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何美国孩子负担不轻却很快乐?
驳“减负只是减去过重的学习负担”论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我常常天真地以为美国的孩子是世界上负担最轻、心情最乐的孩子。然而,最近翻看2004年第11期《教师博览》,其中的一篇文章《美国的“高考状元》却大大地改变了我的看法。该文介绍了12位美国大学新生的中学生活经历:JOANNE晚上在校一般要呆到10点才能回家,节假日都难得休息,因为她除了正常的文化学习之外,还要用很多时间打篮球、垒球,组织学生家庭补课服务,作为学术队队长还要牵头搞一些学术活动;DEAN的时间好像永远也不够用,基本上每天都是深夜一点后才睡觉,因为除了正常自学功课,争取拿高分之外,他作为全州乐团的小提琴手还得搞一些演出活动,作为奥林匹克科学竞赛选手还得参加集训,另外他还得在他所在的社区搞好环境保护、小提琴教授等两个青年监测项目……这12个人后来都荣获了美国中学生最高等级奖学金“总统奖学金”,并于今年升入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读书。美国中学生的这些经历告诉我们,美国孩子“负担最轻”是假,“心情最乐”倒是真。为什么他们的负担重而不轻呢?因为他们不仅仅有课本学习、文化考试方面的负担,还有研究性学习、业余爱好、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等通常与文化成绩没有直接联系的负担——所有负担加在一起恐怕远比我国孩子的负担要重得多。可是面对如此繁重的负担,他们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是那么快乐呢?因为他们学的往往是自己喜欢的(这跟美国有比较完善的选修制和学分制有关)、做的常常是自己想做的(包括社区服务)。比较起来,我国孩子的心情就不那么快乐了,比如他们在周记里最爱使用“郁闷中”这一词语。这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孩子的负担最重?我认为绝不是这样。美国孩子的负担同样也很重,但他们的内心为什么却感到轻松呢?原来我们孩子的负担太单一了,单一得基本上是文化学习。可以说,这些负担,是小船载不动学习压力的负担;而美国孩子的负担,却是小河承载着学习压力和其他活动强度的负担。这样,压在一条小船上的学习负担,压强自然大,容易使小船失衡、掀翻乃至沉没;而压在河面上的负担,由于是分装在许多船只上,所以压强要小得多。总之,我国孩子的负担不是太重了,而是太集中了——集中做文化学习这一件事,往往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压抑、郁闷。既然我们孩子的负担太集中了,几乎完全集中在文化学习领域,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减轻文化学习方面的负担。可是不知为什么,在教育部当年发布“减负令”的时候,竟然有那么多人说“减负”仅仅要减去“过重”的学习负担——言下之意,我们孩子的学习负担还不过重。难道我们孩子的学习负担真的不过重吗?如果不过重,一天之中,为什么要“眼睛一睁,学到熄灯”呢?一周之中,为什么要在星期六甚至星期日正常上课呢?一月之中,为什么一些学校的住校生只能踏出校园围墙一次(放月假)呢?一学年之中,为什么要在寒暑假补课呢?周围无数的现象告诉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严重地摧残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文化学习方面进行真正的减负,已是迫在眉睫了。其实,“减”的实质是为了“增”。有“减”有“增”,才能维持负担的平衡状态。“减负令”中的“负”本来特指文化学习方面的负担,这方面的负担理应减轻;而根据“此消彼长”的原理,实际上课外的时间“增”了。课外时间之“增”,在一定的安排和组织下,就会变成活动之“增”的——比如学生可以搞一点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来一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社区服务。如果从自我的承受角度来讲,课内与课外相关联,有字书与无字书相结合,学校与社区相沟通,都是负担,而且是不轻的负担。但这样的负担多样化,不是完全集中在文化学习领域,这样就总体而言,既不会使文化学习负担过重,也不会使课外活动负担过重。如果做到这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是一条小船——承受着学习负担的“压强”了,而是一条小河——可以轻松地承载起许多负担的船只。 负担繁重而心情轻松,实际上就是:让责任与快乐相结合——在快乐中承担责任,在责任中体验快乐。责任与快乐相伴随,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国教育的全部工作,就应该是创造这种境界。可是,我们的教育现实却在远离这种境界。当前,“应试”已成为教育的惟一追求,“应试性”已成为教育的惟一属性,“应试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全部特征。我们天天在告诫学生要有责任意识,要敢于承担负担,要把文化学习当作“命根子”,而面对这样的告诫,学生的反应又是如何呢?大多数人一方面不得不正视“国情”,为了抽象的分数,“一心只读圣贤书”,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体验成长的快乐,常常感到心力交瘁;而少数人因为不堪文化学习的重负,成功无望,干脆逃避责任,甚至以放弃责任为代价,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于是赚取一切可能的时间在网吧、游戏厅里作“逍遥游”。总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责任与快乐成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孩子们要么是痛苦地承担责任,要么是快乐地逃避责任。像这样的责任与快乐在学生身上不同在的现象在中国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既然孩子们的负担高度集中在文化学习领域,那么我们就不妨在转化、分散这方面的负担上做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比如,有计划地增加几个考试机构,并且努力扶持,使之在竞争中建立各自的权威和声誉,这样就可以增加高考的次数了,同时也可以使录取的层次多样化了,从而能够大大地减轻孩子们因课外活动可能产生的学习风险;逐步改变高校录取人才的标准,让文化成绩不再是高校“惟一的爱”,让爱好、特长、平时成绩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也能成为录取天平上的“重量”,从而又为课外表现非常出色的孩子买一份可靠的升学保险;与考试、录取制度相配套的是,让文化学习中的选修课名实相副,让学分真正地走进学习过程之中,让实践性的课程和公益性的活动得到科学的评估;等等。——果真如是,我们的孩子们也就同样会成为世界上最不怕负担的人,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家长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减负、增趣! 我们大的环境没有合适的引导和渠道去做这样的事情啊 嗯,我上次看一个家长写的女儿成长路,人家在美国读书,晚上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的。当时举的事例是讲,她女儿半夜学习遇到问题,试着给同学发邮件询问,速度收到解答。
她女儿觉得同学比我功课好还学到那么晚,我有什么理由早睡。
{:soso_e113:} 整个社会制度不变,其它都是痴人说梦! 回忆自己小时候好像从来没轻松过。。。 快乐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同样,被迫学习只会事倍功半。 中国的应试教育,悲哀 如何才能快乐学习是关键! 不一样的制度,无法对比.
辛苦和快乐并不矛盾.
每个家长能做到给自己的孩子减负,不随大流,就好了
恩,但是看看亚洲人民,普遍喜欢死记硬背。是不是跟文化也有关? 国情决定的,不好改变啊 写的真好,学习了! 正如楼上所说,我们家长所做的只能帮孩子们增趣。 我们这代做父母的,小时候国家就喊“给孩子减负”,喊了这么多年,长江后浪都推前浪了,压力却是越来越大! 不光是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也跟人家差的不少啊。所以改变不了大环境,先从家长自身改变 成为兴趣后的学习,就不再是负担了。 环境和国情都不同,无法比较
伊铃936于2013-7-23 17:24补充以下内容:
我们小时候在乡下,没有学习的负担,不快乐!现在做了家长,为了孩子,仍然不快乐!在天朝,想要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很难! 国外的学校有社团,咱们呢?放了学赶紧走人,学校是不让呆的,你让孩子到哪儿去玩,只好报各种班培养兴趣。。。。 中国人的应试教育,中国人的面子都会害死人的
看美国偶像, 美国达人 ,再比价一下国内的选秀节目里的选手, 你会感慨很多 真是不一样,只是我们生活在中国 中国的考试制度不改革 减负也没啥用处的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