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干货亦多】英语思维漫谈(四)语言的本质
本帖最后由 菜青虫 于 2011-6-5 19:22 编辑首先关于“语言的本质”,我并不是要下一个很学术的定义。而是跟大家分享一些基础概念,这些基础在民间认识普遍比较模糊。我希望通过一些论述,来使大家能理清概念,以便后面进一步的论述。 语言的文法本质
首先语言在本质之一是“文法”。简单来说,就是句子的构成规则。
那么为什么非要是句子呢?单词不行么?这是因为所有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在千万年来都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太阳,土地,风,水……),而运动及情感等人类基础体验相同,所以不同语言中很多基本词汇的内涵都差别不大,只是发音不同。例如树-tree,跑-run等。这类词汇并不能体现语言本质的差别。例如我说这个tree怎么这么short啦。这个case你follow一下啦。你run什么run啊。我把词都换了,有区别么?如果你非说有,那么我只能说:I 服了 U。
所以能反映语言内在系统的,是句子的内在构成规则,中文说:他每天都去学校;英文是:He goes to school everyday。 话说就在50多年前,对于语言学习还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就是条件反射刺激出来的,像调教小白鼠走迷宫一样,说对了奖励,说错了就惩罚,不断模仿训练,然后婴儿就学会语言了。
当时斯金纳在美国可谓如日中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绝对的权威和学术明星,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他对语言习得的论断也是正确的。可当时一位年轻的学者,麻省理工大学的乔姆斯基在语言习得的机制上向其发起了挑战。乔姆斯基认为幼儿对于语言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简单从外界接触到的刺激,根本不足以支撑这种创造性。乔认为人类婴儿通过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LAD)来习得语言。乔的理论在学术上重创了斯金纳,同时也间接造成当时的主流语言教学法“听说法”的式微,并极大促进了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虽然后来很多学者从乔的理论出发,但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包括他曾经的学生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后来成为他的主要反对者之一,认为他的理论太过于孤立抽象,脱离实际。但是,无论你赞成他也好反对他也好,谁也无法忽视乔姆斯基的存在,其著作的引用率名列整个西方人文领域前十(10个排名依次是马克思、列宁、莎士比亚、《圣经》、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弗洛依德、乔姆斯基、黑格尔、西塞罗)。很明显,这其中他是唯一在世的。
之前在说“背景知识”的时候说过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能看懂一篇英文论文,美国的6岁小孩看不懂,这并不能证明他比小孩更懂英文,只是因为他有背景知识,他只需要一些关键词就可激活脑中整个的理论体系来帮助他理解文章的意义。而我们也经常说,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也达不到国外幼儿园小孩的流利程度。或者,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古代,我们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沟通问题,都是说白话文,最多只是短期内口音不适应,或者祖先们觉得我们措辞怪,因为语言本身也在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能支撑我们和祖先交流,能让6岁小孩英语比我们强的,就是因为有核心的“文法”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文法,即使我们穿越百年,也能与祖先沟通;也正是因为人类幼儿有高效内化“文法”规则的生物本能,所以一个小儿即使词汇量不多,知识很少,也可以流利的操纵自己的母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法并不是一个显性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则;人类在婴儿时期会自然而然的将这套规则内化,甚至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每人都熟练掌握了汉语,但除了专门的语言学家,一般人也并不能说出汉语文法的具体规则。而相反亦然:我们即使“知道”一门外语的所有显性规则,也和掌握这门外语是两码事。
虽然我们能放卫星上天,能制造超级计算机,能开发种种令人炫目的科技,但婴儿习得语言的过程,仍是一个迷。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利用“情境”、“体验”和“镜像神经元”等理论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在实践上,我们也可以“破解”这一过程,比如我们虽不知道植物内部的生长机制,但知道只要有阳光、水、空气和土壤,植物就会长得很好;我们无法知道婴儿习得语言的生物细节,但通过分析婴儿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以上说了那么多,希望大家记住一个结论:文法是语言的灵魂,这个灵魂很难通过显性记忆的方法掌握,但可以通过体验来内化。
语言首先是声音系统
我有时候想,人类用声音作为语言的媒介,真是挺不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假设我们用光做媒介,可能进化伊始我们的祖先会像聋哑人一样用手语交流;如果种族能延续,也许我们会进化出一个会发光的器官,像灯塔一样闪啊闪啊的,来传递彼此的意念。这是理想情况,更可能的情况是由于手语传递的低效率,使我们很早就被灭绝了。想想如果祖先们合作围猎的时候,还要把长矛放下来比划着沟通吧。
呵呵,以上只是无聊的假想,不必当真。我们可以来看语言以声音为媒介的优越性,首先发音器官肯定比发光器官容易进化而且消耗的能量也要少,同时声音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的不同能传递大量信息,还不用占用四肢。祖先们可以通过互相喊叫来进行合作,杀死比他们强壮很多的各种野兽;见到妹子也可以通过吼歌儿来夸耀自己自己语言能力进化的好,是个不错的合体对象。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语言的起源几乎和人类一样久远,而文字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几千年。毫无疑问,文字的发明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它使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积累。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语言是以声音作为第一媒介的,文字很重要,但语言可以没有文字,却不能没有声音。
回到之前“穿越”的例子上去。你穿越回到了古代,受到了农民祖先的热情款待,你起初不太适应他们的口音和表达,但是这点问题很快就被克服了。你开始他们聊天,他们聊的内容可能很普通,东家长西家短,哪个将军又打胜仗了,今年的税又涨了,日子越来越难了。你在表达对古代统治者愤慨的同时,并不会觉得祖先们不会语言。而祖先们起初也没拿你当回事,就觉得你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怪小子,或者怪丫头。可当你不经意的显露出你会识字的能力后,祖先们就会无比惊讶:哇塞,读书人诶!
因为无论东西方,古代的识字率都是很低的。而识字,我们将他称为阅读吧,只是语言的载体。比如古代遍地文盲,也并不耽误交流,甚至我们说孔子“只述不作”,更如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家,根本不识字;所以我们要知道:语言本质是声音的,而不是文字的。我为什么要刻意突出这点呢,因为在中国有文字崇拜的传统,我们历史上长久以来书面语都脱离白话文的文言文,更不用说诗词等“炼字”的传统,我们的文字也是区别于表音文字的象形文字,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也是读经。这些种种传统反映到我们外语学习上,就发展成过分注重书面语,认为不读书识字怎么行呢?所以像早早就让孩子认字母背单词等行为,也就不稀奇了。而成人也会过于注重书面语的学习,而忽视语言以声音为媒介的本质。
结合文法的部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进一步的结论:语言首先是声音性的,习得语言的本质就是将语言的声音系统中约定俗成的“文法规则”内化。大家如果懒得看分析,也要记住这条结论,以后还会用得到。
电梯:英语思维漫谈(一,二)http://www.ebama.net/thread-17252-1-1.html英语思维漫谈(三)http://www.ebama.net/thread-18406-1-1.html 呵呵,什么是干货啊?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因为平常生活当中也在遵从这些方式,期待后续. 谢谢楼主分享! {:soso_e160:}拜读了 谢谢分享,期待续文 听说比读写重要?是想说这个吗? fxjessica 发表于 2011-6-8 13: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听说比读写重要?是想说这个吗?
听说先行,很多人都知道。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为什么说要听说先行,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连看了楼主四贴,收获颇多,谢谢.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一定是读过了很多、体验了很多,才能写出来的,谢谢。
偶超级崇拜Chomsky! "语言首先是声音性的,习得语言的本质就是将语言的声音系统中约定俗成的“文法规则”内化。"
前半句听说过了,后半句第一次听到,总之很认同楼主的观点.
语言首先是声音性的,习得语言的本质就是将语言的声音系统中约定俗成的“文法规则”内化。
一针见血{:soso_e163:} 楼主道出了语言与语言习得的本质.这些学术极高的观点为啥就不能普及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决策者身上呢?痛心中...... 那楼主能不能具体讲解下具体实践到英语的教与学中,如何是最高效有用的呢? 好的,跟着楼主等待后面的帖子。 从叨叨里知道了菜青虫,受教了。 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极好的方法和女儿共同学习,可以说我很重视方法的学习。
看来,这,还不够,我缺的,是的是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我忽略的东西——我居然对语言的本质的了解是零。
呵呵,现在不是零了。 从看完您的4个帖子,就在等后续了,快点啊,等的着急呀嘿嘿。{:soso_e113:} 听说先行,听做得到,可是这说对我来说就真是太有难度了! 谢谢分享 拜读了 文章很深刻。期待您对具体实践到英语的教学的建议。不过我个人感觉是,在中文的环境中,除非父母的母语都是英文,或有一方母语是英文,或上的是说英文的国际学校,否则不可能达到英语思维。其实,就算是家中是母语环境都不一定够。看看在美国的ABC就可以了。我有不少ABC朋友家里都是中国人却中文不流利。一个朋友家的女儿7岁去美国,只过了一年中文都不愿意说了。在语言方面,家里的小环境对小朋友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话说回来,中国父母完全不用追求“英语思维”这样的目标,小朋友英文说的流利,发音正确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就象是能登月当然好,但作为地球人,能爬上珠穆朗玛峰就很优秀了。 值得好好学习思考 学习了,好帖子啊。 学习啦。
好像菜青虫的后续帖子不多呀?
没有把债还完就走了吗?
非常好的贴子,让我脑中零散的想法变得系统起来 楼主的干货指的是字数,确实看的好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