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创造一个孩子可以「用」英文的乐园
刘庆刚 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他的英语说得不好?大多数的被问者都不会漏掉一个答案:「没有适当的环境让我练习。」一个适当的环境,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家里有正在国小读书的小朋友,也都希望这些小朋友能在国小阶段就能奠定良好的英文基础。去年我写了一篇短文,与许多家长分享「如何让孩子『用』英文」的观念(可于http://www.ebama.net/thread-203170-1-1.html找到)。几个月来,有不少人向我询问更细节的问题,例如我的孩子多大的时候开始接触英文环境的?是一个月、三个月、半年、还是九个月?刚开始时用的是甚么材料?歌曲、录像带、还是电影游戏光盘?还有因为我提到父母不需要「教」自己的孩子,就因此有人质疑:「大人完全不教而只让孩子自己学,真的行得通吗?」上面列出的问题在我的短文中的确未提出明确的答案。在此,我也不一定能提供更明确的答案,因为在我的观念中,以上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的孩子走过的路,别的孩子不一定要走的一成不变。有两个孩子以上的父母亲一定都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因而接受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态度也都不一样。英文的获得,自然也是如此。我在这里想谈的,不是上面问题提到的细节,而是如何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孩子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然获得「英文」这个语言。以下就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心得,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原则:让孩子「用」英文 我的「原则」就是让孩子「用」英文,而不是「学」英文。可是,各位一定怀疑,不「学」怎么能「用」呢?其实,我观察到孩子在任何环境中,都无时不刻不在学习,只是孩子想学的事物,大人不一定觉得有用;而大人想要孩子学的,孩子也不一定觉得没有用。就举英文为例吧,大人通常觉得「日常问候语」,「颜色」,「形状」,「数 1、2、3」,「会问和说一些周遭的事物」很重要,一般教科书也都把这些主题放到教材里。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环境来让孩子用这些「学」到的语言,这些语言就是没有用的。既然没用,孩子自然不会自动想「学」这些东西。最后变成孩子「学」这些东西,只是满足大人的要求,而不是想自己「用」这些用语的。「学」自然就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了。 我一开始就认定「玩」是孩子的天职。为了达到「好玩」这个「目的」,孩子似乎会不厌其烦地学着用各种「手段」来完成这个「目的」。也因为如此,孩子的很多生活上的能力和技艺都是靠「玩」来增长、累积的,「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困难也常会因为想达到更「好玩」的目标而被淡化,甚至忽略。相反地,如果「学习」本身并不能带来孩子想要的目标,「学习」则变成枯燥、无聊的漫长过程。同时,孩子如果觉得一个主题「好玩」,不需鼓励,他们都会有一段时间一直持续热衷于相同的主题,孩子也因此会在这段时间内不断地增长其语言能力。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和内人想鼓励儿子读一些简易的文学作品,包括大人都认为很有趣的《格林童话》,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很有价值。可是儿子似乎无动于衷。刚好这时(1999年 11 月)有亲戚自美归国,带来八只神奇宝贝和神奇宝贝的英文手册,儿子竟然在几天内就把那本书啃得滚瓜烂熟,开始跟妹妹用皮卡丘等神奇宝贝用英文玩起故事来。这个实例再度证明我们的做法对孩子的语言学习的确有实质的帮助。我们看着孩子们在这个原则下,英文不断地进步,句型和字汇不断地快速成长,使我们对这个原则更有信心。 语言是生存的「能力」之一。孩子生下来不久就会开始「玩」单音,进而单字、词和简单的句子,再透过与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等人不断地玩耍、沟通和互动进而逐渐精通母语。这样历经十个年头,才能把母语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地步。我深知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如果要让孩子也能像以英文为母语的小孩一样获得英文于「无形」之中,一定得提供一个「相当于」母语环境的「英文」环境,让我的孩子可以「游」于其中而不觉得「英文」之存在。几经思考后,我和内人决定试着用孩子的天职――玩――来建立一个孩子的英文「乐园」。我们希望孩子能在这个乐园中「自然获得」英文,而不是透过「有形」和「刻意」的「教学」来让孩子「学习」这个语言。二、方法:创造一个孩子可以「用」英文的乐园 1. 把乐园建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上: 我发现我的孩子在三岁左右即开始对恐龙极感兴趣,我和内人便开始购置与恐龙相关的玩具、海报、书籍、录像带和光盘,全都是以英文为背景的。渐渐开始引入Barney and Friends(小博士邦尼;邦尼是一只紫色的玩具恐龙)的歌唱影集,株罗纪公园等与恐龙有关的媒体。这些媒体后来都变成孩子的最爱。一开始先是老大自己一个人玩,后来妹妹也加入这个世界。两年后两人一起用英文玩所有看过的影片的剧情。由于内人和我大部分时间都坐在计算机前面做事,他们已经习惯自己去开拓自己玩的世界。他们玩的世界因为我们提供的数据愈来愈多样,而变得愈来愈复杂,语言能力也因而愈来愈可观。如果故事情节或语言不熟的部分,他们会要求再看一遍相关的录像带(因为他们每天只能看一小时的录像带,而且内容得经大人允许),也常常在看完之后,连续演好几天,一直演到想换新的主题为止。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英文从恐龙的名字开始,一直到Barney和小朋友间复杂的对话内容,还有影片中的歌曲,全部用得得心应手,不需经由大人的教导,全凭不断地「接触」而「自然获得」。
2. 只有英文,没有中文: 在这辛苦建立的「乐园」中,我只让「英文」材料进驻,尽量不参杂任何中文材料。我发现孩子只要有中文可读,就一定会选中文而放弃英文,则前功尽弃矣!我有几位朋友试着想用我上述的方法但成效不佳,就是因为不够坚持不让母语(中文或闽南语)来干扰这个「英文」乐园。 总而言之,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孩子们在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世界里「使用」这个领域中的英文。父母亲只扮演「协助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且不时对他们善于使用英语而加以赞扬,他们自然会乐此不疲。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尽量避免自己教孩子说英文,让他们从影片或光盘片中学习,因为我们说的英文仍有腔调,而他们自己获得的却是地道的英文。现在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和正规教育中自然获得地道的中文,在「玩」的世界中获得英文,这两种语言中,中文虽仍具优势,但孩子对英语的驾驭能力,尤其是其地道的美国英语发音,则颇具与中文平行发展的趋势。 由于多数观念难以一一叙述,最后我要列出一个简表,概略地比照说明让我的孩子平行发展两种语言的环境,希望能给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宝贵的意见。
中文环境英文环境
内在动机生存+成长玩+成长
外在动机获得生活的需求品获得赞美和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满足感。
媒介父、母、朋友和其他周遭人、事物 电影、音乐、游戏和知识性的录像带、录音带、光盘、书籍、玩具(及其说明书)等
时段不是玩的时段玩的时段
刺激来源任何生活周遭事物选定一些材料以丰富其已有的故事基础;内容可由父母选择,获由孩子自己选定,但不论如何,材料都尽量配合孩子之所好
父母角色如一般家庭,完全以中文为沟通工具 不主动介入,只做被动回应
父母的态度 中文为母语,亦是未来世界的重要语言 英文为世界语言,且亲身励行之(如常用英文数据说明一些事物)让孩子感觉到英文真的有用演练场所任何场地以家里为主,以「有玩具为道具」的地方,有时孩子在卖英文书籍的地方,自然就会用英文讨论书的内容。一走出书店,就回到中文世界
评量较严格,常纠正孩子的错误(如卷舌音) 较松(不随便纠正其英文,除非严重如重音放错位置者)
对环境的依赖零,一切靠自修而得 同左(不让孩子认为英文的获得语中文的获得有所不同)
限制只要英文有的信息,则不买中文版。中文的资料大都与学校学习的科目有关 只要是英文数据则无中文译本;影片无中文字幕;看国内之英文电视节目则把中文字幕遮住
引导如一般家庭把材料逐渐从孩子的世界扩充到大人的世界,让孩子从童化世界走向大人的综合世界;从DisneyWorld 到ER(急诊室的春天),从Barney and Friends 到 The Phantomof the Opera (歌声魅影)。从跳过不会的字到使用字典查不会的字。孩子的英文自然地跟中文一起成长
进来学习下 需要好好拜读一下, 感谢分享。。 总结的很好 受教.............. 需要好好拜读一下, 很认同玩的概念 thanks for shari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