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达人 发表于 2014-7-29 21:45:21

(转载)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美国上学

本帖最后由 小达人 于 2014-7-30 21:42 编辑

    昨天听朋友细数身边的亲朋有能力的都把孩子送出国去接受教育了,今天看到这篇《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美国上学》,冲击力挺大的。
   这个帖子摘自天涯论坛,网友们有非常激烈的交锋,现在搬到这里来, 关于中外教育,想看看爸妈们的态度,想听听爸妈们的观点。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对跨国夫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他们耐人寻味的讨论:
  
  Kay的爸爸(年龄:26,国籍:美国,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本科)
  
  “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国文化中Anti-Intellectualism(反智主义)太严重,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二、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DU 品和性。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当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国文化中尤其严重。我特别反感美国文化从小就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你看看中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照出相来穿着校服,戴着厚眼镜,很学生样。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你觉得哪个更接受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Kay的妈妈(年龄:26,国籍:中国,教育背景: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本科,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
  
  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已形成大趋势。这些陈述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其实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学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我先生回忆起高三时候每天晚上都12点后睡觉。
  
  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有两个影响快乐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个是成就感。其实你观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会儿积木高楼,就能发现人类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某种任务、达到一个结果感到自然的快乐和欣慰。成就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有努力这个过程。譬如一个人考两科,一科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准备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这个人一定是对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是很没有意思,因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获得一等成绩的日子,那时的记忆更隽永。所以,这点令我看蔡美儿的书时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在国内接受教育,从小就有很多竞争,很多压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这个过程和这种经历本身对于美好回忆的形成是很有深远意义的。
  
  影响快乐的另一个因素是集体主义。我说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国内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譬如,上中学上早自习,晚自习,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眼保操;大学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我上大学时四个同学住一个寝室,我先生上大学在斯坦福两个人一间,地方大了他就感觉更快乐了吗?未必。相反,他自己说,我和我大学室友的感情四年下来确实比他在美国学校和同学建立的更深。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你日深月久,积累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这些对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业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国长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就另找一个地方,用空间来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中国长大,你不喜欢你家邻居,能立刻搬家么?我们大学时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换的,如果你不喜欢室友,怎么办?一定要找到欣赏对方、和平相处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与人交际。
  
  刘瑜有篇文章叫《集体体操》,写得特逗特实诚特刘瑜。她回忆了自己脱离“单位”,漂泊海外这么多年,没有了集体组织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状态,其中一段特别写实:
  
  “我已经31岁,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门,大喊:起来了,起来了,做早操了!
  
  然后我骂骂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脸,走廊上碰见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见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见在梳妆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阳下,混迹于成千上万人,我伸胳膊踢腿,从伸展运动做到整理运动。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对于集体主义抗抑郁功能深有体会。在美国,校园生活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看似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种状态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连我教过的学生20岁不到,父母掏钱供他们上的昂贵私校,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难,但有好几个都在吃抗抑郁的药,或者多动症药的。这些年在美国我从一开始看到20岁人吃抗抑郁药感到吃惊,到见怪不怪,因为身边美国孩子吃抗抑郁药实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区,这样孩子越多(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抑郁,但一是穷人担心生计问题是第一位;二是这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至于刘瑜说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烦躁更糟?我倾向讨论的是有选择没选择的问题。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烦躁你可选择避开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选择人群;但如果在没有人群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的地方,你却没有人群选,只能“被宅”,结果是“被抑郁”。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公平
  
  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美国的segregation(区域分化)非常严重。如果你有钱,你的轨迹是这样:从小上私校,一年2-4万学费;大学上好的私校,一年4-5万。你的同学都是同一阶层,即使中小学去的是公共学校,因为是按住房分学区的,好学区房都很贵,所以能去富区富学校的家庭也是一个阶层的。
  
  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
  
  反之,如果是穷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区里,可以预见教育环境是非常差的,因为第一学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辈压力。你的同辈大部分都不愿读书,大部分也不会试图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他们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来自洛杉矶著名的乱区,那里帮派活动猖獗。他回忆起初中同学,大部分都加入了帮派,现在已经没几个还活着。他很庆幸地说:“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宾上学,我肯定也跟他们差不多。”
  
  关于美国教育与财富的直接联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现在美国教书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喜爱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文章《为何我说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中也有深入分析,从美国学校假期长导致金钱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持续学习,到贫困区危险治安情况,和贫困区孩子对于不相信自己能活过40岁这种预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需要丰富的经历,增长更多的见识,接触不同社会阶层,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简化为新闻中的一个名词。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Kay爸爸补充:“是这样,不知哪个只有半个脑子的人立法,规定公共学校的资金来自这个学区房子的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约房价总值1%,2%的房产税,各个州和区数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马上可以料到,有钱的人都住一起,这个公共学校自然超级有钱。圣地亚哥(Kay爸爸长大的地方)我们区附近有两个学校,有一个是超级有钱的高中,我家不在那个区所以我不能去。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车场(高二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开车去学校),你看我们学校的车都是沃尔沃之类老车,那个学校停的车好多都是跑车,几十万美金的车,给上高中的小孩,对对,还有Delorean,嗯? 没见过么? 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那种车。”(此时穿插Google图片,兴致高昂地展示该车)
  
  Kay爸爸接着说:“美国人不喜欢承认‘社会阶级’这个概念,所以假装美国不是一个阶级社会,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其实根源一样,因为大家不喜欢承认‘有钱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样基于这种理想主义,美国人不愿意支持‘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这样说起来是哦,不是好坏学校之分,不是有钱没钱的学校,大家都去同一个公共学校。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选拔好学生进好学校或者一个班。你也可以‘买进’一个好学校,就是在好学区买房。但当然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的。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好学生不能被选拔去单独的班或者学校,那必须和学习水平相对低的呆在一个班,每个班级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怎么讲课呢? 只能给中等水平的同学讲,所以结果是好学生永远都是觉得上课很无聊,讲课慢……”
  
  Kay妈妈插话:“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什么制度,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各种水平的。老师只能按中等水平讲。”
  
  Kay爸爸:“对,但这就涉及一个程度问题。美国的教育制度积极地阻止了聚集好学生的可能。基本情况是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得到更适当的教育,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三、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国长大,不可能理解它。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
  
  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传为“最好的”国家里。我一直很赞同冯唐所说的:“人心应该相对复杂起来,不要从小就是标准答案,不是对就是错。”人类文明几千年下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结果不过是排除异己,不是圣战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认为这种黑白世界观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现实。人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而中国人的世界观整体上比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国长大还可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周围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长努力让小孩子说中文上中文课,小孩子都是要和别的小孩一样,“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学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学?”自然抵制学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学后在家里也是父母问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国内大家都在学十八般武艺,小孩子希望跟着朋友,是有学习动力的。
  
  除了以上顾虑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虑:首先,国内文化氛围好,书店多,学习条件好。小小一个地区都有很多家好几层的书店,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龄人一样,中学大学都度过了很多无事在书店晃荡的日子,至今很怀念。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个国家居住过,最后还是由衷感叹,要说文化氛围和学习条件,还是国内好。
  
  其次, 学费有所值的问题。现在各界人士都认为,美国继房地产崩盘后,下一个危机是学债的崩溃。确实,这里几乎人人都有学债,有的多得惊人,譬如如果培养一个医生,医学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万美金。更有新闻报道,年轻人身负十余万学债,订婚时未向对方说明,对方知道后感觉受到欺骗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龄,2003年上大学,斯坦福学费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币,四年下来差距极大。(Kay爸爸补充: 那是我上学时,现在可能更高了)但这两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这么多么?! 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较话痨,对各种事情讨论很多,认识五年每天还是聊天都能不间断聊几个小时,就我们这几年个人体会来看,我们俩除了专业知识很多互不覆盖(一个文学,一个数学和计算机),其余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深度都差不多。当然,在美国上私校,更多时候并不是为知识,而是为了校友人脉。这就看你认为花三五十万美金来积攒所谓人脉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补充: 你花的每分钱绝对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过你的50倍)
  
  人们只会买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现在较好的私立大学通常学费每年4-5万美金,还在不断涨,人们认为值得才会支付,但随着经济不振,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下降,无法支付高昂学费(如同当初房产危机无法支付月供)最后结果自然是不选择昂贵私校。现在已经有不少外籍居民离开美国回到家乡让孩子在家乡上大学。
  
  父母对孩子总是尽心尽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来也是养育好孩子的条件之一,我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五十万美金反正常年放着没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为普通人家,完全没必要所谓砸锅卖铁就为孩子投钱到一个产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认为孩子将来怎么样也一样要靠她自己,父母教养已足够,没什么必要为她铺路。替她把路都铺好了,还算是她的人生么?

另附一文,可以对照起来看:
钱文忠: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
          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http://www.bama.net/thread-212243-1-1.html

这一文是痛陈中国教育问题的,特别得现实。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4-7-29 22:05:28

这还是有道理的,有时听听不同的声音才会让我们更清醒,谢谢分享

linkwin 发表于 2014-7-29 22:16:19

感谢分享!!

温暖兔 发表于 2014-7-29 22:25:0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爱我家妞 发表于 2014-7-29 22:26:41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oo青梅煮酒oo 发表于 2014-7-29 22:36:32

每个社会都有自身的文化,每个社会都有阳光及阴暗。

wqwyyh 发表于 2014-7-29 22:46:09

很奇特的说法,没去过外国,可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其实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这个观点很新颖,谢谢分享!!!!!

xiaxia1712 发表于 2014-7-29 22:47:07

有道理,中美教育的确各有利弊。

瑞希妈 发表于 2014-7-29 23:07:25

进来学习下

xxxboy 发表于 2014-7-29 23:28:55

初看还觉得有点道理,细细看下来,只能呵呵.................

Sleep 发表于 2014-7-29 23:36:42

对于文中那句“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整体上比较理性”。我记得看那位主持人杨澜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容易调和(也可以说是大国气概吧)也很容易接纳,比如在国内日子生活得艰辛,但是大家喜欢说“好死不如耐活”;美国人对很多东西,特别是法律程面上的非常有原则性,另外,对外围世界最喜欢探究的国家也许就是中国了,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远远大过于美国人对中国的关注,我们研究美国的教育,研究他们的文化,研究他们的政治经济,然而,我猜想美国大众对中国的印象也许还是生活着大熊猫的古老国度吧,就好比我们对非洲的关注就是穷啊,长颈鹿什么的。

woshiqixi1979 发表于 2014-7-29 23:49:10

有道理啊 ,学习了

liyxfy 发表于 2014-7-29 23:55:58

围城呀。。。。。。。。。。

吟吟彤彤 发表于 2014-7-29 23:57:48

其实我觉得现在中国校园文化不同于以往了。不过中小学压力挺大的,但不知道都学了什么。

blutus 发表于 2014-7-30 00:31:12

或许我说的不对,但是我只想说,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快乐庄园 发表于 2014-7-30 00:56:34

;P各说各词了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7-30 06:33:24

本帖最后由 小达人 于 2014-7-30 06:34 编辑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4-7-29 22:05 http://www.bama.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还是有道理的,有时听听不同的声音才会让我们更清醒,谢谢分享

就是这个理。不是亲历者,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才能有更清醒的认识。有的什么考察团去个一个礼拜就来跟我们说国外的教育怎么怎么的,其实不过是盲人摸象。我也惊异于Kay的妈妈对中国教育如此美好的评价,因为很多人正是因为对国内的教育失望透顶才选择出国的。

wennuan 发表于 2014-7-30 06:45:53

不明白,但是还是不喜欢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

你我谁谁谁 发表于 2014-7-30 08:42:44

呵呵,国内硬件好,书店多,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还想说国内图书馆怎么那么少呢,一线城市还好,二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图书馆很少的吧

fri372 发表于 2014-7-30 08:55:27

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Lisabelly 发表于 2014-7-30 08:59:19

一方面吧~~~~               

amberdlh 发表于 2014-7-30 09:12:29

围城外和围城内的人吧

sadstefanie 发表于 2014-7-30 10:05:17

多了解,没坏处。

西风夜凉 发表于 2014-7-30 10:37:58

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

这个推论可真神奇啊....

Jenny-Chen 发表于 2014-7-30 11:45:57

感谢楼主带来了跟多的声音和信息。

patrickli 发表于 2014-7-30 12:59:25

需要听到真实声音

小达人 发表于 2014-7-30 21:40:58

你我谁谁谁 发表于 2014-7-30 08: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国内硬件好,书店多,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还想说国内图书馆怎么那么少呢,一线城市还好, ...

Kay的妈妈所指的也只是她所熟悉的城市吧,就像她所怀念也只是她的中学时代,以偏概全了。所以大家看下来,一对照自己眼中的中国教育,各种不适应。

jinsetong 发表于 2014-7-30 22:44:45

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

51lzw 发表于 2014-7-31 09:15:36

我觉得太偏激了,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带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不论女生还是男生都是学生样啊?没见女生浓妆艳抹,刷性感和风骚。他们每天形色匆匆,背着双肩包,穿着宽松大体恤出入于图书馆和教室,要么穿着运动衫在操场上锻炼,在小路上跑步。很有朝气,你有什么问题问他们,他们很热情又礼貌,比如问路什么的,不但指引方向而且有时候会直接送你过去。
我觉得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跟帖子里讲的完全两样。

紛紛gini 发表于 2014-7-31 10:14:35

很不一樣的想法 讓我們反思一下目前的教育現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美国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