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四个境界您到了哪个呢
本帖最后由 黑白分明 于 2013-7-24 23:23 编辑读书的四个境界 —黑白分明 一曰“看书”。 “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中“上手下目”。 看,纵你有一目十行之异能,亦不过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更食而不知其味,只适蹲茅之需,只合度日只求,亵书之把玩焉。 二曰“读书”。 “读”,从“言”,而必诵也,音与聪连,且与书言呼应,于是神通而意会也。故古人读书无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而韵味皆达。 三曰“背书”。 “背”,从“肉”,身“北”曰“背”,背对而读谓背书。唯久读博闻方可强志成诵。信步诵书,身心俱驰,合乎于声律,更游刃于节奏,方能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而与之神交,谓之顺其然也。 四曰“思书”。 “思”,曰“睿”“智”和“圣”也。所谓“智者”,深明而通乎微也。诵而不思则惘,更非真知,鹦鹉学舌也总难成器。思,可推陈出新,顺时尊道谓之变也,此乃真知。 此之谓,读书四境界也。
以下附录清代大家王国维的“读书三大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 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前两个观点是南怀瑾老人家的,我详解了下而已,后两个观点是我补充的。
多提宝贵意见! 我觉得自己第一境界还没到。。。。。{:soso_e127:} 精辟啊说的好 只上了二层楼呀。 本帖最后由 黑白分明 于 2013-7-25 20:06 编辑
感谢楼上几位的讨论,有了诸位的讨论才更能有新得。此贴感兴趣的人不多,应多为好奇而进,失望而退,不留一丝云彩…………呵呵!
我们小时候没有读书的条件和氛围,以后孩子这一代的综合素质应该普遍都上好几个层次 过来学习的。 进来学习的,讲的很好啊!! 呵呵,我也就是第一境界吧。小时条件不具备,没有童子功。希望儿子能达到楼主所说的最高境界。 学习了,真精辟! 我看了有个幼儿园的老师讲故事,讲玩故事后,就有些提问。直接带孩子们进入第四阶段了。 {:soso_e179:}令人深思~~读书之难在“思书”,精读了,方能深入而浅出 黑白老师不是钢琴高手吗?原来也是读书高人啊{:soso_e179:} 我觉得现在人能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一下读书乐趣的时间真是越来越少。 学习了
能够提炼这么些出来,自己能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佩服! 写得真好,我自己大概就是第一阶段,偶尔有第二,三阶段,比如古典诗词,古文之类。第四阶段,就更少了。而且是20年前,现在基本上就是配合孩子看看书 确实如楼主所言, 好书更是如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