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09:38:45

乐曲背景及乐曲分析楼。。。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本帖最后由 bunny8 于 2013-8-12 13:48 编辑

不限钢琴,其它乐器的学童家长也欢迎在这里贴资料!!!

我家学琴,一直有个问题困扰我,就是老师对乐曲背景介绍得很少。不过老师早早打过招呼,让我自己去查。。。。但是初、中级水平,弹的曲子大部分不是多有名的,网上查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在这里开个“乐曲背景”楼,自己查到的、网上热心老师给讲过的,都贴来。希望大家手上查到什么,或者自己领悟了什么,也都能贴过来,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谢谢各位~~~{:soso_e181:}

非“音乐背景”或“背景交流”方面的发言,比如“赞”之类的{:soso_e113:},请尽量用“点评”而非“回复”。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09:53:29

本帖最后由 bunny8 于 2013-8-12 09:58 编辑



第一个想贴黑白老师老师对《四小天鹅》的精彩分析。。。。还没有得到授权,私自贴了,随时可能删除{:soso_e127:},大家抓紧时间啊~~~~========== 《四小天鹅》此曲描绘的就是小天鹅从开始的精神抖擞到最后的精疲力尽。四小天鹅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是,描绘天鹅展翅的64分音符的难度,要求清晰且节奏准确。多数琴童要么64分音符演奏模糊不清,要么节奏严重不严格。只要体现琴童的手指能力。第二个就是描绘小天鹅从精神抖擞到最后的精疲力尽的形象的把握。财科夫斯基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切分节奏这一简单形式把这一过程表达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 但很遗憾,多数人演奏最后的切分节奏不准确,尤其要注意的靠力度的明显变化来表现的特点没有突出,导致演奏业余的很。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09:55:05

本帖最后由 bunny8 于 2013-8-12 10:02 编辑

商羽钢琴教育 新浪博客里看到的。


布格缪勒钢琴进阶练习——阿拉伯风格曲

    阿拉伯音乐对于欧洲来说,充满了异域风情,而欧洲人对阿拉伯的了解,也大多来自于阿拉伯的传说、故事、陶罐以及陶罐上描绘的图画等等。



    布格缪勒一生并未去过阿拉伯,就像莫扎特没去过土耳其,但写了《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布格缪勒凭着自己对阿拉伯的想象及阿拉伯流传过来的传说,创作了这首曲子。阿拉伯的传说中最多的题材就是探宝,强盗,魔鬼,这首曲子就讲述了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半夜去寻找宝藏的故事。



    第一段描绘了一个寻宝者,骑着一匹马,在半夜行进。前两小节的引子,仅仅四个和弦,就把夜晚的静谧的氛围描绘出来,同时也表现出寻宝者独自一人在深夜前行时内心的惊恐。从第三小节开始,右手的旋律表现了寻宝者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不停的前后左右的张望,心里祈祷着千万不要遇到魔鬼。左手和弦就像是马蹄声,继续坚定地向前行进。



    第二段一开始,魔鬼和女妖就出现了。左手旋律像是魔鬼的到来,危险又恐怖。右手旋律则像女妖,充满了魅惑。值得庆幸的是,魔鬼和女妖并没有伤害这个寻宝者,第十七、十八小节的减慢,就表现了魔鬼和女妖从他身边缓缓走过,越走越远。



    于是,在最后一段中,寻宝者继续坚定的骑着马前行。并有了一个果断的、充满了想象的、开放式的结尾。

======================
我个人觉得,第二段的“魔鬼”更像是寻宝者内心的“恶欲望”,是向往女妖的诱惑的那个“恶”的自己。。。那部分的音乐形象跟开头分明很类似嘛!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05:22

埃尔加《爱的问候》 转自“李老师 新浪博客”爱的问候

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是在小汤2的课本上:改编成四首联弹,名字叫作问候。当时只觉得旋律清悦,有点像冬季恋歌的味道。我自已弹的时候速度很慢,当成一首忧愁的曲子来弹。
    后来对这首曲子印象深刻是在听到盛中国与妻子濑田裕子的演出后甚为喜欢。

    前几天听到了大提琴版本,越发觉得优美,但是却是轻快的。

    对于这首乐曲,还有一点创作故事:《爱的礼赞》一译《情人的问候》,本曲是作者埃尔加的代表作之一,是埃尔加献给其爱妻的生日礼物。

    我在想到底作者想表达忧伤还是愉快的情绪呢... ...

作者简介: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Salut d \'Amour 》(爱的赞礼)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11:31

转自“李老师 新浪博客”扬基歌

《扬基歌》(Yankee Doodle)又叫扬基曲、扬基小调 。是美国的传统歌曲,现在也是美国的爱国歌曲,同时也是康涅狄格州州歌。
  早在美国革命以前,在这些英国殖民地上《扬基歌》的曲调和歌词的某些段落就已经很流行。甚至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英军就曾唱《扬基歌》来嘲笑美国的大陆军。歌词的早期版本是嘲笑这些殖民地居民的勇气以及他们粗俗的衣着和举止。当时英军被迫向大陆军投降,但是心中不服气,军官下令军乐队演奏《扬基歌》来羞辱前来受降的大陆军,当时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将军为了更加羞辱英国人,曾经把这首歌曲作为大陆军的军歌。

    “扬基”是对新英格兰土包子的轻蔑之词,而“嘟得儿”(也可以读为都达尔)的意思即蠢货或傻瓜。然而,在美国革命期间,美军却采用《扬基歌》作为他们自己的歌,以表明他们对自己朴素,家纺的衣着和毫不矫揉造作的举止感到自豪。多年来,这首歌一直被当作非正式的第二国歌(公认的美国第二国歌应该是《美丽的亚美利加》,也就是当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总理亲自安排在机场演奏的乐曲),而且是人们最喜欢的儿歌,在许多电影,电视,动画中出现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20:10

转自“李老师 新浪博客 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87)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弹奏要领:

    贺绿汀此曲是按照古典主义时期或巴洛克时代风格的写法。第一段是比较严格的复对位。第三十页第二行开始是第二段,第二段主调性的音乐与第一段弹奏地要抒情一些,第二段则要活泼一些。注意此曲是中国古典式风格特点作品,不是太浪漫的作品,基本节奏要把握的牢靠一些。复调因素要保持好,声部的进出要交代清楚,要分清哪一个是旋律声部,哪一个是伴奏声部,要安排好两手句子的起伏。要强调左、右手哪一只应该突出。并且注意左右手声部都是非常流畅,非常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地位。在三十一页第三行第三、四小节下方有一个标记(una corda)要求踩弱音踏板来改变音色,听起来象是很遥远。两小节后的标记(tre corda)要求放开踏板。这里不要从力度上感觉变化,而是要从音色上感觉变化。要想象一个牧童从远而近的场面,这样更有利于恰当地表现全曲的意境。中段(第二段)转为快板速度,从开始就定好速度,要保持律动到底。最后再现部要回到原速,要和第一段的速度统一起来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26:54

布格缪勒第三曲牧歌,转自 璐璐钢琴教室的博客

    这是一首田园风格的单三部结构乐曲。像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二小节引子把我们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听,从远方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A段(3-10小节)右手旋律从引子直接进入,几次出现的装饰音增添旋律的浪漫情调。弹奏时手臂和手腕都要松弛,声音要圆润、流畅,注意以连线划分旋律句逗,尾音大都停顿在强拍上,切勿机械地弹称强音。装饰音的弹奏要轻盈,溶在旋律里。第五小节的十六分装饰音可在第三拍后半拍弹奏,听起来更自然,动听。第10小节右手的八度跨云,注意渐弱记号,弹奏好富有表情。左手是从第3小节以和弦的方式进入的,弹奏时切不可破坏美好的音乐情绪,稍提手腕、手指触摸键盘,动作要小,柔和弹下。如果说旋律是那悠扬的牧笛声,那和弦就是那微风吹拂的芳草地。

    B段(11-18小节)前半部第11-13小节旋律以五、六读跳进为特点,曲调更加跌宕,情绪更加激动,左手在和声长音的背景上又出现了属持续音,和声就显得丰满,织体也复杂。特别是后半部第15、16小节出现的不协和和弦增强了紧张度。因而,从段看,都具有发展和不稳定性质。

    19-26小节是再现部,第23小节左右七和弦在弹奏时四个音不容易弹齐,要用耳朵去倾听,并寻找指尖同事触键的感觉。第26-29小节是尾声,左右手的音量控制最为重要,既富有表现又有消失感,好似羊群、牧童、牧笛声都隐匿在茫茫草原之中。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27:42

布格缪勒第三曲牧歌 转自 百度知道

《牧歌》是一首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作品,G大调,6/8拍。速度为Andantino(中文意思为“小行板”),是一首具有浓厚田园风格的抒情钢琴小品。 全曲仅有29小节组成。其前2小节是一个“引子”,也就是一个前奏句。由右手在主调(G大调)上奏出,节奏舒缓,一开始就像人们展现出一副宁静的“田园画”般地景象。 从第3小节开始,音乐进入第一乐段(A段),这是一个规正乐段,共8小节,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组成(3—6小节为第一句,7—10小节为第二句),旋律建立在G自然大调上,以一个四个音组成的动机型作为贯穿全曲的动力因素。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的音调使人感受到田园的气息,左手的伴奏部分以力度微弱的柱式和弦为主,仅起到强调调式和声的作用,右手的装饰音(倚音)使人联想到古老的风笛乐器,使得这一段音乐格外的质朴、宁静。这一乐段反复一次演奏。 第二乐段(B段),11—18小节,也是一个规正乐段,有两个4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一乐段是与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相对比的一个段落。首先,音乐的旋律中出现了变化音级(升IV级和降III级和降VI级),使音乐的调式出现了暂时的不稳定因素,在第15和16两小节,其旋律相当于建立在G大调的降三音重属导七和弦上(b3DDVII7),但马上又在第17、18小节回到主三和弦。这种调式的偏离与回归使人感受到田园景色一天之内的色彩变化,描绘的十分生动形象,增加了乐曲的动力感。中段的在织体方面也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乐句采用带保持音的音型伴奏,第二乐句则是明显的复调性质的乐句,把乐曲的民歌风格推向高潮。 第三乐段(A段),为第一乐段的再现,从第19小节开始,整个乐段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在第23小节时出现了附属和弦(下属和弦的属二和弦),将和声导向下属功能组,增强了音乐的和声动力。音乐进行到第26小节时,通过一个动机重复扩充出一个近4小节的乐句,作为乐曲的结束乐曲,在一个G大调主三和弦的琶音上结束了全曲。最后给人留下的仍然是那种悠远宁静的田园气息,使整个乐曲浑然一体。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33:13

布格缪勒第8曲美姿转自 璐璐钢琴教室的博客

此曲为中板,全曲包括两大段,每段有两句,每四小节为一句。由于再现到第一段结束二构成单三部曲式。

    这是一首优雅的回音练习曲。在回音演奏方面,第一小节标出轻快(Leggiero),要非常连贯,右手第一个音不要弹得太重,注意音色柔和,手指尖保持立住,自然轻轻放下弹出C音,然后走向下一个音,以下三十二分音符回音要弹得轻松圆滑,手放松,声音由指尖弹出,手腕随着手稍做转动走向第二拍,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弹下去。第9小节回音在左手出现,注意避免弹奏笨重。mf中强不要过肥,要通右手一样轻松自如演奏,可以想象男演员的旋转,稳健而不沉重。在和弦弹奏方面,通常初学者见到和弦会用很大力气弹,但这里的力度标记是p弱,要先把手型摆好,松弛放在键上,然后慢慢用胳膊力量弹下去,掌关节支住,弹到底,手不可离键太高。第4小节第三拍左右的两个和弦可以稍做渐强,这样可以使下一小节右手的C重音不至于孤立,注意此重音不要过分,只要深一些弹下去即可,接下去在做渐弱。

    第9小节和弦转到右手,特别要注意的是其上方高音,是一段很美的旋律,弹奏时要稍微突出一些,它与左手形成相互呼应,是一段优美的双人舞。在处理音乐走向方面,不要因为局部具体的技术练习而忽视整体的音乐走向。前四小节旋律呈上行趋势,小节与小节之间要有练习,不要停顿或另起,感觉要连上,一层接一层,直到最高点。第8小节音型虽是上行但力量要渐弱,手指不能软,而是更加小心地弹,好像舞蹈演员越转越远甚至看不见了。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0:47:06

转自 仔仔 新浪播客

纺织歌是一首钢琴曲的无言歌,伴奏中描出纺织车的声音,曲趣明快, 犹如鲜丽的五月晨光,曲中犹如一个纺织少女工作的模样,她对于这工作全不感到厌倦,坐在五月的晨风中,活泼的,充沛的,摇曳着她的纺织车。 窗际开着白色的苹果花, 花间有小鸟在唱著五月的祝福, 少女不禁被小鸟的的歌声迷惑, 她也想唱歌了, 于是他就自然的和着紡车的音调, 唱出美好的旋律, 她的歌声比苹果花的白更为蛊惑-----评论家称颂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 都让人想起这样的感觉。

bunny8 发表于 2013-8-12 17:23:47

K 545....这个是恰好要听哈,离弹还差得远呢

转自 新芭网 > 古典音乐资料 > 莫扎特 Mozart >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MOZART: Sonata in B-flat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for Regina Strinasacchi

这首《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K545,作于1788年。共3个乐章:

1.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

2.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Alberti)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 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

3.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莫札特钢琴奏鸣曲K.545(莫札特第16号钢琴奏鸣曲)被莫札特视为“为初学者的作品”,因此这首曲子有个副标题Sonata facile或Sonata semplice(翻为“单纯的奏鸣曲”或“简易的奏鸣曲”).

莫札特于1788年6月26日(跟莫札特39号交响乐同一个日期)把这首曲子加入作品目录中,但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现在仍然未知。虽然这首作品现今广为人之,不过这首曲子的出版却是在莫札特去世后(西元1805)见世。完成整首曲子需要花大约14分钟。

此作品分三个乐章:

1.Allegro(快板)
2.Andante(行板)
3.Rondo(轮旋曲)
第一乐章是以C大调奏鸣曲式写成。开始的左手是以阿贝尔替低音(Alberti bass)伴奏。

接下来的乐章是G大调行板,由音阶和G大调终止式(cadence)等组成。

第三乐章为C大调的轮旋曲,第一幕为轻快的旋律;紧接着就转为G大调的第二部份,在这部份前面也运用了大量的阿贝尔替低音(Alberti bass)的伴奏并紧接着重复第一部份的轻快旋律。第三部份开始使用大量的小调之后再渐渐地转为原来的C大调,并再现第一部份的主题并且结束整个乐章。 最后一个乐章的旋律之后还改写成F大调的旋律,形成莫札特钢琴奏鸣曲K.547a.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术科考试及乐理考试(把曲子的难易度分为1-8级),第一乐章的难度大约在5级;第二乐章的难度大约在6级,第三乐章的技巧较为难大约在7级。

这首奏鸣曲单张的版本可选:

1.海布勒演奏版,DENO,CD编号 CO73087。这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十五、十八号钢琴奏鸣曲。
2.皮雷斯演奏版,DG,CD编号427 768-2。这张唱片上另有第八、十三号钢琴奏鸣曲,《企鹅》评介三星。
3.里赫特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22 583-2。这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四、第八号钢琴奏鸣曲。
4.内田光子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12 122-2。这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十五号钢琴奏鸣曲》和《A小调回旋曲》。
5.席夫演奏版,Decca,L\'OI,CD编号433 328-2。这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幻想曲》、D大调和A小调回旋曲。
6.海德西克演奏版,OPUS l11,CD编号48-921。这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二、四、五、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7.毕尔森演奏版,HUNG,CD编号HCD 31013/14(2张)。这2张唱片上另有莫扎特的第一、四、十四、十五号钢琴奏鸣曲。

juanli5189 发表于 2013-8-13 15:41:23

这位妈妈好有心,对曲子的掌握是下了番功夫的,向你学习

dogcool2 发表于 2013-8-13 15:44:14

benthfeny 发表于 2013-8-15 16:49:42

crystal爸 发表于 2013-8-17 09:24:30

谢谢楼主,我们也要了解背景了。

ywu2864 发表于 2013-8-18 15:12:49

我家是吹长笛,也需要了解曲子的背景,楼主太强大了!

dongxiang 发表于 2014-10-17 15:49:43

名曲小提琴莫斯科怀想曲
   《莫斯科怀想曲》(Souvenir de Moscow op.16),又译《莫斯科的回忆》,是波兰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奥斯基(wieniavski维尼亚夫斯基)年轻时写的小提琴幻想曲,以小提琴独奏配钢琴伴奏形式呈现。
      这首乐曲是为了回忆曾被拿破仑法军破坏的故都莫斯科而作,其音乐主题依据俄罗斯著名的民谣夜莺而作,另有一说是出自俄罗斯民间歌曲红衣裳。
   《莫斯科怀想曲》形式自由,但按速度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乐曲运用多种小提琴技巧,根据夜莺主题发展变奏。一开始钢琴奏出引子,小提琴接着以跳跃的变奏曲风进行独奏,速度徐缓,带着忧郁带着哀伤,两个不同的主题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对比,小提琴独有的表现力,使音乐既浪漫华丽,又不失朴实淳厚;既有哀怨的情愫,又夹杂许多抗争向上的神韵。乐曲中大量地运用小提琴技巧,例如了快速旋律混合迅疾的泛音,例如有力的和弦辅之活泼的跳弓,外加偶尔的拨奏,使得整首乐曲幻想中透露着理性,忧郁中展示着力量,迷茫中蕴涵着才智。

旺半仙 发表于 2015-2-19 14:58:40

对理解音乐很有帮助,妈妈们真用心,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乐曲背景及乐曲分析楼。。。欢迎大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