾诉时,往往潜意识地去美化自己掩饰问题。其次要降低期望值,这样心态才能平和。

人都是喜欢从别人的言语中去寻找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并对先入为主和自己据以成功的方法深信不疑。所以暂且放下责任感,让心自在。


期待萧老师的新贴。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3-16 12:57:22

心得三,孩子学第一语言为什么快,主动,要吃什么要说,要做什么要说,有了想法告诉别人要说。学第二语言为什么要难,被动,因为有第一语言能用,已经达到交流作用。

hyq_5188 发表于 2013-3-16 13:56:50

不要浮于表面

天空与海洋 发表于 2013-3-16 15:15:27

重复,重复,不断重复,还要多用,受教了,本来看到坛子里有的2岁的孩子读绘本都一百多本了,想想自己也读几本。我家孩子喜欢反复,看来我要淡定了,抛弃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按照老方法走,不断重复。

Susan_Tang 发表于 2013-3-16 18:02:48

萧愚老师写的帖子,给人很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更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lucky安安 发表于 2013-3-16 19:01:46

说实话,萧愚老师的帖子基本都翻过了,虽然是新手。每次必然是有收获的。谢谢了。这次又有所收益,稳打稳扎比盲目求多、求快好。想想自己这段时间来的收书狂潮,真是惭愧。书不在多,有“用”则灵啊。

海水正蓝 发表于 2013-3-17 14:35:48

一个真正的学习循环,应该是看,听,说,用,动,做等等全息方式协同进行。说得太好了。该检讨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了。

RubyAtCuisine 发表于 2013-3-17 22:30:41

不能明白为啥现在很多父母都淡定不下来。就拿语言来讲,孩子学语言不靠积累靠什么?背单词、密集型训练有意义吗?我们学汉语能慢慢来,一边学一边用,为啥学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就非得那样猴急呢?很小的孩子,都让他们去看成套的原版教材了,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学习全然没有乐趣。我很少屯书,孩子一段时间喜欢什么类型的题材了就去找了原版的书来给她看,所以每次新书到了她都喜欢。这样的看书,就是看着玩,但在玩的过程中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知识和语言。看电影也是,喜欢看什么就去看什么,连着一个月看一部电影,没问题,看呗。父母的心态还是要摆正,学习,真的是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孩子在学习中有了乐趣,才会愿意接着学,不断地学,自觉地学,虽然以后还是会进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但相信她会自己挖掘出新的快乐。

xiaxuenj 发表于 2013-3-18 14:58:10

多抽空看萧老师的文章

yingxueyangqin 发表于 2013-3-18 15:42:59

看了萧老师的帖子,受益匪浅。

seawind 发表于 2013-3-18 16:22: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掰玉米就掰玉米, 不在乎.

叮叮当铃 发表于 2013-3-18 16:47:24

学习是需要慢慢沉淀,慢慢积累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能力就是简单的事情不停积累:顺便谈谈真学习与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