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p526 发表于 2011-4-29 23:08:13

孩子是如何被分裂的

                                                                                                 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我在《人的能力与生俱来》一文中论述了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我们能为的就是把握好他的节奏。从《黄帝内经》讲,我们一出生就有神灵入住,这个神灵就是你的魂、你的魄。西方哲学称之为自(本)我,他通过感觉、知觉、直觉和思四种能力来体现。

  其实,感觉也好,直觉也好。其重点落在感和知之上。直觉说白了就是觉。思考是大脑对感、知、觉三种功能传递来的信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和整理。并造就一个与物质现实和谐而精彩的心理现实也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或者叫个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通过知觉、感觉、直觉、思维(考)来不断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如我们能通过(知觉)来知道湿、冷、热、饿等。通过感觉知道氛围的变化,直觉能直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感、知、觉能让我们感受到心的存在,思从中国文化讲就是意。  
  人与生俱来虽有感、知、觉和思的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去用它们,或者被否定、被剥夺,那我们感、知、觉、思的功能就会削弱,从而导致自我感缺失,心和意分离。甚者人格分裂。人如果没了自我感,没了个性,就像一滴墨滴掉进一池清水,很快就被吞没。就像没了灵魂的机器,让人觉得冰冷和没有人气。没了自我感会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就是自己本身。人会变得失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或被人灵魂附体。
  
  分裂主要是因我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不当造成的。在婴幼儿甚至童年,我们主要是依靠别人的反映来了解我们内在的体验。从别人确切的表达中学会了解内心的感受并知道怎么去描述。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这样我们就能清醒地了解内心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感受。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此时父母或养育者不能随便给孩子下定论,因孩子会全然地接纳你的定论。即使是虐待孩子他也会接受并当作是正常的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真笨,生了你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笨的,是不详的,是没用的。如父母施暴,孩子也会接纳并认为是自己不好,不会认为是父母的错。“裸浴求婚”中的干露露,其对母亲的种种行为总是维护的,不管怎么样母亲是为了我好。美国的虎妈,当有人谴责她时,她女儿总会出来维护她。这些人都是在婴幼儿她们刚开始认识世界和自我时,就被父母所替代,早就没了自我感。孩子的魂魄——神灵早就被母亲劫持了,母亲的灵魂占据了孩子的心田。
  
  孩子的感、知、觉被扭曲也会导致孩子分裂。当孩子被别人逆向定义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孩子说:“饿!”,你说:“刚吃了,怎么会饿?”。孩子说:“不饿”,你说:“今天你都没怎么吃,怎么可能不饿?”。孩子哭着说“疼,”你说:“宝宝不疼,别哭,哭丑死了。我们要坚强,要勇敢”。孩子不愿分享。你硬是要孩子甚至从孩子手上抢过来分享。孩子还没尿尿,你为了自己方便,时不时就给他把尿。这时,孩子的知觉被扭曲。孩子被人恐吓,如“保安叔叔会抓人”,“天黑了,大灰狼会把你吃掉”等等,会让孩子的感觉扭曲。孩子整天就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不知哪是真,那是假。不知自己的感、知、觉对呢,还是别人的定义对。如此一来,孩子就分裂了。
有一天,我和phoenix在公园玩,看到如下情景。  “我要玩滑滑梯”孩子说。  “那太脏了,”妈妈说。  “我要玩滑滑梯,”孩子又说。  “去跑步好不好”。  “不,我要玩滑滑梯吗” 孩子说。  “去跑步吧,你今天还没跑呢。”妈妈说。  “不,我就是要玩滑滑梯,”孩子哭。  “唉,好吧,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妈妈说。     以上母亲只管自己的想法(意),并不想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的个性遭到否定,孩子被明确地告知,你的需求(自己的心)是错的,妈妈的说(意)的才是正确的。还好,最后结果是称了孩子的心,但却不如妈妈的意。     孩子没有接受她妈妈的独断专行,他没有被说服,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许多孩子都会屈服于父母或教育者的权威。这孩子能抵挡住攻击。说明孩子的神灵(蒙特梭利说的精神胚胎)够强,或是身边有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人在不断地支持和帮助孩子保持自我。如没有强大的神灵保佑或别人的持续肯定,孩子会很容易接受父母或老师的判断而放弃自我。所以,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逆向定义时,回家后,父母一定要重新肯定和支持(当然不能当着老师的面,否则会更糟糕),不能落井下石,伤口上撒盐。这样,孩子才不会分裂,保持个性。否则,这孩子就完了。除非其与生俱来的魂魄(神灵)够强大,不怕你们折腾。    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老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对特定情境的虚构和疏忽,即便是成年人自己都很困惑。何况孩子呢?国内有些华德福学校,老师们个个没了脾气,都永远柔声细语、笑不露齿。这种过份营造的“春风化雨”般的氛围。虽然很善、很美,但却少了一份真。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和分裂,也易遭人反感。如对春晚的主持人就有人很反感,虽有五、六个主持人,但个个好像被什么(或标准或前辈)附身似的。没了个性,失了味道。就如乡下的巫婆、神汉让人反感。怎么教育孩子或者怎么与孩子相处,我在《由读经热说开去》已有了阐述,这里要补充的是,父母和老师一方面要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隐藏起来。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去总结归纳自己的经历,并通过思考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要以真诚自然的方式展现和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不能刻意隐忍也不能装腔作势。同时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不同心灵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因材施教。    除了以上被动走向人格分裂之路,孩子还可能自己主动分裂。如果父母态度冷漠,对孩子的个性不接纳,不断地给孩子定论,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这种折磨是痛苦的,因而,他们会积极寻求改变,希望被父母接纳和欣赏。所以孩子会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如此,孩子将主动放弃自我,主动分裂。这不仅是为了逃避被排斥所带来的痛苦,更为了被他们那些感情不外露的父母所接纳。这时,男孩子会更倾向于模仿那些感情内敛的男人,就像影视中那些“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我们homeschool曾有这样一位2岁多的“男子汉”,从不见他哭。好几次该哭的,都被他忍住了。他也不爱笑。即使是笑,也是笑不露齿。我想他的成长经历里,家里是不允许他哭的,或被灌输成“男孩子哭是丢人的”、“要坚强、要勇敢”。  
  人一旦自我感丧失,失神了,感、知、觉、思的能力就会就变得迟钝。如“手上什么时候划了一道口子?”,“这个伤口是怎么弄的?”都没感觉了。我们曾经有一个学生,不管你问他什么,他都说不知道或以“随你”回答你。这种就是典型的自我分裂。这种人需由别人来告诉他什么是他所需要的,他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的等等,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感受。他们通常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也把握不了自己的经历有什么意义。人一旦丧失自我,就会没有自信。没了自信,就越是会忽视自己的觉。如此恶性循环,人就被毁了。
相反,自我感强,个性分明的孩子,那神可是足足的。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只要站在你目前,你就能感觉到。因他的精气神已扑面而来了。会让人觉得真诚又充满爱心。他们能明白自己的感觉、动机并能描述它们,并且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们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恭敬、勇敢、责任、表现欲、惊奇、悲伤、恼火、兴奋或者彷徨。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了解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妨碍他向别人奉献真诚与爱心。  
  为了不让孩子分裂,父母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最好跟着孩子走,不要去逆向定义孩子。不要过早的过集体生活,因集体价值是否定自我,鼓励分裂的。要让孩子养足神,神养得足足的,孩子就会——觉,孩子觉,也就不会分裂了。

cornflakes 发表于 2011-4-29 23:18:28

原来是这样,学习了,谢谢。

heiheidd 发表于 2011-4-29 23:57:15

严重同意,孩子都是好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

ppppest 发表于 2011-4-30 00:09:04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基于教育者对教育自身的正确认识基础上!

fxjessica 发表于 2011-4-30 00:15:26

我已经分裂很久了。

sunny 发表于 2011-4-30 16:14:27

说的不错,学习

申申MAMA 发表于 2011-5-1 21:12:49

“父母和老师一方面要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隐藏起来。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去总结归纳自己的经历,并通过思考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要以真诚自然的方式展现和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不能刻意隐忍也不能装腔作势。同时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不同心灵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因材施教。”

很有道理,但实施起来很困难。

Teddy 发表于 2011-5-1 21:21:38

很受启发。教育真是门艺术,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anqinana 发表于 2011-5-1 21:25:38

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要完全的跟着孩子的感觉走,恐怕要与现实生活脱离.要完全做到这样恐怕很难.

点滴 发表于 2013-2-5 23:41:56

不明白。不知怎么样才算是好。

cutetomato 发表于 2013-2-6 01:56:56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3-2-6 17:06:47

“自我感强,个性分明的孩子”这一直是我的目标,包括10年的班主任工作、包括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追寻的目标。但是,也有一些碰壁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刚刚,10分钟之前,老公朋友的爱人到我们家,说他们家的孩子【女生】在学校怎么怎么被定性为“早恋”,老师、主任都找过她到学校了...细细分析,这个孩子(我教了三年)是一个自我感强的孩子,她没有那些老师和家长说的不可理喻,只是在班级多了一个男生朋友而已,班主任莫名其妙地给他定了性“早恋”...

wawaqing 发表于 2013-2-6 21:36:28

家长,老师,都是任重而道远的角色~~~~

fiona_82 发表于 2013-2-6 21:42:38

学习了,好好领会下精神

认真的雪8187 发表于 2013-3-21 16:34:02

说的轻巧,家长不对孩子说NO,是不可能的!比如孩子见别人东西就想抢过来,见刀剪都想摸一摸,难道就不去阻止吗?
感觉这些人一天到晚就喜欢造一些莫名其妙看似先进的理论,其实连教育孩子的根本都忘记了!不教,如何算育人?

哪个没被分裂过?原始社会的宝宝肯定没被分裂过!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4 11:11:32

请问 吴建平出书了吗?书名可以告诉我吗?

wjp526 发表于 2014-11-15 16:03:05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4 1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 吴建平出书了吗?书名可以告诉我吗?

抱歉,暂时还没有。 可加我Q 806848982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5 18:24:59

请问,乐乐情绪不好时(最近刚入园加上咳嗽去看医生,吃药的各种压力),
一会儿说吃饭去,
我刚起身,他又说不吃,
反反复复,
或者一会儿说,
读一本书,一会儿又说不读。
或者说我想让你一直上班,晚上也上,永远不休息。
然后又哭,说想让你休息。
他喜欢看装沙子,
看完了,上楼又自己说,一个装沙子有什么好看的。真是。
这样算不算分裂?

rainpoint08 发表于 2014-11-16 10:44:09

好好看看。

wjp526 发表于 2014-11-16 15:55:39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5 18: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乐乐情绪不好时(最近刚入园加上咳嗽去看医生,吃药的各种压力),
一会儿说吃饭去,
我刚起身,他 ...

从你的陈述看来: 乐乐的两种行为代表了两个声音,一个代表他自己本身想做的事情, 另一个声音是代表他重要的亲人(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其他亲密照顾者)的声音。 
孩子这个年龄段(3、4岁)正是处于分离-个体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冲突是对自主的追求和要停留与母亲的融合状态中的强烈欲望之间的冲突。儿童解决这种冲突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不带病态地走完这一生(-马勒)。 他既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装沙子)体现了他对自主的追求,又希望被接纳(一个装沙子有什么好看的)-与母亲(或是亲密照顾者)的融合,这两个声音的不一致导致孩子两种相反的行为表现。

这些争斗构成了儿童对母亲的需要和儿童在分离-个体化进程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年龄阶段这样的冲突是正常的冲突,如果这个时候只有妈妈(亲密照顾者)的声音的话,那么势必孩子自己的声音被压抑到了前意识里面,这样成人以后才更容易出现分裂异常。 如果这两个声音比较一致的化,那么孩子就可以比较没有冲突地可以去发展自己,他的精力不用浪费在这种纠结之上。  但是当这两个声音发生冲突的时候,母亲如果能够成功地给予儿童情绪支持,允许儿童进行健康的独立活动,在这两者之间打成恰当的平衡,母亲的这种平衡努力是解决这种危机的关键。  这个时候,如果母亲能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帮助他把真实需求和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最近妈妈上班,没那么多时间陪你你是不是很难受?是不是很想妈妈休息,陪伴你?” 鼓励孩子表达他真实的想法并给予抱持。一旦孩子感受到他在你目前是安全的,他才会真实地袒露他的感受,而这才能建立起真正的链接,你也才能知道孩子真实的状态。  如果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陪伴的需求,那么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这个年龄段的需求其实都是很basic的需求,如安全感,被爱,被接纳。 
如果没有办法满足(确实是要上班),那么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对你的恨,长时间的哭),亦是给予了孩子情绪支持。 也是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孩子哭的时候陪伴孩子,让孩子哭个痛快,哭本身便是一种宣泄。
-灿妈回复




心自知 发表于 2014-11-16 16:27:51

人生就是一场梦,过一天是一天吧,不用太认真。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7 10:19:32

wjp526 发表于 2014-11-16 1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你的陈述看来: 乐乐的两种行为代表了两个声音,一个代表他自己本身想做的事情, 另一个声音是代表他 ...

太感谢灿妈了,我也觉得他这样处理两个声音很耗心力。
他和我说装沙子有什么好看的时,我说,你喜欢看,这是你的感觉,姥爷不让你看,那是他的感觉,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他点头。这个比较好沟通。
但是有一天,我说想哭就可以哭,伤心就可以哭。他说不可以。哭不对。我问老师说哭不对?他点头。我说,你伤心就可以哭,我知道老师都不喜欢小朋友哭,怕影响别的小朋友,你如果伤心就告诉老师,我有点伤心,我就小声哭一会儿。他说不可以。我劝他可以的,他坚持说不可以。这样拉锯了一会儿,后来,他说,别说这个了。
我觉得哭是正常感觉,他刚开始上幼儿园,肯定对陌生环境有畏惧感,可是,老师却肯定不喜欢小孩哭。我有点彷徨,我这样劝他会不会加重他心里的挣扎。

liqiuying68 发表于 2014-11-18 15:29:23

添加楼主的博客了,学习学习!

wjp526 发表于 2014-12-2 10:30:35

zhaojianxiny 发表于 2014-11-17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感谢灿妈了,我也觉得他这样处理两个声音很耗心力。
他和我说装沙子有什么好看的时,我说,你喜欢看, ...

很抱歉未能及时回复。 

正如你对孩子所说的,哭是正常的感觉,就像饿了想吃饭一样,伤心了,难受了就想要哭。 吃完饭就不饿了,就解除了饿的压力,而哭解除的是情绪上的压力。可是,对于孩子的哭,很难得到大人的共情,一会觉得孩子矫情,不勇敢,二会感觉受到了攻击-我没做好,所以孩子哭的时候,大人会很烦躁,采取的行为一是压制,不许哭,二是转移,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来制止孩子的哭。所以长期下来,孩子会渐渐地认同大人的感觉,自觉得哭是不好的行为,而不敢或去压制哭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便把很多情绪问题hold到了潜意识里面去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如果“不好哭”这个意识已经深入孩子的内心的话,如果孩子不愿意谈论的话就不要拉锯。 一是跟孩子说,伤心了不能哭是不是很难受(帮孩子把感觉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评判行为的本身对或是错)妈妈伤心的时候也会哭的(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伤心的时候哭了挨骂的情形和感觉)...... 二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晚上8:00-8:30 为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这期间不要让其他人或事打扰到你们,专注地与孩子一起 玩(比如打枕头仗) 读书、聊天(聊天的时候注重在孩子的感受上面而不在教孩子怎么做,对或错上面,接受他任何的感受)都可以,有时候孩子会在情绪放开后特别是玩得很high后会无缘无故地大哭,这都是倾泻情绪的好机会,不用问他为什么,陪着他,让他放松地哭就行了。 

推荐帕蒂.惠芙乐写的《倾听孩子》,对孩子的情绪多些了解,也许我们自己便能少些焦虑,对孩子能有多些理解,便能对孩子有多些支持!

dancingsophia 发表于 2014-12-7 11:23:58

我觉得自己就属于被教育分裂的

Beryl 发表于 2014-12-7 11:29:03

收藏了,好好学习。

jy416 发表于 2014-12-8 12:44:16

edwardyyu188 发表于 2014-12-9 08:13:58

除了涉及到神的问题我持有异议外,其他的完全赞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是如何被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