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猪 发表于 2013-8-31 21:52:30

8-30教育孩子就是教自己做人的过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的话,就已经说明“学习的目的”止于至善,也就是不断的使人弃旧图新,完善自己,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不断地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什么是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就是每天不断地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更加完善。
从下面的文章中,大家看到了“优秀的家长”是不是在追求“完善自己”?是不是在追求“能定、能静、能安,能虑”最后“能得”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目的就是“盯自己,悟规律”。家庭教育家长只要把学习的目的坚定在“改善并完善自己”,那你的家庭教育和亲自关系就会“优秀”。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己,并努力地完善自己,那不就是在教自己做人吗?还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孩子就是教自己做人的过程”,看看下面的文章,体会体会今天文章的题目。
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越来越体会到老师培训体系的魅力所在,每一天的作业,都是在强化观念的改变,信念的坚定,智慧的方法,与不断的坚持。当我们逐步学会欣赏我们的家人,逐渐营造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静下心来用智慧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时,能够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爱我们的家人时,我们就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孩子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幸福便悄然而至。每一次的800字感受,又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内省、不断学习、与不断进步的过程。上所行下所效,谓之教;养子使其做善,谓之育。上行下效,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有高度,有境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施教者。所以先修身,改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才是我们“教”孩子的关键;养子使其做善,这就要求我们要严守责任和德行的底线,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才是“育”的关键。回头反省自己这么多年对孩子的教育,有对也有错,对的就会形成孩子身上的优点,错的就会造成孩子身上的问题,所以“孩子的问题的的确确本质上就是家长的问题”。
虽然我和丈夫都认为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先成人再成才”,可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一方面十分优秀,性格开朗、有自信、不服输、意志力与能力都很强,但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许多问题的苗头,孩子性格自我、做人高调、容易发脾气、说话做事经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都很为之焦虑,深知这样的性格如果一旦成型,将来走向社会之后不仅会栽跟头,自己也不会感受到幸福。
我们都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够为人谦虚,学会包容和尊重他人,能够与他人更好地合作相处,但是却不能明确地找出自己教育中的问题,也一直纠结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殊不知,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术”,如果不求教育之根本,都只能是抱薪救火,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很多家长每天学习却不见进步的根本原因)老师们给孩子种下了一颗幸福种子,至于如何生根发芽开花就要看我们家长这块土壤是否肥沃了,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急待找到问题的根结,尽快调整改变自己,让这颗幸福的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上次老师分享过智慧原则是找原因,想办法。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究其源头,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到解决之道。反省了自己多年的教育,应该是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当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刻,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忽视了责任和德行的培养
首先,就是关注过多,太害怕孩子受委屈。过多的关注,使孩子非常自我,只会当主角,不会当配角。起初,我还因为孩子在聚光灯下的出色表现,非常骄傲,觉得孩子能力强,不怯场,但是当我发现他只能出现在舞台上,却不会坐在观众席上去欣赏别人时,我才开始有些担心。当大家都以他为中心时,他会表现地很好,能力也很强,但是一旦不能成为焦点时,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情绪不好。
因为太害怕孩子受委屈,其结果就是孩子一点儿委屈也受不了,一受委屈,就会情绪不好,而且还会立刻表现出来,经常不分场合、不顾大局,甚至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或者出言不逊。其最终结果就是,现在不受小委屈,以后就受大委屈。现在,我们已经商量好,要把老师总结的德行六子真言“不伤害不妨碍”作为我们全家的行为准则,大家随时相互提醒对方的“缺德”行为。
上个学期班委改选时,我说服了孩子先不担当班长一职,让他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配合别人的工作。孩子是懂道理的,但是当他不再成为焦点时,那种失落感让他在各方面都有些不舒服,表现出来就是情绪烦躁,更加地不虚心。因为我没能太体会他的感受,对他的不好表现态度有些强硬,结果班干部选举之后的这两个月,孩子突然间就逆反起来了,什么事都跟你扭着来,就像老虎屁股一样,一摸就跟你急。
如果不是听了老师的讲座,我一定会非常焦虑,所以我决定静下心来,给他空间,等待孩子自己的调整。孩子的长大,需要经历挫折与考验,这种心灵的磨练是谁也帮不了的,而且,我相信,“德行班”一定会对孩子内心产生触动,这种正向触动一定会帮助他调整心态,重新找回自己的正确位置。
我需要的调整就是,将对孩子的关注转移部分给爱人,少一些对孩子的关注,多一些有意义的帮助。从内心深处放开手,相信他,让他自己去体验生活,我的职责不是不让他摔跟头,而是摔倒之后给予鼓励和帮助。(谨记: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如果大人溺爱、宠爱、有条件地爱、无原则地爱,就会剥夺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其次,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够宽容,缺少耐心。一方面非常溺爱孩子,一方面却又对待孩子的错误非常苛刻,造成了孩子不勇于担当,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形成“错误是宝贝的家庭氛围”,出了问题时,大家首先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然后再认真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孩子就会正确面对错误。一旦能够正确面对错误,孩子就会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勇于尝试,因为他知道,错误只是一种新的体验而已。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被委以重任的人都是敢于担当责任、勇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温习孩子犯错误时的处理流程:1. 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要自己有情绪就不可能正确处理孩子的问题;2. 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有情绪就不要处理孩子的问题;3. 分析孩子做错事,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故意知道后果严重,就要批评,但一定要遵循事前约定、事中提醒、事后总结的原则;4.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正确评价这件事:首先要理解孩子,是人都会犯错误,然后以愉悦的心情对待问题,又有进步的空间了,其次,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首先找原因的好习惯,并提供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自己选择其一,最后,一定要把责任还给孩子,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想想自己对待外人非常宽容,总是在欣赏别人的优点,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总在挑剔他的不足,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缺点。对待外人非常平和,但是对待自己的家人却经常情绪暴躁。孩子行为处事的方式都是跟家长学的,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总是很苛刻不宽容,经常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也会潜移默化地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发泄情绪。以前我总是奇怪这孩子怎么就不包容,现在才反省到,原因全在自己。
所以,所以只有我们家长对孩子宽容,让他感受到家长包容的爱,他才会如此去对待别人;只有我们学会欣赏自己的家人,孩子才会学会去欣赏别人。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错误,才能培养孩子遇到问题去积极解决的好习惯,才能让他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才会学到如何去欣赏别人。我现在每天做作业时,对自己的要求就是静心,学会从内心深处不再焦虑,学会欣赏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爱人,你会发现,整个家会因为你的欣赏而变得充满爱意。(体会:还在努力中,习惯的改变真的很难)
再次,忽视了精神需求的培养,而过多的物质满足又造成了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无所谓。孩子最初本来没有太多的物质要求,而我却总是因为孩子成绩优秀或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主动提出给孩子各种物质奖励,或者孩子稍微一想要我就立刻满足了,结果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也很少主动去要求买东西,所以我也一直没有太当回事。直到最近孩子主动提出要换Iphone手机时,我才意识到,物质欲望培养多了。
上次老师分享时说了一个例子给了我启示,可以平时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也可以是他做家务活挣来的,将花费分为三类,必需的,不必需的,可要可不要的。必需的爸爸妈妈出钱,不必需的,孩子自己出钱,可要可不要的,大家讨论,如果通过大家一人一半。这样可以养成孩子自己理财的意识,也可以给他空间尊重他的要求。 孩子以前都是打车回家,然后实报实销,我讲了很多次希望他能考虑偶尔也坐一下公交,每一次,他都会很多借口,什么人多挤不上去,什么车太少等不到等等。上个学期,我把每周的打车钱提前交给了孩子,告诉他如果能坐公交车,省下的钱就是他自己的零花钱。结果上个学期,不管天气如何恶劣,孩子天天公交车回家。期末考完试后,孩子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个音响效果特别好的耳机,他兴奋地说,用这个耳机来听音乐才是真正的享受。我想,孩子享受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他自己独立支配的喜悦。现在体会,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现在,孩子很少乱花钱,因为他知道,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在他最喜欢的事情上。其实孩子挺好的,我所需要提高和改变的就是关注孩子精神需求的培养,将物质方面的需求从过早过容易满足,转变成延迟满足,也能让他体会到得到自己想要东西后的喜悦感觉。
最后,就是缺少原则。这一点孩子的爸爸做的比较好,立好规矩就要执行。而我,总是界限不清,禁不住孩子说好话,更禁不住孩子受委屈,好像孩子受了委屈,我比他还难受。结果在孩子心里,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规矩,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宽严有度才是真爱,而我却做反了,宽在了做人,严在了做事。做人的界限不清晰,孩子就会不断地挑战你的底线,导致管教越来越难。
其实只要规矩立好,孩子会很好教育。在这个圈内,给他充分的空间与自由,孩子可以自己完全做主,但是不能越界,否则后果自己承担。而缺少原则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不知道害怕,做事没有规矩,不招人喜欢。今后需要提高的就是原则性一定要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宽严有度才是真爱。
内心的期望过高,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以成功为导向的,虽然关注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意志力,自信心,坚持力,上进心等等,但是却忽视了责任和德行这两块基石。现在想想这是对孩子的有条件的爱,期望和要求都太高。
这种高的期望,导致的就是对孩子的过多包办,基本上把孩子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似乎现在就已经给计划好了,一步一步,还衔接地非常到位。先上一年四中高中,然后去上美国第一高中,然后再上哈佛。这种目标导向的教育,忽视了过程的体验,结果就是既使孩子达到了我的目标,他也未必幸福,如果达不到目标,孩子就会面临很多问题,甚至会事与愿违。
其实包办的根本原因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物了,替他做了本应该属于他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去体验生活选择未来的权利,总担心他会走弯路,其实弯路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现在知道了,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我们的首要责任是把他培养成一名有责任心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对人生有积极追求,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的人。
对照老师的德行责任坐标,我把才华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德行的培养;我希望孩子有爱心,却忽视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真是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我必须首先从内心深处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把培养幸福调整为自己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

bluesnail 发表于 2013-8-31 21:59:29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victorywei01 发表于 2013-8-31 22:18:11

有道理,不过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呢

liuyuqiao 发表于 2013-8-31 22:57:31

是啊,现在几乎都是一个孩子,没有养孩子的经验,所以都很盲目,等明白了,孩子也就大了,怎么是对,怎么是错,有时还真是迷茫。

jjeatyy 发表于 2013-8-31 23:14:01

好文章,值得自省

ilian2013 发表于 2013-9-3 01:04:33

说得真好,学习了~父母的身教很重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8-30教育孩子就是教自己做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