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asia
发表于 2013-3-25 16:10:54
母语好就是把这个世界看明白了,很多事情想清楚了。外在表现就是说话有条理,逻辑性强,有幽默感,有感染力。这就是所谓的言之有物,“工夫在诗外”。
高中毕业,遣词造句肯定没问题,但真的能把一件事情说好、说透,或者说写一个有说服力的文案的,完全看个人自身的综合能力了。
gmdl8207
发表于 2013-3-25 17:25:22
母语水平是否等同于口才?口才其实是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包括文理社会等综合知识,总之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还是说母语水平仅仅指发音、语法、日常生活用语的流利性呢?我觉得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在学语言上有的放矢。
xinxin妈
发表于 2013-3-25 22:02:07
我是一个语文没学好的人,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语文课总是讲分段,主要内容,中心思啥的,我不太明白,作者当时如何想的,跟我有个p关系,把以一直排斥语文。但我羡慕那些语文学的好的人,我认为大众化的人,中文好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肚子里有词,写个稿啥的不费劲
2。即兴发表演讲(准备时间很短),内容主题明确,条理清晰
3。喜爱阅读,博览群书
4。文字书写漂亮
先想到这么多哈
christina.3508
发表于 2013-3-26 10:27:58
语言说白了就是一种工具,能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圈中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我觉得这就是好。当然您对自己要求高,非得看得懂碑文,出口成章,引今博古,那是您有追求,不适宜推广做普遍标准
xwenjun2
发表于 2013-3-26 21:43:50
于我,不管母语还是英语,都是一种交流方式。只要能听、能写、能说能用能交流就算是我吧。
呵呵,我要求不高。
xwenjun2于2013-3-26 21:45补充以下内容:
写错字了,有个“我”改成好,呵呵。
93776940
发表于 2013-3-27 00:21:16
我歪一下。因为咱既不学外语专业,也不是中文相关专业,这大学几年,就没积累好这些东西,所以说不清楚,想搀和那就只能歪一歪,扭一扭了。
个人认为,母语好,如果只是说日常生活所需,到高中的话,几乎是无差别的,差别的是性情使然导致的表达差异。而性情使然,跟学校母语教育积累没有关系,跟家庭和阅历有关系。在高中毕业,因为阅历相对肤浅,那就是直接跟生活环境有关系,比如家庭人员影响或者居住小环境影响。
如果是全面的好的标准,我的天,我还真不懂。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应该算马马虎虎,作文分值一般中等偏上一些,阅读理解这个这个就是套应试的痕迹啦,理解就是揣摩题意呗,也一般一般啦。通过各种途径涉猎的常识也比较多、范围比较广。不过,要说好是100分制的话,现在我只能给我高中打个30分。中国文化太精深了,就举例说我上面这些词汇,能变幻出几百种表达,深一点浅一点,左一点右一点,额,这都该外语词汇和表达所汗颜了。至于说学到的文化深度,我的那个晕,100分制给自己5分还得打肿脸,咳咳。简单一句,咱现在母语说话都还说不清楚。差、差、差。
aiwa416
发表于 2013-3-27 13:03:25
语文是一个孩子进行汉语学习的一门课,汉语的一些词汇,汉语造句的一些方法,这是语文课应当去完成的,所以语文课里面你想把认字写字把它排除掉,这不可能,这一定要去实现的,因为学习母语这很重要,因为学习语言很重要。因为今天是语言,是词汇是句子,而这个语言词汇句子,就是明天的思维,就是明天的表达,就是明天的演讲,就是明天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发出的声音,就是明天的鼓动,就是明天的谴责,都来自小的时候的学习。所以语文课去完成对小中国人的汉语的教育是异常重要的,不可舍弃,而且没有任何的理由去谴责它。还有,语言还要肩负一定的文学教育的功能,比如把一些作品放在语文教材里面,教文学,读文学,让他们记住一个文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文学的描写和日常的描写,文学的叙述和日常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让他从小就学会读文学,长大以后不管他做什么,他都有去过一过文学生活的能力,这是很有尊严的事情。一个人在文学面前目瞪口呆,这也读不懂那也读不懂的人,你再有钱你也很可怜,你这个西装穿得再漂亮,你也很贫穷。文学和艺术阅读的能力,包括站在一幅画面前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尊严很重要的部分。谁给他们呢?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很早就给他们,更远一点说,幼儿园的老师就开始给他们,这也应该是小学语文课的一个意义,小学的语文课还应当教会一个孩子基本的写作能力,拿起笔来,会用自己祖国的文字,写一封信,写一个请求,表达一个感情,记叙一件事情,这个能力,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像样的人,一个想做人的人都应当具备的。不会进行基本写作的人是很可怜的,很没有尊严的,请求别人代笔的人,那是可怜的,那个请求的过程当中,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借钱还要丢人。这个能力是所有的中国的小孩,相当个一般人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教会他写作,教会他最基本的描绘能力。在中国,语文课还教会他要张开嘴巴,用语言去表达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谈出一种阅读的感受,叙述一种心情,告诉别人我爱你,告诉这个世界,我对你有看法,这个演说能力很重要,我们的课堂上面要重视这种培养。
gutmom
发表于 2013-3-29 12:26:40
母語不是指用口能順利交流,用眼能看懂文章,用手能寫好文章,可以表達自己?
如果是,那我有兩種母語,但兩種母語,我都是文盲。
用廣東話,我能“用口能順利交流,用眼能看懂文章,用手能寫好文章,可以表達自己”。講方面去做播音沒有問題,字正腔圓,還教過廣東話發音。但做不到一小時看400頁,我中文文盲。
英文方面,我也““用口能順利交流,用眼能看懂文章,用手能寫好文章,可以表達自己”。也教過新移民英語。但做不到一小時看400頁,我英文文盲。
qinkunwanghui
发表于 2013-3-29 16:18:06
太好了!目的很重要!
yingshanhongkai
发表于 2013-3-30 02:23:32
我理解的母语好,标准如下
1: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达自己所想所感所悟---能体会生活,这个是否小学生卡开始就可以一点点积累
2:能博古,主要是能把天文,地里,历史,尤其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熟知----高中毕业,好学的孩子可以达到,靠课外自我阅读,学习
3: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国学经典,提升自己德行孝的修养---没有高点,只有不断的追求了
javaone
发表于 2013-3-30 12:51:54
我心中母语好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严复先生对翻译工作提出的要求,放到母语中也同样适用。
1、在母语中”信“,就是要忠于自己,说出想说的话,不违心,不做作。这点在当今社会可能是最难做到的。
2、"达"要使别人能轻易听懂你的话,不产生歧义,传播你想表达的信息。这点看似简单其实也挺难,而且和学历无关。
2、”雅“就是更高的要求了,这点见仁见智,我水平不够,也就不展开说了。
javaone
发表于 2013-3-30 12:56:12
javaone 发表于 2013-3-30 1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心中母语好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严复先生对翻译工作提出的要求,放到母语中也同样适用。
...
补充一下,母语达到信、达的标准就算好了,雅太难。当然,没有”信“一切就不成立。比如,秋雨含泪大师,后面两条做到了,但是没有信,终为笑柄。
andyH
发表于 2013-3-31 09:55:42
听:对语言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能够迅速抓住谈话的重点
说:能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切中主题
读:热爱阅读,且阅读面广泛,主题深入
写:能很好的组织文字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3-3-31 20:09:15
看到斑竹H5的标题,细细思索:
一、对于孩子还处于幼儿及儿童阶段的普通的爸爸妈妈来说:“等母语学好再学英语”——其大概意思就是希望孩子们先说清汉语——再认识汉字——再灵活运用,能达到这个程度,算是掌握一门语言的皮毛,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运用、不断进步吧!这其中的“好”是一个难以用什么具体标准衡量的,说多少话、认多少字算学好母语?既然无法衡量,那就兼收并用吧,汉语不放弃、外语得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哈...
二、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要应试,所以,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很多孩子都要被语文的文法和章法所束缚,答题必循法,说话必找套路...小学三年级至高三,这么长的阶段都要写作文——即用自己的文笔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这时的“好作文”绝不是表达自己水平高、文笔好就行的,那还要“有章可循”,按考试套路出牌,所以,这些水平也只算是语文考试能力好而已,并不是学好语文了。
三、高中至大学及毕业之后的阶段——真正的“说好、学好母语”的开始,这时的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对母语的亲切感和眷恋、要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能针砭时弊、要能向更多的人推广母语及母语文化、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要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不管身处何处,始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要留住内心的坚守...【以上仅仅是个人的思考,或许不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蓝羽
发表于 2013-4-1 17:08:26
本帖最后由 蓝羽 于 2013-4-1 17:12 编辑
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懂得汉语的精髓,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多一个字。
但是又可以描述景色让人如身临其境,下笔有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见其境已懂其意
知论语,通史志
博大精深四个字,就已经说出了汉语的境界。永远无止境,永远让人着迷
懂唐诗之律,明宋词之美
远古神话,古人轶事,信手拈来,以旁人片字,融入自己文中。
拟形有其神,下笔有己韵。
写文章有自己风格。自成一体。咬文嚼字,但又让人赏心悦耳,不觉酸气,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无尽品味。即使只是三五小句,也自有风范。
china_baby
发表于 2013-4-3 09:09:09
版版的这个帖子我看了好久,一直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觉得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到了不同时期标准也会有所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第二外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是两条完全不同的线,而两者同样重要,学母语是我们的根,个人觉中国的5千年文明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值得一辈子去学,学也学不完,什么叫学好了呢?难道说我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说我学够了,不用学了?(我这里的学不是狭义的学习,而是说当你想去了解的时候,你永远会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等着你)而英语的学习,或者是外语的学习是为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与之沟通交流,是一种工具或是一个媒介,也同样没有什么学好了或者没学好一说,看将来的需求,我只是把他带入门,将来需要如何使用它,需要把刃磨得多锋利全看他自己。
可能偏题了,不好意思。
阿扣
发表于 2013-4-5 12:11:31
严重同意楼上!
仔细看了所有回帖,关于母语和外语,因为目的不同,要求也就不同,两条线,各家侧重不同罢了
对于我这种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母语好”应该是渗入了文化内涵在。
比如孩子小时候学儿歌,虽然买了很多书和碟,但阿婆教的方言儿歌,会引起我们大人很多美好回忆,这是语言的魅力
孩子上幼儿园了,关于春夏秋冬的学习,会由于地域不同而展现不同的色彩(好像歪了啊~~~)
上小学了,就更广的去进行文化的吸收,“我的学校”“我的家乡”“旅游见闻”……处处都需要有感情和文化的体会,
热爱自己的生活,并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这种热爱,就是我所理解的母语好{:soso_e100:}
h1356949
发表于 2013-4-5 12:33:44
本帖最后由 h1356949 于 2013-4-5 12:34 编辑
我觉得是阅读时不需查字典、能够阅读、或不懂的也能从上下文判断的词汇量多寡
(视个人和环境需求而有不同的标准)
还有口语上能精准表达自己意思的词汇量
关键在从小阅读+父母互动
环境有没有大量输入和刺激会差很多
ceci29
发表于 2013-4-5 21:28:23
本帖最后由 ceci29 于 2013-4-5 21:39 编辑
母语是相对外语来说的,所以母语好不好也只能相对于外语来说,而不应该是中文造诣上有多深。如果是从中文造诣来说的话,那么大多数理科生在文科生面前都抬不起头了。小孩子的母语水平比成年人的水平肯定差很远,但能说小孩子的母语很差吗?或者说小孩子的母语比某些外国人的中文水平差吗?
所以我觉得母语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能力,思维深度和人生阅历感悟相随增长的。母语和思维的相关非常紧密,人是用母语来思考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母语水平和思维深度、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不少人说学好母语再学英语,是因为母语关系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是人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的关键所在,而英语只是做为一种获取信息的辅助工具。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要先把母语好是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母语构建好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4-5 21:33:47
母语用来思考,得,难道我们说英语时不思考。
洋话连篇
发表于 2013-4-6 22:36:00
他人的语言感动到你亦或是你的言语感动到他人,触动心灵时,语言就不用言语了。
浩浩妈
发表于 2013-4-6 23:34:47
本帖最后由 浩浩妈 于 2013-4-7 10:36 编辑
说到这个“好”头大,大概要念到博士才叫真正的好吧?咱又不搞语言学,学那么好干什么?说到这个英文思维和中文思维,我觉得的确有冲突的,比如我家浩浩中文强很多就不喜欢英文,比如在美国居住的华裔孩子,英文比中文强很多就不喜欢中文。我想并不是中文要学到高中的程度才学英文,只是中文要强于英文吧?如果在中国学得英文反而比中文强,那就是不正常了。
还有我没想明白思维和大脑发育之间的关系,是像大脑发育一样,七岁就完成了80%呢?还是七岁以后发展得更多呢?很显然一个成人的思维要强过一个孩子。但是一个人七岁以前的思维(或者说大脑),英文强势还是中文强势决定着他以后的思维发展趋势,就是喜欢用强势一方思考问题。
imani0923
发表于 2013-4-8 13:03:06
身处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对母语和外语的要求也不同。对于绝大部分身处国内,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来说,其母语水平已经可以达到普通交流无障碍的程度。而所谓的母语好是包含文化内涵的,如果不熟知文化典故,背景知识,对古代汉语一窍不通,不能用中文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恐怕不能称之为好了。从这个标准来说,我们的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brendavid
发表于 2013-4-9 09:34:53
1. 母语好这个提法,我觉得是相对于外语而言的。母语好不好,我想会这么关注的大多是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吧。对他们而言,我觉得能够自如地用中文进行交流就是母语好。因为对这一群体而言,不太需要用母语来写作。他们只需要能听懂,能看懂,能说就行了。我有个表妹,7岁去美国,我大伯为了让她将来有中文基础,特地让她在中国读了一年小学再走。她这一年是寄养在我们家的(大伯伯母都已经在美国了),当时我三年级,我印象中她学语文学得很辛苦,特别是写字,因为她比同班同学小一岁,手总是使不上劲,每次都写了擦写了擦。可是这一切还都是值得的,这些都为后来她在国外的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现在我表妹的母语在他们那边的朋友群中算是非常好的。当然她去了美国后在家里还是会继续接触到中文,我大伯每次回国必带盗版碟片回去,记得前几年还带了还珠格格,那个有中文字幕,对她学中文有帮助。她和所有的长辈交流都非常顺利,不需要辅助什么英文,她回国后和我们交流也是一样,除了语速慢点我觉得没什么两样。国内的报纸她也能看懂80%。
2.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国的,我觉得母语好这个概念可以分为几类。读书的时候,一般不会说母语好,而说语文好。而语文好的表现基本就是两条,一条是考试考得好,还有一条就是作文写得好。工作了以后,那么前一条就不存在了,所谓母语好基本就是写东西写得好,当然除了能够满足基本的应用需求外还要求文笔好。这是在工作上的。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母语好或是中文好是有时会和文学素养相联系。一个人的古典诗词的造诣,词汇量和阅读量等,都成了考察的标准。有时会听人说“这个人挺有文化的”,这里的判断标准应该就是文学素养。
易得妈妈
发表于 2013-4-9 10:45:10
本帖最后由 易得妈妈 于 2013-4-9 10:49 编辑
对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6岁以前),能说会道不能算母语好,要有一定阅读素养,从亲子阅读到指读,最后最好能达到自主阅读。
小学阶段:就阅读深度来说,阅读也不全是快餐阅读(绘本、杨红樱之类的快餐小说),而要读长篇、读小说、读经典。如果有条件有能力,还能学一点白话文、诗词甚至文言文。
我也只说了阅读问题,但是具备了良好的阅读素养,我觉得母语达到很好的程度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相较于阅读,其他的听说写似乎都只是融会贯通而已,必须以阅读做基础。至于识字量更不能作为母语好坏的标准了,这些都做到了识字根本是副产品,不在话下。
David_2006
发表于 2013-4-10 12:36:11
以前看过一句话:过去学好英语是为了解世界,现在学好英语是为了解中国.
心海印月
发表于 2013-4-10 14:21:46
母语好,英语才会好。母语好,一定要知识宽泛,涉及面要广,理解能力强。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来说,学英语习惯上有个转换的问题,这就要求母语的功底深厚,才能直达原意,而且本身中文为母语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与英语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个人认为以中文为母语来学英语,肯定要母语好,仅个人意见。
yubaihe
发表于 2013-5-1 16:49:46
gocrack 发表于 2013-3-21 0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心中的标准:1. 词能达意,沟通自如。在大多数非太特殊专业交流场合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谈吐能根据语境使 ...
说的真好!
yubaihe
发表于 2013-5-1 16:56:51
我的理解:母语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写和阅读,但是这几项能力不一定都是正向影响的,有的人会安静地写和读,但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则不擅长,有的人口头表达好,思路清楚,但不一定会写,所以值得思考的是,怎样让这几项能力互相促进。
imlucky
发表于 2013-6-10 00:15:57
不赞同所谓“英语好先要母语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