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达人 发表于 2014-2-28 18:39:56

(转载)在家上学可以吗

本帖最后由 小达人 于 2014-3-2 18:25 编辑

      这条路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好走,在中国,由“另类”家长们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其中粤、浙、京三地人数排名前三。
                          在家上学可以吗
                                     周大平                        
  北京女孩徐安苒,在公立学校读完初一,从初二开始在家上学。她说:“这个选择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是兴趣。上初中后的大量精力要消耗在往返路上,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真正有意义的事,在家上学可以发展自己的许多爱好。”
  “我儿子15岁时就要回家学习,这一学已经三年了。”壹基金秘书长杨鹏说,孩子退学起因于他对一篇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结果,生来爱表达不同想法的孩子成了老师的眼中钉,甚至被老师罚站过两个小时。
  公众对教育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催生了“在家上学”的教育形式。这种以家庭为主要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台湾的教育表述中,被归为“自主学习”。与体制化、标准化、大批量的学校教育不同,由家长和学生一起尝试学习的个性化、家庭化,是在家上学的最核心价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家长为孩子选择在家上学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逃离应试教育,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二是为“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勇于挑战现况,不人云亦云,积极拥抱未知,当一辈子的好奇宝宝”。
 
       并非总是在家啃书
  知道徐安苒在家上学,她的朋友都会发问:你会不会累死?爸妈帮不了你怎么办?容易得自闭症吗?面对这些问题,徐安苒介绍了自己的四个学习途径:一是通过专门的在家上学网站,付费学习在线课程;二是通过co-op(一种互动合作形式)加入由若干在家上学家庭组建的小组,由父母本人或者聘老师授课;三是参加周末的课外补习班;四是利用网上的公开课完全自学。
  “一些网上课程编排系统、讲解详细,还有讨论环节。大家一周在co-op聚两次,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她说,“我在co-op学过语文、数学和英语,感觉特别好。”显然,她所描述的在家上学,并非总是在家啃书,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得到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她拓展了朋友圈,所结识的朋友,有在家上学的,也有公立学校的,而且她的朋友不限年龄,有研究生还有大学老师。
  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她还在为打工子弟服务的社区中心做志愿者,每周一个上午教语文或数学。这样,她又多了一群在学校上学的小朋友。徐安苒说:“这些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太好,我接触到社会的这一端,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还有一次在英语夏令营做翻译志愿者时接触到的几名美国女生,后来也成了我异国的好友。”
  对在家上学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化、合作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学研究所所长黄震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释疑。他带孩子爬山,有一次一天走了26公里,孩子第二天还是活蹦乱跳的。他还带孩子参加野战训练营,活动了七天,孩子高高兴兴返家。他认为到大自然中成长比圈在教室或家里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黄震表示:“孩子的成长不会孤独。”因为他的孩子有很多在校上学的朋友。他把科技馆当作孩子重要的学习课堂,孩子8岁开始就独自坐地铁去科技馆学习体验,以致今年暑期到科技馆报名做小小志愿者时,把科技馆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他们打电话问:“你孩子一个人来了,出了事谁负责?”他答:“只要放手,孩子的自理能力会比大人们想象的强得多。”
  科技馆每周有“大家讲堂”,他的孩子自己上网报名,然后就自己去听课。黄震说:“有些课程我承担不了,会请一些家庭教师。在课间休息时,孩子就给老师描述自己的移动车房计划,孩子说现在北京的天价房很多人买不起,发明车房是希望那些流动人口可以有地方住。孩子满3岁时,我就尝试让他当小老师,给我讲《三字经》的故事,对这种换位,小孩子很有兴趣。”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自学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所以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性和自己的能力选择最适合的课程和学习方法。比如对学习才艺的态度,最好是家长既不强求必须达到什么水平、等级,也不放弃对孩子努力和坚韧品质的培养。”杨东平说,这样的教育其实成了一种修炼,施教者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先进的理念,还要有睿智而缜密的设计,以及包容和耐心。
 
    在合法的框架中施展
  本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因无法律依据而被逐个取缔。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为,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批准”的规定,为此后的在家上学预留了合法化的空间。
  在台湾,一直推动在家自学法制化的陈怡光与波兰裔太太魏多丽,12年如一日在家教育一对儿女的经历,使人们看到了在家上学可以达到的程度。这对夫妇使用的“我+数学=聪明”趣味数学教材、“综合高效识字”学习用书、汉字游戏动画、英语有声童书,以及以闯关游戏晋级方式互动的多种学习软件,丰富和深化了在家上学的实践,同时极大地打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视野。
  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也一度困扰过杨鹏,因为孩子的阅读内容,很难与他人交流,导致朋友圈越来越窄。好在孩子自己设计了出路,选定了哈佛大学的专业,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杨鹏与孩子制订了一套“学什么、怎样学”的计划,并且每周检查测评一次。孩子在这样的模式中学得很开心。
  没有文凭就没有出路,国家不承认,学了也白学,这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徐安苒认为,选择在家上学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想参加自考、想出国、想发展一些特长等。她自己选择的是出国,所以学的都是美国的高中教材,以及准备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在社会活动方面也尽量向这方面靠。她对自己信心满满:“在家上学的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一点没有放松,将来选择到美国上大学的签证不是问题,美国对在家上学的包容还是很大的。”
  2013年8月,一批国内外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北京举行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达成共识:这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它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和文化传承,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的创新。
   家长的教育责任要重大许多
  当初,黄震是在彻底理解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比在重压下取得好名次,考上好大学更重要”之后,经过开家庭会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和太太一致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他说:“我要做互联网条件下跟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太太为此放弃了律师工作,三口人一道实施这个家庭成长伙伴计划。”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所有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显然要重大许多。李雅卿是两名在家上学孩子的母亲。她主持的台北自主学习实验计划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之一”。无数家长问过她:“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学吗?”她总是坦诚相告:“孩子适不适合在家自学,要看他的父母和环境。太过自信或没有自信的父母,歪曲民主或误解自由的父母,若让孩子在家自学,恐非亲子之福。”
  显然,她不认为在家上学适合所有的孩子。外在的学习资源,父母可以依靠自己的条件来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理念,以及由理念而产生的实践力。直白地说,就是身为父母先要自问“我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来了解“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小孩”,然后才是在家自学环境的创造和资源的寻求。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认为,在家上学应该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结合,家长要让在家上学的孩子感到自在、得到尊重、有所成长。只有与制度化学校特征互为补充,而不是排斥、替代的在家上学,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乍一看,我们身为父母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学,但即使我们抛开本科专业换‘跑道’,每天也要用到大学里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沟通方式。”魏多丽夫妇坚信,“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知识成了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资,最重要的是怎样学,因为错误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使他们没有能力面对新的挑战。孩子需要的长期竞争力,是在面对没人提过的问题时能自己设法找出答案的过程中培养的。”
  “过往的学习经验是我们日后继续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的一颗定心丸。”魏多丽说,家长用什么方式教,孩子学什么科目以及能在短时间内答对几道难题都真的不重要,既然考试测不出孩子的潜能和特质,家长就没有必要对孩子的测试成绩焦虑,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对于在家上学,当前大陆的很多家长还在形而下的层面运作,其实最根本的是要找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特别强调,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难免有自身的局限,如果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是家长没有经过诸多实证的主观认定,那么孩子在家上学的前景就不会看好。

(摘自《教师博览》2014 第2期)

再转一相关文章   请看12#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糖果儿妈咪 发表于 2014-2-28 18:51:41

赞赞赞赞赞赞 我就属于那种严重看不惯现在学校教学生的方法~如果可以我会一万个选择在家学习

ksly001 发表于 2014-2-28 20:10:48

这条路的确不好走

爱充充 发表于 2014-2-28 20:30:27

邻居学美术的,小学让孩子在家呆了快两年,后来又去上学了。

天势力 发表于 2014-2-28 20:45:56

不是你说在家学就能在家学!

darkangel 发表于 2014-2-28 21:07:32

Erik Demaine就是Home schooled。14岁大学毕业, 20岁拿到PHD, 还是MIT历史上最年轻的professor。
不过Homeschooling家长责任会大很多。

turnup 发表于 2014-2-28 21:21:36

太冒险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


turnup于2014-2-28 21:21补充以下内容:
太冒险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


turnup于2014-2-28 21:21补充以下内容:
太冒险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3-1 09:19:43

天势力 发表于 2014-2-28 2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你说在家学就能在家学!

是啊,对家长的学养要求很高的,要有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的能力。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双职工时间上肯定不行的,那意味着经济上也得宽裕才行。还有情商这一块,又要怎么办?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3-1 09:20:59

爱充充 发表于 2014-2-28 20: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邻居学美术的,小学让孩子在家呆了快两年,后来又去上学了。

在家自己教吗,父母中一个人不工作吗

爱充充 发表于 2014-3-1 10:16:33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3-1 09: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家自己教吗,父母中一个人不工作吗

父母都在家工作,画插画,在家教孩子画画和数学,语文等基础的,在外面报班学习跆拳道,音乐等,怕把孩子在家憋坏了,后来为什么又上学就不知道了。

littleair 发表于 2014-3-1 10:27:25

不同孩子不同的方法,在家对父母的要求比较高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3-2 18:22:05

(转载)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谢苗枫
      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   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 
 在家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  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  “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  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  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  “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  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  肖杰今年9岁。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  “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  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  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  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  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  “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高薪,决定在家给孩子当老师。在她眼里,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如果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问题的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先是发现孩子在学校不适应,继而才接触体制外的教育,并最终选择脱离传统学校教育。
  试验的困惑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既可以学习新知,也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使得“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那现在有多少孩子或家庭在耕耘着这样一块试验田呢?  8月24日,一场“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主要是指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而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粗略统计,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其中浙江、广东、北京数量最多。  记者走访发现,国内“在家上学”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纯粹地在家接受教育,父母会在他们低年级阶段充当老师的角色,中高年级阶段则会以家教或自学为主;另一类是孩子进入私塾接受教育,这类私塾通常也是由前一类型发展而成,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甚至出现小规模的学校,他们都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背景。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2000人实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群体,许多普通家庭甚至不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首先是体制内外的衔接问题。  2009年,蔓福(化名)与丈夫在中山办了所大同国学馆。次年,儿子没有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而是在国学馆,爸妈亲自上阵给儿子讲课。一年后,蔓福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让他参加学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结果:英语33分,数学70分。  之后老师打来电话,爷爷奶奶不断敦促,儿子又回到学校读六年级,英语成绩马上就进步了许多。  分数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退学还是返校?3年来,蔓福在孩子是否在家上学的问题上不断徘徊,游离不定。  一套试题、一段年级测试或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已经“吃了第一口螃蟹”的父母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衔接。  肖杰父亲的计划是,“低年级自己教,高年级请专业老师来家教,高中课程完成后就以社会人员参加高考。”  但有些家长更倾向“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再考研究生”。  其次是成才的困惑,对“在家上学”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俪2001年决定让3个孩子在家上学,由她亲自辅导。尽管如今大儿子已经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但她也坦承,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幸好他们是三兄妹!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估计很难。”  据了解,对于没有去私塾的在家教育来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不少专家针对在家教育的分歧并不是针对知识的获取上,而是对学龄儿童能否顺利过渡到社会化的担忧。  肖杰父亲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担心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缺少基于亲密同学关系建立起的友谊。  这也让陈俪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价值的塑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等等。“教育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安的未来  “在家上学”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正因为有着种种的担心、困惑和问题,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只有“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自主交流会上,他们才会浮出水面。其中“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和相关的QQ群,是这些家长最集中的地方。  据介绍,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于2010年,当时几乎全国一半以上从体制内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家庭都汇聚于此。2011年,第一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如今3年过去,到大理寻找新式教育的家长和孩子来来去去,真正留下来或者到别的地方践行这样教学模式的,屈指可数。  记者申请加入了其中的“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该Q群成员人数在上个月还仅是维持在400多人的规模,这一周该群及其分群人数已超过3000人。  记者观察,群内绝大多数网民对“在家上学”持观望态度居多,其中能够理性思考并提出“在家上学”教学方案和计划的也都是极少数。群主在对其7岁孩子的在家教育过程中,也坦承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材,“但我不会那么死板,会灵活一点。”至于将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程难度加大之后怎样授课,他表示,暂时还没有想那么远。  记者通过观察众多家长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家上学”零门槛,因为孩子是有向上的天性,只要家长真心爱孩子,肯定会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至于走到哪一步,就“边走边看,及时调整”。但探讨“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好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程安排、学习伙伴等问题时,应者寥寥。  除此之外,“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长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指出,作为一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现象,“在家上学”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宜推广,但部分家长对此显得过度自信。“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了某个发展阶段就不可能重来,家长进行“教育实验”必须极为谨慎。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社会对“在家上学”有明显的需求。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一些家长反映出的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杨东平是国内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之一。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因目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家长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同时,由于“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他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不过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摘自《教师博览》2014第2期)

hwl2009 发表于 2014-4-6 16:48:40

女儿现在上幼儿园都抗拒了,挺想让她在家学习,可就是怕上小学还是照样抗拒去,

cyc1028 发表于 2014-4-6 20:26:57

对我们而言,只可远观…

happyxwz 发表于 2014-4-6 22:43:40

家长很重要,我是一个懒散自由的家长不能担起这么大的责任

hwl2009 发表于 2014-4-7 15:58:43

hwl2009 发表于 2014-4-6 16: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女儿现在上幼儿园都抗拒了,挺想让她在家学习,可就是怕上小学还是照样抗拒去,

后来问了女儿,老师连续三天打了她小手心,女儿比较娇气的那种。因为倒水时倒了太满,有点烫连到手就把水倒到桶里去,可由于老师说过不能把水倒到桶的,而当倒时恰好被小同学看到,同学们就说女儿把水倒桶里,女儿觉得委屈就哭起来,而老师可能当时没问或者缺乏耐心就造成厌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在家上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