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钱文忠: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有感!
本帖最后由 cxkky 于 2014-7-25 11:58 编辑对于钱文忠钱教授,说实话,我不了解,或许是因为我不看电视好多年吧!
刚百度了下,大概的映像就是:一个有房有车有司机、钢笔只用限量版、包包只用LV、私人藏书6万册的在国内少有的文化潮人!
本人斗大的字也认得几箩筐,但书真的读得不多(小时候没书读也不感读啊,老师会没收的!),可偏偏就是半桶水晃得最厉害,忍不住啊!
前段时间坛子里有人发了钱教授的一篇演讲稿,看了以后,总有一种想“吐一吐“的感觉,怕憋出毛病来,所以就吐槽一下,没有别的意思,纯属吐槽哈!!
(绿色部分即为本人吐槽之精华)
钱文忠: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P民:您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不代表别人不相信,也不代表没有人能在快乐中接受教育这个事实,这只能说明您的学习过程是不快乐的,请不要拿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信仰。严格来说,教育能不能快乐地进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科学的问题,不是随便一个人跟据自己的经验就能总结得出的结论,要有科学的论证的,这点上钱教授应该比我这个P民更懂!
各位尊敬的校长、老师,非常高兴来到本次论坛。本来,我的演讲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想临时改改。我打算以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
P民:这里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没看明白。“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这逻辑有问题吗?到底错在哪里?您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奇怪的心态?是不是我们遇到问题了不去找办法,听之任之,才是一种不奇怪的心态呢?不解……
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谎言,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早期发现还可以治疗,如果发现了却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
P民:这个例子举得我无语了,我们对待癌症不一直在找办法吗?并且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解决办法的!难道钱教授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要不通通毙了?仔细看了又看,这个例子好像搞反了,这正好说明了:我们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啊!钱教授,您确认您上面的论点没有说错?哦,明白了,钱教授是说: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没治了,所有对它还抱有一丝希望的P民,那种“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的想法在钱教授的眼里都成了奇怪的天方夜谈,成了自我安慰!钱教授,我庆幸您不是一个大夫,特别不是一个专治癌症的大夫,要不,病人最后不是死于癌症,而是被您给吓死的!
我想,中国教育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育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也在做很多努力。
但是请大家扪心自问,你们相信中国的教育还有救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不相信。为什么?我们的脑海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
比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请别忘记了,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亚种了。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P民:您把人当电脑了吧,我只知道好多为XP开发的软件是不可以装在WIN7下的!但没听说过:独生子女就脱离了我们正常的人类了,无法适用教育正常人的教育方法了!还发明了一个“亚种”,弄不好,我们都要变异了?P民认为:独生子女只是多了一些特有的问题而已,怎么说也还是一个正常的人吧,怎么就不能用现有的教育方法了呢,是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一定要求兄弟姐妹几个人同时协作才能完成吗!钱教授,要说就要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这种只有论点却缺乏足够论据的话还是先多在自己脑子里转几圈吧!
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至少我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座的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P民:我相信您的童年充满了痛苦,我的童年也不见得是那么快乐,但是:凭什么教育一定是痛苦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痛苦的?难道仅仅因为我们曾经的教育是痛苦的就认为我们的下一辈也必须享受同等的待遇?这貌似是一个心理问题哦——就像旧社会的婆婆总喜欢欺负媳妇一样!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P民:这一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实际上,痛苦也有主动受苦与被动受苦之分的吧!
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刚才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看孩子的日记。我不敢苟同。为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
P民:以前我们只注重惩戒,现在却更注重鼓励,这确实需要我们反省,不能总是由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啊!对于看小孩日记这一说,我就有点不同看法了,提倡父母不看小孩日记,那是重视人格教育——把小孩当大人来对待,在家长与小孩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搞成一种上级抓下级、警察抓小偷式的敌我对立关系!
至于您说“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以此来证明父母是可以看小孩的日记的,我只能遗憾的说:您真被看傻了吧!
听说前段时间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要重新赋予吗?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小时候,我的老师惩戒过我,但我们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那惩戒呢?P民:这个还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像,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还真被剥夺了,当然不是教育部剥夺的,而是被我们的家长和学生给剥夺的。因为现在的学生敢拿刀子捅老师啊!我崽一年级的时候,我送他去练书法,有一天他回来告诉我说:有一个家长好猛啊,把他们老师暴打了一顿,我汗啊!
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我看是“接了个鬼”。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常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经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P民:对于惩戒,我本人是赞成的,但如果把惩戒等同于“揍”,这是太偏激的,我觉得,惩戒应该是要有方法的,而所有方法里面,“揍”是最简单粗暴最有短期效果的一种方法。惩戒,一定要有因果关系,不能变成一种大人对小孩的压迫或报复行为!举个例子:光盘盘片上的磁头必须严格定位才能读出正确的数据,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是精准的定位,而是良好的反馈系统,只要磁头有一点偏差,反馈系统就会给出一个相反的动作来纠正这种偏差。如果把反馈系统做成一出偏差就把你停机,这样,永远也纠正不了错误。我想,人也是一样的。你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就会扣分,分扣完了就要重新学习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有因果关系的惩戒方法,如果你只罚款或者动不动就拘留,虽然也有效果甚至会更好,但这就是无理的粗暴的惩戒。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不是不懂交规,而是不愿遵守,那就另当别论。但对于小孩来说,很少会有天生就喜欢惹事犯错的——多数只是因为不懂,这种没有因果关系的粗暴的惩戒只会扭曲他的人格,当然也会让他由于惧怕惩戒而表面上得到改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扯到另一个问题上来——契约文化的缺失,中国是一个契约文化严重缺失的国家。你看,我们工作不认真可以不断换新的工作,我们的领导犯了错可以换个地方继续犯错,甚至很多人都不认为:人应该讲信用——因为信用没有价值!我觉得,只要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让小孩从小注重契约文化的培养,很多问题都不需要以肉体式的体罚来作惩戒。比如,我和小孩约定了每天只能玩30分钟电脑,如果超过了,那就连休三天不能碰电脑,你让他明白,我们这么说了就要做到,他也许会高高兴兴地接受这种“惩戒”,甚至可以把这种“惩戒”转换成另一种正面教育——你可以夸奖他终于遵守了自己的规则,你是一个了不起的说到做到有担当的小孩,这就把惩戒转换成了鼓励!但如果你说你超时了就打几下手心,谁能真正心服口服呢——我违规了和打手心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觉得:惩戒不等于体罚!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如果说过去的教育都不对,那俞敏洪校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徐小平、王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不是过去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吗?我们是随地吐痰了还是耍流氓了,我们什么都没干,挺好。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美国也不公平,中国也不公平。
现在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一条公平线就是高考了。如果说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那么,中国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进北大、清华?一个孩子连公平竞争都竞争不过人家,还说素质很高,谁会相信?所以,不要迎合社会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的话。
我现在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王强是内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们都是这么考到北大的。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挥棒啊!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P民:个人觉得,高考的问题不是高考本身,而是广大学员和家长们对待高考的态度问题。就目前的国情来讲,也许真没有比高考更公平的考核方法了,因为它足够简单与机械,能够被人利用的漏洞最少,而国外那一套一旦引入中国,那就真的不敢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呼喊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因为高考太机械,使得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没有了个性,忘记了自我,甚至连学习本身是怎么一回事都忘了,唯一的目标就是——高分、高分、再高分!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实际都是些不“健全”的人,是一种对人性的摧残,会把人脆弱到认为分数是超越生命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我不认为它是不需要改变的——但现实是——找不到比高考更不坏的制度。那么,只要高考还是那么考,就别指望学校能真正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而唯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我们家长——作为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高考——那是学校的事情,并且,学校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家长应该注重的是学校不注重的、与高考没多少关系的、却又对孩子一生都非常重要的那一部分!所以,既然我们对高考别无选择,也就不要指望教育有什么多大改观,我越来越觉得:教育的重心实际上在家庭这一头!与其整天批评教育制度有多少不足,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做得有多么不好!这样来得更实在些!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我们必须自己心里清楚。有人问我:“钱老师,您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您觉得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的最大难处在哪里?”我一般的说法是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进入学校。其实这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出席今天论坛的名校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你把按照《弟子规》那样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放到社会上看看,很可能就吃亏!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出了大问题。谁能否认?我们要讲传统优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于此。
P民:这点到了中国社会的最大软肋,在这个问题面前,别的都不是问题!全民诚信的缺失让一切正常的事情都变得不正常,当老师心里想的不再是学生,警察想的不是罪犯,当官的想的不是民众,最后就只能人人自危而以致人人自卫了!你看现在多少家长教育小孩的不是遵纪守法而是怎样不让自己吃亏!再这样几代人更新过后,真不知道这个社会会变成啥样了!这实际上不是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说多了会有人请你去喝茶的问题!
我自己也在教书,跟学生有接触,我想告诉大家,对于中国的教育,我们要有一种极度的忧患意识,而且应该是在接近绝望基础上考虑的,可能就是没治的。很多人问我,“钱老师,你的孩子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听真话还是假话?
如果是真话,我就把他送出去,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我儿子在华东师大附中,那是我的母校,上海的名校,当然很好。但是社会环境跟我们那个时候不再一样了。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P民:钱教授的理论是:教育是可以很快乐的,但那是天才才拥有的能力,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学海无涯苦作舟”了!不知道钱教授除了例举一些历史人物和他自身以外还能不能科学的论证下这个问题!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中国30年的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社会发展的奇迹,是谁干出来的?邓小平老人家、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领袖,但领袖之外也得有人干活吧。
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点。
这批人是中国人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精英,懂知识、受得了委屈、懂担当。现在,这批人要退休了。
而现在,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这样的教育怎么行?更何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思考。
我父亲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就看不得儿子教育孙子。有一次,我教训孩子,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 ‘养不教,父之过’吗?”我说:“是啊。”他说:“你前两天不还讲《弟子规》的吗?《弟子规》里说‘首孝悌,次谨信’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凭什么我让我老爸高兴?”
这件事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作为家长,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儿子的老师看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这样的规则,对学生要有惩戒。
P民:您这个例子举得好搞笑啊!您用您儿子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我只能说:您儿子好萌好可爱啊!
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P民:这点说得very good!
如果校长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新东方创造了不起的教育界奇迹,我是觉得这个论坛要发出一点真实的声音,要告诉这个社会,教育不是这样。再不要简单地这么说了,快乐教育、快乐学习、成功教育,都成功还了得?
P民:您在担心都成功了,您就没有今天的地位了吗?虽然从统计学上来说,总有一定比例的人不能成功,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我们应该100%相信他能成功,难道您要对班上的学生说:张三李四已经成功了,你们其余人是不可能成功了的……吗?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是追求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才吗?
我觉得,教育是最真实的事情,不应该去揣摩家长、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对孩子让步。所以,到今天我对中国教育还是四个字——“我不相信”。
我现在只希望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孩子考不考国内的大学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过完这样一辈子。更何况,人类到底有多少年谁都不知道。霍金说还有200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会跟我的孙子说不要生孩子了。这是一句笑话吗?
我们现在要让孩子尽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我们把未来的选择权放开给他,因为我们对孩子负不起责任。不像我们小时候,生活很困难、社会不发达、经济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的父母还能对我们负责任。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
我讲《弟子规》讲到“首孝悌”时,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我选用作反面例子。不一会儿,助手告诉我:打印纸没有了。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P民:钱教授的意思是:只要老师手里有了戒尺,家长手里有了鸡毛毯子,我的孩子就会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了吗?我觉得吧,如果抛开政治不谈,中国的种种现状就是一个原因——财富来得太快了!当一个人昨天还是饥肠辘辘的时候,一觉醒来就是山珍海味了,在这场突如期来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停滞不前甚至在倒退!好的营养吃得太快太多对身体反而是有害的——特别是在本身长期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个病人如果刚做完手术你就大鱼大肉给他吃,他百分之两百会拉肚子的!看看30年前的家长们在干什么——劳动,孩子们在干什么——还是劳动,那个时候,教育从来都不是个事。那30年后的家长们在干什么——一部分在打麻将,另一部分在帮小孩“读书”(当然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淡定的工作着),孩子们在干什么——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当我们把教育太当回事的时候他真成了个事!并且是个头痛的麻烦事!
也许这个想法很突兀,应该想办法如何让孩子学习更成功,但我内心“不相信”,所以我选择把我的真实想法跟各位校长、老师汇报。如果我们再不把一些虚幻的东西弄清楚,我们是要完蛋的。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恐怕未必应该全然简单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简单地认为,教育就应该跟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是应该跟社会“对着唱的”。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在教育社会?应该是教育在教育社会。现在是社会在教育教育,这样教育的本体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不存在了。我们这个民族原来给教育赋予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在今天都已经被打乱了。
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只有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大概在那时候还能考虑让我的孙子留在国内受教育。这是我的真心话,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校长首先把我当成一个学生,其次把我当成一个家长,最后把我当一个晚辈老师,给予批评教育。我刚才讲的没有一句假话,全是真话。当然,季羡林先生教过我“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P民:我觉得,教育和社会,从来就不是谁教育谁的问题,只能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社会不会一夜之间改变一样,教育也不可能产生这种突变。有时候,花儿开不好,一味地责怪园丁是不公平的,土壤好不好才是根本原因!实际上,我是赞成钱教授的观点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近乎“绝望”的忧虑。只是,正如他开篇所讲的,他是临时改的话题,中间很多东西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的,让人听起来更像是在“吐槽”。这确实有点不应该啊!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这么“绝望”,我们更应该看到希望——哪怕一开始是一点点!我们也应该相信星火可以燎原,就像在爸妈网一样,每次进来我都能学到很多很多……最后,引用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说的一句话: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同样,请相信我们的教育,比我们想象的更好!
http://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cxkky的微博 见仁见智吧 说得很好,我前几天也看到那篇文章,真心觉得太有病了!lz很强大,必须赞! 本帖最后由 zhoubnu 于 2014-7-25 11:43 编辑
这个人,心理障碍,自己童年不快乐,现在有钱有地位,缺的就是童年的快乐,就像哪个文章里讲的,“见不得孩子高兴” 以前听韩寒说什么臭公知,听不懂,也不求甚解,今天,钱先生活生生的表演给我们看,应该感谢他的献身精神。 本帖最后由 myw2008 于 2014-7-25 13:00 编辑
本人更认同钱说的话。教育不可能都是快乐的,很多时候只能用一些方法减轻其痛苦。手段不能当成目的,否则看谁笑到最后。 呵呵 我说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呢,刚才去百度了一下,原来就是百家讲坛的,百家讲坛我很喜欢,看过不少,但是他讲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正好是我没兴趣看的,果然! 我的自白:光阴虚度的青少年时期
作者:迈拉·沃伦斯基(Confession of a Misspent Youth, Authour: Mara Wolynski)
(引自 杜布森博士〈勇于管教〉一书。英文版書名The New Dare to Descipline,
by James C. Dobson)
1956年,我只有4岁,我的母亲是位反传统主义者。她深深地被放任教育理论所吸引,在格林威治村为我找到了一所与她理念相同的私立学校,学校愉快地接收了我。我知道她这样做是出于母爱,但这可能是她为我做的最糟糕的事。这所被我称为“沙滩与海”的学校吸引了很多与我母亲一样的父母。他们都是中高层专业人士,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自己曾经有过的成长压力。“沙滩与海”是一所没有痛苦的学校,也是最让那些维护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感到恐慌的学校。在这里,我很快成为一个自由教育的范例,我所拥有的是不学习的自由。
“沙滩与海”由15名教授自然科学的女老师和1名男老师创办。他们都是可敬的人,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的保护中。他们非常强调艺术,但不教授任何技巧,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技巧都会妨碍我们的创造力。
快乐和象形文字
我们的各门功课都有一定的课时,但只要我们不喜欢就可以不去上。学校这项政策旨在避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厌烦和痛苦,或是彼此竞争。我们没有任何考试,也没有难熬的时光。如果我厌倦上数学课,老师就允许我去图书馆写故事。我们所上的历史课,就是尽量去体验历史中某些并不重要的东西。例如,有一年,我们捣了玉米粉,做了印第安人的帐篷,吃了水煮牛肉,还学了两个印第安单词,这就是我们所学到的早期美国历史。还有一年,我们精心制作了民俗服装、陶罐和纸制神像,这就是希腊文化。另一年,我们化身为妙龄少女和身披盔甲的骑士,因为我们在学习有关中世纪的历史。我们用锡箔酒杯喝着橙汁,但从不知道中世纪到底是什么。我知道匈奴人出战前要拴好马,然后喝一大杯血,但是从来没人告诉我们匈奴人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有一年在学古代埃及史时,我们建造了金字塔,我做了一幅30英尺长的壁画,并费力地将象形文字复制到牛皮纸上。但是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代表什么,它们只是看起来很美丽。
无知非福
我们把大量时间用于发展创造力上,因为那些乐观得无可救药的老师说,快乐的生活源自创造。于是,在三年级之前,我们不学习阅读,因为学校认为早期阅读会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他们唯一教授给我们的是仇恨知识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切。就这样,在整整9年的时间里,我们被迫发展着创造力。可是,“沙滩与海”没有造就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天天所做的就是不断建造和重建人际关系,这就是我们对于学习的全部理解。是的,我们确实非常快乐。在我们学校里,大部分10岁的孩子都可以说是个文盲,但是,我们却可以告诉你英文课上,雷蒙德在桌子上的扭动表明他在“宣泄”;或者尼娜是个“内向”的女孩,因为她总是畏缩在墙角。
当毕业那天到来时,所有快乐的孩子都感觉如同坠入了深渊。我们深感遭到抛弃,父母们也是如此。毕竟父母为我们支付了不菲的学费,想让我们享受爱的自由,但我们进入高中后,看到的却是那些最贫穷的、来自贫民窟学校的孩子,往往拥有最美好的表现。无论我们上哪所学校,都是文化课落后、成绩最差的学生。
我们中的一些人饱尝了生活的冷酷,我在“沙滩与海”的一位旧时同学两年前自杀了,他就读于纽约一所最差的高中,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后自杀。死时年仅20岁。我们之中还有一些人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再一次享受了“自由创造”的过程。
在我自己的高中时代,学校的心理专家对我竟然如此缺乏扎实的知识感到迷惑不解。他建议我母亲让我接受心理测试,找出我无知的原因。事实上,我并没有信息障碍,而是根本没有知识。我的大多数“沙滩与海”的同学都存在类似问题,导致了严重的学习障碍。毫不奇怪,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处于平均水平的最低8%范畴内。老师常会问我是怎么进入高中的。尽管我一直憎恨读书,但我还是懵懵懂懂地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进入大学(由于未被四年制大学录取,只能进入一所两年制专科学校,后来才进入纽约大学)。至今我都不明白我得到的竟是文学学士学位,我一直认为应该是理学学位。
学习的诱惑
我旧时同学的父母始终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他们送到学校的是聪明伶俐、充满好奇心的可爱孩子,9年后,接回来的却是无可救药的青春期叛逆少年。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这些怪异的孩子即使上了其他学校,也都会怪异,但是,当你看到这个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同样古怪的行为模式时,你将会得出某种可怕的结论。
现在,当我看到12岁的小弟弟(就读于传统小学)在做大学水平的数学题时,我知道除了数学,他在其他方面也比我懂得多。此外,我还看到传统教育给我15岁的大弟弟带来的改变(他曾就读于“沙滩与海”,8岁时,我母亲终于悔悟,把他转入传统学校,以免重蹈我们的覆辙)。在接收了7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后,他正在为建国200周年制作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比起在“沙滩与海”,学生们用4个半月的时间扮演朝圣者,另4个半月扮演印第安人,从而打发完一个学年来说,我大弟弟现在所做的事情无疑是更好的学习经历。
现在我终于明白,学校应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体系。如果他们没被吸引,也要把他们强行带入。我希望这一切曾经发生在我身上。 hongri889 发表于 2014-7-26 07: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自白:光阴虚度的青少年时期
作者:迈拉·沃伦斯基(Confession of a Misspent Youth, Authour: Mara W ...
谢谢您的回复,实际上,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很多东西,孩子一开始并不会有兴趣主动去学习,需要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的,就像学英语一样,如果我们的家长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制造环境熏陶,孩子自然不会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的。那就只能像我们一样,痛苦地背单词记语法,学了一辈子英语却还是个英语盲。
我觉得,学习是可以很快乐很轻松的进行的,其区别主要是看用什么方法去教学,比如PBL教学法相比LBL教学法,就更加科学合理,让学生学起来也更轻松。
实际上,快乐学习和刻苦学习是不冲突的,我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刻苦”二字,但主动吃苦和被动吃苦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主动刻苦这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一直比较反感宣称学习就是要能吃苦——所谓的十年寒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都是在强调一个事实——读书是苦的。我们总是在强调这个过程的“苦”却无意中弱化了结果的“乐”。就好比,我们带小孩去爬山,我们不断地提醒他,这山有多高,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苦,他还能自觉地爬上去吗?如果我们告诉他,我们爬上这座山,我们会看到多么美丽的风景,并且会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样的话,我们的小孩也许真的会让我们意外的!况且,爬山过程中的各种”苦“,实际上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弱化甚至转化成"乐"的,比如——我们父母假装比小孩爬得更慢更苦,我们可以把目光转向沿途的风景,这些都会让小孩忘掉爬山的艰苦,他感受到的是无比的快乐与登顶后的自豪,如果我们登顶后再告诉他这座山实际上有多高,一般的小孩甚至都爬不上,无疑会放大他的这种自豪感,甚至会激起他去挑战更高的山峰的欲望!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强调,学习是快乐的!至于在追求这种快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苦”,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以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赞同楼主的很多观点。
这个教授的逻辑经不起推敲,虽然他的观点有部分是对的,但是很不严谨,就这水平,还什么教授,从他的文章,倒是悲哀中国大学的烂水平 低年级可以快乐,等到高年级你上哪快乐去?环境在那呢,哪怕是官二代,富二代都在努力学习呢,你站在什么位置说话? 本帖最后由 小虫子 于 2014-7-29 18:52 编辑
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奇怪的心态,就是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问题总能解决。
------------------------------------------------------------------
我理解这段的意为:
钱文忠不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钱文忠认为大多数人的心态是:不怕有问题,因为问题一定会用办法解决。。。。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错的,因为很多问题是无解、无药可救的。
---------------------------------------------
其实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
也许你正在做一件快乐的事,但在别人眼里却是痛苦的。很多画者在旁若无人的境界里驰骋挥笔时,衣食却无着落。比如凡高。
也许你正是众星捧月的巅峰状态,但内心却无比凄凉痛苦,那些坠楼服毒的明星大多如此。比如:。。。太多了。
回到孩子的教育:
也许开始时是快乐的,(放养的学前阶段都很快乐很天真)入学年龄一到,应该掌握的生存技巧都需要学习,(老鹰踢下不愿意飞翔的雏鹰,痛苦吗)。到了需要有责任有义务时,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量的突破时需要机械训练时,一定是痛苦的。。
例如:最简单的加减法,孩子一年级就搞定了,可双位数多位数的加减乘除,一直要持续的训练准确性与速度,没有几年的乏味训练怎能提高?哪个几个孩子喜欢在桌上写那些数字而不苦恼?高中三年,堆积成山的纸压在书上心头和全家人期盼的眼神中,怎能快乐起来?
欢愉的钢琴曲很动听,孩子可怎么也弹不好,十次八次也许是耐心,但剩下的全是枯燥无味大量的反复的训练,多数孩子需要的更是毅力,快乐在这时一定是想像。超出去的遍数一定是连哄带骗。。世上有几个钢琴家从小没有打骂过?这就是为什么家有钢琴的多,能坚持下来的少。
再说说语文吧,课外书多有趣啊,但一写作文,全变成苦瓜了。如果孩子都能快乐的自学,家长哪能变得如此焦头烂额,哪会有那么多课外班如雨后春笋?如果没有大量的梳理和练习,怎能写出自己的豆腐块。这修改修炼过程一定是漫长而煎熬的,这不是痛苦,难道是快乐?再问问曾经当红或正在走红的大作家们,一路走来,他们的文字得来的痛苦吗?
爬山啊,学英语啊等等,需要挑战的各种学习过程归根一定是苦的,但是如果有好方法,可以减轻痛苦的程度。并不是苦就荡然无存了。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减轻痛苦。
随意生长的树,很快乐,但在修剪枝叶的一瞬间,也很痛苦。。。
在儿童塑型的生长期,怎能一路凯歌,一直欢笑?修剪劣习时也很煎熬。很痛苦。。
快乐与痛苦交相辉映。。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小时候多些快乐和放纵,长大或许会多些不如意不快乐。
如果仅用鼓励就能完成教育的话,那么现在的家长就轻松了。
如果能快乐教育凑效的话,那中国教育界的改革已成功了大半。。
本帖最后由 小达人 于 2014-8-15 07:58 编辑
可能钱老师的文章太性情了,演讲本就是讲的人激动,要让听的人沸腾的。我们现在静下心来看这文自会觉得不理性。但是这篇文章里最多次出现的词,浸透全文的忧虑确实在看文的第一眼打动了我,这个词就是“让步”。反过来,意思就是现在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敬畏。这点我是赞同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需要修正。是修正,而不是回归传统。
假期里有看《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还不错,有知识,有故事,有反思。然后发现《三字经》这样的古时的蒙书,其实不简单,而要把它古为今用,用好更不简单。 教育是快乐的那只是条件好的家庭能做到,对于寒门学子,老百姓就只有苦读书,还不一定能有机会,所有条件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老百投稿姓的苦的,好多孩子也想接解世界,也想接触英文原版,那也得有经济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