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出众孩子》转些内容
8岁娃儿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喜欢往外跑,行动敏捷,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道德意识的建立,从此开始。
能迅速地完成你交代的事情,甚至喜欢飞快地做完,以博得你的称赞。
他还能对自己完成的事加以总结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批评。
他和妈妈的关系很是亲密。6岁娃会和妈妈顶嘴,7岁娃会埋怨妈妈,8岁娃则喜欢黏着妈妈,察言观色地取悦妈妈,甚至可能做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来讨好。因此,这时的他深受妈妈的影响。
石头妈快来看,我怎么觉得这实在是你的石头娃呢?
只要妈妈能维持舒畅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关注,与8岁娃相处非常容易。往往,妈妈只要看一眼,就足以遏止他的调皮捣蛋,不再需要任何说教。
因为8岁娃非常在意和妈妈的亲密时光,因此你可以利用这一点和孩子好好协商,比如说好孩子做了某件事以后,你们可以花些时间一起做些孩子想和你一起做的事。
孩子想满足你取悦你,其实是他对你的称赞、时间、关注、喜爱非常渴望。因此你要多关心他,不要吝惜赞美和鼓励。
8岁娃对善、恶、是、非已经有十分清楚的概念,开始建立起道德意识,开始思考比较抽象的观念。他向往成为好孩子,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努力想达到他们认为的父母的标准。
尽管8岁娃仍然喜欢吹嘘、夸大其词,但是他们已经能区分事实与幻像的不同,而且在重要的事情上,他们确实会说实话。
他很在乎“自己的”东西,喜欢获取、交换、处理自己的东西。对钱的喜爱可能驱使他去拿家里的钱,或者甘愿为父母做事来赚钱。因此钱对于8岁娃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行为诱因。
典型的8岁娃通常朝着理性、良善的道德意识去发展。不过,毕竟是孩子,父母应该接纳他们一些小的过失。
8岁娃的第一个“招牌特质”,是性格外向而开朗。这和7岁娃的沉郁退缩完全相反。
他充满活力,特别能跑能跳能折腾,喜欢冲上去迎战一切困难和挑战。不仅如此,
浑身充满活力的他做起事来爽快多了,这也和7岁娃磨了又磨拖了又拖截然相反。另
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变得很能侃,也很能夸张,讲他的
经历或故事时,语气啦表情啦用词啦描绘啦,都很戏剧化。
他什么都快。说话快,读书快,写作业快,穿衣服快,吃饭狼吞虎咽,甚至在钢琴
上也手指翻飞。因为做事情图快,他可能会做得满粗糙。可是,他并不乐意自己做
得粗糙,这是因为他还的第二“招牌特质”:审视。他审视自己,审视别人。他对
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
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
这“审视”二字带给8岁娃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
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
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
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
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8岁娃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
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
他固然能吹能侃,真遇到重要事情,他更倾向于说实话。他这时其实已经很知道现实
与幻想的不同。他对魔术一方面仍然很着迷,另一方面却也开始不那么真的相信其
“魔法”了。他一方面仍然希望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隐约了解他的父母
大约不会把他的“礼物清单”上的玩具全买给他。
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
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
的批评则非常敏感,因为他真的想而且在乎他做得好。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
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的不是,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不过,一旦真是自
己理亏,他又会诚恳地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怎么怎么”。
8岁娃非常黏妈妈,是情感上(而不是生理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这时非常需要妈
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做、玩
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他不但要求妈妈能按照他的
心意满足他的需求,也要求自己按照妈妈的心意满足妈妈(而且,是他自己认为的妈
妈的心意)。这使得他会察言观色曲意逢迎,以讨妈妈的欢心。
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全心全意满足孩子
“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
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妈妈也不妨利用孩子特别愿意“全部占有”妈妈、
也一心讨妈妈欢心的心态,和孩子约好,如果他做了什么什么,那么妈妈就和他共
享一段全身心投入的“亲情时光”。
8岁娃的“时间观念”比过去大有进步,再加上8岁娃特有的“快捷”,他做事情利索
多了,而且很在乎按照时间表完成任务。比如早上不用你催促就知道准时去上学,
甚至知道利用学校公告栏中的每日计划来安排他的学习和活动。不过,晚上睡觉则
仍然要你敦促,也许他觉得遵守睡觉时间远没有上学不迟到来得重要吧。
他开始对“过去”感兴趣,喜欢了解历史,并且能够理解那是发生在很久远以前的
事情。尽管,对这个“很久远以前”的概念仍然有些懵懂,很有些“关公战秦琼”
的感觉。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
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
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
8岁娃对钱越来越感兴趣。尽管他大都很诚实,却也仍然会出现偷偷拿妈妈的钱去应
酬朋友的事情。如果给他机会,他很愿意挣钱,比如帮家里做事情。
他很在乎“自己的”东西,很需要有“自己的”地方来收藏他的东西。不过,这并
不等于他会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房间,你可以肯定那
一定是乱糟糟的。
8岁娃的健康状况比7岁更进一步强壮了很多,这时的孩子因为生病而缺课的状况已
经很少了。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8岁娃太勇往直前,也太着迷于探索探险,
孩子受伤的比例,(包括被大街上的汽车撞伤,以及从房檐上跳下来摔伤),是所有
年龄层中最高的。妈妈们需要对孩子的安全予以足够的关注。
对于死亡,8岁娃从过去对这一现象的恐惧,变得对探索死后会怎样感兴趣。他甚至
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将来有一天也会死的概念。
父子关系这时比母子关系要轻松些,因为8岁娃对爸爸没有什么“占有欲”。他很喜
欢和爸爸一起玩,而且很崇拜他。在孩子7岁到8岁的这两年间,父子关系应该是黄
金阶段,爸爸应该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当孩子对妈妈“索要过度”而让妈妈精
疲力竭的时候,爸爸的介入可以让大家都好好透一口气。
8岁娃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父母有矛盾,他会焦虑;父母很亲热,他又会吃醋。
他对家里发生的事业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他试图找
到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满复杂。简单地说,他和比他小好几岁或者大好几岁的孩子能相处
得很好(11岁的孩子除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跟谁都过不去),爱惜小的,仰慕大
的。可是,跟他年龄相近的(尤其是2岁上下)的孩子则有很多冲突。他会嫉妒 哥哥
姐姐能得到比他更多的权益(比如,可以比他更晚睡觉);他会很自私;他会跟小的
拌嘴,嘲笑他们。
别忘了,他对别人的预期和要求是很高的,比他小的弟弟妹妹怎么能达到他苛刻的
行为标准呢。因此和弟妹之间的冲突尤其突出。
还有,他要是受了“鸟气”,真会回家拿弟弟妹妹撒气。
和朋友相处又不一样。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尽管他和
跟他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处不好,但是他很有意愿和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他的开朗与外向,他不难有大把的朋友(这又和7岁娃完全相反)。而且,这时的
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
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他喜欢和街坊的一大群孩子玩,也喜欢足球、藏猫等一大堆孩子一起参与的游戏。
饮食方面,他不但风卷残云,而且胃口特好,什么都喜欢,挑食的毛病很少见了。餐
桌礼仪比以前讲究多了,尤其是在餐厅吃饭时,他会很在乎自己的良好表现。不过
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的确樱桃小口,做父母的其实不必焦虑,只要医生
认为孩子健康就足够。还有,当孩子太贪吃时,父母要有意限制,注意孩子不要过
胖。
睡觉嘛,一则他们对睡眠的需要比以前更少些了(10小时足够),一则他们也不喜欢
上床去睡觉,往往讨价还价要求“再玩一局”或者“再读一章”。有些孩子仍然喜
欢和父母聊聊天,有些孩子则自己直接去睡了。梦比以前更少。
有些孩子很容易入睡,有些孩子则需要“烙饼”。这些“烙饼”的孩子早上往往赖
床,需要父母多操些心。
典型的感受自我的方式,7岁娃喜欢退出外在世界而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困扰
大多来自他对自我的感受和评价。8岁娃相反,他喜欢把这个“自我”放到外部世界
中去,热切地感受其中的一切。因此他的困扰则多来自与他的自我与周围环境之间
的碰撞。他不再以自我感受评价自己,而是以他认为的成人的要求来评判自己。因
此他会刻意要求自己满足成人的要求,甚至曲意讨好。
他之所以喜欢吹嘘、申辩,可能就是因为他希望把自己放到这个外部世界中某个恰
当的位置上,而这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通过更广泛地与成人和朋友打交到,也通过电视等对这个
世界的进一步扩展,8岁娃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在行为以及感受上的
相同与不同。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发现他与别人之间相同之处,这使得他从社会关系、
情感、种族、宗教等各方面对自我的鉴别越来越明了。
这使他很自然地倾向与喜欢和他相同的人,排斥与他不相同的人。父母需要帮助孩
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这种相同与不同的价值,接纳他人的不同。
因为8岁娃实在太勇于冲向一切挑战,他往往给自己设定过高的要求,以至于他自己
最终达不到目的而显得虎头蛇尾。面对这样的失败,父母应该保护孩子不要因为这
些挫败而过于伤心,过于苛责自己。比如说,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设定
合理的目标和要求。这对帮助孩子巩固他的自信和自尊很重要。
孩子大多从小爱收集各种小东西,比如小石子啦瓶子盖啦什么的。到了8岁,他一如
既往的保持他的“收集癖”;不过现在他开始关注质量与类别,也开始和朋友仪器
按照一定的类别以物易物,比如用他的小人书换朋友的小人书。不过有时这种交换
会很“吃亏”,尤其会使父母在一旁扼腕。
8岁娃的身体姿势比以前“中正”不少。比如写字时头虽然会偏左或者偏右(左撇子),
但大都是挺直的。行走的姿势越来越像成年人,还会有意识的挺直腰板,甚至会批
评别人没有挺直。
和7岁娃相比,绝大多数的8岁娃变得喜欢上学,哪怕他的课业不怎么样,哪怕他和老
师的相处不那么和谐,因为他喜欢接受新的东西,喜欢接受挑战。放学回家,也和
不爱说话的7岁娃相反,他喜欢事无巨细而且很生动地向你描绘学校发生里的事情。
他现在变得很注意其他孩子在成绩,也喜欢上课时能抓住老师的什么错漏。他不但
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洞悉同学的优缺点。他不再似以前那么依赖老师,变得越来
越独立自主,甚至还会去干涉其他孩子的行为。
他上课的专著注力大大提高。不过,也正因为他很爱侃,很需要融入社会,他会花
不少时间和他的临桌“开小会”。要让这个年龄的孩子等到下课再说他想说的话,
那可是太难受了。
7岁娃儿
7岁的主旋律是孤独与退却,尽管他也有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时刻。他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而更喜欢自己独处。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哪怕他瞪大眼睛看着你说话,他其实都并没有注意到你说的是什么,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
他的生活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所以家里人才会虐待他。父母除了需要表达理解外,不必将7岁娃抱怨家人亏待他看得太重。
父母和7岁娃相处的主要技巧:
1,因为7岁娃闷而且慢,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时,提前预报、指示明确、一再提醒、和耐心等待是很必要的。赞美对6岁和8岁的孩子都很有效,但对7岁娃效果甚微。耐心更重要。请注意这一点。
2,如果孩子回来告诉你同学老师如何讨厌他、瞧不起他,你可以简单地当“录放机”:“哦,你觉得同学们讨厌你了。”
你也可以试试追问一句,“是怎么回事呢?”表达你的倾听与关注。
共情式的讨论是最有帮助的。不过,注意避免过度的说法,比如说“老师是个小气鬼”。因为,“你不能否定孩子的知觉,你应该接受他们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转向积极、健康的一面”(引自Haim Ginott,首位提出“回馈法”的心理学家)。
3,假如你有非常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帮忙,他却埋怨你“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你可以这么回答:“哦,这些似乎是你份内的工作,我们是不是能计划一下,以便做起来得心应手些?”使他不致断然拒绝你,留下回旋余地和引导的机会。
4,孩子对你充耳不闻时,你需要前确认一下他是否注意到了你在说什么,“你听见妈妈说什么了吗?”
5,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项规则,那么请你一定坚持做到,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威胁而不见行动。那样等于培养你的7岁娃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7岁的2年级娃,最简短的概括,是安静的、沉郁的。相对与人生第2叛逆期的6岁娃来说,7岁娃最大的变化是不再那么豪强霸道,不再那么专门和你拗着劲来。
这不是因为他们忽然变得特别听话了。其实,他们更“不”听话了。不过这种“不听话”的实质和6岁不同。6岁娃是脖子一拧“我不!我偏不!”有意识地反抗你。
7岁娃呢?他如果不听话,那7成是他根本没听见你说什么,他的大眼睛可以愣愣地望着你,心思却仍然在他自己的小内心世界里,全然没有接到你的信号。另外3成可能呢?他会觉得委屈、不公平,甚至觉得你充满恶意,因而没有动力和你合作。这也是因为他的心思在他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把接到的信息想象成了负面的情绪。7岁娃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比如,妈妈给小丽倒了杯水来,小丽却幻想成妈妈是不是在里面放了毒药,想把她毒死。(很天方夜谭是吧?这可是书上的例子啊。当然,我相信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而不是常例。)
因为7岁娃的心思总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你会觉得你的娃反应很慢,很磨磨蹭蹭。这会很考验我们的耐心。也很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发脾气啦,教训啦,都不会见效,因为,并不因为你脾气发得足够大,孩子就能从7岁年龄的特点里跳出来。这很违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呢,孩子要7岁了的妈妈们注意了,你最需要具备的第一条黄金律是“耐心”。你首先需要确认你的7岁娃的确接受到了你的信息,“去把垃圾倒了”。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完了请他重复一下。然后,你需要提醒他、再提醒他、再再提醒他。千万别光火。假如你实在没有耐心,那就自己去倒吧。
妈妈需要牢记的第2条黄金律,是“想得开”。这是针对孩子什么都望坏的方面想象的特殊心理和行为。假如你家娃以为你想毒死他,算了吧,你一笑了之,别跟他上火:“你说什么?!你老妈我要毒死你?!你觉得我很后妈吗?!你太伤我的心了!”云云。假如孩子,哦,不用假如,几乎很肯定的了,你孩子控诉他的朋友怎么欺负他了,他的老师怎么专门挑他的不是了,他的腿怎么疼得肯定得了什么了不得的病了,之类之类,你当然不必很当真地去找朋友家长、找老师、找医生,去说个明白。
你可以表达你的同情,“哦,羊羊老是揪你小辫儿,他好烦噢”、“老师批评你了,你不开心了,我理解”、“腿疼啦?来,妈妈给揉揉”。你也要注意把握同情的尺度,记住“凡事过尤不及”,比如你不需要说“羊羊太坏了,咱以后再不跟他玩了”、“这老师怎么这么对待我的心肝,妈妈打电话去骂她”、“哎哟,怎么又腿疼啦?厉害不?很厉害?唉,心疼死我了”云云。
这首要的2条黄金律,你记住啦?
当然了,7岁娃也有7岁娃让你放松的地方。首先呢,你已经看见了,7岁娃大概不会脖子一拧,“我偏不!”(哦,提醒一下,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形,你要理解为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就是这样的,还残留一些6岁娃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出现6岁、7岁的混合特点。作者说,这很正常,别奇怪)。只要他听见了,只要他心情好,他会很合作。(再哦一下,我猜想,如果我们能给孩子创造出理解的、宽松的、接纳的家庭环境,孩子心情好的比率肯定要大很多)。
还有呢,他和朋友相处时,不那么在乎输赢了,不那么赖皮了,不那么容易一怒而发冲冠了。假如有了冲突,他更容易采取的行为是“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啊”地退到一边去。因此打架或者惹事生非是肯定少了很多。
对了,最让我在意的,是据说,7岁娃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呵呵,我猜想,也许他要想出一个特别的地方来放他的臭鞋子,尽管我也许很不认为那是该放鞋的地方)。啊,我向往着7岁的羊羊,早上不用我催他起吃饭,放学不用我提醒他要写作业,家里的衣物啊玩具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满屋子铺洒得没处落脚。
不过呢,假如孩子太担心上学会不会迟到之类的,你需要帮助孩子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舒缓他的焦虑。比如和他一起记录和计算时间,让他确信只要闹钟在几点响,他就肯定有充足的时间穿衣服吃饭。你还可以头天晚上和他一起把早上要穿的衣服收拾好,书包收拾好,让他放心。
大约最让皮皮妈苦恼的,是据说,7岁娃有追求完美情节,表现之一是他们写作业时会反复擦啊擦啊,一点不满意就擦掉重来。皮皮6岁时就这么擦啊擦的,到了7岁,也可能走过了“擦擦情结”,阿弥陀佛;但也可能是平常孩子的“擦啊擦”的平方甚至立方。但看皮皮妈的造化了。而我呢,我则向往着7岁的羊羊不再需要我来替他擦掉实在太“鬼画桃符”的粗糙字迹,让他重写整齐些了。对了,这时他们的字迹会小很多。
这是因为,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所以,他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要写好了。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了。
7岁娃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他们还变得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你也都不要奇怪。因此,7岁娃最常出现的写字姿势,是趴在作业本的一边,一只眼睛几乎凑到作业本上去。这需要我们反复耐心提醒孩子注意保护视力。好在,据说,这时候你提醒他,他不会像6岁时那样“我偏要!”地抗拒你。
7岁娃的心很沉郁,因此他们能静下来读很久很久的书,哪怕一口气读几个小时也都可能。这也是你需要关注和提醒孩子的地方。他不累到他最后忽然崩溃,很难自己知道停下来。这会很伤眼睛。
读书如此,在外面淘气也如此,不累到他最后忽然精疲力尽,他不知道自己停的,比如跳绳也跳它个几小时!我忽然想起我婆婆说,我爱人小时候经常在外面疯到“脱力”,回到家整个人都虚脱了的样子,很久缓不过劲儿来。也许说的就是这个吧。因此,你也需要关注孩子不要跑啊跳啊的一直到他最后“脱力”,而是早些让孩子停下来,换个活动。
7岁娃凡事往坏处假想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他很在意别人,(尤其是你),对他的评价,担心别人(或者你)看不起他、讨厌他。因此,当你的孩子用一些很负面的话语来“对付”你时,比如“你怎么老是叫我做这做那的”、“你总是嫌我不好”、“我讨厌你!你也讨厌我!你从来都不喜欢我!”时,你最好不要和他分辨,“我哪里给你很多事情做了?”、“我没有总是嫌你不好的意思”。不是有个俗语叫“越抹越黑”嘛。
如果你心情不那么好,有些被他的话伤到了,你只管到一边去暗自伤心一小下下,不用搭理他什么。如果你心情满好,你当然可以山盟海誓地让他相信,你很爱他。他其实不就是担心你对他有负面的想法嘛。适度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适度的“山盟海誓”,对孩子的这些负面想法和行为,都是挺不错的对应。反正,一则你别太拿这些负面的话“当根葱”,另一则请牢记,任何情况下,给孩子营造理解的、宽容的、接纳的氛围,一定是最有益于家庭气氛和母子关系的好思路。
7岁娃的完美情结,会使他不论对人、对己、对事都要求甚高。6岁娃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孩子是半途转移兴趣了);但7岁娃则开始追求把一件事情完成好。他会担心自己的字不够好,成绩不够好,能力不够好,表现不够好。也是因为如此,他常常表现得不开朗不快乐,埋怨一大箩筐,一付苦瓜脸。
针对孩子的这些情绪和表现,你可以做的包括倾听、给孩子减压、甚至是耐下心来等孩子慢慢成长。也就是说,你自己也不要太焦虑,要“放得下”。要面对孩子的哼唧、苦脸、埋怨,而不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是件满不容易的事,至少对我而言,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像我家羊羊这样,天生就性格沉郁、内向、好哼唧(往负面假想)的孩子,在7岁其间,他的这些负面表现将格外地厉害。这就更需要我打点起所有精神来好好应对了。
我还没感受过羊羊凡事想追求完美的倾向。我倒是有些向往他到那时展露一些适度的“完美情结”。不过,我也会小心关注他不要因为太追求完美而给自己太多的压力,随时准备着冲上去告诉他说,他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我已经非常非常欣赏和认可了。
“家庭”对于7岁娃来说,举足轻重。他以家人为傲,喜欢向别人夸耀他的家人,哪怕实际情况没他想象得那么高大全。他会尤其崇拜爸爸。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爸爸往往是孩子心中的偶像。
他也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在意他在家庭中的价值,也很愿意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当然,在他心情好时)。你不妨多创造些机会让孩子通过对家庭做贡献来确认他在家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哪怕你可能觉得这种帮忙实在有些越帮越忙。(我忽然想起小巫的话,这时,“你是更爱你自己,还是更爱孩子呢?”)
因为在意家庭,7岁娃很看重全家的集体郊游,这时他会有意识地合作、守规则,相当的听话。请妈妈们多创造一些这样全家乐的机会吧。
7岁娃的身体状况比6岁时好很多,不太那么容易生病了,谢天谢地。
吃饭也规矩多了。
睡觉呢,则两极分化。一部分孩子一沾枕头就呼呼大睡,另一部分孩子却能在床上“烙饼”似地折腾一个多小时。梦少了很多,孩子睡得很踏实。不过,不少孩子会忽然变“娇气”了:怕黑,或者怕这怕那。这很容易理解啊,7岁娃不是很爱幻想,而且很容易往坏处假想吗?因此,他会把一件衣服的影子想象成一个坏蛋或者鬼怪藏在那里。这时你当然不能讥笑他“你怎么比你小时候还胆小呢”。相反,你要给予更多的体谅,比如已经分床了的,入睡前陪陪孩子,或者给孩子留盏灯。
因为7岁娃往往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中,他很容易“忘事”,比如你叮嘱他做个什么事情,他明明答应了,到头来却忘记了。那就反复多提醒吧。总之,耐心些,宽容些。
还有,因为7岁娃追求完美的倾向,他的创造力可能因为追求完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其间的孩子向你展示“艺术大作”的频率会低很多。不过,另一方面,恰是因为他的追求完美的倾向,这时的孩子比6岁时容易“受教”多了,他会乐意接受你的指教、批评,从头再来一遍,而不再像6岁时那么容易生气、没有肚量了。
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他也很在意公平,因此他常埋怨的一句话往往是“这不公平”。
对了,7岁娃对“性”的兴趣减低。6岁娃热衷于“结婚”,玩“当医生检查身体”游戏,7岁娃则不会这么玩了。甚至他们也很少用“鸡鸡”“屁”“屎”等的所谓“脏字眼”了。
6岁娃儿
在写6岁娃之前,有必要迅速浏览一下5岁娃。5岁娃,是孩子也是父母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悦、安详、友善、宽容,喜欢顺从家长。而且,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让妈妈快乐,就是他的快乐。
美好的黄金年华5岁之后,就进入暴风骤雨的人生第2叛逆期了。
这个叛逆期的特点,是孩子极端的、同时的两极化。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
而且,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按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因此对父母常常“抗旨不尊”,“我不要那样!我就要这样!”(我今天就遭遇祥祥的“独断专行”,现时现报了)。
6岁娃同时在两个极端游走。他可以在学校里做一个模范生,回家里当一个小恶霸(天,说的就是羊羊!)
也因为他的两极化,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也是羊羊!)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羊羊如果察觉自己当不了第一,他选择放弃,以躲避承受失败的结果。)
他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就是羊羊!)。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不光情感上他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的身体发肤好象都格外对疼痛很敏感。给6岁女孩子梳小辫儿很可能让孩子疼的哇哇叫。6岁的男孩,摔一跤可能哭得让你诧异他怎么比过去娇气了好多。(这个嘛,羊羊看来比较皮实;但祥祥的确忽然最近“娇贵”了好多。但是,无庸质疑,羊羊特别容易感到情感上受到伤害,而且特别容易因此而陷入抵触情绪,进而陷入“报复循环”)
噩梦也因此给6岁娃带来很大的困扰。
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在感情上有极大的需求,非常需要妈妈不断保证爱他,却又一不如意就拿妈妈做出气筒,专门和妈妈作对。
其实,他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有被称赞的欲望,受挫感就越强。(唉,皮妈还记得你前段时间领头拍我砖头的情景吗。那时,我真没想到暴风骤雨中的羊羊其实特别渴望我格外的爱。也幸亏了你们一顿狠拍,各个痛责我对羊羊爱得不够,我才高举起爱的盾牌,终于让浑身是刺的羊羊缴械)
6岁的孩子,跟主要照顾人(妈妈)在一起时,既会表现出最好,也会表现出最坏。当母子关系紧张时,让孩子和爸爸等非主要照顾人单独相处几个小时,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他跟非主要照顾人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他好的一面来。当浑身是刺的6岁娃缴械时,他可以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友好、最讨人喜欢的可人儿。(暴风骤雨过后,在忧郁的7岁到来之前,如果母子关系处理得好,妈妈和娃都能享受一段风和日丽的温馨时光。羊羊现在虽然还会常常像刺猬一样忽然陷入剑拔弩张中,但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爱是唯一的解药”,他目前的主旋律的确是和顺期的可人儿。因此,快要6岁的娃娃的妈妈们,你们也不必太惊恐,只要牢牢记住“爱是唯一的解药”,记住“他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有被称赞的欲望,受挫感就越强”,你们就能很快让孩子从“可恶极”进入“可爱极”。)
6岁娃很愿意在老师面前做个好学生,自觉以老师的话为圣旨,甚至老师越严格他越有安全感。哪怕一天的课下来他身心疲惫,也很少对老师有所发泄。他会回家去好好“整整”他的妈妈。(我说呢,难怪羊羊那段时光放学一见到我就跟见了坏蛋似的,我还很为他凭什么在学校在家里完全两样人,而觉得心里不能平衡,不能接纳呢。)
6岁娃跟兄弟姐妹的相处往往不佳,尤其是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他会充分表现出他的攻击性、竞争心,会故意惹恼甚或折磨弟妹,对弟妹颐使气指、蛮不讲理、脾气暴躁,甚至动粗。(唉,唉,句句话都说的是我的羊羊。我真的为了实在看不过他“欺负”祥祥,冲上前和羊羊干了不止一次架。就这,招致皮妈蕖妈天妈等一群姐妹冲过来替羊羊鸣不平。现在回想,幸亏皮妈他们侧面保护了羊羊啊。)
他跟朋友的相处也挺别扭。一方面朋友对他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他这时很不好相处。语言行动上他都会有粗鲁的倾向,容易情绪化,欠缺原谅人的雅量。他自己处处想赢,甚至不惜耍赖,却要去责怪朋友不遵守规则。好在,毕竟都是小孩子,毕竟他很在乎有朋友,因此第二天他就会跟朋友和好如初。
5岁娃倾向于安详、自制、顺从;6岁娃往往好动、粗野、叛逆;7岁娃又退缩了,安静、服从,但忧郁、锁闭。
继续讲6岁娃。现在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仍然会偶尔尿床。甚至偶尔把巴巴给窝到裤裆里。
吃饭是手脚停不下来,踢桌子腿啦摇椅子啦碰洒汤水啦什么的。
做噩梦少了很多,睡眠会很安稳。
愿意穿着整齐体面;但回家后衣服鞋子会随手满地乱扔。
情绪方面,因为极端两极化的内在冲突,孩子的情绪波动会很厉害也很激烈,发脾气时会惊天动地。此外,孩子还可能用啃指甲、铅笔、衣角、频频清理喉咙等下意识的动作来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
因为心理冲突,孩子的健康状况也会走入低谷。他很可能抱怨胳膊疼、腿疼、肚子痛、脖子酸什么的。而且他的黏膜组织在这个阶段很容易感染,鼻子、耳朵、眼睛、喉咙,甚至女孩子的私处都比其他年龄更容易出现发炎症状。
他也很容易感到疲倦。
还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显得笨手笨脚的,时常跌倒、碰伤;而且孩子对这些伤痛也似乎特别敏感,拔下手指尖上的一个小刺都会疼得孩子哇哇叫,简直就像是特别娇气似的。
因此,6岁娃的家里最好备上常用的消炎止痛油膏,父母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要多关注些,多呵护些。还有,如果发现孩子情绪紧张(咬指甲之类),我们最好能想办法再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以缓解孩子的情绪。至于餐桌上不像样、衣服随地乱扔之类的事情,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多些宽容吧。
这里!重点!
6岁娃,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天,这又说的是我家羊羊!常来我家串门的朋友,一定记得我家羊羊拿别人东西的故事(们)。)
还有,孩子并不总说真话。(这我早就知道了,幸好)。比如,他会一口否认是他打碎了你心爱的花瓶,哪怕花瓶的碎片还躺在他的脚边。这时,如果你问他,“花瓶放得那么高,你是怎么够得着的?”他又会详细介绍他如何搬椅子的本事。
(前面已经提到,要一直到8岁,孩子才会有意愿说实话。因为要到那个时候,孩子的道德标准才开始建立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