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悦悦妈妈:悦悦从两岁三个月开始,突然变得攻击性很强。比如大家一起在海洋球里玩,小朋友摔到一起,她顺口就把别人给咬哭了。还有的时候,她故意挑逗别人,把水或沙子扬到别人身上。我尝试过惩罚、批评,也尝试过给她讲道理,我甚至曾经使劲咬过她一口,让她知道别人被咬也是很疼的。但是,好像这些方法都没用。
李岩:一直以来,大家对孩子攻击行为就有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打人是因为父母管得不够严,只要够严格,攻击行为就会停止。但事实上,它背后最深层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悦悦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
李岩:我们可以发现,身边有这样两类孩子:同样面对威胁(比如别人抢他的东西),一类孩子攻击,另一类孩子退缩。前面那类孩子,通常是父母比较放手,他的“力量感”比较强,后面那类孩子平时父母管束、控制较多。虽然结果看上去截然相反,但两类问题的根源都是同一个:安全感不够。
可问题是,攻击性强的孩子看上去力量感很强,但那种感觉是假的、表面的。这不过是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企图通过行为上的强势——攻击别人,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有掌控力的。真正安全感好的孩子,不需要也不会通过攻击去体现力量。
因为说到底,安全感描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别人喜不喜欢我?我需要帮助时,别人会不会帮我?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还是冷漠的?而攻击、破坏虽然都展现了“力量”,但它们都建立在“人跟人冷漠的关系”之上。当力量感基于的是“人跟人之间温暖的关系”,那么它体现出来,一定是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悦悦妈妈:所以,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根除女儿的攻击行为呢?
李岩:首先,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是,借助大家常常说的增强安全感的办法,比如跟随孩子的需求、无条件地表达你对孩子的喜欢、接纳孩子包括他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在这个方面一点一点变好,让她感觉“别人喜欢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另外,面对这个具体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去寻找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比较快能见到效果的方法。
悦悦妈妈:比如您有什么具体方法的推荐呢?
李岩:1. 高品质的共同时光(Quality Time)。在孩子平时大量没有发脾气的时间里,多给孩子高品质的时间。意思是,全身心地陪伴她,工作、电话、家务等各种骚扰都被排除在外,你所有的关注力都在她身上,而且你们不做任何功利的事情,不是为了提高她的英文水平或者让她背会几首唐诗,这段时间只是属于你和孩子单纯的快乐和享受。这样一段时间的目标,就是为了营造联结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多喜欢她,这种喜欢没有任何条件和期望。
2. 游戏时光。目标和上面一样,只是它是高品质时光的一种变形,它更加极致,也更有治疗效果。你设定一个适合的频率(比如每周一次),以及每次的时间长度(比如每次20分钟,但刚开始从较短的时长开始,如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听孩子的,除了极端的安全问题。比如你原本规定每天最多吃3颗彩虹糖,那么当孩子提出这段时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时,你只能听她的。就是完全的跟随和满足,甚至她会企图摆布、控制你,也全部满足她。
3. 打闹游戏。对于某些能量特别强的孩子来说,攻击行为有可能是力量释放不够造成的。他们不一定有多少负面情绪,就是憋着了。对于这种孩子,打闹游戏特别有用,比如枕头大战或者追追打打的游戏。即使孩子不是这种情况,在打闹游戏中,我们和孩子大量的肢体接触也对增加联结有好处。比较难的是,要把握好打闹的分寸,既不能让孩子过于较真,又要让他出尽全力,最后还得让他占上风,取得胜利。
4. 挤压游戏。让孩子压着你(而不是你压着他),你起到一半被他“压下去”,再起再压下去……另一个挤压游戏是:三明治!孩子变成三明治中间的火腿,爸爸和妈妈把孩子夹在中间,然后用合适的力度挤压孩子。这样,三个人其实是抱成一团的。
这些游戏都是希望同时给孩子增加两个营养:联结和安全感。只要这两个营养足够,孩子的问题会自然消失。总之,面对孩子任何“不妥”的行为,打人、咬人、哭……我们都把它看成一种表达,我们要做的不是想办法堵截孩子表达的通路,而是想办法弄清楚他真正的意思,然后相应的想办法解决深层问题。
悦悦妈妈:好的,我回去试试。但是这些工作是不是不能马上起到效果,比如这一个月孩子出去肯定还会打人。那么在她攻击人的现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李岩:基本的原则是:我们找到孩子攻击的真正原因、理解他,并不代表我们认同他的攻击行为。我们不认同孩子的攻击行为,不代表在他攻击以后我们要对他进行批评、说教。
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个7岁的男孩又如往常一样,开始攻击同学。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都以失败告终。有一天,一个心理老师来了,当他目睹孩子再次攻击时,老师一边抱住他,一边只在他耳边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很难过。”愤怒的男孩突然大哭,哭了好一阵子,他对这个老师说:“这里没有人喜欢我。”
所以,在攻击现场,我们必须立刻拉开孩子,制止住他,但同时不要批评,也不要讲任何道理,这一点用都没有。孩子肯定知道打人不对,只是在情绪当中的他,没有办法用理智控制行为。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妈妈知道你很难过”。除了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非语言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态度,比如把孩子抱开时,我们的力度、眼神、肢体动作透露出来的是“你怎么总是控制不住!总是记不住”?还是“我知道你难过,但打人是不可以的。不过妈妈对你的爱,并不会因为你打人而减少”?
悦悦妈妈:这不会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呢?
李岩:理解、接纳孩子和纵容完全是两回事。
纵容是一种无奈,“我不喜欢你打人,但我拿你没办法,你爱怎么就怎么。”于是,可能看到孩子打人,都不及时制止。这种情况下,妈妈对自己、对孩子是没有信任的。
而真正的理解是,你绝不能允许孩子打人,所以坚决制止他,但是事后你并不会讲太多道理,因为你相信孩子知道打人不对,他只是被困在负面情绪当中了。这时候,接纳情绪是需要和制止行为同时进行的事情,两者一点儿都不矛盾。---游戏力工作室博客

教育观点
809 查看 7 收藏帖子 (4)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sherryma1234

    楼主 2015-2-26 09:47:23 使用道具

    1. 高品质的共同时光(Quality Time)。在孩子平时大量没有发脾气的时间里,多给孩子高品质的时间。意思是,全身心地陪伴她,工作、电话、家务等各种骚扰都被排除在外,你所有的关注力都在她身上,而且你们不做任何功利的事情,不是为了提高她的英文水平或者让她背会几首唐诗,这段时间只是属于你和孩子单纯的快乐和享受。这样一段时间的目标,就是为了营造联结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多喜欢她,这种喜欢没有任何条件和期望。
    2. 游戏时光。目标和上面一样,只是它是高品质时光的一种变形,它更加极致,也更有治疗效果。你设定一个适合的频率(比如每周一次),以及每次的时间长度(比如每次20分钟,但刚开始从较短的时长开始,如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听孩子的,除了极端的安全问题。比如你原本规定每天最多吃3颗彩虹糖,那么当孩子提出这段时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时,你只能听她的。就是完全的跟随和满足,甚至她会企图摆布、控制你,也全部满足她。
    3. 打闹游戏。对于某些能量特别强的孩子来说,攻击行为有可能是力量释放不够造成的。他们不一定有多少负面情绪,就是憋着了。对于这种孩子,打闹游戏特别有用,比如枕头大战或者追追打打的游戏。即使孩子不是这种情况,在打闹游戏中,我们和孩子大量的肢体接触也对增加联结有好处。比较难的是,要把握好打闹的分寸,既不能让孩子过于较真,又要让他出尽全力,最后还得让他占上风,取得胜利。
    4. 挤压游戏。让孩子压着你(而不是你压着他),你起到一半被他“压下去”,再起再压下去……另一个挤压游戏是:三明治!孩子变成三明治中间的火腿,爸爸和妈妈把孩子夹在中间,然后用合适的力度挤压孩子。这样,三个人其实是抱成一团的。
    这些游戏都是希望同时给孩子增加两个营养:联结和安全感。只要这两个营养足够,孩子的问题会自然消失。总之,面对孩子任何“不妥”的行为,打人、咬人、哭……我们都把它看成一种表达,我们要做的不是想办法堵截孩子表达的通路,而是想办法弄清楚他真正的意思,然后相应的想办法解决深层问题。
  • yifeiyihang

    2015-2-26 09:53:55 使用道具

    不错,学习了
  • 芊妈502

    2015-2-26 10:12:40 使用道具

    谢谢,学习了
  • sherryma1234

    楼主 2015-2-26 10:18:27 使用道具

    该不该让孩子知道乞丐可能不值得同情?
    嘿,还记得《美丽人生》里那个叫基多的犹太父亲吗?

    明明是在纳粹集中营里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和屠杀,可身为人父的基多,为了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不让孩子的心受创伤,骗孩子说,我们在这个集中营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这只是玩一个挣分的游戏。这是一个挣够了一千分之后,我们就可以赢得一辆坦克车,并且获得人身自由的游戏——世界的冷酷被父亲充满爱意的谎言美化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

    基多被纳粹押去枪毙,经过的孩子藏身的小铁柜时,基多装出一副乐观开朗的模样,同时暗暗示意儿子遵守游戏规则,千万不要出来,永远难忘基多离开前向孩子扮的鬼脸。

    这个世界需要真相,因为真相能让我们远离愚昧;但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美丽的人生和温暖的童话。虽然用不着像基多那样,通过欺骗给他美好,但也不必刻意打击他的善意,把成长交给时间,让孩子按照节奏成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到了某个年纪,他会明白并不是每个乞丐都值得同情。你好似当头棒喝地让10岁的孩子看到一般人20岁才看得到的黑暗,对他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孩子有善良之心,你有不愿意被骗的坚持,如果两者都要兼顾,不必骗他,也不必故意让他同情乞丐,但不妨引导他为自己的善良负责,比如让他用自己的工资、压岁钱、奖学金帮助别人,而不总是伸手向你要钱去做好事。
  • fuzhong65929

    2015-2-26 10:48:44 使用道具

    很棒的分享!学习了!谢谢楼主!
  • 6889267

    2015-2-26 14:42:55 使用道具

    好棒啊,喜欢这样的文章
  • 宝贝乖乖81

    2015-2-26 16:16:04 使用道具

    多谢,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