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wyyan 发表于 2014-12-25 20:01:12

如何利用拙劣的课文—《小草和大树》(苏教版6上第9课)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12-25 20:18 编辑


   第9课小草和大树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1816年,夏洛蒂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童年的一段生活是靠富人施舍,在慈善学校里度过的。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作为姐姐,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除了洗衣、烧饭、缝缝补补外,还要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她从小要强好胜,生活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迫于生活,夏洛蒂和妺妹当过家庭教师,办过寄宿学校。尽管成年累月在艰辛中谋生,她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
      1836年12月,20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能得到她所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到一封远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妺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文学这条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夏洛蒂姐妹的诗倒是写了不少,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仅卖出了两本!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她说:“想来咱们的生活遭遇适宜用小说表现。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改写小说!”于是三姐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骋神思妙笔。
       夏洛蒂以自己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简·爱》。她和妺妹们怀着一样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心情,要把在诗的迷途上失去的时间、精力抢回来。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着。她们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脑子里闪现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她们的路子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以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最终也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的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shwyyan 发表于 2014-12-25 20:01:50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12-25 20:15 编辑

    勃朗特三姐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桑顿一个乡村穷牧师家庭,家中共有姐妹兄弟6人,夏洛蒂、艾米莉、安妮分别排行第3,5,6。1820年全家迁入哈沃斯教区的牧师住宅。房子西边是渺无人烟的广阔荒野,下面是一片教堂墓地。不幸的是他们温柔贤淑的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自从迁到哈沃斯后,就一病不起。经过一年多的折磨,终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扔下了6个未成年的孩子撒手而去,最大的姐姐玛丽亚8岁,最小的安妮还不到2岁。
      更为不幸的是他们仪表堂堂的父亲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一个“刁钻、古怪、自私自利、盛气凌人、脾气暴躁”的人。      “本应享受无拘无束、喧闹的童年乐趣的小勃朗特们却不能打扰父亲安静的学习,也不能让病痛折磨的妈妈得不到休息,所以只能在‘孩子的书房’里坐着看书,或者低声交谈,要不就手携着手在荒原上漫步。母亲的病痛,尤其是父亲的严厉使这些天才的孩子们深受压抑,他们严肃沉默,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年龄。他们没有过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也没有美味佳肴。当6个年幼的孩子从寒冷的荒原手挽手地漫步归来,想将湿漉漉的鞋子换掉,穿上炉边的彩色小靴子,但是,坚决的禁欲主义的父亲却将它们一并仍到火里。”(摘自史汝波《夏洛蒂·勃朗特研究》)
      玛丽亚·勃兰威尔死后三年,小玛丽亚、伊丽莎白、夏洛蒂、艾米莉被送进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对四个女孩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童年苦难的结束,而是跌进了更深的深渊。这所学校是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简爱》中臭名昭著劳沃德学校就是以柯文桥学校为原型的。
      在那里,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被弟妹们视若母亲的大姐玛丽亚(《简爱》海伦的原型)和二姐的夭折对其他孩子们的打击丝毫不亚于母亲的死亡。然而她们的父亲对孩子们没有丝毫的怜悯,又把夏洛蒂、艾米莉送回了如同监狱一般的学校。冬天来临以前,学校认为她俩的健康情况无法适应学校的潮湿环境,劝她们离校,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
      勃朗特一家离群索居,生活闭塞,很少与外界交流,他们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父亲又暴躁、专制、冷漠,造成了勃朗特三姐妹的性格内向、敏感、自卑、胆怯。对于勃朗特家的孩子们而言,她们缺乏娱乐和玩耍,儿童的天性被压抑,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童年。长期被抑制的官能和激情因为得不到缓解而积成的各种压力最终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不幸中的万幸是她们的父亲学识非常渊博,非常喜欢文学。在他的影响下,勃朗特三姐妹和弟弟都喜欢上了文学创作,沉迷于读书、写作、白目梦。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四个便常常读书、写作诗歌以及杜撰传奇故事,她们自办了一个手抄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自编、自写、自读,这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后来发现勃朗特姐妹少年时的手稿,有22卷之多,囊括了寓言、剧本、诗歌、传奇,是夏洛蒂主写的。作为姐姐,夏洛蒂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跟着姨妈学做家务。除了夏洛蒂在15岁去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学校学习一年半外,姐弟四人这十年基本上就没分开,彼此之间的感情十分的深厚。由于年龄上的关系,夏洛蒂和勃兰威尔,艾米莉和安妮,分别成为了写作上的合作伙伴。这个特殊的家庭造就的四个文学天才,犹如四颗小树苗,一旦能够挺过严寒就要成长为茁壮的大树。
      1835年为了送家中唯一的男孩,一家人公认的天才勃兰威尔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去学画,基本上花光了老勃朗特的俸禄。夏洛蒂被迫去罗海德学校教书,妹妹艾米莉作为学生同去。勃兰威尔在伦敦的情况并不乐观,没有通过考试,只好在沙发上借酒消愁。这无疑为他后来的陨落埋下了身后的伏笔。绘画的路走不通,勃兰威尔寄希望于自己的文学才能。他和姐姐夏洛蒂更渴望在文学创作上出人头地,多次给华兹华斯、骚塞等著名诗人和一些知名杂志写信自荐和寄送诗歌,均遭到了冷遇,让姐弟两个备受打击。下面就是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和收到回信后夏洛蒂给骚塞的第二封信。

女士:       也许你在收到回信之前已经彻底失望,没有想到我会回复你12月29日的来信。当你写那封信时,我正在康沃尔边境,我于两周后在汉普郡收到这封信。接着,我巡游全国各地,又在伦敦忙了三个星期,因此耽误了,没有时间给你回信。现在回到家中,要料理完这段时间搁置的事情,因此我只有把成堆的文件处理完毕,才能回复你的来信,不是因为我轻视信中所言,也不是故作冷淡,而是因为(事实如此)回复这封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泼一盆冷水在兴致盎然、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头上也非悦事。       我只能从你的来信(这封信表现得很诚恳)推测你的来历,尽管我认为你用的是假名。不论怎样,这封信和这几首诗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我能够完全理解它们所要陈述的作者的心境。你从手头上的我的那些出版物中或许已经了解我是谁;如果你刚好认识我,对我个人些许的了解也会使你热情骤跌。你只要看一下诗人的晚年生活,目睹岁月对人的希望和志向造成的影响,你的热情也许就有所消减了。然而,我既不是一个失望之人,也不是一个不知足者,而且你绝不会从我这里听到任何说教,诸如“万事皆空”,如果是那样,你会感到不寒而栗。  你有求于我的,不是要我建设你如何施展才华,而是要我谈谈对你才华的看法。但是,也许我的看法一文不值,但这忠告却很重要。很明显,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华兹华斯所说的“诗才”。我要说的是,在当代,诗才已不再是稀罕的东西,我这样说不是在贬低它。现在,每年有许多本诗集出版,都会让作者获得很高的声誉。因此,无论谁想在这方面成名,都应当做好失望的准备。  然而,如果你为自身幸福考虑的话,你培养自己的诗才就不应该只是为了追名逐利。虽然我已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且将为此献出我毕生的精力,绝不会对自己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后悔片刻,然而我还是感到自己有责任向每一位有抱负的青年求助者和讨教者提出忠告:不要走这条危险的道路。你会说一位女子不需要如此告诫:这对她毫无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如此,但是有一种危险我还是满怀善意而且真诚地告诫你。你一味地做白日梦有可能会导致神志不清;接着,你会认为世上所有平凡的职业都索然无味,毫无用处,你也就不适合做这些了,到最后你将一事无成。文学创作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女子的毕生事业。她越是忙于自己应尽的职责,在文学上投入的时间也就越少,哪怕只是被当成一种技能或一种娱乐。还没有要求你尽这些职责,而一旦有人让你这样做,你就会不再那么渴望成名了。你不要凭想象去寻求剌激,人生起伏也好,不可避免的烦恼也好,只要安守本分,你就能得到很多很多。  千万不要以为我会瞧不起你拥有的才华,也不要以为我在给你的创作泼冷水。我只是劝你思量一下,如何施展才华以便终生受益。要为诗歌自身而创作,不要一味模仿,也不要只追求名利:你越淡泊名利就会越值得拥有它,从而最终如愿以偿,这样写诗才会令身心受益。诗歌有可能是继宗教之后,用以慰藉灵魂并使之升华的最有效的方式。你可以在诗中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思想和最理性的情感,与此同时使之锤炼加强。  再见吧,女士。并不是我忘了自己也曾经年轻,而用这样的笔触给你写信,而是我对此刻骨铭心。你不要对我的真诚和好意心存疑虑,此处所言与你的观点和心境无论相去多远,随着时光的推移,你会越来越感到我的话有道理。虽然我可能是一个差强人意的忠告者,但我仍然请你允许我这样署名,并祝你永远幸福,                        你真诚的朋友                         罗伯特.骚塞                  1837年3月于凯西维克

      先生,---不回复您的来信我就不得安心,虽然这是给您写的第二封信,我仍觉得有些打扰您,可是我必须对您那友善而睿智的赐教表示感谢。我从来不敢奢求能收到这样一封回信:它语气体贴,让人精神振奋。我不得不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则,您会认为我的热情有些傻气。      第一次仔细阅读您的来信时,我只感到惭愧和懊丧,我怎么能烦您审阅我的愚作。一想到我那些写满诗句的稿纸我就两颊发烧,我曾为这些诗欣喜万分,但现在我只是迷惑疑虑。可是我思考一阵后又反复读了几遍您的信,这时前景似乎明晰起来。您没有让我停止写作;您没有说我的诗毫无可取之处;您只是反复劝戒我我不要愚蠢地只顾着想象的乐趣而把真正的职责忘记了;不要只为名声而写;不要在寻求自我剌激时模仿他人。您好心地要我为诗歌本身而写作,不要搁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只追求那种独一无二、让人入迷、近乎完善的满足。先生,您也许会认为我很傻。我知道我给您写的第一封信全是胡言乱语,可我并非与那封信中似乎要表达的那种人完全相象:游手好闲,异想天开。我父亲是位牧师,收入虽有限但足够养活家人,我是他最大的孩子。他尽可能在我的教育费用上多花点钱,以便与其他孩子保持平衡。因此,我从学校毕业时,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做家庭女教师。当上了家庭女教师就有足够多的事情让我去整天思考,去动脑筋和处理事情,再没有一点时间去东想西想。坦白地说,每到晚上,我的确在思考,但我从不让任何一个人受到我思想的干扰。我平时小心谨慎,避免表现出任何聚精会神和古怪的样子,因为这可能让那些和我住在一起的人猜出我所要追求的东西。我听从父亲的忠告——在我还是孩子时,他就给我忠告,他语气友好,才智丰富,这和您来信的语气完全一样——我已作出努力,不仅要注意履行一个女子应尽的所有职责,还要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并非总能成功,因为有时候,在我教书或做针线活时,我倒更愿意去读书或写作,但是人努力克制自己,这种努力的最好回报就是让父亲满意。让我再一次向您真诚致谢。我相信,我将不再殷切期望自己的诗作发表。要是滋生了这种愿望,我就看看骚塞的来信,将它抑制住。单是给他写信并收到回信就足以让我引以为荣。这封信是神圣的东西,除我父亲和弟妹们外,谁也别想看到它。我再一次感谢您。我想这样的事将永远不会再发生了,要是我能活到成为老太太时,三十年后,我将把它象一场美梦般记在心里。那个被您怀疑的伪造签名的确是我的真名,因此我必须再一次签下自己的名字。                      夏洛蒂.勃朗特                    1837年3月16日  附言:另外,先生,请原谅我再一次给您写信,我是忍不住才写的,一方面告诉您我对您的好意如此感激,另一方面让您知道您的忠告没有白费,尽管开始做起来是非常的痛苦和不情愿。                           夏.勃


      很遗憾,骚赛的回信里面没有什么小草和大树,最大的可能是作者谈雨山自己杜撰的。骚赛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对女性存有偏见,但是回信是一个前辈对后背善意的劝诫和提醒。勃朗蒂在信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骚塞的忠告须永志不忘。记于二十一岁生日。罗海德,1837年4月用21日。"她成名后,对盖斯凯尔芙人追忆这段往事时坦言:"骚塞先生的信是和善的,可佩的;虽然有点儿苛刻,可于我有益。"
      回头看看课文这一段是多么的可笑:“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妺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完全是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嘛。对于谈雨山先生和本课文的编辑,我很想问一句,买一本《夏洛蒂·勃朗特传》或者是《夏洛蒂·勃朗特书信集》真的很难吗。
      为了生存三姐妹和勃兰威尔不等不四处寻找工作,先后去做了她们极其不喜欢的家庭教师。三姐妹因为不适应,最终都回到家中。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经过一番努力。夏洛蒂做通了父亲和姨妈的思想工作,为自己和艾米莉争到了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埃热夫人的女子寄宿学校求学的机会,姨妈为她们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夏洛蒂在布鲁塞尔单恋上了有妇之夫埃热先生(《简爱》罗切斯特先生的原型)。埃热夫人察觉后,夏洛蒂被迫终止学业回国。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计划就这样失败了,三姐妹情绪低落,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不幸接踵而来。弟弟勃兰威尔在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和女主人罗宾逊夫人发生了恋情,被罗宾逊逐出了家门。本身和三姐妹一样怀才不遇的勃兰威尔却没有姐妹们的坚韧,在失恋的打击下自暴自弃,又染上了吸毒的毛病。酗酒和吸毒让他搅得家里不得安宁,身体也一天天的虚弱下去,三姐妹深为心痛。
      1845年,夏洛蒂无意中读到了艾米莉的诗,大为震惊,“它们惊人的杰出深信不疑。”相反,她认为自己1846年以前的诗歌“大多是幼稚的作品”。 艾米莉对姐姐擅读她私藏的诗歌,深表不满。夏洛蒂游说艾米莉,三姐妹都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诗歌,共同出版。经过努力终于有一家出版商同意出版这本诗集,但需自费,三姐妹为此动用姨妈的遗产。诗集即将面世的兴奋,引发了她们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夏洛特和安妮已经开始在写小说,艾米莉也在写散文作品,可不可以在诗集出版后继续出版这些小说呢。夏洛蒂不想承担出版费用,被这家出版公司拒绝。接着更大的打击到来了,第二年诗集出版发行,尽管诗歌写的很美,但是未被认可,只卖出去了两本。三姐妹默默的承受这个结果,埋头写作小说。很快夏洛蒂完成了《教师》,艾米莉完成了《呼啸山庄》,安妮完成了《艾格尼斯·格雷》。艾米莉和安妮的书稿被接受,夏洛蒂的被退回。经此打击,夏洛蒂并未灰心,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简·爱》。夏洛蒂的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简·爱》后发先至,首先与读者见面。《简·爱》一面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艾米莉和安妮的作品虽然未被重视,但是在她们过世之后逐渐被认可,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短暂的欢乐。1849年9月,被酒精和鸦片掏空身体的勃兰威尔因肺结核病死,年仅31岁。不走运的是艾米莉在勃兰威尔的葬礼上受了凉,也病倒了。倔强固执的艾米莉拒绝治疗,于三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年仅30 岁。艾米莉病逝不久,体弱多病的妹妹安妮也病倒了,于次年5月死于斯卡博罗,年仅29岁。安妮死的那一天早上,她已经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夏洛蒂悲痛的不能自已。她告诉姐姐:“勇敢些,夏洛蒂,勇敢些。”剩下的独苗夏洛蒂,于1954年结婚。婚后因散步淋雨着凉,久拖未愈。次年1月夏洛蒂夫妇在拜访沙特沃思爵士时病情加重,加之怀孕带来的妊娠反应,夏洛蒂的情况一天天的恶化下去。丈夫尼科尔斯悉心照料也没有把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从疾病手中夺回来,她于3月病逝,年仅39岁。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除了老父亲活了80多岁之外,都没有活过40岁。

shwyyan 发表于 2014-12-25 20:11:22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12-25 20:14 编辑

课程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利用名人效应,在关键的局部造假,以利于导出符合自己论断,这种谎言更有迷惑性。
    先熟悉课文课文进行。讨论如下话题:    1,讨论课文中小草和大树的寓意。    2,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骚赛这个人的看法。
    等这个话题结束,展示夏洛蒂和骚赛的来往信件内容,让孩子们找一找有没有小草和大树。讨论如下话题:    3,根据这些信件,让孩子们再谈一谈对骚赛的看法。    4,假如骚赛看到了本文,他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    5,假如骚赛活在现在的中国,他可不可以去起诉本文的作者诽谤或者侵害名誉权。    6,你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

    接下来可以把勃朗特三姐妹的经历相对详细的讲给孩子们。讨论如下话题:
    7,小草与大树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8,三姐妹成功的原因。(课文中讲了两个因素:勤奋坚韧,这是课文极力表达的,合适的方向途径。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因素课文没提,天赋才华和热爱。小草是永远也长不成大树的,小树才有可能。勤奋坚韧当然也很重要,勃兰威尔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只有天赋和才华是远远不够的。)    9,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怎样的一个人生目标。为了和别人赌气?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为了成为一个事业有成“大树”,为了升官发财?……    10,如果让你活在类似勃朗特三姐妹的那个家庭和环境,可以拥有她们的才华,你是否愿意。    11,假如你是上帝,能够让勃朗特三姐妹重活一次,你是愿意让她们重复一次她们不幸的人生,成为伟大的作家,还是愿意让她们成为平凡幸福的普通人。    12,对于选择“让她们成为平凡幸福的普通人”的,可以继续追问,那你就读不到这些伟大的作品了。我儿子给我的答案,让我挺感动的。这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明显的“幼稚”和晚熟。他说他可以读其他人的作品。我又追问,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家坎坷痛苦经历的结晶,要是都让他(她)们过平凡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能看的伟大作品剩下不了多少了,岂不是很大的损失。我儿子说他宁愿他们幸福,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我有追问,如果他们自己愿意呢。我儿子说,那尊重他们的选择好了。我跟儿子说,我们能够读到这些作品,应该心怀感恩。但是如果消费他们的苦难,那就太不道德了。让别人为我们活着是多么的自私!
   当然有一点应该讲明,平凡不代表幸福,伟大也不意味着就一定不幸。

阿春1008 发表于 2014-12-25 22:00:10

这是什么意思

InGodWeTrust 发表于 2014-12-25 22:40:12

虽然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我记得有本书叫《美国教科书里的谎言》(大意),但是无论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能和此地相提并论。类似的有强拆,记得当年最高法院5:4的判决一出来,42个州马上立法澄清这种开启混淆“公共利益”和“公共使用”危险边界。 可笑的是当时大陆新闻界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至今还有人在说“不都是强拆吗?本质一样”

我在德令哈 发表于 2014-12-26 06:58:42

这就是90年代什么青年文摘啦读者啦那种假冒伪劣心灵鸡屎汤风格的文章嘛!说糟粕都侮辱糟粕了,就是无用的不可回收的垃圾。

yanghd11 发表于 2014-12-26 10:26:37

“课程设计”里的问题很好,也去和孩子讨论一下,谢谢分享!

yanghd11 发表于 2014-12-26 16:51:38

本帖最后由 yanghd11 于 2014-12-26 16:53 编辑

yanghd11 发表于 2014-12-26 1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课程设计”里的问题很好,也去和孩子讨论一下,谢谢分享!
我们上的民办校,用的自编课本,但是苏教版和人教版的课本都有

hb可可2007 发表于 2014-12-26 19:52:13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更让人无语了。

阿春1008 发表于 2014-12-26 21:54:34

这样的课本何苦让孩子还要得高分,某些家长真要看看分数背后的实质啦。

用心重复做00 发表于 2015-2-17 15:15:25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很重要,是教教材还是立于教材之上,握手,我们用苏教版教材!

暘媽媽 发表于 2015-3-10 16:40:48

这篇课文好可笑。楼主的教法很赞。

红领巾 发表于 2016-11-24 14:58:38

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

冰冰的冰 发表于 2019-4-5 20:30:11

谢谢楼主分享{:90:}g

Giant 发表于 2019-9-26 08:29:59

鸡汤文

琦妈88 发表于 2021-4-21 15:18:16

看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利用拙劣的课文—《小草和大树》(苏教版6上第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