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祥07 发表于 2013-9-11 10:45:07

文理之争

本帖最后由 灿祥07 于 2018-2-8 08:25 编辑

声明:本人文章注明是转的外都是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我是怕哪天有人告我文章侵权。(我那个英语启蒙大全听说在微信上让人转载了。倒是说是一牛爸写的。)

lindatian 发表于 2013-9-11 10:49:16

说得很好!

请教下面这句这可详细解释一下吗,谢谢!----让孩子过早学习乐器技巧,从小苦练,是理的方法。这点我从李飚老师那里了解了很多中德学生的差别就是这样的。

老马丁 发表于 2013-9-11 10:53:52

你已经做的不错了!写出东西也洋洋洒洒,文科功底不差啊!我也是理工科出身,对以前文科的学习太差的确感触也比较深,只是也很难提高了。希望孩子们能避免走我们的弯路,不过现在的小学教育越来越变态了,除了做题就是作题,一到高年级,几乎就把读书时间完全挤占了,真不知道到时候该怎么办。

月华华 发表于 2013-9-11 10:56:53

写的真好,受益了!

灿祥07 发表于 2013-9-11 11:00:26

早两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音乐人生,介绍李飚的,里面他谈到了中国和德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也搜了一下相关的资料。

李飚,男,硕士学位,德国柏林国立“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打击乐教授。作为世界音乐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全职打击乐音乐会独奏家,以他对打击乐独奏的特别悟性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被国际舆论公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打击乐独奏家之一。



中国的学生和德国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

李飚:可以说德国孩子呢,他们的音乐的基础都非常好,所谓音乐的基础就是音乐知识非常好,非常丰富,也许他们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技术并不是很高,技巧并不是很高,他们不是在一种,这种竞赛中间成长的,他们是在一种完全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这种状态中间成长,也没有刻意地说,在年轻的时候,你将来必须要怎么样,怎么样,必须将来怎么样,当他们考入柏林音乐学院以后,他就会非常用功地学习,可以说这个时候完全就是,原来的那些技巧不足的地方会利用十七岁以后,考进柏林音乐学院以后,开始补偿这些,而我们国内的学生,我认为才能都是非常高的,就是说在技法上,技巧上,但是我们现在受到一种很大的限制,就是我们的孩子可以说,在五岁,七岁的时候她可以演奏的曲目可以说是德国孩子望尘莫及的曲目,非常难的曲目,但是随着发展以后,我们演奏的这个难度,也许会越来越难,但是音乐就变得越来越不让人理解,我们更多的注重了技巧,我们更多地注重了一种,这种竞赛式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在孩子五六岁,六七岁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告诉他们,你应该象谁一样,你应该向那个目标去奋斗,我觉得音乐是让人快乐的东西,如果更多的这种压迫式的学习的环境的话,不会让音乐家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去更好地去学习,也许我们看到现在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但是我更希望看到这些孩子都是快乐地在学习音乐,而不是完全被迫式地在学习音乐,我觉得这就是两个学校给我的这种感受吧。不同的这种感受。

下面是本集的视频:

http://ent.cntv.cn/enttv/yinyuerensheng/classpage/video/20120130/100108.shtml



教育论 国内老师都忙着搞考级

  新京报:你同时在柏林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教学,你觉得国内的打击乐教育模式和国外有差别吗?

  李飚:在柏林音乐学院我每年只招两个学生,考生来自全世界,大概有60多人,我们挑最好的、最有希望的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我每次也只招一两个,但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把音乐当做事业,而是当做一种可以走捷径的手段,这是非常可笑的现实。

  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虽然演奏音乐,但并不热爱音乐,空闲时间不去听音乐会、不听别人的演奏。这是我看到的非常可惜的、可怕的状态。

  在德国,学生基本功可能并不是很高,但他到了十四五岁,兴趣爱好基本定型时,如果真的热爱音乐,就会突飞猛进。但我们这边,小时候拔苗助长,恨不得三岁就得弹很难的曲子,长大后就没有兴趣了。我在这边的学生的素质都非常好,但往往缺乏一种事业心,就是因为小时候处在高压的状态下。

  新京报:我看你在微博上放话说,在打击乐界,真正懂的人太少,不懂的人还乱说话。

  李飚:我是指业内的专业人士。最近几十年发展最快的乐器门类就是打击乐,世界各地的专门演出都很多。但我们这边,并不是每一个打击乐业内人士和老师都能跟上潮流,因为像考级之类的事情,太分散老师们的专业时间,而且他们认为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就够用了,完全不与时俱进。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考级制度对古典音乐界伤害很大?

  李飚:考级是一种幼儿的教育,是业余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一个国家的音乐水平是看考级水平。我们国家的考级水平肯定最高,但全是拔苗助长的结果。

以下是我自己对音乐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1、音乐确确实实是有很大的作用,能给人带来欢乐。主管音乐的大脑分区也在右脑,有些音乐也有治疗作用,人是离不开音乐的。

2、学乐器与学音乐不太完全一样,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乐器,可是他可以欣赏音乐。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乐器,如果在以前,音响,录音还不发达的年代,如果一个人会乐器,那会显得很重要,但是现在有了音响,随时随地可以播放音乐,或许乐器的重要性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

3、现在社会上好多人都打着音乐开发右脑来宣传,我并不认同,如果想通过练手指的灵活来开发右脑,但是非常可笑的。莫扎特效应也不过如此,过大地夸大了,只不过是商业运作。

4、我们本身就不懂音乐,对孩子的引导很差,要和音乐世家的人相比,差太远了,所以也不会让她学乐器,有些孩子乐器过了很多级,但是一旦断开,全都忘了。但是有一点我能做到,就是多让孩子听音乐,并且和学外语相接合起来,就是外语歌,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的歌,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多元文化,同时也能学习外语,一举两得。移动音响是最有效的工具,既方便又实用。我们经常在路上都放着,当做背景音乐。

5、孩子学不学还是让孩子的兴趣来作主,这也是中西学生好多方面最本质的差别。在中国,有条件的话还是多熏醄,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想阻挡都难。

6、美国孩子大多数都学一门乐器,是因为人家有好的环境,在学校校大家都学,一有时间就在一起玩,组成小乐队,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这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中国的乐器学习都是单兵独干,以考级为目标。目的不纯,氛围不好。

7、有些家长可能刚开始学只是让孩子有点爱好之类的,但是越学就越变味了,考级,逼迫就来了,一逼迫就把孩子本来有的兴趣也给浇灭了。

bigcroco 发表于 2013-9-11 11:00:38

楼主后面讨论的,更像是技和能的关系,说是文和理的关系有点牵强。

菲比寻常1983 发表于 2013-9-11 11:03:29

爱因斯坦的文集也很好看,小提琴拉得也非常好。这种文理艺兼优的人,真让人向往!

国内的詹克明,是核物理学家,可他的散文集《空钓寒江》也特别好。
科学家的冷静思辨,古典文化的优美宽宏,笔下的文采华章,叫我怎能不爱他!

古代是不缺这类人的。张衡、郦道元、沈括,都是写下锦绣文章的科学家。

xagln 发表于 2013-9-11 11:03:58

拜读了 让我对孩子今后的教育有所反思

bigcroco 发表于 2013-9-11 11:06:12

菲比寻常1983 发表于 2013-9-11 1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爱因斯坦的文集也很好看,小提琴拉得也非常好。这种文理艺兼优的人,真让人向往!

国内的詹克明,是核物 ...

理科特别出色的人,文科相对也不错,工科出身的文科修养可能欠缺些。

糊涂爸爸 发表于 2013-9-11 11:34:52

学理科,不是只为学那些知识,
学理科,更重要的锻炼你的理性思维,培养你的科学精神。


糊涂爸爸于2013-9-11 11:40补充以下内容:
早期的哲学,多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倒是有很多问题与宇宙学、量子物理学、心理学、认知学是想通的。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9-11 11:52:10

糊涂爸爸 发表于 2013-9-11 1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理科,不是只为学那些知识,
学理科,更重要的锻炼你的理性思维,培养你的科学精神。


这个同意,理科是锻炼思维的工具,而不是去学理科的知识.那些知识过几年说不定就是错的

糊涂爸爸 发表于 2013-9-11 11:57:44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9-11 1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同意,理科是锻炼思维的工具,而不是去学理科的知识.那些知识过几年说不定就是错的

那些知识过几年说不定就是错的这种观点很常见
但实际上能写进教科书的观点,基本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都已经很接近“真理”了
若干年后即使被推翻,往往是明确了这个限制条件,然后被“优化”了,换成了更普遍、更接近本质的新的“假说”
这个“错”,和1+1=3这种“错”,是不一样的

ponderxdq 发表于 2013-9-11 12:03:16

糊涂爸爸 发表于 2013-9-11 11: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观点很常见
但实际上能写进教科书的观点,基本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都已经很接近“真理”了
若干年 ...

1+1=3,没错啊,错在那里.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最终变成了三口之家,当然还可能是1+1=4.呵呵

叮叮当铃 发表于 2013-9-11 14:00:53

本帖最后由 叮叮当铃 于 2013-9-11 14:01 编辑

说道欣赏音乐,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欣赏音乐。
但是欣赏音乐也分层次的。

对第6点:学乐器和学音乐是不同的,这个我真没感觉到到有什么不同。既然是学,那就要系统的去学。你后面说的是欣赏音乐,与学音乐是两码事。
现在学校都有组织乐队,学生不在是什么单打独斗啦。
到了高中还可以参加社团,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进步呀。
我不觉得早学乐器有什么不好。
后面说学了以后再也不碰的情况,那完全是家长方法不对照成的,同早学乐器没有什么关系。
我对音乐方面的知识很贫乏,就我知道的有限的几个人,都是早早开始学乐器啦,一般都是四、五岁开始。

叮叮当铃 发表于 2013-9-11 14:15:04

我侄女学过钢琴,长笛,没有考过级,就随便学了学。
钢琴是七岁开始学,长笛是初中学校组织的。
因为学了钢琴的缘故,学长笛比没有学过乐器的同学学起来轻松,而且学的好。

我发现学过乐器的孩子,在学唱歌方面比没有学过乐器的孩子,唱音唱的更准。听力也更灵敏一些。
当然也是观察身边有限的一些孩子,谈不上具不具备普片性。

伊铃936 发表于 2013-9-11 14:37:44

哎,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误了几代人。

灿祥07 发表于 2013-9-11 15:02:01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钱伟长人才培养模式曾遭误解



追思

南理工老校长回忆老师钱伟长——

“他上课啥也不带,黑板写满正好下课”

本报讯(通讯员 杨萍 记者 谈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华东工学院(南理工前身)副院长的邱凤昌教授,在大学时代有幸成为钱伟长的门生。回忆起钱老给他们上课时的情景,邱凤昌用了一个字:服!

1951年左右,邱凤昌在燕京大学上大二。“当时我们学校从清华大学聘请老师,钱教授成为教我们力学的老师。”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邱凤昌还清楚地记得钱老上课时独具一格的风采。“他上课什么也不带,手里拿着一只粉笔就开讲了,所有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上课开始后,他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一行一行,密密麻麻,一直写到右下角,这时一堂课刚好上完。每堂课,他都能把物理过程演绎得十分透彻易懂,大家都很佩服他学识渊博。”

邱老还讲了一件趣事:钱老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次考试出的题都特别难。“能考五六十分就相当不错了,考到七八十分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大家一考试难免叫苦,但是从心底里很佩服这位老师。”

毕业以后,邱凤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见到钱老,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担任华东工学院(南理工前身)副院长,一晃三十年过去。当时学校想请钱老担任名誉教授,邱凤昌因为曾经做过钱老的弟子,便专程跑到上海去拜见老师。“原来以为隔了这么多年对我没印象了,结果我报了名字后,他居然说:‘有点印象’。让我颇感惊喜。”

邱凤昌这趟没白跑,钱老爽快地答应了弟子的请求,很快就到华东工学院参加了受聘名誉教授的仪式。他还对学校的发展、专业设置等提了建议,为同学们作了科学发展前沿、科学家如何成才等报告。“他的演讲也是完全脱稿的,思路很清晰,对哪个科学家说过什么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讲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邱凤昌说,和钱老这个“大人物”接触,感觉他很容易亲近,一点架子都没有。

本报讯(通讯员 张新明 记者 谈洁) 钱伟长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南航还有个“钱伟长班”……昨天,钱伟长的第三个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教授樊蔚勋追忆起他和导师之间的点点滴滴。

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樊蔚勋到南昌飞机工厂工作,两年后,考取了钱伟长的研究生,成为钱伟长先生的第三个研究生。

“面试是在上海进行的。钱伟长出了3道数学题,很难。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很快就要过去,在最后10分钟内,我茅塞顿开,刷刷刷就答好了。”樊蔚勋回忆,钱伟长本来只招一个研究生,后来看他和另外一名学生都不错,就都收了。

当时钱伟长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作忙,社会职务也多,虽然读了他的研究生,但见面机会不多。“两年的读研期间,总共见了8次。”樊蔚勋说,尽管见面时间不多,但钱伟长的每句话都让他获益匪浅。

“我们那时读研究生,主要靠自学,我当时已经是航空4级工程师了,所以学起来并不难,但钱老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回想起恩师的教诲,樊蔚勋至今仍历历在目,“他说,你不要认为书上的字是平的,也别认为书上的字都是一样大小。”这句话影响了樊蔚勋一辈子。

“我慢慢悟出来,这其中包含着唯物辩证法。说字不是平的,是说明知识存在起伏,存在矛盾;而不一样大小,则说明这矛盾是有主有从,有大有小的。对待科学技术也应该是这样,科学技术是活的,不是死的。”樊蔚勋认为,这句话到现在也是意义深刻,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等级考到了A+,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不行。

“钱伟长认为,数理化这三门课学得透彻了,就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樊蔚勋说,但是后来,有人把钱伟长培养模式误解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误传了导师的意思。”

樊蔚勋说,其最大的误解是把钱伟长原话中的“透彻”完全等同于“学好”二字。人们常把“学好”跟“高分”划等号,应试教育的高分往往是“高分低能”,理论脱离实际。而“透彻”是指,不仅要学好各门课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知识,清“彻”地领会和掌握科学科技观,永远不断地以科学科技观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灿祥07 发表于 2013-9-11 15:04:09

年度话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07年06月25日12:34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当年昂首步入大学的学子们,多少人曾经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提出,有其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方毅副总理作了有关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著名作家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恰好借全国科学大会的浩荡春风,神州尽说陈景润,成为举国一大盛景,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陈景润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论名题的史诗式的事迹,让这个“数学上的巨人,生活上的怪人”走到人民的心中,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楷模。“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亿万青年的心声。

  曾几何时,“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论调甚嚣尘上。交白卷的小丑被捧为“红专”典型,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被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颠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风气。

  当时的中国也正处于一个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轨历史进程中,长期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那个年代,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意识非常的强烈。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看到问题,接触了解了问题,才可能真正的分析、解决问题。数理化成了解放生产力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我们的工业体系在当时也是非常注重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视发明创造,重视技术革新。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工人,都有发挥作用的机会,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都有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因此,学好数理化,掌握一门生产技术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石希)


maydog 发表于 2013-9-11 16:29:55

写的真好,受益了!

jjxxf 发表于 2013-9-11 16:49:47

问题是,草根阶层,理科是生产力,是就业方向。文科是上层建筑。要不然为什么都重视奥数成绩呢,从初中开始就是重理轻文啊。

小肉虫 发表于 2013-9-11 21:43:33

这个帖子要顶起来

hmily_pine 发表于 2013-9-12 08:33:24

家庭亲子英语是“文”的方法,学校兴趣班学英语是“理”的方法。
文是阴的方法,理是阳的方法。
楼主其实是讲“阴阳”之道呀。高。

开心的爸妈 发表于 2013-9-12 08:48:06

\" 更令人忧心的是,在青少年汲汲于数学,为数学担惊受怕的同时,最宝贵的学习本国语言文化的时间已经被错过了!\" 非常赞成您的观点。现在的奥数教育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了,挤占了孩子很多看书的时间和精力。作为父母,如何能目光长远,不跟风,走自己的路,这才是关键。

糊涂爸爸 发表于 2013-9-12 08:57:48

学乐器,学音乐,和欣赏音乐,是两回事
学音乐,一般都会至少从一门乐器入手
不是说要欣赏音乐非得自己会
但听别人的,和自己整出来的,感觉真心不一样。

play 发表于 2013-9-12 09:33:01

我感觉,个人生活工作中文更能体现出来,高端还是很需要理科的

seawind 发表于 2013-9-12 10:49:27

兴趣才是关键的

茗洋天下 发表于 2013-9-12 11:03:08

很有见解!

juanli5189 发表于 2013-9-13 11:13:12

写得太深刻了,赞

matina_woo 发表于 2013-9-13 13:27:35

看看,学习了{:soso_e100:}

zhaozhy2001 发表于 2013-9-13 15:40:39

文章很好,文理的分析很到位。支持。但是把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按照文理来分类,就不能苟同了。感觉是把所有正确的算为文科手段,所有不正确的算做理科手段,这样不太合适。硬要这样比较的话,现在用软实力和硬实力来区分更合适一些。硬和软都是手段,都是必要的,关键是适度合理,像加强法制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化。从文化传统上讲,古人一般称之为阴阳,像医生,宰相等一般把自己的工作称作是在调理阴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文理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