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家长提问:学习和应试,能否两全?(1)-- 标准、测评和课程,一个都不能少
还是曹文和家长的Q&A我看到有些家长把北外青少的课程解读为“应试”,更有懂行的博友在我博客上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博文引发更多的讨论,学习和应试,能否两全?结果一写就写大发了,于是分三个小标题分别发表。 博友的评论是:“曹老师从来没有说服我消除对小学生参加剑桥考试的存疑,特别是现在的FCE和CAE,我这样的意见应该也代表了一部分小学生的家长。您说,‘没有测评(最好是第三方)的学习最终会成为失控的学习,没有方向,也无法知道效果。’任何系统的学习都是依靠体系不断推进的,是体系决定学习的方向,而不是依靠测评。所有做老师的人不会不知道这点。测评的角色就是系统学习后的测试,了解学习的效果。用测评代替学习体系,在任何学科中都从不存在。如果曹老师们面对的是急需使用证书的成年人,也许无可厚非,但把一些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的小学生带上这条路,我不理解。曹老师反复强调,应考和学习可以不矛盾。您在做的事就是把根上拧巴的两件事做成不拧巴的一件事。也许FCE和CAE有机会变成曾经的奥数,作用就是择校,当然对于机构和老师而言,钱途无限可观。做父母的还是要多想想。就是从投机的角度讲,现在也没多少中学卖这个帐,中学看重的还是自己张罗的海选。” 北外青少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对接有广泛认可度的英语标准体系,但把它定义为应试,我有些纠结。我理解的“应试”有两层含义,这在《一个考试成为历史》的博文中有解读,一是应的这个“试”效度和信度都不合格,结果是把学习引入歧途。比如,考w有几画,或者非常微妙的语法区别(除非目标是培养语言学家)。二是“应”的过程是以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为主,而不是提高实力,达到标准要求。北外青少的课程体系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种做法,所以,不能理解为“应试”教育。 但确实,北外青少的体系又少不了“考试”(again,我还是喜欢“测评”这个概念)这个环节,无论是美国核心系列课程对接的麦克劳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的英语诊断测评,还是英国核心系列课程对接的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的英语水平证书考试,虽然不强制参加,但我们的每个学习阶段都是以这两个体系的各层级目标来确定的,每完成一个级别,我们是鼓励孩子去参加这些测评的,我们也需要这些测评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且了解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以便调整我们的课程方案,让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对课程设计的理解是这样的:先有标准的界定,然后有基于标准的测评体系(没有测评,无法检验标准是否到达),最后才有基于以上两者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反过来,先有课程,才有标准或测评,甚至只有课程,没有标准或者测评。三者不可相互替代,也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契合度是对专业性最严格的考验。 如果一个体系化的课程(教材)在设计时不基于任何标准或者测评体系,那它要么是经过实践上的充分论证(一般的老师不可能获取足够的数据来支撑这样的研究成果),要么就是瞄准很小很直接的一个目标(比如10天内会读五个故事,但这不算是体系化课程),要么就是误人子弟。昨天有一个家长拿给我看她孩子所上的培训机构的教材,问我教材是否合适,我一翻,教材必备的版权页、介绍和封底的简介完全缺失(应该是盗版),我说,没有这些信息,我除非一页一页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估,否则我很难做出任何判断。
看看,不大懂这些。 学习一下.有所启发 一个是应试一个是测评,混淆概念 个是应试一个是测评,混淆概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