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4-12-11 13:52:56

如何对待孩子坚持的无理要求?


第一,我们首先研究如何不让孩子产生无理要求,这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培养和积淀的成果,这是一个过程。怎么让孩子不要有无理要求?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注意区分,做事形成自己跟人良好沟通这种规范。    第二,孩子的要求是否是无理,是不是无理呢?这需要讨论。什么要求是合理的,什么是无理的,这永远是个相对的。要考虑到环境,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也需要具体的分析。    第三,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已经形成了某种观念、某种观点,在关键的时候甚至我们是需要妥协的。因为有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今天孩子所有发生的问题都是果,这种果往往是昨天的因造成的。我们不喜欢这个果,这个果不接受,但是他已经存在,有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消灭这个果的。那么不喜欢这个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因,改变种下今天的因,明天的果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    所以,我的结论是,当孩子达到已经极端的对抗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爱。这时候在关键点上,原则显得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爱。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里面存着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有原则有步骤的解决,避免对孩子造成新的伤害。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眼前的目标解决,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更顺利的成长。如果我们只是把目标定在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未来不利呢,这就是得不偿失了。

beauty_0 发表于 2014-12-11 13:58:44

温柔的拒绝,坚持。

太有难度了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4-12-11 14:00:21

为什么要求孩子不马虎,他的功课会更糟糕?

       
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
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
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但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
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出于家长的压力,孩子会屡屡保证以后不马虎,但在潜意识中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中,他会变得更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马虎固化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儿童则更需要这种积累。
……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4-12-11 14:01:08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有的孩子甚至对某种“坏东西”表现出偏好,这种情况下,家长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跟孩子拧巴。其实,在孩子那里,一切东西都是纯洁的、有趣的,“好坏”之别其实常常是成人的一种偏见。家长要正确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的或善恶的评价,哪怕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和习惯,但道德或习惯的教育不能仅仅以“限制”来实现,它应该是以“榜样”和“信任”来实现。



sherryma1234于2014-12-11 14:01补充以下内容:
都是转自网络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4-12-11 14:02:54

很多时候,当我们认为某样东西好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给与我们的孩子,却忘记了“万物都有时”这句老话。孩童的天性是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在七岁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都在社会的惯性,商业的驱使,大人们的焦虑之下被误解了。“保护童年”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刻不容缓的责任了。

我们都知道,如果饮食不当,孩子就会不消化,影响身体的发展,甚至带来情绪的不安。同样的,和饮食一样,如果我们给与的环境、生活和工作不当的话,也会引起孩子内在的不消化,进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识字和阅读只是孩子需要做的众多事情的一个而已,如果在幼儿阶段进行过早的识字学习,并且让识字阅读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说也是给与了孩子一个不消化的工作,其带来的危害远远超出了识字带来的好处,一个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母们和老师们还得回到儿童发展的规律之上来决策。

从出生到七岁之前,身体的发育和内脏器官的成熟是一生中最具有本质变化和最重要的发展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需要大量的生命力去滋养他们身体的和谐发展,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健康营养的食物,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与自然为伍的环境,还来自很多的身体参与的游戏和工作中。如果在这个时间段的孩子长期处于思考状态,有限的生命力被过早地用在大脑工作,生命力就不能完全去滋养孩子的身体建设。过早过多的识字阅读,也会带来过度用脑思考,正如中医所说:多思伤脾胃,孩子身体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伤害,脸色也会苍白一些,进而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

七岁之前是孩子运动感、平衡感、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肢体的运动去学习和感受这是七岁以前儿童的天性,他们需要大量的身体能参与的游戏和工作,心灵手巧,只有身体参与的体验才能深层次地进入孩子的内在,并激发大脑的发育。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的能力,如在阅读时跳行,写字漏笔画,或数字写反等等,有时并不是孩子马虎,而是他的感觉协调性有缺失。在幼儿时期,如果孩子过多的进行用脑参与的识字和阅读,势必他就缺乏去运动,去用手,用肢体工作的时间和机会,必然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感觉协调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孩子缺少身体参与的活动,身体上的意识也会缺失,一个方面可能形成多动不安,专注力差,另一个方面,也有可能形成缺乏活力和做事的主动性。

七岁之前也是孩子心理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需要真实的生活去体验,真实的环境去感受,真实的成人去模仿。成人主导的活动和放松自主的玩耍都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在这样的玩耍中,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在主动呼出和被动吸入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在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在幼儿时期,孩子是一个巨大的感觉体,随时随地都吸收着大量的周遭存在,所以,这个时期的幼儿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玩耍。

snail913 发表于 2014-12-11 14:24:22

你把佛家的人生七苦教给孩子,就知道自律自省了。
长篇大论逃不出这七苦,瞧,什么乱七八糟的教育,还要用一辈子说,说还说不清。
希望你是转载的,没有得罪你。

dingtong2012 发表于 2014-12-11 14:38:45

我一般不答应的,女儿有时候会哭闹,只好让她哭去吧。

心自知 发表于 2014-12-11 15:01:08

孩子的态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摆平他或她身后的保护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对待孩子坚持的无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