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级之我见
本帖最后由 米陌园 于 2013-5-8 12:11 编辑这是2012年6月我写的日记,希望能应论坛讨论之“景”。
我的经历算“狼爸狼妈”教育的结果吗?可以说有一部分是,有一部分又不是,我父母几乎没有武力解决过问题,但精神上的压力也不少,可以说自己大学前的日子也是父母安排下的结果,三十而立之时回顾往昔岁月,确觉有得有失,而大学后跨出“世外桃源”的岁月亦是决定现在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成败也罢,得失也罢,人生是要靠自我调整的,可以自我抉择的岁月若没有自我调整的能力,那便怨不得父母,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干脆把这日记转过来罢,我曾经也是孩子。
啸的早教升班突然让我联想到跳级这个词汇,埋藏在心底许久的想法一并倾诉。
自然,这里说的不是啸那种可灵活操作的提前升班,而是真正意义的跳级。
话说,跳级在我家似乎有着历史传统。
姥爷,20世纪50年代读的某小学是那阵子家乡的“十年一贯制”试点,意思是十年内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只不过小学还未毕业便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接粮度荒,再后来就是大跃进、上山下乡和文革了,这一教育计划随之夭折。
多年之后,文革风波已过,在我出生后的80年代,同样的计划在同样的城市又被提上议程。
我的小学是四年制。记得那时小学入学考试,从海选到试听一共考&筛选了7轮,终于入选“实验班”,充当教育研究机构小白鼠。现如今,依然和小学同学联系甚多,亲切度甚至仍高过初高中和大学同学。
遥记20世纪80年代,小学一年级第一周的前几堂课,班主任老师开始我们的人生规划:6-10岁读小学,10-14岁读初、高中,14岁上安徽少年科技大,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读研,22岁出国留学回国。这个理论可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现如今听起来依然觉得十分宏伟,每每想起依然心潮澎湃。班主任是市里的特级教师,提出的“做事要踏实,学知识要扎实,做人要老实”,“鼓励同学之间学、赶、超”、“读书要从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作弊就是知识扒手”等等这些观点我至今记忆犹新,反而是长大之后才理解得更为透彻。当年班主任教我们时已然50来岁,如今身体依然硬朗,我们经常一起去看望她。
也来简要说说小学的课程内容。
语文方面,学的是北京景山学校五年制的教材,内容是很好的,印象里有次课外班(当时我上二三年级),老师讲一段东西,让我们总结中心思想,我直接用了书上学到的“开卷有益”做达,那次我本来是试听蹭课的,因为说了这个答案,老师去查找名册,我父母不得不为我报了哪个辅导班==|||四年级时,为了对接正式的小学毕业考试,将普通学校几年内学到的文学常识突击背诵,记得当时八开纸反正面的卷子,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背三页(当时真的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作文方面,一年级就开始以填空的方式练习表达,二年级开始正式写作,曾经以班上同学原汁原味(未经家长修改)的作文为范本进行修改作文讲解,同时要求每天写日记。应该是在三年级,为了训练我们描述静物,组织全班同学参观飞机场,从大厅——>飞机上,每节课练习写一个场景的环节,练习按照观察顺序,位置顺序和其他一些逻辑描述景物,每个环节都写完一篇文后,最后要求把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变成“参观飞机场”这篇作文,记得班上有位同学凑齐之后,竟写了千字。当然,这篇是纯属为练习描述静物用的,并不是一篇优秀的作文,曾经拿到课外班(作文班)上念,被别的老师和同学评价为“流水账”,呵呵。当时的寒暑假作业很难,都要投入很多精力来写,其中最让我们头疼的也是作文,一暑假留了七八篇作文,篇篇都要实践后才能写。而当时老师出的作文题目都是类似《朝霞》、《晚霞》、《第一次炒鸡蛋》等等需要实践的文章,培养的也是多方面的能力,而在写作文这个内容上,我敢说,班里大多数同学没有“抄”的概念,而反观现在,哪个家长还能对孩子暑假作业中的作文那么上心,我周围同事不仅让孩子抄,还直接帮孩子从网上down合适的文章,让孩子抄,对这种情况,我不知该说什么。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我仍觉得单纯的“抄”是百害而无一例的,只有浪费时间而已。好文章看多了,自然会用,有的模仿事例,有的模仿写作方式,有的模仿经典句子,还愁考试时没素材。
数学方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一年级每节课都有教具(小棍、各式图形)辅助教学,还有就是小学一年级我的趣味数学第一次考试才考了40多分不及格。数学思维的培养,一年级的趣味数学课,老师就开始叫我们用逆向思维解题,接触方程也比较早,记得四年级毕业时,我们已经学到三元一次方程,奥数内容也集中学了一段时光,以至于考小卷时记得50多分的成绩就能入选,而我当时考了70、80分。而说起我们这几年每次语数外大考、小考的成绩,基本都在七八十分左右,和其他小学考试时不时就双百形成鲜明对比。
英语我们是从小学一年级教起(而当时记得都是五年级开始学,另,当时班上的同学没有一个将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混淆的),四年的英语学习,一年级入门和四年级应付毕业考试,由应试很强的老师来教,至小学毕业时,初中英语已经学了两册。二三年级的英语学习很灵活,重视能力培养,二年级开始每晚的英语作业就是一张表格,包含“听、说、读、写”四项内容,具体题材不限,家长每晚在每个方框内签字,承诺四项内容都已完成。我父母一点英语都不会,能辅导我听、读、写这三项,而“说”这一项每晚我要跑到邻居家一位英语老师那里说上一阵子,邻居老师帮忙签字,当时我在读英语,而邻居家的孩子和我同龄,在看变形金刚动画片,我当时能每晚蹭听下片尾曲,都是很高兴的了。想想当年自己父母对待老师作业的态度,再次对比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学校作业给家长添了多少麻烦,除了纸面作业竟还留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太不像话。真的觉得现在有时候的很多问题,真的不全是现在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家长理念的问题。班里当时有个同学住在塘沽,每天早上家长和他五六点钟起床,倒几班公车才能上学,几年以来,他们每日顶着星星走、顶着月亮归,现在又有多少家长和孩子能吃这种苦呢?
再说说学习之外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一年级,全班同学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到类似于夏令营基地的市郊住&玩了三天,当时每位老师和2-3个孩子共住一间屋子,连做卫生的老师(阿姨)都被拉了壮丁,说真的,那三天出了不少小状况,可都还是一一解决了,每每回忆起,都觉得是丰富的人生经历。二年级,继续组织带着家长的游玩,印象里都是以欣赏大自然风光、锻炼身体为主的,价格也很便宜。在学业很紧张的情况下,从一年级就开始的“劳动课”、“手工课”、“图画课”、“体育课”、“音乐课”、“器乐课(口风琴)”是绝不会被挤占的,劳动和手工课不像普通班那样,一学期一本教材每次做一页,有的孩子在下面写主科作业也不管,记得我们在课上学“钉扣子”、清明节前学“扎纸花”。每晚的辅导班(写作业)时间,作业提前做完的同学能享受一项特权,就是可以拿墩布把全班的地面擦一遍,说真的,当时尽情挥动墩布,让还在写作业同学抬起脚我擦他桌子底下的小格子,真的觉得是件很风光的事情。图画课上,老师曾经鼓励学过画画基础的同学在黑板作画,大家在底下画,当时孩子小,踩在凳子上才能够到黑板上方,却画得有模有样。对于音乐和体育不好,但学习成绩极好的个别同学,老师会找一帮一专人辅导,记得班上到最后只剩一位同学翻不过前滚翻,班主任老师利用中午时间拿出垫子带着孩子一遍一遍尝试,最终翻过。
除了师资力量,班里的硬件条件都是极其棒的,三个班级(后来两个班)霸占了占地面积很广两层小楼,两个阶梯教室,n个课外活动教室(包括阅览室),中午有睡觉的地方,厕所很宽敞,我们在里面可以跳皮筋,记得我当年入学考试时,心里暗下决心,为了这个厕所也一定要努力考上。教室一角有个大书架,也是个图书角,每个同学带一本书,同学在阅读时间可以随意借看。而如今已找不到这样突出的“试验基地”了,原来的“实验班”不是何年起演变成5年制,筛选是否严格不知,唯一知道的是学费不菲,味道也就逐渐变成现在的“大款班”。
我的初高中没有上可以直升的四年制(后来五年制)实验班,而当时这个班可是被众孩子们挤破头要进的,以我父母为首的一部分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于是通过考小卷的方式上了市里另一所市重点中学——普通的初高中上六年的那种。因为小学,于我、于我的父母,都实在是很苦的。实际上,我自己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小学那么累都过来了,现在工作生活上的苦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依稀记得小时每年大年三十上午,我仍在奋笔疾书,尽力弥补下午晚上因过年放松而落下的功课,大年初一晚回家后,学习照常,当年学校发的普通寒暑假作业是做那些很难课外题的消遣。
其实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吧,记得我幼儿园时,因为我父母下班晚没时间接我,只好送我去上课外班,掰着手指头数一数,脑中有印象就有六七个课外班(有几个应当是试听),自小到大,因为自己都是活在不知享乐生活的“世外桃源”里,所以当时可能也不觉得辛苦,一直以为天下小孩子都是这样。长大以后,却发现和周围人没有共同的谈资,又拼命绞尽脑汁地看广播电视报介绍了解电视剧内容然后参与同学们间的谈话。于是,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们,又看到当年的我自己。
那日在论坛上看到家长描述一个小朋友奇怪地抱怨,“为什么我看的动画片是英文的,而其他孩子看同样的动画片是中文的”时,不晓得家长当时写这句时有没有沾沾自喜,而我看到这个事情,却几乎立刻能体会到孩子当时无法融入其他人话题的尴尬和遗憾。我倒不否认这位家长的做法,毕竟,“要想在人前显贵,一定在背后受罪”,“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嘛,只是很多时候,当真是有得必有失的。不过仅仅就事论事的话,这个孩子如果要达到既学知识又融入小朋友的目的,家长势必要再下翻功夫去引导,倒也不是难事。
小学的特殊经历,确实让我们班上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绝对特别的一干人等,其实我也觉得我们这群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些不同,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怪”,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和我们小学时教育理念有关,到现在也不觉得这是件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以我自身的经历,跳级也带来一些麻烦:
一是我上初中的时候10岁(班上还有9岁入学),而周围人12、13岁居多,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上多少有点“代沟”。班上和我同龄的孩子在社交方面呈分化局面,一类人逐渐接触更多的社会知识,逐渐融入大孩子的世界,但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一类人有一些“以小卖小”,甘愿充当被“呵护”的角色;还有一类人,总被教导“你还小,不懂”,多少融不进大孩子的集体。实际上,班上的这些小孩子们已经被分化了,我自然属于第三类,不过当中很大部分是源于自己家庭教育过于绝对化的原因,觉得在社交上再重视一点的话,应该会好很多。“你还小”这句话我一直听到大学毕业,以至于到后来我一听这句,就会出奇愤怒,根源还是自己的不自信。不过班上还有个与我同龄的孩子,每次考试在年级排前几名,聪明也可爱,大孩子们都喜欢和“崇拜”这个小豆丁,似乎他的经历和社交体会还是不错的,后来,这家伙被保送了北大,毕业又去了哈佛,全奖~ 大众眼中应是最辉煌的了,只是我并不羡慕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二是深深体会到,他律永远不如自律,“玩”、“社交”、“生活中的知识”这类落下的东西早晚是要补的。在小时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家庭教育以“精力有限,学习至上”为真理,玩的时间也是有目的地培养我的体育、艺术能力,自主兴趣选择下的“玩”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玩伴的机会几乎没有,完全没有家务意识,清晰地记得有次我主动在家里扫地,被狠狠批评为什么不去学习,还有一次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自己写了几个艺术字,是同样的结果(因为我永远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了还会有新的),于是自己今后很小心地不去碰除学习之外的所有“雷区”。
我大学之前的学习是在“他律”下完成的。一系列隐藏的问题在大学期间集中爆发——在同学不解的眼光中逐渐磨平自己的另类来适应宿舍和班级生活,用碌碌无为的4年去弥补小时候“没时间玩”的缺憾,大学期间以专业的态度对待“PS”、“做网页”、“录音和音乐制作”、“K歌和模仿秀”,以及我当时最迷的动漫,参加各式社团,穷尽能玩的所有,享受没有“他律”的时光。但是我觉得,没有那段自由而寻找自我的时光,也没有我的现在,我从那段看似不学无术的玩乐时光中受益匪浅,甚至部分技能在工作中也发挥着功效。
而啸爸的经历与我正是相反,他的学业几乎是在“自律”下完成的,家长的作用只是培养孩子的不服输的“好胜心”,如今对待工作和其他事情的态度明显比我要投入和认真许多。
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后,生活方面很多事情我都要从头学起,虽然我父母对我遇到一点小事就求助互联网的做法嗤之以鼻,对我的所作所为亦不够信任,不过在这个资源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仍然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误,在育儿的问题上有时在老人面前也充一充“行家”。
纵观当年的班上同学,如今不乏顶级成功人士,也不乏像我一样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遍布全球各地,在各自的选择下,经营自己的人生和家庭。而我们的老师依然精神矍铄,正在酝酿著书记录她的教育历程,也希望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推行下去。
回到题目的话题,跳级好不好。
作为过来人,真的觉得,跳级省下来的那几年,如果放在整个人生中去看,当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跳级只是一个特殊的经历,实际上,更多优秀的人也只不过当年没有可跳级的条件而已。不过孩子自身还是会有“优秀”或者“特别”的感觉的,这个感觉利用得好,进入了“习惯于优秀”的良性循环自是件好事,只可惜我却习惯于在集体中处于中上游的日子,养成玩中学的习惯,以至于现在仍然对自己标准不高,不去争做top 5%的那一类人。
我觉得这也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个性所致~ 本性难移嘛~ 父母怎样引导也改不了本性~ 我深信木桶原理,身体、家庭、事业、自己的追求等等一切,哪一块都不能出现短板,所以我只能在中间寻找最佳的切合点。
孩童时代众人眼中的“特别”并不代表什么,决定人生轨迹的仍是自己决定人生目标后一段时光的奋斗,现代社会,这种奋斗的结果也无非在“出身”这条基线的基础上上下波动,每个人所能做的,唯有承认和正视“出身”基线,尽量向上奋斗拼搏。至于国际一流大学、世界五百强企业,亦不过是外人眼中的辉煌。
是否成功,盖棺定论。
是否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后记:
一句话总结,我用人生的前16年学会服从和学习,打好根基,上了还算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又用了7-8年时间学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虽然我对母亲抱怨过她压抑了我太久,但我又不得不感谢她。基本上,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
现在面临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些可以借鉴,但完全一样的路还是走不通,毕竟现在除了高考独木桥,还有很多路可走。我希望孩子像他父亲一样,有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希望孩子像奶奶一样,有坚定的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都是我身上不具备的品质。
再补充下后来又写的一段
关于自己大学之后的“荒废时光”
我自己大学前是被迫学习型,上大学之后没人管就不学习,这个在别的日记里也谈过,看似“荒废”了很多时光。
当时也提到过,人的成功与否是要放在一辈子去看的,现在30多岁看20岁左右的事情,感受很深。
那个时候看似“荒废”的时光实际上是在补课,补社会的课,甚至为工作中的一些能力铺垫了很多。
我当时狂迷动漫,参加动漫和声优社团,自己做动漫网页,在电脑上录自己唱的歌,在线卖东西(当年还没电子商务),去玩cosplay上台表演。这个过程虽然让我的学习成绩处于快被淘汰的边缘,但是把我自己的自信、电脑技术、唱歌技巧、绘画等等内容培养出来了(上班之后广泛应用于演讲、培训、娱乐中的K歌、电脑技术、ppt制作与审美、摄影、照片后期等方面)。
拿cosplay举例,以前我是一个当众讲话或上台就会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的人,而第一次表演之后,听到台下的尖叫声,感受到了表演或表达被认可的兴奋,为之后自己兼职时的教课生涯、工作后参加演讲比赛并得奖铺垫了很多,有时候,得奖本身并没有什么,但至少可以让一些人认识你,为职业生涯的按部就班地发展积累资本。
回到大学时期的事情,正是因为几乎是第一次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投入的有些过头。而年轻时代,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些事情,这辈子也是个遗憾吧。
现在每每看一些30来岁自己创业的人士,可能在这个阶段,同龄的别人有的都能混个一官半职,但他们却仍然为了生存而挣扎,而40岁再看、50岁再看,又会是什么情景,谁也说不准。
而且青年中年的成功人士一般多少会以牺牲些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放到60岁、70岁看,又是个什么情景,仍然谁也说不准。
最佳切入点,需要智慧。在没有切入前,需要积累。也很迷茫。 讲得很好。 本帖最后由 米陌园 于 2013-5-8 12:11 编辑
补充一段。。。 看看,借鉴一下,毕竟,养育小孩任重道远 太长看不下去怎么办{:103:} 恕我没找出来中心思想,不知道本篇跟跳级有什么关系 我看成 跳绳 之我见就进来了 欣然妈 发表于 2013-5-8 1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恕我没找出来中心思想,不知道本篇跟跳级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讲那阵子的“精英教育”理念,引申到现代应该是怎样看待早学,学习好和拔高学 确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口号。 说得很好。 看得我头都大了,你是大学的时候才玩,我还是让浩浩玩在前面好了。 可怜天下父母亲 今天跟一个初一的小同学聊了一会 书包就20多斤重 最早11点睡 我都要哭了!!! 咳咳,跳级制度到我那年的时候,被终止了,就没机会和LZ惺惺相惜了。。。 vivismile 发表于 2013-5-16 03:22
咳咳,跳级制度到我那年的时候,被终止了,就没机会和LZ惺惺相惜了。。。
那还不好啊,呵呵 普通人,按部就班的好 写得很好, 很真诚。
其实在每个人的原生态家庭教育中, 各有缺失,这种缺失靠成人后或者开窍后的自我成长来弥补。
有悟性的人都会有二次甚至三次的成长机会, 使自己在原生态家庭中走出来。 赞一下啸妈!谢谢你分享这么多。 zzmmok 发表于 2013-12-5 15: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一下啸妈!谢谢你分享这么多。
感谢喜欢呀。。。 谢谢分享啊 老实说,我也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负担和压力太敏感。。。想当年,我也不过上个普通重点中学,响应减压的政策,学校也是实行不补课、不拖堂政策,用的也是减料再减料的实验教材,虽说功课一般不重,但是,背个英文课本,早上3点起床,也是家常便饭。。。小朋友一天做几个小时的作业,有什么了不得的?要是我当年英文开始的早(我们那时是5年级开的课,但是有师资力量的学校是3年级),基础好一点,也不至于后面要吃那么多苦。。。中学里3/4的精力都是被英文一门占据的,而且是死背,而不是享受阅读 文章很长,可是没法看完整,不好意思哈 如果学得很轻松当然应跳级 披星戴月地上下学,从三九天到三伏天,自己骑车一个小时到学校。平时没有动画片电视剧可看,没有假日,熬夜学习,凌晨背书,我们不过是个普通中学,基本所有同学都是这样。
我想我的孩子也会经历这些,顶多是早上我能送送她。不知道有什么忍受不了的。
现在都不准跳级的。 我家每天最重要是事情就是玩,赞成不跳级 参考参考,我认为很好,大家说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