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ics应该译作“英语拼读法”-- 戴上专业的眼镜看Phonics(二)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3-9-26 08:05 编辑Phonics应该译作“英语拼读法”-- 戴上专业的眼镜看Phonics(二)
说了这么半天才把“正名”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拿出来。
我到美国后生平第一次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全英文的要连蒙带猜地听。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奋力介绍着每一位上台嘉宾头上的耀眼光环,到了某一位嘉宾上场时,伴随着入场音乐,他往嘉宾方向一指:“女士们、先生们,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一直想这么说的:索菲亚·罗兰!”这才是超级明星的最高地位,根本就不需要介绍。
现在phonics在中国少儿英语里就是一个超级明星,父母和老师们在提到孩子的英语学习时几乎是“言必及phonics”,而像我这样处于多种考虑在刻意回避phonics这个话题的人,有时还被人暗示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不了解。对于这样人人皆知的超级明星,似乎就不用出场介绍了吧?
不忙,咱们静下心来再问一遍,“什么是phonics”?“它对中国孩子学习英语到底有什么作用?”答案会是五花八门的。
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基本上可以归为“自然/直接”加上“拼音/拼读/发音+(法)”这样一个套路,译成类似“自然拼读(法)”这样的名称。名称的标签贴上了,又应该怎么理解呢?也挺乱。有的说类似汉语的拼音,也有的说类似汉字的部首,还有的说接近国际音标,还有的人可能都没想过,反正是孩子学英语的神器,先用着呗。
混乱的成因也很简单,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水货”,本身在国外是原装的好东西,可是进来的渠道是非主流的,所以这个货的来龙去脉、身家出处,它的系统性、严谨性还有延伸的“售后服务”就通通没有了。一套并不那么简单的系统教学方法,不是通过主流教育系统被人们学习和接受,而是“水”来之后遍地生根开花的,要对这样的概念“正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是我要在前面先做点感性的背景铺垫的原因。
在众人大脑里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水系”概念以后,再去给这个术语做个什么样的定义、贴个什么样的标签已经意义不大了,怎么都摆脱不了各人已经形成的概念。要想真正回答“phonics到底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得从两个层面入手:(1)这个英文词本身的语义,(2)我们中国人建立在汉语基础上能够产生的理解。
把“phonics”这个名词词尾的“-s”拿掉,是一个形容词,词义是“声音的、有声音的、声学的”。这个跟声音相关的语义在英语其他词汇的构词里也有表现,比如“phonetics”(语音学)、“phonology”(音韵学)、“phone”(电话)、“phonograph”(留声机)等等。所以“phonics”这个名词的直接语义也一定是跟声音有关的,其实它本身有一个语义就是“声学”。
一个字有语音、语义和书写形式三个构成层面,这在汉语里看得很清楚,因为不认识字的人看到一个汉字是无法跟这个字的语音联系上的,念不出来。而英语呢,是拼音文字,似乎知道了每个字母的发音就可以读出词的发音来。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英语的书写形式有很多地方是与发音不符的,于是人们就慢慢地总结出一套规律来描述这些不符点。如果每个不符点都被规律“罩”住了,那么英语母语的人看到一个字的写法,依据这些规律就能念出正确的实际读音了。这一套“表示声音和其对应的书写形式之间关系的规则”就是“phonics”。
随着学校教育在人类孩童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再随着phonics教学的越来越普及,phonics这个词本身就越来越多地跟采用phonics规律进行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划上了等号。《牛津英语词典》在1901年首次把这个词条解释为一种“教授阅读的方法”,现在的英英词典里一般也都把这个词释为“(教学)方法”。
这样,说英语的人提到“phonics”这个词,大脑里的对应的理解大致就是一种教阅读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个方法所依赖的一系列连接读音与书写符号的规则,他们会联想到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生活在美国我这样年龄的人大概还难免会联想到当年阅读大战驴象之争的场面。词汇量大一些的人可能还会进一步联想到“声学”、“语音学”这些跟声音直接相关的词义。这就是“phonics”这个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就是它的语义。
那么说汉语的人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概念呢?教学方法这个层面很容易理解,关键这套教学方法所依据的“表示声音和其对应的书写形式之间关系的规则”是什么呢?
“就是拼音!”我听到好多声音这样说。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就是解决不认识的书写符号(字)和语音之间怎么连接的问题。有了汉语拼音,可以念出不认识的汉字的声音来,懂了phonics,可以念出不认识的英语字的声音来。而且还有一个最传神的地方,就是这个“拼”字。这个“拼”字传承了汉语“前拼音”时代“反切”的精髓,“两字相摩以成声韵”,用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的声音相拼产生出单音节的汉字的读音。Phonics的核心教学法在美国叫做“blended phonics”、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称做“synthetic phonics”,这里“blended”是“混合”的意思、“synthetic”是“合成”的意思,就是要把单独的音“拼”起来,念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或字。看到字形念出音来,就认识这个字了,这是走向书面语阅读的开始。这才是phonics教学法的关键目的。
不过呢,汉语拼音另外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而phonics只是一套规则,没有另外设立英语基本字母以外的一套书写符号。这是二者的一点区别。如果汉语不用另创的拉丁字母系统来表音,而是用已有的汉字会怎么样呢?这就是许多人把“phonics”和“偏旁”联系在一起理解的原因了。
汉字的笔画不表音,但是汉字里的形声字的声旁是表音的,比如用我名字里的“青”字做声旁,就能构成“清”、“请”、“菁”、“静”等一系列跟着“青”发音的字来。如果能够总结出一套规则来界定一个声旁碰到不同的形旁时实际的发音,这套规则就等于是phonics了。现代汉语里90%的字是形声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里已经在关注总结形声的规律进而提高外国学生认字的效率这个课题了。不过毕竟汉字不是直接的表音文字,要靠依托“声旁”建立一整套表音的规则会很复杂,远远没有制定一套汉语拼音这样直接对应汉字的声母和韵母的表音系统效率高。不说声旁自身的发音怎么解决,单看要想在音和形差距更大的汉语里制定出一套能“罩”住所有变体的规则来,特例太多,最后难免会出现下面这样的规则了:“青”做声旁时,如果碰上“亻”,就会变成“小倩”;如果碰上“犭”,那就得靠“狂猜”了。
这样看下来,phonics的功能类似于汉语拼音,是在连接字的书写形式与发音,但它又不像拼音那样另创一套表音的符号,而是在用一套规则来说明现有的文字形式是怎样对应于读音的。这样的规则,相当于给汉语里的形声字总结一套读音规则,基于不同形旁跟声旁的组合规律来界定汉字的读音。
“Phonics”的英语语义和对应汉语能够产生的理解弄明白了,再尝试来贴汉译的标签,不就是“拼读法”吗?从书写形式拼出英文字读音的方法和规则,以及相应的通过这些规则教授阅读的语言教学法。为了汉译的表达清晰起见,可以加上“英语”这个修饰,明确成为“英语拼读法”。
“英语”这个修饰语在原文“phonics”里没有体现,也不需要体现。可是同样完全没有体现的是“自然”、“直接”这样的修饰语。规则明明是在描述发音和字形不对应的地方,哪里会有“自然”的意思呢?明明是对着字发不出正确的音、需要通过规则的帮助才行,又怎么能“直接”呢?这样的标签显然是phonics在台湾、香港这样的汉语地区登陆的早期用于吸引眼球、抢占市场用的,无形中会给学习英语已经很辛苦的中国孩子带来更多的误导。
在台湾地区的统编英语教材里,“phonics”这个术语被译作“字母拼读法”,这显然就是一个客观许多的译法。不过“字母”这个“多余”的修饰语的出现,一方面不能涵盖字母群、音节这些语言层面,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把学生甚至教师往字母这样过细的语言细节层面牵引的不利作用。个人觉得直白简约的“英语拼读法”会是一个更理想的表达。在中国官方的界定明确以前,本人行文中将坚持“英语拼读法”这个用法。同时真心希望国家语委里本是语言学专业人士出身的“肉食者”们,在确定这个术语的最终规范时,能够研究一下“phonics”的来龙去脉,至少不要在“自然”、“直接”这些过度渲染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没有了不存在或是不准确的渲染,关于“英语拼读法”对中国孩子有什么用的讨论才可能有一个中性客观的起步。 你为什么总是喜欢浪费别人的时间呢? 学习了,现在的培训班把phonics都神化了。 我到美国后生平第一次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全英文的要连蒙带猜地听。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奋力介绍着每一位上台嘉宾头上的耀眼光环,到了某一位嘉宾上场时,伴随着入场音乐,他往嘉宾方向一指:“女士们、先生们,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一直想这么说的:索菲亚·罗兰!”这才是超级明星的最高地位,根本就不需要介绍。
这一段写得最好! 我赞同您的观点,就是前半部分看得有点累。也许我比较喜欢吃快餐吧。 跟着在看,只是越来越迷茫,phonics是学还是不学呢 我覺得譯為“英語拼音”好,有漢語拼音,那就有英語拼音。 是呀,到底学还是不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 打个比方:
1. 联系某人,用移动电话很有用--phonics 很有用
2. 不用移动电话, 跑去找他, 或者用固定电话也行-- 不是非得学phonics, 整体认读也能达成目标
3. 移动电话很方便, 但有缺陷:有辐射-- phonics 有缺陷,有很多例外,不是完美的方法
4. 实践派会告诉你经验: 用移动电话通话时间长, 耳朵会发烫, 头也不舒服, 在电梯里, 快速移动的车里,通话质量不好
-- 用下来,发现只靠phonics效果并不好,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才行
5. 理论派会告诉你理论: 由于移动电话需要发射无线电波, 电波因为XX理论效应会加热靠近的血液,所以耳朵会发烫, 进而讨论为何电波会加热液体; 当移动电话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通话需要切换到另一个基站负责, 切换会发生延时造成信号弱,继而讨论为什么做不到无缝切换. 电梯里如果没有信号增强器, 外部的信号由于电梯金属的屏蔽效应, 穿透进来的信号很弱, 进而讨论为何金属有屏蔽效应...
--- 对于 phonecs , 历史,来龙去脉,探究为何不是万能的 。。。。(此处省略N句理论)
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只需要知道些常识就可以了,
引用句时髦的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H5版的学习路线已经被坛里的很多实例证实是可行的有效的了,坚持前行就可以了。 真心希望国家语委里本是语言学专业人士出身的“肉食者”们,在确定这个术语的最终规范时,能够研究一下“phonics”的来龙去脉,至少不要在“自然”、“直接”这些过度渲染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hlkz_3k43l 发表于 2013-9-26 0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赞同您的观点,就是前半部分看得有点累。也许我比较喜欢吃快餐吧。
这其实是这一篇文章最困难的地方,要下定义就得严格,过于严格了吧,就会失去可读性。挺难。 大段的文章看起来费劲,没这个脑力了{:soso_e127:}P学一点肯定是有好处的,觉得比汉语拼音起的作用还要大点,至于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那就只能自己去把握。我们家没有专门学P,只在平时阅读中讲解一点。 observer 发表于 2013-9-26 1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打个比方:
1. 联系某人,用移动电话很有用--phonics 很有用
有点意思。一篇四平八稳的学术探讨文章,刚才还在为可读性发愁呢,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应用的层面,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教学法门派或教材,更没有提及哪些方法材料的成效,引用的一些汉译名称,也是坊间通行的叫法。您怎么就能去和具体老师的教学法联系上呢?而且还在成效性方面弄得挺负面的。这样不利于大家的探讨和进步吧? miaowmom 发表于 2013-9-26 0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覺得譯為“英語拼音”好,有漢語拼音,那就有英語拼音。
{:soso_e128:}英语拼音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以前也主张过。只是这个“读”字还有它的精髓所在,我在下一篇跟音标的关系里会讲到。
在论坛里,我一直用了一个难听的音译名{:soso_e113:}
dtxxm于2013-9-26 16:04补充以下内容:
急功近利的家长与火眼金睛的培训班自然不会放过PHONICS。 phonics在国内还没有到超级明星的地位吧,您不能用网络上的现象以偏概全哪,做科研的要讲究实证,用数据说话{:soso_e113:} 喜欢楼主的这类文章,枯燥的主题,读来还留趣味。
吃撑了鸡蛋,酒足饭饱后,稍看看关于蛋的文章,也是生活的有益成分。否则,什么才算是有意义呢。 谢谢分享哦 对我也对这个phonics不太感兴趣,尤其是低龄儿童在英语培训机构基本是3岁半左右就开始学这个,简直.....
个人认为这个东西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作用巨大。
还不如汉语拼音的作用:根据拼音读汉字,发音绝对是准确的;根据phonics读单词,发音完全有可能错误(某知名机构的老师对我这条意见的评论是:那是因为自然拼读没有学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