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hdo100 发表于 2014-2-19 22:46:02

田田妈妈的论语解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解读。

田田妈妈是儿教论坛上的知名楼主,不过好像好久不上论坛了。下面是她09年时候写的两篇论语解读,看完后我深受启发。转在这里,链接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0aae0100ekuf.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e0aae0100ekq4.html

听妈妈讲《论语》--学而第一1.1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是真的没有下定决心作这件事情的,可是我试着做一做可以吗?孔子说“仁也由己,岂由人乎?”几年前,因为一些因缘,促成我把平时和孩子聊的一些内容敲到上面来。如今田田《论语》已经诵读了大半,也逐渐到了解读的阶段,就试着再做这件事情。解经是最难的,不得不慎,仍然是敲到哪里算哪里吧,希望大家喜欢。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http://s7.sinaimg.cn/bmiddle/60fe0aaet735fbe221a56&690

宝宝,这是孔子,他是春秋时候的人,是一位最最高明的老师。这本书呢,就是他回答他学生的问题啊,说的有意思的话啊,或者学生们的讨论啊,后来别的学生记下来的。今天起,和妈妈一起看看孔子怎么说。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一样东西后,马上自已试一试,这是很开心的事情。比方说,小鸟学飞,看妈妈一次又一次示范,最后自己居然真的飞起来了,就有那么开心。看这个“习”(繁体的),不就是小鸟在岩石上练飞吗?(大字写给孩子看)宝贝,你现在这么小,有很多要学的东西,也会体会到很多“不亦说(悦)乎”的感觉。(以后孩子自己实践的时候,会用筷子了,会走路了,都念这一句给她听)不过啊,人最要学的是怎么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说“仁者无忧”,只要你有一个烦恼,就该知道自己还不是仁者,还有要学的地方。)这是个大学问,所以前两天妈妈不是给你另一本书叫《大学》(成人之学)吗?我们在生活中,有了麻烦,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快乐,这是学要终身“学”的,学而不习,是没有用的,跟高明的老师学了做人的道理,也要马上自己试一试,哎,真的有用啊,真的人生不同了啊,这时候,你就体会到像小鸟飞起来一样快乐,比那还快乐得多。所以宝贝,论语不是用来背的,不是用来念的,是用来“做”的,做一做才知道深浅啊。学了就习,我们一起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很开心。为什么开心?因为朋友大老远来看你,一定是他觉得你是个值得作朋友的人,你的身上有他喜欢的东西。妈妈问你,如果你什么东西都不和小朋友分享,下次他还跟你玩吗?如果你整天哭唧唧,他们安慰再安慰,还不乐,人家还要跟你玩吗?同样,你长大了,你善良、正直、爱帮助别人,你的朋友越来越多,你自私,固执(就这样对孩子讲,她会懂,在她固执的时候用一两次这个词语即可),悲观,就决定没有朋友来看你了。所以啊,英文说“Birds of feather flock together”,来看你的朋友也决定是和你一样的人。朋友是自己的镜子,你看到这么多好朋友来看你,他们个个都那么好,知道自己的品德又进步了。其乐融融的,能不开心吗?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你并不感觉到心里不舒服,这样的人可以叫一个君子。宝贝这句话和前两句是有关系的呢。你想人生于天地之间,生下来就什么都明白的人,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真是少之又少,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烦恼,有迷惑,怎么解决,跟没有迷惑的人学啊,你学好了,你知道怎么样快乐地生活了,朋友自然就来了,(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那就很开心。可是还有很多人并不要同意你,甚至误解你,那他们是不是你的敌人呢?你是不是应该在心里嘀咕,他们懂什么?他们哪里有什么水平和道德呢?你如果那么做,你就该清楚地告诉自己,我真的算不上一个君子。记住,那些不了解你的人同样是你的朋友,他们不了解你,你只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定是你自己做得还不是十分好,让人家对你有疑虑,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自己做的不好,怎么能让人家相信你的主张呢。(老子也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所以啊,人不知,而多反省自己,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一点要好好记住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宝宝,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在家里要孝敬老人。你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它其实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明孩子对老人应该有的态度,另一层是说明为什么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因为你看老人和孩子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无论到了哪时哪代,尊老爱幼都是作人最基本的道理。宝宝在家里,不能像小霸王一样,什么都要自己占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你,自然希望给你好的,这是我们爱幼的心,宝宝什么东西都要先让大人,这却是你的孝心。宝宝以后长大了,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一起生活,那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先看他对父母怎么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其他就不用再看了。

   孔子还说,到外边和人相处要友爱,因为每一个他人都是最敏感的自己附着在另一个躯壳上,所以要懂得分享,不能霸道。如果别的小朋友对你不礼貌,甚至欺负你,怎么办呢?我看最好的法子是先不理他,他如果不停地霸道下去,迟早大家都离开他了。那时候,他会反省,等他后悔了,却要帮助他,这样大家开开心心一起玩不是很好吗?

   孔子告诉自己的学生,自己独处要“谨慎”。我们每个人性格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谨”就是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要懂得事情的分寸。我们有的时候恨不得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糖,想在喷泉里呆多久就呆多久,不想刷牙就不刷牙。不要说小孩子了,连大人也不例外呢。(妈妈上大学的时候,觉得孔子这个人最没有个性,老子,整个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老古板。你看他们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累不累?老子甚至说,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真不懂得享受生活。生活的阅历使人醒悟,原来不通的竟是我,其实生活中那些平实而恒久的真理,古人早已说尽。)可是,这样做我们真的享受生活了吗?冲进喷泉一下不够,想过瘾,当时可能过瘾了,后来怎么样,发烧,好几天出不了门,别说碰喷泉,连别的也没法玩了;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当时满足你,开心了,过后的结果呢?看看爸爸就知道,爸爸很爱吃糖,为什么现在一点都不吃,因为,他尝够了苦头。至于现在不爱刷牙呢,的确省了麻烦,对吧?以后牙齿坏掉,你一辈子隔三差五补你的牙吧,让你麻烦死。这,不过是你现在这个年龄浅浅的道理,随着长大,你会发现,“谨”并不是没有个性,恰恰是明智的选择。这其实就是我们开汽车时的“车闸”啊。

对待自己,要“谨”,对待别人要讲“信用”。孔子的学生子路不宿诺,说的话一定兑现,说到没有做到,就是妄语。所以,答应别人事情时,要谨慎,因为要先考虑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不然,就容易失信于人。孔子说要敏于而慎于言,也是这个道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这个道理。

“泛爱众”就是要爱一切的众生,弟子规里不是说了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前一句呢,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后一句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泛爱众”里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无分别的爱。我们通常的爱不是这样呢。孔子说,中庸是至德,可是人们很难做到。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变。我们常常是在两端的。举例子说吧,很多人说“我永远爱你”你只问他几个问题。明天我的眼睛看不见了,你还爱我吗?爱啊!你看,多么爱。好啊,后天我跟别的男孩子跑了,你还爱吗?他就答不出。他的心里说,我恨死你,昨天有多爱,今天就有多恨,因为,你背叛了我。看到了吧,从一端移到另一端,又变又偏。因为这种爱是有条件的。
    泛爱众的“泛爱”不是这样,它没有分别,没有条件。怎么回事呢?因为他明了原来大家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慈悲”。什么是“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像你的左手上有一只蚊子,你的右手会替它赶开,右手不会去问“我凭什么替你赶,我要你以后怎么样”一样啊。泛爱众的人看到别人也是这种感觉。纪伯伦说,我们嘲笑别人时,却不知道那是我们的另一张面具,就是这个道理啊。
但是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明明看到你、我、他,朋友、敌人哪,所以慈悲心要慢慢培养,怎么培养?我们都知道爱自己,好了把这个心移一点点到别人的身上,所谓爱己之心爱人,自己不愿意的呢,不要加在人家的身上,能近取譬,就是慈悲的最善巧的法子。慢慢的,你会看到,真的,我真心的爱一切的众生(包括那些伤害你的人),结果呢,人与人到底更好了,你自己又少生多少气,哎,真不错。这时候,你自然做得更有信心,这就是为什么“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道理。这,不是说的,是要你在生活中,慢慢去体验的呢。你不信也不妨,你不按这个做的时候,只要你记住,嗯,这一点没有听妈妈当时说的呢。好,你就细细观察那事情的走向,看它发展到哪里,如果你恨一个人,报复一个人、辱骂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人家欺负你,你按照美国如今对恐怖主义的态度打回去,而最后居然得到是一个甜甜的大家都欢喜的果实,那你就说,嗯,妈说的不对呢。如果竟得到更糟的结果,那是不是就该回头想想妈说的话呢。宝贝记住啊,道德这种东西不是要做给人家看的,也不是要讲给人家听的,不要以为你爱别人是帮别人的忙,你最先成全的竟是自己。记住,损人绝对不可能利己。以为损人可以利己的人,不是愚痴至少也是短视。

“而亲仁”,就是要多接近“仁者”。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对这个有很多解释,针对不同学生的根器,不同的情境做出回答。那妈妈告诉你“仁者”首先是一个觉者,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中规中矩,可是他却根本没有感觉到那规矩的存在,他是自由的,自自然然做去,每一桩都合了事情本来的模子。(这个字在道家就用”道“,在佛家就用“法”。意思都是自觉、觉他、知行合一。)既然如此,那他自然没有烦恼。就像我们的屋子,有门厅,有走廊,还有很多屋子的门、外加很多家具,那如果夜里没有一个灯,我们看不见,走起来,自然会碰壁,碰壁就提醒我们走错了路。我们自然有这里走一下,那里走一下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实在并不自在,在一个漆黑的屋里不是这样的感觉吗?那仁的境地就是开亮的灯,一下子整个人生的路都了然在眼前了,在别人看,他只在一个有限的范围活动,他自己却感到很自由,看得清清楚楚,那里会碰壁,哪里会有烦恼呢。我们不可能生下来就明白一切道理,也不必所有的事情都碰破头皮才晓得,这就是我们跟着仁者学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能亲仁,无限好的道理。

   人世间最大的学问是什么?是认字吗?是背诗吗?是学算数吗?是弹钢琴吗?是说好几国语言吗?是学古文吗?是把论语倒背如流吗?是成功吗?是MBA吗?是上北大清华哈佛牛津吗?学是为了有用,没用的东西可以不学的,至少不是那么要紧地去学的。这个用是什么呢?就是我这一世要开心、快乐、无忧的生活。如果你学完上面说的任何一样,就可以保证你这一生无忧无虑地生活,那它就是有用的,如果它只能保证一时甚至是一刻,那它就是不究竟的。人生最大的学问,就是要明了生活的智慧,智慧不是小聪明,和知识也不成正比。这学问才是大学问,是成人之学,因此四书里有一篇叫大学,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看看孔子、老子、佛,都是无忧无虑的人,孔子倒40岁就没有一个迷惑,他烦恼很轻了,这样的人我们要看看他是怎么做的。看他有什么好法子,一看有道理,我也实践一下,真管用,我烦恼也轻了,这就是行啊。

   论语不是用来背的,不是用来做作文的,好比你要去北京,我给你北京地图,你要按上面的走,你自然要先熟悉这地图,可是如果你竟然以背好了它作为终极目标,可不是个傻孩子了吗?所以,很多我们用来考学的东西竟都是雕虫小技。生活的学问才是最要紧的。这就是为什么,妈妈要把《弟子规》放在三字经前面给你的原因。

行有余力,才学文。不可本末倒置啊。

turnup 发表于 2014-2-19 22:49:31

谢谢分享。

贪得无厌 发表于 2014-2-19 22:56:28

谢谢分享,先收藏,慢慢研读,刚刚步入国学,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啊

elamelam 发表于 2014-2-19 23:00:54

谢谢分享。

zhm99 发表于 2014-2-19 23:09:17

谢谢,收藏了她的博客。

zz0606 发表于 2014-2-19 23:11:17

好好学习一下。

流光菲舞 发表于 2014-2-21 11:32:01

谢谢分享,先收藏,慢慢研读

anniesunshine_7 发表于 2014-2-22 20:46:25

谢谢LZ分享,学习来了

selinazhu 发表于 2014-6-10 16:44:42

收藏了,谢谢

0419an 发表于 2018-2-3 16:02:14

谢谢分享,我们才开始起步

ghghgh 发表于 2019-11-29 08:49:49

谢谢分享

yichuanyanyu3 发表于 2019-12-14 22:45:18

谢谢分享

Giant 发表于 2019-12-15 15:21:35

谢谢。

q123456 发表于 2019-12-25 13:25:32

谢谢分享 学习了

Giant 发表于 2019-12-25 14:27:22

小孩对这种语录体没兴趣。

xuzhang1978 发表于 2019-12-26 12:53:31

谢谢分享

huar 发表于 2020-1-14 20:08:36

谢谢分享

floracool 发表于 2020-1-15 16:35:02

这个妈妈很有智慧

byegood 发表于 2020-7-31 10:05:28

感谢分享好资源

ddccatty 发表于 2020-8-10 13:38:08

现在回头看看,论语里面其实很多道理

历史的太阳 发表于 2020-8-10 15:01:08

多谢分享!!!感谢楼主!学习了。

历史的太阳 发表于 2020-9-3 10:23:56


感谢分享好资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田田妈妈的论语解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