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的下半句,多少你知道???
本帖最后由 annasu0701 于 2014-5-6 18:43 编辑太坑爹了,那些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是有后半句的!
1、
父母在,不远游。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6、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7、《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
8、「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再下一句是: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9、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10、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墨迹你妹啊!
1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2、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1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1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5、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
16、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
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
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1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无奸不成商。” ----古代词
古代成语“无尖不成商”也变了味儿,叫“无奸不成商”。无尖的“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不够资格当商人。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商”就成名副其实的“无奸不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在今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经成为形容老师一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感人奉献的经典名句。可其实这句诗的原出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却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丝方尽的“丝”与相思的“思”同音,比喻为爱相思流泪,至死不干。
无毒不丈夫。 ------古代成词
这句在电视剧中被一号反派角色滥的俗语,其实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讹传。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可能“无毒不丈夫”呢?这里的毒,可能是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才对。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现在这句原话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的名言已被歪曲成赞赏见风使舵,甚至是对为虎作伥的认同,这与原意大相径庭。识时务,时务指形势或潮流,表示能认清形势和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是对隆中卧龙先生的赞誉,说他未出隆中,却已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而且有极深刻的见解
以上是没事搜罗的一小部分,如果大家有熟知的名言,也是类似的可以不断添加,大家互相交流学习。:handshake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annasu0701的微博 有的不是原句,是他人改写的。 有些不知道。 学习了,原来是这样的意思呀,好多都不知道。 喜欢第三个 第三和第十条顶起{:1_1:} 中学的《口技》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个教材他改什么改呀!就不该加教材里!加了也别让我们整段背诵啊!当年浪费了多少脑细胞啊! 嘿嘿,很有意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