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出快,对家长的好处不言而喻。可是对孩子自己呢?为什么要用一种完全跟不上自己思维速度,经常找不到合适词或表达法,感觉无法充分抒发自己感受或需要的笨拙的语言呢?-------尤其是有更方便的母语可用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兴冲冲想表达,或者心里迫切的要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不用中文脱口而出,随想随说,而要在搜肠刮肚的去费解的组织英语表达呢?
语言毕竟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沟通才是目的,孩子舍弃工具而直奔目的,是非常自然的,成人也是这样。比如如果去看看各国大学外语系的宿舍,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时间,专业为外语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是母语----即使完全违背他们上大学的目的,他们也同样不肯为了这个大目标而过于牺牲沟通的效率和生活的便捷,成人尚无法很好的约束,不要说孩子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明白,要求孩子在中文环境里主动输出英语,实际上是在要他们做违反直觉 违反本能的事情。当然,孩子的成长到成人本身就是一个约束本能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有很多的成人干预、指导,孩子不会“自然的”懂得并遵守。英语的输出也是这样,同样需要家长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鼓励,提供特别的环境和帮助。
最极端的环境,当然就是一个家长只和孩子讲英语,这种家庭的孩子长大基本都是双语。退一步,可以固定一个时间、一种活动,家长和孩子只说英语,比如读书、讲故事、唱歌,用英文讨论孩子的图画或用玩具模仿一个故事或动画的情节,让孩子习惯于在此情此景下进入到一个英文的语境,习惯于在这里英语就是交流的工具,习惯于在这个时间段,只有英语能够把他的思绪 愿望传达出去。当然,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家长的功课也不少,对很多家长肯定是额外的劳累和功夫。不过,回想一下,让孩子用英语输出,对孩子也同样是额外的劳累和功夫。要得到孩子额外的付出,家长也不得不付出额外努力。因为,孩子总是会本能的模仿家长的选择和行为模式-------不管家长自己是否情愿。
对家长而言,营造这种环境最困难的还不是自己的语言水平,而是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忘记,这种环境下作语言引导时,不能按孩子实际年龄,而只能按孩子接触英语的时间来指导、引导和要求孩子的英语输出。
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的是对刚刚学说话的2岁孩子一样的耐心和主动,很可能大半时间都是家长说、营造氛围、引导孩子进入状态并示范如何使用语言。说白了,就是把教孩子说话的过程重新来一遍,更艰难的是,孩子可能还不会再像2岁时那么听话好摆弄了,前期氛围没营造好,或者材料程度没把握好,孩子闹情绪、不配合、故意讲中文都有可能。
再大一些到孩子有拔尖意识的时候,英语课程上、英语赛事上的领先、同伴的钦佩、家长老师的赏识夸奖也可以成为孩子英语输出的动力。我想我们大人回想往事的时候,也有可能会记得某个老师的青睐和赞赏激发了我们对学科的兴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