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岚妈 发表于 2014-3-28 11:02:13

不要奢望把两门语言变成母语

刊登的一篇是于文轩先生撰文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文章,谈论的是关于中英文双语教育的思考。对于我们这些纠结在如何帮助孩子”扎牢中国根“还是”培养国际化”的家长们有一个借鉴。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拍砖。


于文轩:应如何进行中英文双语教育?
联合早报(2011-06-30)


  在新加坡,可能没有什么教育政策要比如何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以下简称双语教学 )让教育部更头疼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的语言教学政策是新加坡过去经济起飞的原因之一,也将是决定新加坡未来竞争力以及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难怪为什么双语教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现在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两个阵营,一是继续坚持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其他母语(华文)为辅。这个阵营里的讨论集中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中英文俱佳;另一个阵营同样希望学生中英文俱佳,但是他们希望为华语正名,不要让华语只是作为辅修而存在。

  从我的角度看,这两个阵营的辩论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他们共同希望实现的目标,即学生中英文俱佳,可能是有问题的。在这样的一个目标之下,不管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最后可能都是事倍功半。尽管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是我有非常痛苦的双语学习经历,即使如今也在被双语问题困扰,希望我的经历可以为双语教学的制度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双语很难都达到母语水平

  我26岁离开中国,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和同龄人一样,我是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文,一直学到大学毕业。尽管在历次英文考试,包括中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英文考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刚到美国的第一年,让我着实为自己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不足深感苦恼。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语言的习得不是在学校通过学语言的方式就可以学习和掌握的。

  中文和英文之间不单单是词汇、发音、语法的差别,隐藏其间的是哲学和思维方法上的巨大差异。要把英文学好,需要充分浸淫于英语的环境中,忘掉中文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同样要学好中文,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把两种语言都达到母语的程度,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笔者从事的学术专业领域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华裔学者,在笔者看来他是位语言天才,他是在非常不好的环境里开始学习英文的,但是他现在可以非常自如地在中英文之间转换,可以用英文跟美国学者讨论欧美历史与文学,也可以用中文,也就是他的母语,和中国学者进行哲学对话。他给我分享了自己教育儿子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他告诉我,他一开始也是希望儿子中英文都能达到母语的水平,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后来在香港和新加坡访学的经历,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认为把两种语言都学到母语的程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管学习什么语言,一定要有一个语言当成母语,先精通这门语言,用这门语言进行非常深入的情感和哲学表达和思考,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学习其他语言,使其他的语言成为熟练掌握的工作语言。如果一开始都希望把两种语言都学到母语的程度,结果可能是两种语言都学不好,都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他的这番对话对我的启发很大,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说,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把两种差异很大的语言(中英文)都掌握到母语的程度。看来,这是我们这些不得不经受双语学习之痛的人的共同体会。

英语作为主要工作语原则不变

  结合我的学习、生活和教学的经历,我认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应该跳出以往的思路,采纳更灵活的制度设计。首先,以英文为主要的工作和学习语言的大原则不能变,这是新加坡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对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把英文确立为主要的工作和学习语言,并不是要求每个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都可以达到以英文为母语的水平。

  第二,华语教学非常有必要加大投入,华语要能成为以英文为母语的新加坡人的熟练的工作语言。对以英文为母语的新加坡人有太高的华文要求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第三,是以英文为主修还是以华文为主修,应该成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在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是用华文还是英文进行教学和考试。在自然科学、商科、工程类科目,一律用英文进行教学和考试。我的个人体会是,每个学科对英文程度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母语为华文的人,只要英文可以达到工作语言的标准是完全可以在自然科学、商科和工程类有所作为的。这个思路是希望学生对一种语言精通到母语的水平,而将另一种语言作为自己熟练的工作语言。

  在我看来,从这个思路出发的双语教学制度的思考和设计,可以使新加坡走出双语教学的困境,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个思路对当前的教育体系、师资和教育资源的挑战也是空前的,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破不立。

xuzhuo_sh 发表于 2014-3-28 11:07:28

表示赞同!

turnup 发表于 2014-3-28 11:09:03

谢谢。。。。

anniii 发表于 2014-3-28 11:11:14

很好的文章

bberry 发表于 2014-3-28 11:12:02

谢谢分享,中文一定是根基。

Jenny-Chen 发表于 2014-3-28 11:12:29

i agree with you

逃离神庙 发表于 2014-3-28 11:12:44

woshiyun 发表于 2014-3-28 11:22:56

    在自然科学、商科、工程类科目,一律用英文进行教学和考试。我的个人体会是,每个学科对英文程度的要求是非常不一样的,母语为华文的人,只要英文可以达到工作语言的标准是完全可以在自然科学、商科和工程类有所作为的。
   这个目标应该是靠谱的

Elizabeth 发表于 2014-3-28 11:30:43

为什么不可能呢? 在IB(国际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中,同时选择英语为母语 和 中文为母语的双母语来学习的孩子,并2门课都拿到最高等级水平的,虽然少,但还是有可能的。

周鱼 发表于 2014-3-28 11:33:58

让想做的人去做,这才是真理,不要试图打消人们心中的痴念,很多事情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

evaspring 发表于 2014-3-28 11:42:30

能把外语变成母语的,那是极少数语言天才

huachun 发表于 2014-3-28 11:51:38

说得有道理,大部分人很难做到

seawind 发表于 2014-3-28 11:53:29

其实是实话

皮皮妈妈 发表于 2014-3-28 11:57:09

mark下,呵呵~~~~

最爱喵喵 发表于 2014-3-28 12:08:56

没去想那么多

fzw 发表于 2014-3-28 13:09:32

为什么不可能呢?从我女儿同班、同年级的美国同学、英国等外国小孩(幼儿园就在中国上的)来看,他们的中文水准都不比同班的中国同学差,换个角度看,年级中中国的学生,英语学得最好的人,英文水准与他们英美同学也差不多(只是极个别)。

fzw 发表于 2014-3-28 13:35:02

公立学校的教育最可怕的是既不懂西方,也不懂中国。

rongma 发表于 2014-3-28 13:43:11

事实上每个人对母语的掌握怕也不尽相同吧,再退一步,家里使用不同方言的孩子们对普通话的掌握又如何呢。。这些东西用不着执着界定,只是追求进步顺势而为就好吧。

灿祥07 发表于 2014-3-28 14:52:15

追求永无止境,有些人只学母语可能也学得不怎么样.可能有些外国人的汉语比有些中国的人母语也强.

洋洋妈 发表于 2014-3-28 14:58:04

本帖最后由 洋洋妈 于 2014-3-31 07:47 编辑

每个人的环境经历不同,对两种语言掌握到何种程度算好的衡量标准也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赞成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的,对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而言,母语只有一个,第二语言能成为熟练工作语言,基本沟通无障碍就很不错了。就像我家孩子,即使有很好的家庭中文小环境,但能学习使用中文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学写新的中文字不难,但没有每天写作业、考试等等使用的环境,就是很容易遗忘。年级越高,各种科目学习越多,能用在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会越少,和中国孩子的中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对像我家这样的普通孩子而言,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在29楼的观点补充:
人们得出的观点和论断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会受到影响和局限。我之所以一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就表示赞同,可能也正好戳中了我近期感觉到杨杨中文学习有很多不足的那个点。杨杨上6年级以来,学校本身的课业比以前明显更紧张,每日的中文学习时间更有限,中国历史方面,人物、事件学得多了,张冠李戴,混淆穿越的情况时有发生。中文字学新的忘旧的,一方面我家孩子不是牛娃,另一方面,我心底还是有“会用电脑打汉字就行”的想法,而导致要求得不够严格,没有要求反复大量的写。杨杨也没有上中文学校。所以虽然有很好的家庭小环境,但中文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没有国内孩子花在英文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国内父母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尽最大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孩子又勤奋聪明努力,特别是在好的国际学校(更超过国外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标准),我相信肯定能达到很高的程度。
“双母语”这个提法本身就有很多主观衡量标准,母语什么程度算好,大家看法还不一呢。远的不说辜鸿铭、林语堂这样的大家,就说大山、金小鱼这样我们熟知的双语人士,他们的中文能力,即使不能成语、历史典故什么的信手拈来,也算是很好了。很多移民,即使居住地语言不是母语水平,也足够工作、生活、交流了。
所以对我们家长而言,讨论能不能“双母语”的确没什么意义,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顺势而为,踏踏实实努力前行才是重要的。

RubyAtCuisine 发表于 2014-3-28 15:00:58

事在人为。 我不赞成“不要奢望”这四个字,好像努力的人都在痴人说梦一样。

myw2008 发表于 2014-3-28 15:22:56

本帖最后由 myw2008 于 2014-3-28 15:33 编辑

只要1、教育方法得当(也就是学语言);2、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用语言),完全可以把中英文都学得像母语的程度。并不需要孩子本身是牛蛙。

如果孩子没做到,原因只可能是二者缺一或者全部缺失。

作者举的那位华裔学者的例子明显缺乏说服力,最多只能说明他在给孩子提供1和2的方面做得不好。自身作为中式英语的受害者,并不意味他一定知道解决的方案。不去分析、研究那些双语成功的案例,方向就已经错了。

shelley456 发表于 2014-3-28 15:51:09

不求英语达到母语程度,只是希望能达到沟通无障碍

ldakoo 发表于 2014-3-28 16:35:34

对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而言,母语只有一个,第二语言能成为熟练工作语言,基本沟通无障碍就很不错了。

drben 发表于 2014-3-28 21:52:20

确实,大部分人很难做到

woai5506437 发表于 2014-3-29 00:22:50

如果精力分太开的话,会不会都达不到精通,孩子除了语言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就怕汉语学不到位,出国还好,如果只是一般工作,没太大必要去把英语发展成母语啊。

Liliana 发表于 2014-3-29 02:42:56

我想问下   有没有小朋友晚上讲梦话讲英语的?

洋洋妈 发表于 2014-3-29 06:17:29

本帖最后由 洋洋妈 于 2014-3-29 06:18 编辑

其实说白了,语言是拿来用的,use it or forget it. 对英语学习投入最大的家长,应该是有让孩子出国读书学习、工作的想法的,这一类对孩子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长在孩子英语学习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都很多,孩子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既要保证母语中文的学习,又要通过大量、各方面知识的书籍和视频输入来不断提高英文水平,越往上走,越需要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这些孩子也有的在念国际学校或初中、高中就留学国外了。
再对孩子英语水平要求高的,是孩子有语言学习的天赋,有以英语为专业想法的。
如果孩子将来工作生活环境对英语要求没那么高,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也会有点像耗资耗时学习“屠龙之术”。
所以对孩子第二语言学习付出多少、期望达到什么目标,是家长根据自家情况需求环境做出的个人选择。

洋洋妈 发表于 2014-3-31 05:50:29

fzw 发表于 2014-3-28 13: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不可能呢?从我女儿同班、同年级的美国同学、英国等外国小孩(幼儿园就在中国上的)来看,他们的中文 ...

人们得出的观点和论断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会受到影响和局限。我之所以一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就表示赞同,可能也正好戳中了我近期感觉到杨杨中文学习有很多不足的那个点。杨杨上6年级以来,学校本身的课业比以前明显更紧张,每日的中文学习时间更有限,中国历史方面,人物、事件学得多了,张冠李戴,混淆穿越的情况时有发生。中文字学新的忘旧的,一方面我家孩子不是牛娃,另一方面,我心底还是有“会用电脑打汉字就行”的想法,而导致要求得不够严格,没有要求反复大量的写。杨杨也没有上中文学校。所以虽然有很好的家庭小环境,但中文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没有国内孩子花在英文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国内父母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尽最大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孩子又勤奋聪明努力,特别是在好的国际学校(更超过国外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标准),我相信肯定能达到很高的程度。 “双母语”这个提法本身就有很多主观衡量标准,母语什么程度算好,大家看法还不一呢。远的不说辜鸿铭、林语堂这样的大家,就说大山、金小鱼这样我们熟知的双语人士,他们的中文能力,即使不能成语、历史典故什么的信手拈来,也算是很好了。很多移民,即使居住地语言不是母语水平,也足够工作、生活、交流了。 所以对我们家长而言,讨论能不能“双母语”的确没什么意义,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顺势而为,踏踏实实努力前行才是重要的。

天牛 发表于 2014-3-31 08:28:32

看一下中国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本,和老师推荐孩子阅读的材料;再看看美国小孩子五六年级时候的阅读材料,就会发现要在两个方面同时有深厚的造诣是很困难的。

其实一门掌握的很好,另外一门可以无障碍沟通就可以了。问题是要达到无障碍沟通的地步也是需要艰苦的努力的,像我们这样在总过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也就可以勉强做到工作相关的英语无障碍,离生活、文化无障碍就差很远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不要奢望把两门语言变成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