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纪念六一节:你会是“打孩族”吗?
本帖最后由 fiona 于 2011-6-2 00:50 编辑又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和儿童相关的新闻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尽心尽力呵护孩子们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时时困扰着我们,比如网上就有某哈佛博士开讲座“倡导”打孩子的,还有年初引起哄动的“虎妈”教育法,在我们的学校里,老师体罚学生,在我们的家庭里,父母责打孩子……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在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并不少见,只要在网上搜一下,就很容易看到类似的新闻:因为“不听话”,河南一7岁的女儿被自己亲生妈妈用扫帚打死,陕西一对夫妇在吵架时,丈夫打死了正在熟睡中的孩子,9岁的刘某因考试成绩不理想遭父亲殴打致死,一对年轻父母将自己8岁的孩子活活打死,原因仅仅是怀疑孩子偷了家中的钱……
这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孩子正在遭受轻重不同的“挨打”而不为人知,或者说,人们并不觉得这种“打孩子”有问题,由此,也造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数量庞大的“打孩族”。你是“打孩族”吗?是什么造成了“打孩族”?又如何避免沦为“打孩族”呢?
“打孩族”大起底
l 63%的家长表示曾经一次或多次在孩子面前与配偶发生过争执;
l 65%的家长均表示曾经一次或多次打骂过自己的孩子;
l 84%的孩子表示曾经一次或多次被家长打骂过。
这是国内某知名网站一项针对“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而这一结果为我们勾勒出了孩子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现状。在令人汗颜的数据面前,一个数量庞大的族群浮现于世人眼前,笔者将其命名为“打孩族”。
谁催生了“打孩族”
让孩子生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本应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然而在真实的数据面前,我们却发现实际情况已经与当下正大行其道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家教观念形成了鲜明的悖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教育观念上的误区。调查表明:93.36%的家长都承认曾有过被自己父母打骂的经历;71.11%的家长表示在实际教育中很难避免打骂自己的子女。其中,更有近八成的家长表达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点作为支持自己行为的依据。可见,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挥之不去的深扎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并源源不断的为“打孩族”提供着简单粗暴教育孩子的理论依据。
第二、趋同的生活形态。在针对“打孩儿族”的主观动机与客观行为的调查中,笔者注意到有两组指标具有背离关系,即:虽然85.83%的家长都表示不赞成打骂孩子,但65%的家长在客观行为上已经对孩子实施过打骂。那么,“打孩族”的动机矛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本身是不赞成打孩子的,但是我还是改不了打孩子,有的时候气急了就不可避免的打孩子了。有时打完之后真的很心疼,自己也会悄悄的掉眼泪。我想我们都应该先以教育的方式去引导他,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和幸福的童年,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位家长在留言中道出了众多“打孩族”的心声。笔者从广义上对他们进行了研究、归纳,从中发现他们具有极为相似的生活形态。首先,作为60后、70后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他们,绝大多数还未从心理上摆脱自身对父母庇护的依赖,一旦为人父母时,难免束手无策;其次,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他们,要时刻面对生活、事业、家庭等诸多挑战与不如意,在情绪管理方面需要应对更多元化的变数,处理不当时难免出现波动;再次,高达90.86%的家长都认为“打孩子与父母性情有关系”,但现实竞争压力下,家长也非常易于形成过于追求效率而缺乏耐心的性情特征。
两败俱伤的“打孩族”
“打骂”是教育子女最佳的方式吗?
结论显然是否定的。调查显示,在打骂过孩子的家长中大致有四种心理反射,其中,占比最高的一种心理是“很后悔,很伤心”;其次,是“有时感到无助”;另外,“有罪恶感”和“无所谓”分别以26.51%、4.51%排名第三、第四。可见,绝大多数“打孩族”在实施打骂后自己的心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经常遭到“打骂”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六种不利于成长的后天性格:
第一,畏惧促使形成持续的软弱和顺从表现,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
第二,产生怨恨、逆反,进而形成玩世不恭的性格。
第三,自尊心屡受伤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第四,因畏惧而逃避,进而形成说谎、逃避现实的性格。
第五、孤独无援,怀疑自己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
第六、效仿粗暴,进而形成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的性格。
如何避免沦为“打孩族”
如果你知道“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这句话,那么,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就值得你彻彻底底地反思。如何避免走入“打孩族”的行列?笔者觉得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摒弃原有的一些陈旧观念,吸取新的教育观念。比如:许多高考状元并非出自“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困扰、不协调,只是彼此意见不合、看法不一致,并不是大难临头;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是一帆风顺的,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出错、遇到问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控制自己情绪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家长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所以,想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要能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笔者个人的经验是发火前数数。——有个牧民养了很多牛,其中一头小牛很倔强,经常不听话。有一天,牧民放牧回来,小牛又在牛栏外倔强起来,无论牧民怎么鞭打它,它都不动。累了一天的牧民心情烦躁起来,暗下决心把它杀掉。这时,牧民的母亲走出来,看了看小牛,走到它身边,轻轻地抚摸了它一下,然后把自己的一根手指放到小牛的嘴边。小牛以为是自己妈妈的乳头,就跟着那根手指一路往前走,最后,牧民的母亲轻轻松松的把小牛带进了牛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会站在孩子立场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可以轻松地打开那扇看似封闭的心灵之门。
第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上世纪初的时候曾发出呼吁“救救孩子”,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作为父母,我们在“救救孩子”之前,更要深入地了解那个被我们忽视的心灵世界。每一个人都从儿童而来,可是大多数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如何在长大以后再了解儿童呢?笔者以为,阅读儿童心理学著作及儿童成长小说是非常好的途径,后者像人们熟知的《窗边的小豆豆》,可以是说“如何为师”的典范,而曾获“2010年大众喜爱的50种书”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可以说是“失败父亲”的典型。书中的父亲因失业而情绪失落,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并导致孩子在一次挨打之后在“心中杀死了父亲”——有人说,这是一部了解孩子内心与学习与孩子如何相处的经典教材。
至少当下,“打孩族”虽然庞大却较少引起人们的怀疑,人们至多怀疑“过分”的毒打,可是,“失控”的父母也是由“打孩有理”的观念下发展起来的,想想电影《刮痧》中的情节,在美国,如果父母被怀疑有虐待孩子的行为,就会被剥夺监护权,甚至会被判刑。孩子则会被政府出资的慈善机构收养。国外这种法规可能很难被素有“孩子是私产”观念的国人所认同,然而,当孩子因被打而从心底不再认同“父母”时,就像《我亲爱的甜橙树》中的孩子那样,在“心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那么,这种名义的“父母”又有什么意义呢?“打孩族”,真的需要认真反思了。
额滴神呐,图片看的触目惊心
从没打过孩子 图片也太惊悚了吧。以前打过,现在比较少,就算打也不可能下手这么重呀。 我也曾经打过,现在很后悔。可在生气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又想打。
其实还是我们做家长的素质没达到呀,反省吧。 以前也有控制不了的时候打过小孩,不过没这么严重 下手太狠了,我很少打的. 不会是亲妈吧?不忍心看,看不了这个.我也打过孩子,一般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到是妞妞一看我举手就赶紧反抗,把我的脸或者手抓伤. 这照片太吓人了,重的打过两次,两三岁时,很皮,一次说话不算数时,一次什么忘了,现在没打过。我尽量做到不打不骂不唠叨。 这照片太吓人了啊 小时候打过,但都不重,现在基本上不打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也只是吓唬一下。 没打过 那么点儿小孩儿
能犯多大的错呀
打了孩子得哭 哭了还得哄 介个。。。太恐怖了吧。。俺是在愤怒之极的时候吓唬过孩子 他爸气极了会打,不过很少,我特别生气的时候也会打一下,不过小家伙还在笑呢 {:soso_e127:}。把孩子打伤打死的也太过分了,没人性了! 现在打人的家长很少了吧 打过,但打死我也不会下这么重的手,而且还是这么小的孩子.. 打的,不过一般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打完了以后,偶自己就一边生闷气反省后悔……她就吧啦吧啦的掉眼泪哭的做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她再过来跟我说对不起,于是,我抱抱她,就算雨过天晴,她爹说,要是哪天娃不给你梯子了,看你怎么下来,这么大声的咆哮,我都被你吓到了{:soso__4911091484990447142_1:}
不过这样的时间不是很多,大多数情况,我还算是个和颜悦色的好娘亲
从这个6.1开始,偶要改了,再也不打娃了…… 吓唬过,真打下不了手的,一般还没有怎么真的下手的时候孩子已经害怕了,怎么忍心真的打呢 太可怕了啊 Zada 发表于 2011-5-31 14: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打的,不过一般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打完了以后,偶自己就一边生闷气反省后悔……她就吧啦吧啦的掉 ...
彼此彼此
我每次打了之后,小家伙都要主动过来跟我好的,不然她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要我抱了之后才会停止哭,还会说,“妈妈,我喜欢你”,又可气又可笑。
我不打孩子 只是批评 过孩子节日看到这个,真触目 打过,不过很少,现在基本不打了。
同时对从不打孩子的家长表示由衷的敬佩。 太恐怖了,自责一下,偶尔打一下 真是触目惊心啊! 没打过,但在孩子面前有争执过。以后这点也要注意。 孩子长这么大,顶多拍过1-2次的屁股,真不容易啊。我忍。 看到照片,觉得这个话题挺沉重的,虽然挺注意的,但个别时候气急了还是动过手,检讨中 有时控制不住,会打两下,但不会真的打. 突然在论坛首页看到这个图,也太过分了吧,虽然自己也打过屁股,可就是意思一下而已,有时稍微红一点,心里都好心疼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