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之后的英语教学思路
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3-12-16 23:47 编辑英语不计入高考总分,终于可以让英语学习不那么功利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虽然不计入总分,但中学阶段会搞类似托福、雅思、四六级这样的水平考试(难度应该会低于四六级水平)。
只是这个水平考试,不会再那么锱铢必较,整天考一些无聊的语法,单复数之类。
这样的考试,阅读和听力肯定是不可避免,但会不会考口语和写作?我感觉有很大可能。
因为新教改伴随的是招考分离。英语口语可能只是一个参考的分数。这样农村的考生就不会抱怨不公平了。
所以,新教改之后的英语考试,应该对真实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要回归真才实学与享受英语这个路子上来。
默写单词、抄写单词这类低效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抛弃。
新教改对英语老师是一个挑战。
英语可能更多以课外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如果老师没有真才实学,很难有竞争力。
言归正传,享受英语,一个方向是从阅读的角度享受。
目标是能够比较流畅的读懂精品的英语故事,科普故事,以及纽伯瑞获奖小说这类英文的童书。
这类童书,如果看翻译过来的中文版,至少让书的品位下降了两个档次。
看英文版,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用词的微妙,真正进入状态会是一种享受。
但是,阅读品味的形成,是需要慢下来,去除功利心的。
如果像传统那样学习,整天做一些阅读理解题,做各种语法练习,
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折磨,是让阅读的快乐大打折扣。
所以,经典的童书,我建议尽量不要当教材用(截取片段除外)。
而是当享受英语的材料来用,是中级阶段要用的。
初级阶段,用现成的一些教材,比如super kids,SBS,启蒙用单词,
还有一些简单的分级读物,如体验英语,培生少儿阅读等等。
打下词汇的、词块的、语音听力的基础。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入中级阶段,有10-15%左右的生词率,可以让阅读较为流畅。
流畅是享受的前提。
享受阅读,跟年龄也有关系。也跟思维能力发展有关系。
低龄儿童,阅读一些分级读物,主要体验一种征服感。
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游戏化阅读为主。让孩子的学习无压力。
中级阶段,一般10-11岁以上了。有一定思维能力了。
可以领悟语言的内在美了,也可以进入用英语学习这个阶段了。
进入这个状态,学习已经不再是学习,而是休息和娱乐。
所谓寓教于乐,这是最好的方法了。
有这些优秀的儿童读物来读,还会热衷喜羊羊这类低级的娱乐吗?
另一个方向是视听的角度享受。
目标是能够比较流畅的听懂上面提到的小说,或者看懂小乌龟Fanklin这类儿童卡通片。
达到这样的水平,然后再根据水平考试的要求,
进行一下专门的应试,应对中学阶段的分级水平考试应该不是问题。
关于英语的口语与写作能力:
1、学龄前,可以以模仿为主。未必非要每个词都惟妙惟肖,主要是锻炼口腔肌肉。
2、一定的输出还是好的,有利于培养说英语的自信和习惯,敢于开口。
但,输出最好不要变成逼迫性的,也不必追求太大的输出量。
少量、适量、比较自然的输出一些就可以了。比如看图说话,简单对话等。
重在培养一些基础的习惯,自信。如果因为过高的要求,把自信打压掉,反而得不偿失。
总之,就是不必在口语方面过于较劲。顺其自然,心态轻松,不要当成硬指标必须如何如何。
中级阶段的口语和写作,就是上学后,或者八岁之后。
1、养成英语朗读的习惯(结合音频和文本)。
2、围绕一定的主题,适当的写一些东西。
写作能力的锻炼,弹性比较大。如果时间少,可以少写。如果兴趣大,喜欢写,可以多写。
这种写作,最好是读的比较多之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做笔记,想记录一些什么,想表达一些什么的状态。
这样,就与阅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学龄后的孩子,学习的主体是阅读、朗读(节选、少量)、听读(有声类读物、大量)。
用这种方法,花的时间不多,也比较容易操作,可以兼顾听说读写。
这个方法以前的瓶颈是资源所限,找到优秀的资源不容易。
现在不成问题了。必须感谢互联网以及那些喜欢分享的爸妈。这方面的资源已经足够。
阅读学习,不必专门学自然拼读法。这方面我前面的帖子已经阐述过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阅读最主要的是“脸熟”。多碰到几次,就掌握了。
当然,让孩子了解一些字母拼读的知识(就像了解词根词块的知识一样),也没什么不好。
只是没必要花太多时间专门学习。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去领悟。
必须提醒,不要牺牲母语学英语。
母语决定了孩子思维的高度,社交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
英语达到享受的阶段(不是简单看喜羊羊那种低级享受,而是建立在阅读品位上的享受),
是需要思维、审美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之后。这需要依托较高水平的母语能力。
新教改之后,对母语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必须加倍重视。
以上是新教改之后我的一些英语教学思路,
写的比较简略,欢迎大家提出疑问,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萧愚 12-12
参考:热爱催生求知欲 本帖最后由 灿祥07 于 2013-12-12 05:29 编辑
先占沙发,慢慢品读
期待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真正变成能力的考试;品读,精读如何进行?象分析精品语文那样,一般人很难做到.跟年令有关系,跟思维有关系.解读的很好啊.低龄儿童阅读是征服感,成就感.朗读很重要,是不同于默读的.对于写作,最好是读的比较多之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做笔记,想记录一些什么,想表达一些什么的状态。这样,就与阅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很有启发,绝不是逼着孩子非要写.
必须提醒,不要牺牲母语学英语。母语决定了孩子思维的高度,社交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
谢谢老师,学习了.
非常好,这是以后孩子学英语的一个方向。 自然学习英语 英语不计入总分了?不是说降分了嘛 这么晚才睡啊{:soso_e108:}
谢谢楼主的分享!{:soso_e100:} 英语本身就应该中汉语一样,让阅读成为乐趣。总之,要习惯阅读不是“正事”1 关注。。。。。。。。。。。。。 非常感谢,学习了。 来看看,学习 谢谢,学习了。 学习下,谢谢分享 越来越觉得英语学习和学习英语的方法非常之重要了 因为新教改伴随的是招考分离。英语口语可能只是一个参考的分数。这样农村的考生就不会抱怨不公平了。我对坛主的这句话比较感兴趣。英语的招考分离,表面上是如此,深层次则不好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英语一旦在农村成为所谓的“副科”,对农村小孩的考试看起来是降低了负担,比较公平,但相应的在后续的发展上进一步拉大了差距。其影响不好说。前段时间新浪教育网上开英语教学研讨会,还在讨论外语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呢? 虽然不考了,但还是不能放松啊 中国教育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说不定哪天,英语就又要计入总分了,跟着时代走吧。 我同意,改后,其实对真实能力要求更高,但要求高却所占分值下降,这意味着两极分化,即一部分人达到了更高的要求,但付出的时间精力代价更高,却得到的占高考分数比例是下降的——用功利的话说,有点得不偿失。一部分人则因为分值下降,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精力减少,实际英语能力比改革前的普遍水平更低。
所以英语成了爬坡题,拉开档次差距的关键。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减少英语学习时间先保证拿到高考分数的“大头”。但如果想成为精英,则必须花改革前更多的时间去拿下英语高分。所以,改革是放弃了英语的“普及”,使之成为两极分化的分水岭。
很多资源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原先英语学习上不占优势,但因为应试教育强迫,仍然得花不少时间去学英语,虽然效率低下了点。但改革后减少了英语的分值,于是这些地区可能更进一步放弃英语,导致与北上广之类大城市孩子差距进更加扩大。如15楼所言,在高考上农村孩子可能中间层占优势,但高分的精英阶层和后续的发展却更加薄弱了。 谢谢老师,学习了.
不考不等于不学!认真地看了,谢谢! 嗯,教学思路跟着政策走 萧愚老师的文章都是经典啊,需要慢慢消化 引用萧老师的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要回归真才实学与享受英语这个路子上来。
默写单词、抄写单词这类低效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抛弃。
新教改对英语老师是一个挑战。
英语可能更多以课外兴趣班的形式存在,如果老师没有真才实学,很难有竞争力。”
但是有很多的任课的英语老师是没有这种意识的。单位的同事有个上初一的儿子,聊天的时候说起,她儿子的课业压力很重,尤其是英语,要背很多很长的课文。以前儿子顽皮,有点偷懒,把长句子换成短句子背,现在老老实实背了,随堂测试的成绩也好起来了。老师不能及时调整思路,学生就要多走弯路了。
谢谢分享。 0
学习下,谢谢分享 谢谢提醒。要开始反思了。我有个疑问,孩子不背单词,后期在写作时会不会写不出单词?这方面符合掌控?关于课文的背诵,真的都要取消么?我是要求孩子们背课文,发现背过的背完孩子们会用相关的句型来表达,没有背的完全没有意思。 谢谢分享,拜读之后,更坚定孩子跟着外教学习阅读理解了。 痞子盖0101 发表于 2013-12-12 1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提醒。要开始反思了。我有个疑问,孩子不背单词,后期在写作时会不会写不出单词?这方面符合掌控?关于 ...
写作开始阶段是不需要那么功利的。
通过阅读,听,自然掌握大致的拼写。
做为父母先认真学习,谢谢老师 学习下,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