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绩,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才是一生最牢靠的财富
比起成绩,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才是一生最牢靠的财富 教育的烦恼·孩子交朋友,家长怎么管? ■新快报记者陈思呈 A 关于青春期孩子的交友问题,我们两个同事争辩得很激烈。 这两个同事都有年龄相仿的孩子:一个上小学五年级,一个上初中二年级。前者是男孩,后者是女孩。俩同事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孩子们近来和班上的“差生”玩得很近乎,成绩受影响不说,生活上多了很多坏习惯,甚至三观也有所扭曲。 同事A,即男孩的妈妈,虽然也焦虑,但仍主张对孩子的交友问题要宽容温和,静观其变,循势引导;同事B,即女孩的妈妈,则态度激烈,因为女儿新交的好朋友除了成绩不好之外,还被发现有撒谎的毛病。她坚决阻止了女儿和这个朋友的任何来往,并干脆直接地给女儿灌输了她的交友原则:朋友是帮助自己进步的,人是应该往高处走的。她还列举了曾看过的一本励志类心灵鸡汤书,里面讲到一个底层妇女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诀窍就在于“观察有钱人是怎么办事的”、“学习有钱人的办事小习惯”…… 同事A不耐烦地打断她:你去哪里看的这些垃圾书,这种势利的观点你居然也引以为鉴? 同事B反驳:这怎么能说是势利呢?连孔子都说了,无友不如己者!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也就是只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 同事A:如果人人都只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那就人人都交不到朋友好吗?这是一个悖论,孔子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同事B:这个意思有什么错呢?不是还有老话说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见贤思齐?人性的势利为什么就不能承认? 同事A:孔子是说过无友不如己者,但孔子还说过另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她们争吵不休,相持不下,各执己见,陷入僵局,为了不影响我们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我只好自告奋勇,力挑重担,决心对这个问题进行采访和探讨,写成本期封面文章。于是我快马加鞭地到了图书馆,首先就此问题查阅大量相关教育书籍和儿童心理书籍,譬如《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孩子,我该如何爱你》、《你的蜜糖,他的毒药》,如此等等,更不要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现在,书里的话我就不重复了,首先我想说说采访中遇到的一个案例。 B 作家章红有个女儿叫唐秋秋,是我见过最真实大气的一名优秀的青春期少女。章红有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讲述了她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由那些故事,可以看到秋秋是如何拥有这样的今天。 其中有一个就是秋秋的交友故事:秋秋从初中开始成绩一直很好,她的朋友里自然也有成绩不好的,其中有一个是她的同桌,她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读大学时。有一天这个同桌对秋秋说:“唉我这人真糊涂,中考考历史时居然连参考书都忘带了。”秋秋说:“是吗?那你当时怎么办呢?”同桌说:“你忘了吗?当时你借了你的书给我呀!” 秋秋回家跟妈妈复述了这件事,章红觉得阵阵后怕。首先,她们当时历史分数要算进中考总分的,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当时她们是开卷考试,很多资料都是参考书里面的,秋秋把参考书借给同桌,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了。 秋秋的中考历史分很高,这说明她肯定是没受影响的。而她自己也忘了这件事,如果不是同桌提起,她压根也不会跟妈妈说到。不过章红出于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兴趣,她还是很想知道,为什么秋秋当时会那么无私。 秋秋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啊,她除了参考书之外,还带了课本。虽然很多人习惯于用参考书看重点,但是对秋秋这种学霸来说,有课本就可以了。这本参考书对她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同桌来说更重要,“所以就给她用了呗”。 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想象这件事——秋秋的行为,肯定能获得一份一辈子的颠扑不破的友谊,因为她这个本能的选择足以说明她的心性。但在这种本能的选择后面,肯定也有章红作为一个家长平时的影响。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章红平时经常告诉她,你不能与成绩差的同学来往,你不要与不如你的人交朋友,她们比你差,你要向上看向前走,你要跟更优秀的人往来……如果这么一套观念经常性地灌输到秋秋脑海里,那么,在中考这种严峻的时刻,她怎么可能本能地作出把参考书让给别人的选择? 章红说,后来这位同桌一直对秋秋非常好,秋秋在她那里获得很多帮助。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很多家长眼中的“差生”,是否样样都差,或者一直都差?他(她)们是否真的无所可取?如果他(她)们真的那么差,又为什么能吸引一些好孩子——比如我同事A和同事B的孩子——去冒父母之大不韪,去与他(她)们为友呢? 所以,作为父母在这个时候,急于切断他们之间的往来是不明智的,更明智的做法是:观察一下他(她)们吸引自己孩子的地方,那些地方,往往是自己家庭中、传统的教育中所缺失的。 比如说,他们是不是特别有活力?会玩特别刺激的游戏?有乖孩子们所想不出来的思维?甚至仅仅是因为,他们会做别人不会做的手工?——家长们只有在认识到这些之后,才能谈得上理解孩子。 有了这种理解,你接下去要采取堵还是疏,就是你的自由了。 回到前面,也许你觉得,你这不就是纯粹站在同事A的一边了嘛。不,同事B所指出的父母在交友方面的势利心,是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种人性的前提。但比起一个孩子的“进步”和“成绩”,其实,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那才是你作为父母给予他(她)的、一生最牢靠的财富。我也常说也成人再成才,想想我的同学,当时学习不好的,长大有些人还是很有成就的。 非常同意! 同意,如果人生观不正确,也不行的 现在我们也常常遇到上述的情形,家长反应多数是像同事B。 不,同事B所指出的父母在交友方面的势利心,是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种人性的前提。但比起一个孩子的“进步”和“成绩”,其实,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那才是你作为父母给予他(她)的、一生最牢靠的财富。
总结得真好 非常同意。 是啊。大部分家长太关注成绩了。其实人只是个体,要学会和群体交际。 比起成绩,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才是一生最牢靠的财富
非常同意! 非常同意! 教会他宽容、友爱以及识别力,其实比起成绩更难教!这样重要的课题也只能交给父母了。 不错,学习了 儿子就和所有同学都玩得来。他有个学习差的同学,会帮同学修修正带,儿子说他动手能力强,要帮助他进步,争取考个好的职校。 每个孩子特点不同,疏堵结合吧! 很好,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