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3-12-9 16:32:12

谈谈蒙学的课程设置——中国传统蒙学琐谈之四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3-12-9 17:52 编辑

传统蒙学的课程主要有识字、传授知识、训练阅读写作能力和道德教育几个方面。道德教育前面已经谈过,今天再谈谈其他方面。蒙学以识字开始。王筠《教童子法》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前提,所以启蒙要以识字为先。蒙学的前一二年,以集中识字为主,需要掌握大约两三千个常用汉字。识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纸上识字,一种是书上识字。纸上识字法就是把单个的汉字拿出来,写在一小片纸上,教儿童读认。先从象形、指事等简单的纯体字开始,如日、月、上、下之类。认识了纯体字之后,再教合体字,如形声字。识字时列举形近字,要学生仔细分辨。等认识一两千字后,方可读书,这时就要用第二种方法识字。教生书时,先让学生挨个认字,遇有不认识的,用红笔圈出,以黑笔写在书头,便于识记。识字的教材,通常都是古代流行的韵语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小学韵语》等,这些课本用韵语写成,朗朗上口,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深受儿童欢迎。识字时用家常话解说字义,遵循“由俗入雅、由浅入深、由显入微”的原则,使学生兴味盎然。如讲“父母”,就教导要如何孝顺,讲“兄弟”,则教导如何友悌,讲“学”,就要讲以好人为榜样的意思,如此等等。识字一段时间后,开始学习写字。写字比识字晚,因为“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王筠《教童子法》)。写字先习楷书,一点一画,不可造次,以训练一丝不苟的精神。明代佚名《教子良规》说:“古云‘心正则笔正’,笔之不正则知其心志不正矣。故养蒙者必养之以正,而后圣功从此而始。写字虽非正心之本务,而亦正之之一端。”在写字之中,也贯彻着道德情操的培养。科举考试时,字迹整洁端正,还能为文章加分。初学写字,教材与识字教材不同,通常用“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之类。这些字笔画少,容易书写,而且涵盖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便于初学者。写字时,不得惜纸,字要大写,这样以后能写大字,如果写小字,则“拘定手腕”,写不好大字了。等大字稍有所成,再写小字。此外,还有很多把笔、描影、临帖等等要领,均需一一掌握。识字达到一两千后,开始进入初级的阅读训练阶段,教学以韵语教材为主。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读懂四书五经、写作八股文,但儿童懵懵懂懂,智慧尚浅,而“圣言幽远,即与讲解,也骤难明白”,所以即使认识了大量汉字,也无法马上阅读四书,必须要有个过渡时期。朱熹为了蒙学教学的需要,曾编订了一部《小学》,后世蒙学教育家也极为推崇,但因该书内容太多、太难,并未得到推广,反倒是那些用韵语编成的教材,流传广泛。如明代吕坤《社学要略》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可见,三、百、千之类的读物已经成为当时普遍采用的教材。韵语类教材大体分为两种,即训诫类和知识类。前者多是儿童守则、格言谚语,后者主要介绍名物典故知识。训诫类的韵语教材中,比较著名的有管子的《弟子职》、明代吕得胜的《小儿语》、吕坤的《续小儿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和万斛泉的《童蒙须知韵语》等。这些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劝勉向善的格言警句为主,以三字、四字、五字等为一句,整齐押韵。知识类教材,著名的有唐代李翰的《蒙求》、明代萧良有的《龙纹鞭影》和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等,这些书介绍天文地理、典故常识,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为以后的阅读写作储备必要的知识。韵语读物对偶押韵,便于儿童朗读记忆,而且语言通俗,内容浅显,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同时,还因其具有音韵和属对的功能,可以对儿童进行音韵教育,起到增强语感的作用。因此,韵语读物成了传统蒙学的主要教材。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韵语教材之后,还要学习一些散文体的读物。散文体裁接近经书,但要短小浅显得多,是读经的预备阶段。流传较广的散文故事有万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图说》、虞韶的《日记故事》等。这些书把伦理道德的训诫和说教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故事,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效仿。与此同时,塾师要传授音韵学知识,并进行属对训练。音韵不仅是属对、做诗、做赋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写好文章、作好八股不可或缺的条件。唐彪《父师善诱法》说:“人止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体古文,八股制义,亦重之也。音韵铿锵,便觉朗朗可诵,平仄不调,词句必不顺适,意虽甚佳,无益矣。梁素治曰:‘初学属对时学调平仄,此一件功夫最重而不可忽。’盖名言也夫。”八九岁时,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同时教以属对。属对的作用在于“辨四声,明虚实,为将来对股表启诗联对仗张本”(崔学古《幼训》)。开始时两字,数月后三字,渐渐增加至四字、五字,便成一句诗了。要作好对句,应多熟悉古今名对,比如诗话之类。属对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是提高文学素养的一条捷径,也是日后做诗文的一项基础训练。有关属对的教材有很多,如元代祝明的《声律发蒙》、明代孙守谦的《训蒙骈句》、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等。这些教材一般按声韵排列,教人属对的具体方法。与音韵和属对教育相配合,还有很多诗歌类教材,如宋代谢枋得的《千家诗》、汪洙的《神童诗》以及名声最大、流传最广的由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等。当然,诗歌并不是单纯地学习音韵词章等文字技巧,而是有着陶冶性情、鼓舞人心的作用,所谓“圣人以声音能移人性情而有乐”(唐彪《父师善诱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属对和诗歌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做诗。做诗是做文章的开始,但又不同于做文章,因为文章较长,谋篇布局又比较复杂,儿童尚不易掌握,所以先从简单的诗做起。诗寥寥几句,主题简单,是一个很好的初步训练。以属对为基础,略为增饰,就形成一篇小诗。做诗可以先不严格按照平仄韵律,因为过于严格会阻碍其才思。等熟悉了诗歌技巧和规律后,再做律诗。而更为复杂的文章,必须等读完四书和几百篇古文后才能开始做。在入学二三年后,方可读四书,四书读毕,再学习五经。《三字经》中说:“《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按理学家的观点,儒家思想主要体现于四书之中,四书乃义理之学。五经为经学,是儒家思想的来源。要研习儒学,既要读四书,又要读五经,但四书为五经的阶梯。一般来说,用十三四年的时间,即可将四书五经学完。对于每天所读之书,教师要随读随讲,“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吕坤《蒙养礼》)。具体教法是:“讲书,光说大旨:这一章书,是为甚么说。次:训字,或逐字俗讲。次:收缴。次:分截段落。中间有关紧德行、伦理者,便说与学生知道,要这等行。才是好人。有关系修政理事、治民安邦、忠君爱国者,便说道,你他日做官,亦要如此。”(沈鲤《义学约》)教师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生字、生词等,还要联系生活,切合日用,灌输道德观念。讲书不能欲速贪多,太多则不深入,学生难记易忘。清代《训蒙辑要》说:“每见贪多之人,专务广博,读书之时,自恃才思敏捷,连篇连卷,从目中口中,流水竟过,其实何曾用心精研?虽多矣,奚以为?今后须要宁少而精,勿多而粗。”必须多读多背,用心参究,将篇篇弄得精熟,方可终身不忘。古人强调背诵的作用,认为这是适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陆世仪《小学类》)除了熟读背诵,还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和讲解课文。教师也要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检验掌握的熟练程度。学生要能领悟,会运用,闻此知彼,触类旁通,不能读死书。四书五经读过,还要读诸子百家及其他古文,如《国语》、《国策》、《文选》、《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等,以增长见识、提升思想境界。“凡有补于理道,资吾见识者,均当旁搜而博采焉。”(佚名《教子良规》)当然,因为要习学举业,时间和精力有限,未必要尽读、熟读。可以采取阅读选本的办法,读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比较流行的古文选本有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余诚的《古文释义》、李扶九的《古文笔法百篇》等。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还要阅读一些时文,以学习如何做八股文,主要的参考书有方苞奉敕编的《钦定四书文》、李元度编的《小题正鹄》等。一般十五六岁以后,开始学习做文章。古人反对过早学写文章,以应科举的做法,认为应先做好阅读训练,打好基础,写作可以事半功倍。张行简《塾中琐言》说:“初学于讲义文法,果能透熟,胸中无忧。不才思充沛,万勿见其年长,强令搜索枯肠,适以荒课程而销锐气。且无论胸无一物也,即少有所得,亦不必遽令开笔。”要熟读经书和古文,不仅可以学习写作方法,还“有文料可以取资”,可以使文章言之有物。否则腹内空空,一无长物,即使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好文章。写好文章的方法其实就是多写多改。初学者不能有太多限制,关键是要以“放”为主,让才思奔腾如野马,慢慢地再加以收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教师的批改也要适当,不能改得太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好的文章“大抵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为行文要务,于此不甚背谬,便是可成之机”(崔学古《少学》)。文章做到这种境界,可以说小有所成了,就可以踏上科举考试之路,以实现经世致用的理想了。

zsp阳阳 发表于 2013-12-9 17:15:07

学习国学的启蒙,要一步一步来。

菲比寻常1983 发表于 2013-12-9 18:43:27

这种贴就特别好。其实儿童读国学经典,若能这么做功课,又有何不可呢?

我带女儿读书之前,就花了很多时间在这种问题上。
对于那种跟着高考风向标转,自己不做任何思考的做法,我觉得会误了孩子。

anniesunshine_7 发表于 2013-12-9 21:43:35

谢谢LZ的梳理, 仔细拜读下,我们国学启蒙有一个学期了, 三字经在小学前,基本已经能够背诵(历史朝代那段除外)。
目前在读《声律启蒙》,《千家诗》,《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共计60节读完,估计都要一年半多了。
国学学习,且不说理解, 能读到朗朗上口(这样孩子能获得成就感,以及语感,类似浅层次的明句度,才能长期的继续下去),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以及不懈的坚持。
国学学习,真的需要父母自己很热爱,持着跟孩子一起学习的心态,才能带孩子走下去。

woshiyun 发表于 2013-12-10 07:39:45

看了楼主文章,明白中国为什么落后了。原来国学发展的是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没有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只学国学是可怕的。

candlepeace 发表于 2014-1-10 17:04:45

楼主对此颇有研究啊,学习了,赞!

小羊芳菲 发表于 2018-4-2 22:45:43

先收藏了,谢谢!看了再一步一步的来。

小羊芳菲 发表于 2018-4-2 22:46:15

先收藏了,谢谢!看了再一步一步的来。

小羊芳菲 发表于 2018-4-2 22:47:05

先收藏了,谢谢!看了再一步一步的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谈蒙学的课程设置——中国传统蒙学琐谈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