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父母的自我成长之知行合一
父母的自我成长之知行合一 欢迎新朋友,问候老朋友!大家下午好,又到了下午分享的时间了!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父母的自我成长之知行合一》道理都懂,做起来却很难?要知道,没有付诸行动的“懂”不是真的“懂”。知行合一,借助那些养育孩子的理念来完成自己的成长,我们自然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 育儿书读了不少,亲子讲座听了很多,到最后,却往往发现自己还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这是不是我们常常听到,甚至自己也感叹的一句话?那么,我想问一句:你真的懂了吗? 借用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的话说:“知而不行,还是未知。”如果真的懂,那么这种理念、这种思维方式会刻到我们的骨子里,内化到我们的心里,体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正所谓:“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才是知。” 所以,把听到的、想到的用到行动中,再从我们所言所行中引发下一轮的思考与内化,这才是真的懂,才是我们在自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功课:知行合一。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父母的行动力呢?往往是因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态度本身就有问题,加上思维模式上的自限、能力的不足,方法的不够,所以会发出知易行难的感慨。 丢掉功利心和得失心,我们的目标是做更好的自己。 太多的父母学习和践行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好孩子,目的性非常强。可是,当我们单纯抱着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以功利心用来衡量自己的付出时,就会多了分计较,多了分得失心。而当一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便会失望,从而很容易放弃努力和改变。 如何知行合一:让我们换个角度,丢掉针对孩子的功利心和得失心,而是把不断学习、反省、践行的目的,放在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上,肩负起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孩子受益只是我们行动的客观结果,不是我们行动的目的——那么这份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就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更从容,更有力量。 把第一反应“我做不到”变成“该怎么办”,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 “不打骂孩子,我做不到!”“专注陪孩子,我没那个时间!”削弱我们行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自限式的思维模式。太多的人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没办法”“不可能”“办不到”,而不是“如何做”。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说:“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理由却有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去证明他是勇士。” 如何知行合一:拥有正向思维模式的人,在心中始终怀有一分“办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想“有没有”方法,而是直接去思考“有多少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人至少会为一个问题找到三种以上的方法,因为单一就会狭隘,而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也往往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当我们有能力找到三种方式解决问题,就会发现其实找到三十种也是不难的。而我们获得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灵活,增加自己的选择,其实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 尝试接纳自己,努力付诸行动,坦然面对失败。 “我没有背景,没有钱,哪有能力去帮孩子享受好的教育?”“我自己就学历不高,怎么去教孩子?”削弱一个人力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苛求自己完美。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个人把能量都消耗在悔恨和自责中,而不是用在建设性的成长和改进上。而这种自我否定,往往让我们失去能做好一件事的资格感和自信心。 如何知行合一:为人父母,当我们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尊和自信时,我们也没有力量去真正地接纳、尊重和信任孩子。所以,学着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人生,这样反而让我们和孩子都能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尝试、去做,有勇气义无反顾地争取成功,也会坦然地面对失败。 拆解宏大目标,专注一点一滴,放弃担忧,专注已经拥有。 当我们的目标定得过于宏大时,反而会削弱我们的行动力。所以,试着拆解我们的目标,记录我们的行为,专注于自己和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提高,这会给我们坚持做下去的信心。我们常常说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爱,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主动性、创造力。然而问问我们自己,三四十岁都未必能形成这些品质和能力,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三四岁的孩子就具备呢?孩子各种品质、能力、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知行合一:经常提醒自己,把意识集中在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我们没有做到或担忧的事情上。我们已经做到的和拥有的是我们力量感的重要来源,给我们信心、勇气和力量。所以,不好高骛远,不求完美,只要今天的我们或孩子比昨天有一点点的进步和成长,都值得我们为此鼓掌。 不断地学习、思考、践行。 能力越强,力量越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想提高自己的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重要的基础,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就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践行。 学习的途径很多,读书、听讲座、旅行、聊天等等,只要用心,人生处处是道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都是自我教育。 但知识不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所学,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静心是非常重要的。静生定,定生慧,内心的平静和安静会产生一种智慧和力量,帮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其实,知、行是一体两面,那些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技巧,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这些便不再是教育孩子的“术”,而是一种信念、价值观,是融入我们骨子里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自己。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不能为了孩子去行动,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本身就是或有决心成为知行合一的人,那对子女的教育上自然也会知行合一;如果我们本身就不是或无意成为知行合一的人,那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又怎么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老师,家庭教育才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人成功的路上都需要导师的指引,而家长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这个责任, 家长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职业,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子失败的缺憾,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感恩家人陪伴及支持,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明天同一时间继续相约在此!感恩家人!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人看啊?看来大家还是喜欢直接找方法。
更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所学,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其实如果真的能静心,静生定,定生慧,不知不觉就豁然开朗。 来充充电…… 收藏,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