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家庭的教育原则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家庭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当今的家庭教育功能在削弱,一方面是家长把家庭教育的任务放在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特长培养,另一方面是更多孩子厌学、逃学,甚至弃学、犯罪。# L1 c# p6 _4 K" w# }
美国的心理专家在研究本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发现,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来自富裕的有产阶级家庭。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为能太轻易地获得一切——以至使他们没有“界限”的概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他们脑中缺乏清醒的分寸。在我国更可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形式孩子被溺爱着,因享有太多的“特权”从而失去了“规则”的理性准则。 5 a/ IB4 \' D$ z% ^$ w
z3 |! Z7 H+ z
在这方面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观察和实践,他对此予以确认。 0 g: q. O. L: e
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
9 w* j' [$ G' d: b5 ?
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个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做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认为我应该先写完作业再出去玩。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2 H! c: d2 {: r9 t* s; S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生活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9 o" ~8 x' |: `" M9 i4 p
: S. I0 o0 Y5 `; q$ u
0 u( E, L:
“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0 `. Z. F- }0 u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也会将他扣留,学校、社会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0 U) d$ h7 |; Q, Z4 Z# b1 ^
3 Xt, U8 Q& z9 E5 m* l5 q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无可置疑的事情。
9 L0 q
“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8 V: s# A. yv6 r- a
" K2 Gk2 ^1 b0 v0 s1 |8 y( S2 v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孩子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做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对他给以警告,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g* N. C+ f1 c, y+ @' s
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后母亲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做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 H( EM- L; F
g% o7 d, B$ |Q
“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 y) q+ C/ H
! ?$ a# d/ Z; y2 j9 A+ W1 ?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1 k, d1 O* @( a4 k) ~
$ f( M( N0 H! A2 R9 `
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 j! s+ y+ {! g$ c( x4 G8 a
2 e( h( E$ ~6 k. x- t" U+ U' C: j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做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y/ ?' S( P3 n1 M$ F) \
学习德国人的严谨
学习了,嘟因为生病一周没去幼儿园,听说明天要去上学了,耍着赖地哭着说我还没好呢~得坚持送了,不是幼儿园好,而是因为这种偷懒意识不能纵容 外国人喜欢给孩子选择,选择题还是爸妈出,所以这是他们的精明所在。 学习了。看来规矩得先定,然后的执行 喜欢这样的记事本社会~感谢LZ分享这么好的短文。给了我一些提醒,看来我也该教授宝贝建立一个记事本{:soso_e181:} 德国人的严谨一向是出了名的,学习了。 总是纠结于原则和宽容之间,怕原则了失去爱,怕宽容变成纵容,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分寸很难拿捏 家庭教育问题确实值得学习!
学习了,奖励和惩罚都需要技巧 谨慎的德国人。 冬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回来好久了小区有些小朋友才去,原因是太冷了不愿意起来,没办法。老人家舍得人孙子孙女冷着。某些小孩去学校就哭,然后在家呆一二个月再去。周围遇到几个都这样。 我家孩子每天都是玩够了才肯做作业,很郁闷哦 学习德国的的教育原则。利用到生活当中。 德国出品的东西,质量不用担心,这就是基础
教育孩子太需要原则了
当时可能旁人眼中是不尽情理,但是长远来说,对孩子才是真正的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