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成长类绘本,一个有必要讨论的“讨论”
本帖最后由 嫣来妈妈 于 2014-8-25 20:13 编辑qiuqiubu近日发了一个帖子,提到心理成长类绘本的选择问题。我认真回复了,没想到引起了一位家长snail913的争议。我有些纳闷,因为完全是一片好心,却似乎惹来了一些误会。特将观点和争议录下,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我的回帖:
严谨的心理自助童书(成长类)还是值得买的。故事看似简单,有些甚至没有所谓的“故事性”和“意义”,却是极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包含了生活初体验,寻常小情趣和一些原初却本质的思考。
恐惧和迷失根源于无知。这种朴素坦荡的呈现可以让孩子遭遇生活事件或心灵冲突时更坦然,更有的放矢。家长也借此了解当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学着陪伴引导。
《小兔汤姆》和《青蛙弗洛格》各有特点,这两套我都有,丫头都非常喜欢。不过把书一下子都推到孩子面前是不适宜的,家长最好先读一读,根据自家情况有所拣择,比如孩子进校前共读《汤姆上幼儿园》,因小动物死亡困惑时体味《鸟儿在歌唱》,搬家前后读《汤姆搬家》,当孩子对单亲家庭的小朋友表示好奇时,呈上《汤姆和伤心的鲁鲁》……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话题孩子尚未触及或完全没有相关体验,那绝不要拔苗助长或画蛇添足,比如孩子根本不怕黑,尚未产生异性间的好感,没有经历过亲人亡故,也没听过离异……那就暂时别读相关话题,否则适得其反,容易让孩子陷入惊诧和迷惑。不过无论孩子何时才接触,这些话题总绕不过,书也早晚能用上。
建议家长在讲完故事后,谈谈自己当年的相应经历和体验,以及当下回顾时不同的认识。这样能收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养成和你敞开心扉谈论所见所感的习惯。——对所谓“叛逆小孩”束手无策的父母都知道,建立这样一个信任关系有多不容易。
仅此,希望有所助益。
snail913
你那是纸上谈兵,我没见到哪个孩子出了状况都是到书里找答案并且效仿的,孩子自有一套自身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底线,顶多是看到某处造成了共鸣,显得特别喜欢,有些超出认知特别好奇。
说到底言传身教最重要,孩子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来源于家长,家长只有在教育的时候,通过一些参照物,或真实案例或书本媒体,使得孩子能更加感性认知。书本的力量没那么大,囤书得出的结论。
我的点评:
这么轻易说别人是“纸上谈兵”?我曾是儿童心理咨询从业者啊。见到的案例很多了。
“出状况到书里去找答案”不多,但出状况前的基础心理建设和出状况后的安抚与引导,相关童书都能参与并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当然,家长的个人成长更为重要,真是个“会爱”的家长,即便没有一本书,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snail913抬出职业也说明不了什么,你既然从事这一行,应该知道心理干预的成功机率是多少,手段方法是什么,简单的能用书来治愈吗?后一句才说到点子上,人是最重要的,看跟什么人相处,处于什么环境,行为模式模仿。
我的点评:
我只是惊讶,你为何有那么大火气。为别人答疑而已。而且我没在你的帖子下点评,看到了吗?就是为了各陈己见,互不抵牾。 绘本和其他,都是辅助。但好的辅助必定事半功倍,这一点你一定是明白的,否则不会来这个论坛,对吗?职业是一种阅历,不需要“抬出来”,只需要“说出来”。^_^
——最近很少到论坛上来了,以前也没提过自己曾经的工作。打那么多字只是想在适当时候给需要的爸妈一些参考。但这次似乎不太愉快,因为自认为措辞很留有余地,并无不妥的地方。甚至当时为了避免可能的纷争,我还另外回复了,没在其回帖下点评。但还是遭遇不太客气的争论,略感遗憾。
心理工作者说明不了什么,的确如此。有时我已知某些亲子问题的基本解决途径,但实际遇到时还是会发帖“求助”下大家,为的是听听更多实践有效的好办法,也感受下不同的孩子,各种别致的爱。但“非心理工作者”也并非绝对在理,需要大家结合独特的经验,以适应自己的孩子。
不讳言,兀的说我“纸上谈兵”“抬出职业”,这让我有些许不愉快。我提到职业并非有甚恶意,仅仅想说明我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从各自的角度给别人提出建议是快乐宽和的事,为什么非要把各抒己见变成观点之争呢?
如果有冒犯,我真诚地表示抱歉,包括自说自话引用这些讨论,我也表示抱歉,开贴时只想这是本论坛公开的帖子,引用应该不为过,就没得对方的同意。另外,我表示不会再多说什么以强调自己观点的所谓“绝对正确性”,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儿童心理成长类绘本层出不穷,国内国外皆有,孰优孰劣天渊之别。开个帖子方便大家讨论,说说自己购买的相关绘本——有没有用,如何用,需要注意些什么,欢迎大家补充哈!原帖地址:http://www.ebama.net/forum.php?m ... 2&page=1#pid4645113
我完全赞同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话题孩子尚未触及或完全没有相关体验,那绝不要拔苗助长或画蛇添足,比如孩子根本不怕黑,尚未产生异性间的好感,没有经历过亲人亡故,也没听过离异……那就暂时别读相关话题,否则适得其反,容易让孩子陷入惊诧和迷惑。不过无论孩子何时才接触,这些话题总绕不过,书也早晚能用上。”
这也是我一直很注意的问题!
谢谢分享。 论坛就是这样的,脾气好的,脾气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再跟随她的观点去辩论,看看就好,一笑而过。没有必要分出高低,就像我曾经发过盲目跟风买绘本的帖子一样,真正看懂的人很多,但也有人曲解本意,认为我不懂大奖绘本等等,这些回复就随便看看好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懂我?不懂我又如何? 乖乖的吗 发表于 2014-8-25 20: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坛就是这样的,脾气好的,脾气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再跟随她的观点去辩论,看看就好, ...
是的是的。我也急躁了,其实不必非要怎样,个人各个想法。:L
论坛就是这样的,有的人见人就喷,不必和这种人计较,
浪费精力
有时就是这样,人个性不一!好好的各抒己见,最后变成了唇枪舌剑!无奈! 我非常赞同亲的说法,有时,一本好书会改变一个人。书买来后,真的是应该父母先读,先了解,有选择性的有时间阶段的再让孩子接触。支持你! 我家两套都有,目前基本都搁置了,只读过几本,非常赞同楼主说的,有些主题孩子还没接触过,直接拿来读不合适。家长要过一遍。 小兔汤姆系列我也买了,因为孩子特别喜欢看书,所以我没有先看就给读,然后看到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汤姆恋爱了,还有内容有离婚那本都没给读,不给孩子造成困扰。读书是为解惑,如不能起作用或起甚至反作用,那真不必读了。 王品 发表于 2014-8-26 07: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兔汤姆系列我也买了,因为孩子特别喜欢看书,所以我没有先看就给读,然后看到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汤姆恋爱 ...
我很认同楼主的观点
我倒没有火气大到单独开一个贴来讨伐你,就事论事你在误导别人。
请你注意前提,原帖楼主的本意是问书单是否值得收,我的回答和你的回答完全是不同的讨论内容。成长书可以收,但是作用没有像你说的那么大,光靠看书就能解决心理问题,不要忽视人的因素,放大书籍的作用正是本版家长盲目囤书的原因所在。一套书也不值多少钱,收了又怎样,或许很多人觉得大惊小怪,又上升到对孩子的帮助,更觉得无可厚非,如果是这种想法那没有讨论的必要。重申一次,书籍的作用没那么大,否则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去书店收几套禅意佛学的或者西方哲学的看几遍就能解决了,心理医生也不必看,药也不必吃了。 恩,楼主的观点很对啊,我在家无意中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像双味情绪里面的离异,死亡什么,我基本不读的,但是当去打防疫针前,我就读“勇敢甜甜圈”,孩子体检就没有哭,去看牙医前,读了几天“牙医怕怕,鳄鱼怕怕”,在整个磨牙的过程中都没有说话,最近在看汤姆上幼儿园。故事的安慰作用,在我女儿身上我看到了,书本还是有用的。当然也要家长的引导。 细看了帖子,没觉得回复的有什么不妥。意见不一样大家都可以讨论的。
楼楼 不用这么敏感。{:1_1:} 绘本的故事是间接经验,生活实践是直接经验,都有有用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致的时候,效果最好,而且有些经验不能从现有实践中直接获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