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如何让孩子用英文
刘庆刚暑假即将来临,同学和家长都开始计划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段宝贵的假期。也一定有不少家长希望能在这一段时间为孩子加强英文的能力。尚未让孩子开始学习英文的父母,则想在这段期间内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人也曾经面临小孩学习英文的一些问题。目前问题似乎已经不复存在,故想把小孩习得英文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有两个小孩,儿子读国小三年级,女儿读幼儿园大班。儿子的英文程度已经可以读一般的简易本小说(600-1000个生字的程度,如Dracula「吸血鬼(改写版)」,Phantom of the Opera「歌声魅影(改写版)」等)之 80%的故事内容,也会用英文写简单的故事情节。女儿开始认得不少字。但他们的口语能力则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小孩差不多,发音尤其听不出来有任何中国人的口音。每个人听他
们说英文都啧啧称奇,相继询问他们练习英文的方法。我们也因此把小孩练习英文的过程整理出几个重点供大家参考。
一 缘起 我们在 1993 年自美归国时,儿子 3 岁 8 个月,女儿 9 个月。在美期间,为了使孩子不忘本,决定跟小孩在一起时,全部使用中文。老大各方面的发展比其他孩子慢,到了 3 岁 8个月,连中文都说得不怎么清楚,更不用说几乎未曾正式使用的英文了。后来临时决定回国,带回来的是另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担心他们在台湾无法把英文学好。为了不让小孩在上学期间又得上英文补习班,我们决定把孩子当成实验的对象,企图找出一个省钱、省力、又有效率的英文学习法。于是我们试着采用下列的原则和方法,看是否可让孩子在台湾的正规教育环境中,不用上补习班或课外辅导,也能把英文学到较理想的程度。
二 原则 (1) 让孩子「用」英文,而不是「学」英文 我们遵循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让小孩「用」英文而不是「学」英文。我们把沟通式教学的理论(Communicativelanguage teaching)在生活中具体实现。很多人也一定尝试过用类似的方法,譬如在日常生活的餐桌上或其他活动时使用英文。然而常常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全家人都会觉得情况太憋扭了。在中文的环境中使用英文来表达日常生活的情况,一定是不自然的。大家意识形态上都离不开「学」或「练习」英文的阴影。小朋友的母语(「中文」或「闽南语」等)愈好,这种方法愈行不通,最后多数案例都以「放弃」收场。就算勉强持续的案例,孩子的英文也都停留在某个程度,无法向上提升。我们深知这种方法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因素是「小朋友」本身「使用」英文的意愿不高,而意愿不高则是因为「使用」英文的环境和内容大都是大人选的,小孩「使用」英语时,其实只是把母语「翻译」成英语。这对小孩当然是一种「脑力」的负担,相对的降低其使用的动机和意愿。 (2) 利用孩子觉得好玩的题材,而不是大人觉得「有用」但不一定好玩的题材 我们因此非常大胆的假设,小孩如果能够建立自发性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来使用英文,上述的问题可能不会发生。然而,对小孩而言,最能使他们产生自发性内在动机的事物一定跟「玩」有关。换言之,只要小朋友觉得某事或某物不好玩,自然不会产生接触该事或该物的动机。反之,若小朋友发觉某事物好玩,则想挡也挡不住。大人此时扮演的角色,就是先过滤市面上千百种的多媒体材料和玩具,把较合适的收集起来,让小朋友选择其最爱。大人选择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多选择「语言」与「动作」均衡的材料,而不要偏向其中某一种。小朋友在这多样的环境中,自然会理出一条他们自己觉得最有趣味的路。比如说,我的小孩喜欢恐龙,我就买很多与恐龙有关的录像带和光盘,让他自己去「探索」。因为对恐龙的强烈兴趣,使得他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厌其烦地「摸索」英文的内容。试想,假如他对恐龙没有强烈的兴趣,他早就放弃了。一旦孩子不感兴趣,大人再逼迫,似乎产生的作用也不大。 简而言之,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孩子们在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世界里「使用」这个领域中的英文。我们只扮演「欣赏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且不时对他们善于使用英语而加以赞扬,他们自然会乐此不疲。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尽量避免自己教孩子说英文,让他们从影片或光盘片中学习,因为我们说的英文仍有腔调,而他们自己习得的却是地道的英文了。现在笔者的小孩已经会纠正母亲的英文发音。也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都使用中文,且在正规教育和中文环境中成长学习,孩子的中文仍旧是绝对的优势语言,但他们的英文,在「玩」的世界中,则颇有与中文平行发展的趋势。
三 不同阶段的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1) 一岁半到三岁期间: 母亲选择以 (1) 音乐为主的录像带,如 Gymboree(健宝园的律动影带)和Barney andFriends(小博士邦妮)。(2) 迪斯尼的卡通电影录像带,如Jungle Book(森林王子),Peter Pan(小飞侠)等。(3) 以色彩丰富的图片为主的书籍。 材料选择与使用方法: 家里所有非英文的玩具、录像带或儿童书籍都暂时收起来,不让小孩接触,让英文成为小孩唯一的「玩」的取材来源。(1) 每天让小孩看 1-2 小时,每次不超过一个影片的长度(约一小时)。(2) 其他时间让孩子翻阅英文图书。(3)在孩子玩的时候放录音带,让他重复听他在影片中听过的语言和音乐(Disney及其他非常容易取得这类材料的影片)。(4) 准备与影片有关的玩具、人物或角色,让孩子可以在不看影片时,重复模拟影片中的各种情景。(5) 我们除了配合小孩的世界之外,不太介入小孩的发展和学习。我们只是不断地提供小孩想要的材料;我们亦于此时训练小孩的「求」与我们的「供」之间产生平衡的「家庭」、「社会」的各种「规范」。例如让小孩了解「贵」不一定好,没用的东西不要一直买;别人有,自己不一定要有等各项认知。 (2) 三岁到七岁: 孩子已有明显的偏好,我们依其偏好,斟酌之后选择他们喜欢的影片或光盘。如The LandBefore Time 系列的影片,Winnie thePooh(小熊维尼),Batman(蝙蝠侠),Wee SingSeries 之歌唱影带及其相关书籍。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我们特别防范中文玩具或影片的入侵,因为我们知道中文一旦入侵,小孩立刻会用中文取代英语,则前功尽弃矣!小孩对语言的使用与大人相同,哪个语言容易,就使用哪个语言。会去使用不熟练的语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非用」不可。一旦这个条件不存在,小孩就会认为「英文」已非必要,不学亦可,则动机已不复存在。我们随时提醒自己:孩子使用英文,并非要学这个语言,而只是想透过这个语言达到「玩」的目的。
材料选择与使用方法: (1) 仍规定每天影片+光盘的时间,最多不得超过 2 小时。(2) 让孩子在「限度」下选择其最爱的英文影片、光盘和其相关的书籍、玩具等。(3) 让老二也加入行列。但因老二还太年幼,无法一起玩,老大只好自己玩。孩子自会用自言自语(Monologue)的方式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4) 我们也开始在孩子家里的「英文世界」之外的其他地方介绍其本土文化的玩具和其他非英文的事物,但一回家,则一切又回到「英文的世界」。 (3) 七岁到现在: 由于受同侪团体的影响,开始有暴力行为出现,因此在影片的选择上,则由父母把关,只选择增加其知识性的录像带或光盘。其他满足同侪压力或好奇之电动玩具或影片,则只能到同学家、亲戚家(如外公)才能玩。由于造访同学和亲戚并非常有的事,故 (1) 不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2) 让他们更珍惜在别人家的一小段时间,因而学得很多、很快,却又可免于沈溺其中,可谓一举数得。而于此时,孩子早已习惯使用英文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很习惯碰到英文的东西就用英文解决;碰到中文的东西,就用中文解决。我们已在这个时候开始让孩子练习打字,逐渐把「英文」从「玩的世界」转入真实的世界。也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会读像Dracula(吸血鬼),Phantomof the Opera(歌声魅影),Matilda(小魔女)之类充满传奇性的故事书。这种发展在我看来非常正常,也绝不会影响其正常的课业,而英文则每天不断地进步,完全不需大人操心了。 材料选择与使用方法: (1) 更广面购买全套的英文书籍及百科光盘,让孩子有空时,不但可查询上课用的资料,更可一探各种新知。(2) 大人由引导变成与孩子讨论或鼓励孩子用英文发表意见,并不断肯定其英文能力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并且随时提醒他「英文」不那么容易,使用英文的习惯不可一日松懈。(3) 多让孩子把各种玩具混合而建立他们心中的「创意世界」,例如孩子会把 Superman(超人),Batman& Robin(蝙蝠侠与罗宾)和 PowerRangers(金刚战士)放在一起变成Superfriends(超人朋友)来打击各种魔鬼或坏蛋,如Mr. Freeze(急冻人),Godzilla(酷斯拉)等,此时其语言已经可灵活运用,自然而流利,与操英语母语的孩子不相上下。大人可安心矣! 总而言之,我们使用的材料有下列六大类:1. 书籍 2. 录音带 3. 录像带 4. 光盘 5. 玩具 6. 电视节目(或偶尔电影)。我们把各类材料混合摆在房子各角落,孩子可以在任何时刻,随机、随兴、随意取用他们要读的书,要听的录音带或要玩的玩具,只有录像带和光盘的使用时间受大人控制(每天他们看电视或录像带或光盘的时间总合不得超过两小时,且一定要与银幕保持规定的距离,以维护正常的视力)。他们必须在使用这些器材前先做选择。也因为如此,他们为了延续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内容或游戏,他们会在看完电视,录像带或光盘后,用其他材料来延续其故事或游戏的内容;这个时候是他们「使用」英文最密集的时候。他们会把房子布置成电影中的场景,把玩具拿来充当影片中的角色,再把听过的话,再「用」一次,二次,甚至多次。这些语言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脱口就用出来,而且恰到好处。这就是他们「使用」英语的方法。
四孩子的学习过程 老大从婴儿到三岁多,大部分处于「听」的阶段。我们从未要求他说英文,此时的他只会说出几个他自己感兴趣的单字,如「dinosaur(恐龙)」,「car(车)」,「dog(狗)」等。满四岁时,在偶然的机会中,自己开始学习写 26个英文字母。我们因此提供他各种相关的书籍,但从未干涉他的「学习」行为,只是一味地赞美他和鼓励他。五岁时,他开始极热衷画画,为了表达他自己画的东西,他要求我们帮他写出他喜欢的几个单字,如「Batman(蝙蝠侠)」,「Tyrannosaurusrex(暴龙)」,「Peter Pan(小飞侠)」等,贴在墙上,让他在画画时可以「抄」上这些字。从此以后,他就不断地模仿他看到的英文字。六、七岁时,已经可以自己借着看光碟练习英文的「听、说、读、写」各种技巧,不到八岁就可以自己读英文书了。老二虽然「听」「看」影片的时数没有哥哥多,也不会自己拿笔学写英文字母,但是受到哥哥的兴趣和行为的影响,不自觉地感受到要跟哥哥玩在一起,似乎非懂英文不可。因此三岁时就已经会用手在墙壁上画出字母的形状。从此就不断地跟在哥哥后面学哥哥已经会的东西。哥哥做什么,她就做什么。老二现在六岁,已经能和哥哥用英文交谈电影或光盘的内容,也能认出部分的英文单字。目前两个孩子着迷于英文的文字接龙游戏,哥哥拼字的能力令父母既惊讶又欣慰。
五 结语 身为家长的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小孩能在小时候就奠定深厚的外语基础,我们仅把自己小孩习得英语的经验提供大家参考;或许大家在试用其他方法之余,亦可试用我们使用的方式,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是轉貼自台北大學劉慶剛教授的文章,部分觀點應該跟板上的主流不同,不過有鑑於對孩子學習英語感到迷惘的爸爸媽媽,總是希望可以多看到不同理念與經驗談,所以還是把文章轉了過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很有帮助。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值得借鉴··· 很好,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了! 感谢楼主分享。 好贴,顶起来! 看得头晕,哈哈 看效果好像很好,不过电脑看太长时间了吧~~担心孩子眼睛受不了~~~ 哈复杂…… 新手摸石头过河 学习了,谢谢 thanks for sharing 感谢分享! 很有道理。和台湾汪的方法差不多。 在国内,是没办法做到用英文的,即使勉强做到,也太刻意和辛苦,太刻意和辛苦了,这件事坚持起来就比较难了,因为不是顺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