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5-2-9 14:47:27

父母需要推孩子一把吗?转自新浪博客--真妮的咖啡屋

Q: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岁多,游泳学的不错,就是不敢跳水。妈妈强迫了几次都不行,就说:"你再不敢,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这样严厉逼迫下,儿子终于敢跳了,当他成功跳下水后,开心极了。妈妈觉得自己非常正确:不这么逼迫他,他几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呢?我认为这样“逼“是有害的,但她以儿子的开心反应来反驳我,认为孩子是会感激她的。她的观点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呢?将来怎能干成大事?我不这么逼他一把,他跃不过去这个坎,怎么体会的到成功的喜悦呢?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不对头。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钢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儿童心理学书都指出这样是有害的,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但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这样从长远来看好不好?而且,也听到过有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当初你怎么不下狠心推我谈琴/打球/画画...现在我什么都不会!"当初父母的确是下不了"弹不过去就不让上厕所"这样的狠心的,现在竟然落这种埋怨。 我很迷惑,该不该也推自己的孩子一把?A: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这个“努力”,并不是由孩子的“自我”来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时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却没有办法转移到别处去的,它们会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决掉。 什么是成功?     对于一个以前只吃半碗饭的小孩,这个星期开始吃大半碗饭,是不是成功?是。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棒小伙子来说,吃大半碗饭算不算成功呢?不是。也就是说,成功的定义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是不一样的。并且,成功不是跟别人比较才有的体验,而是需要跟自己比较。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父母不应该拔苗助长。    按照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生八步来说:     3-6岁的孩子,在自我满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开始要仿效大人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遭到挫败、或因父母的限制,就会感受到负罪感,从而停止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明白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是成功。但是对于之前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就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6-12岁是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学会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自己”的事情,以预备青春期的来临。在上一个阶段成功成长的孩子,会很热衷于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年龄越大,越“勇敢”。而那个不敢跳水的孩子,明显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挫败,对自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感,妈妈的威逼最终成功更是使“妈妈的力量大过我”这样的概念深植于小孩子的脑海中。这会使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会知道——妈妈的作为对他来说,说明了两点:一,“你不行”;二,“妈妈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诉他,他 “心里的不舒服”来自于哪里。     12岁之前的问题不解决,到青春期会非常使人头痛,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解决,轻则会造成青春期延迟,问题性格(没责任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信等等),重责造成青春期精神问题。人生发展每一个台阶都受前一个的影响,一个不成功,都会影响一生。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事实几乎完全没概念。    当然,Erikson也指出,每一个没做好的台阶,最好的方法是“回头再走一次”。但有我们多少机会可以重回一次呢?有多少人懂得怎么让没长好的孩子重来一次呢? 逼迫孩子的后果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孩子被培养成龙成凤的没几个,需要“重来过”的却很多!    还有,那个男孩的妈妈认为孩子的“开心、喜悦”是来自“成就感”,我不认同。他的开心是因为他终于做到了妈妈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是因为他“成功地满足了妈妈的要求”。这是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从行为心理学上说,那个被妈妈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听话”就得到妈妈的认同、就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但是他以后不会自己思考,只有听别人的话才行。因为如果“不听话”,妈妈会不认他这个儿子,他就得不到最重要的人的承认,也得不到妈妈所说的成功。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妈妈逼迫孩子跳水的方式最终使孩子失去的是自我思考、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从家庭教养的方式上来说,严厉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如何让自己快乐——除了不断地拿“第一”或者“赚大钱”;溺爱的家庭,孩子一生也得不到快乐,因为他不懂得使别人快乐,别人当然也就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只有严格与慈爱并举的家庭,才会养出真正快乐的人。对于所谓的“虎妈“,我劝她们把“虎气”用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上,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不吃饭吃多少,妈妈宁可在饭后辛辛苦苦捡饭粒;让他们自己上厕所而宁可花时间力气去洗他们弄脏的臭裤子;让他们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几跤……而对于其他的技能学习:弹琴、画画、打球、游泳什么的,也让他们自己决定——即使是决定放弃,也要让他们明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关于孩子长大了之后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为什么不逼他们这种事情本身更悲剧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可还在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责怪家长,自己完全不承担责任。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权、选择权都被剥夺了,现在却要他们承担“长得不好”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孩子抱怨的内容不对,但孩子有权抱怨。家长如果代替孩子选择、决定,所以也要承担责任,这个很公平。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5-2-9 15:32:14

真正和孩子一起学一样东西,你才知道做个孩子有多难
学个东西真的很难的
需要不断练习
这样在出现情况后,就会在孩子立场考虑了

sherryma1234 发表于 2015-2-10 10:26:24

来自知乎的回答:先说我的观点:不需要推,不应该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孩子身上播下种子,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
现在家长的教育,大多都是结果导向的,哪种方法能够看到即时的,明显的结果,家长们就采取哪种方法。没错,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都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而心理伤害一旦造成,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很可能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爆发的。那个强迫自己儿子跳水的母亲,用的方法就是“恐惧让人成长”,“有条件的爱”。是的,表面上看,她用的方法确实让小孩子尝到了跳水的喜悦,可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必须表现得符合父母的要求,他们才会要我,才会爱我,否则,我就没有价值感了。想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题主有一段提到:也听到过有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当初你怎么不下狠心推我谈琴/打球/画画...现在我什么都不会!"当初父母的确是下不了"弹不过去就不让上厕所"这样的狠心的,现在竟然落这种埋怨。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不能单单从句子本身的意义去理解这个问题。这些话里面,其实可以解读出一些深层次的信息:1.孩子埋怨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针对具体的某件事,很可能只是籍着某件事借题发挥;2.很多时候这种情况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对孩子的溺爱,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始终相信,孩子就像小树,只要给孩子充足的养分(爱,自信心,安全感),这颗小树一定是会直挺挺的往上生长,而不会往歪里长。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长歪,其一是他们的教育方式不对,没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养分,其二是他们安全感不足,老是担心自己养的小树会长歪。说到底,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其实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播好爱的种子,给孩子充足的养分和时间(这个很重要,很多家长因为安全感不够,等不起,等不及,所以用了一些极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静待花开就可以了。

linglilt 发表于 2015-2-10 16:22:30

说得真好,很多家长因为安全感不够,等不起,等不及,所以用了一些极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静待花开就可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母需要推孩子一把吗?转自新浪博客--真妮的咖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