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智力开发的恶果(转)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前四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从最早的语言、绘画到象形文字,再到文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从他自发的涂鸦、绘画,再发展到学习文字和算术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追踪观察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
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2007年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过早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的危害
影响孩子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建立。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抽象的事物上,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水,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如果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兴趣高、效果好。
我认识一个孩子,2岁就学习了数学和文字。这个孩子不管在哪里,他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数学符号和文字上。走在路上,他只看路牌和公共汽车上的数字和站名,在小区玩耍,只看健身器械使用说明上的文字和数字,几乎不关注其他的事情。在这个孩子画的画中,只有数字,没有其他的内容,他的思维已经被抽象的内容束缚住了。后来,那位妈妈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后,每个周末都带他去没有抽象符号和文字的郊外,只为了能让孩子不被文字和数字吸引,更多地去体会真实的事物。
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
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孩子在4岁以前,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中去学。
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
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会再不断去调整。
欲速则不达——家长急于让孩子提前学习抽象知识,还有一个代价,就是损失了培养做人的潜在素质,如:好奇、热情、开放、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和朝气等等这些天性。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那么长大后若要重新培养这些素质,就很难了,会事倍功半。
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
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正常的孩子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孩子,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
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应该多接触大自然的 的确,不能片面地过早地进行知识灌输。接触大自然、做游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等等,都很重要。 {:76:}{:76:}支持! 呵呵,读故事听故事算过早开发智力吗。 其实早教的对象是父母而不是宝宝们。坛友们来论坛更多的是学习和交流,以及积累资源,为孩子以后的教育作准备。 学习了,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92:} 确实不能看“小小爱因斯坦” 这个帖子实在。值得思考。孩子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快乐。没有了健康与快乐,能力再强,拥有再多知识也没有。怎么才是爱孩子,对孩子好,其实很简单,每天陪他们玩,让他们快乐的笑,充分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爱。 2007年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不知道数据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这个系列很好的呢 小孩子不宜用电视类开发智力哦。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认识身边的事物和人,比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重要。 那我们做得很好了,除了养成阅读习惯啥也没学,因为孩子不愿意~:lol 晕哦,这么小的孩子,看20分钟就了不得了 凡是都应该讲究度,如果看电视过分了,当然很不好,但是适当的看一看也没什么的 来学习了,看了有点怕怕的,我给她看绘本,这不算抽象吧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看来教育孩子也得遵循规律,欲速则不达。 呵呵,任何事情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于父母不可过于急功近利,我觉得孩子过早认识中文字确实有不好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儿子上幼儿园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自信与识字是有关系的,运动天赋这方面是差点,但是我们带他踢足球打篮球后他奔跑的速度快很多,呵呵,慢慢来吧,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必太过纠结早教的问题。我觉得有时候自然吸收一些也没什么不好,他喜欢讲故事,我觉得也挺好,至于有些方面不足,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吧。所以,孩子喜欢什么就培养什么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引导他有兴趣的学习,我想大抵上父母就是很成功了。 目前孩子体检很健康,而且很少生病,所以我觉得有些时候不可只听一面之词。我也曾教过孩子一些双语阅读,此外学过溜冰之类,感觉孩子还是很好奇的问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呵呵,要有耐心回答这些问题,就不会让他失去好奇心。要养过孩子对孩子很上心的父母有权说说这些问题的看法。 小小爱因斯坦,我觉得很好啊。至于词汇量,应该和多个因素有关吧 说的很对,我就是很担心教了孩子数字、文字,怕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符号上面,缺乏想象。还好,现在2周岁不到的小满,虽然认识的符号有几十个,但还算没有被这些符号牵着走,社会活动还是参与得相当不错。 真纠结啊,刚开始看“小小爱因斯坦”呢,又看到这个消息,到底让我听谁的好呢?
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李跃儿论坛看到过很多,再看一次还是很认同这种观点。孩子的一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做父母的不能人为地去干涉和揠苗助长。 现在出的那些什么《和儿子一起成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些成功的案例,我看都是好早让他们认字的,读到小学就己经认了好多字,读了不少书。所以好多的理论都是矛盾的,还是看孩子吧,有的孩子天生对抽像的东西感兴趣,那就不一样了 给宝宝看点卡会对他形成干扰吗?要是会我都想停下来了 早教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养出幸福的宝宝。。 谢谢分享,有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