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教育 发表于 2015-3-6 10:32:50

惊蛰篇: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篇:万物复苏很艰难——家庭教育方法惊蛰(insects awaken)——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孩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与生活,行为是好,还是差?进步是大,还是小?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关。在本篇中,我们批评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1、溺爱教育害莫大焉世上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从父母处各得一半基因,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但疼爱要讲究方式,不是每天给他好吃好喝,接送他上学就是对他好了。我们注重的是他的未来。很多事情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家长的不放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照顾使孩子品德、智力和身体发育停滞不前。家长可以给予孩子生命,却无法担负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事情。教育部官员朱慕菊女士说了一句极为发人深省的话:“家庭可能会包容骄横的孩子,社会却不会容忍成年‘皇帝’游走。”“爱”孩子是不让孩子受到伤害,而不是让孩子形成依赖。
    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一个家庭如果缺乏父爱,母爱就容易向溺爱发展;而如果父亲也溺爱孩子,孩子所受的损害就是双倍的。溺,是沉迷不悟和过分的意思。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就有害,爱也是。 采用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对孩子操心过度,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经常表扬,降低难度,从不批评,“你真棒”不离口,孩子不遵守规范说是有创新精神,孩子不努力学习仍旧夸奖有独立意识,孩子打人说是自我保护能力强,孩子骂人说是语言能力强,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由于过分娇宠,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易发脾气、不遵守规则、没有公德、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孩子学习能力很差,一再要求家长提供帮助,最后必然对家长非常不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遇到风雪立即凋零,一走上社会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肯定失败。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认为批评会使孩子产生自卑,不利于健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首先,批评不一定导致自卑;其次,自卑不一定导致消极。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把双刃剑,有时它是沉沦丧志的毒剂,有时则是使人产生超越命运、超越自身巨大动力的兴奋剂。那些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即阿德勒所说的“宠坏的孩子”,一旦接触现实,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认为社会恶待了他,常常怀着敌意和仇恨向社会攻击。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个人越是躲着问题,问题越会揪住他不放。我们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采用溺爱方式的比例非常高,危害特别大。一些中小学生是如此“挑战”家长权威的:我要维权、我要出走、我去当和尚。你打我,我就告你。你要向我道歉。你再敢说我不好,我就跳楼。而学校留作业更不对,教育部都减负了,老师不执行,我就不完成作业。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的一个后果是,孩子的竞争性不足或是被扭曲。竞争性过低的个体可能无法取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功,进而还可能导致退缩,焦虑,神经症等不良症状的发生;而竞争性太强又可能在社会交往中过于咄咄逼人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A型性格”,使身心疾病的发作率大大提高。所以竞争性要保持一定的度,只有正常的竞争性才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公平竞争是现代社会公认的原则。家长的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不健康心理,甚至精神疾患。溺爱型家教方式培养出的孩子,经常是:想入非非而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并心猿意马,稍遇坎坷必一蹶不振,只图虚荣却华而不实。十道容易题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道难题经过我们的冥思苦想后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把孩子面前的一切都安排的尽善尽美,一切都替孩子想到了、办好了,孩子用不着想什么、做什么,于是,孩子就必然成为什么也不会想、什么也不会干的“弱智”,这是因为你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家长不是背着孩子过河,而是要教他游泳。爱孩子并不难,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事连母鸡都会。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化为适当的教育。例如,学会拒绝,即怎样对孩子说不。举例说明,孩子晚上要看电影,家长拒绝,可以这样表达:第一步:承认孩子的愿望。“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第二步: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日子的晚上,不能看电影,你记得吗?”第三步: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你星期六晚上可以看。”第四步:给孩子表达生气或失望的机会。“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争取每天晚上都能看电影好吗?”我们知道,艰难困苦会使人迸发出惊人的智慧、狡诈、勇气和创造;饱食终日却会让人变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这其实是极其浅显的道理,然而,人们最容易忘记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浅显的道理。古人说:“以不慈为慈”。此话有深意,值得我们的家长朋友深思与牢记。

大国教育 发表于 2015-3-6 10:33:11

2、棍棒底下出孝子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采用棍棒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强调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稍有不听从就进行批评和惩罚。他们以严代爱,严而无格,严而无度,严而无方,严而无恒,一严就厉,喜怒无常。高兴时拿孩子当玩具,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这些家长对孩子严加监视,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父母为孩子制定计划,发号施令,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唯一的积极力量。而孩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被动的、屈从的,非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抑制。孩子有敌对情绪,一旦摆脱控制,孩子的学习便立即松垮了,“老猫不在家,耗子就造反”。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育态度下,孩子缺少自主权和积极性,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不会选择,不会做事;或者会形成蛮横、撒谎心理,逆反心理强,往往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甚至形成反社会性格。您自以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学好,其实高压教育终究会招致孩子的抵制和报复。扭曲的力量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牛顿第三定律在这里并不失效。越是高水平的家长,就越是很少用棍棒教育。每一个品德和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打出来的。对孩子使用暴力就是由于孩子弱小,没有反抗能力。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文化必将埋下暴力的种子和漠视法律与人权的习性。长大的他们结婚后可能会打自己的妻子,当了警察他就可能打犯人,当了干部他就可能会滥用职权。应坚决反对“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的错误观念。总盯着孩子的失误,是家长最大的失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是家长最大的缺点。有一些家长教育粗暴,对孩字动辄张嘴就骂、抬手就打,造成孩子畏惧家长,不与家长说实话,不愿回家,在社会上结识不良朋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采用陈旧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味“训诫”,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性格孤僻,人格扭曲,在家中做“奴隶”,就到社会上称王称霸,家里不给钱,就去社会上抢;还有的家长借口忙于生计,不顾子女;有的离异或重组家庭的家长把子女当累赘,恨不得把孩子踢出门外。这些“管教”方法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最终把孩子送进监牢。   

大国教育 发表于 2015-3-6 10:34:05

3、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把打着“锻炼孩子自立能力”的旗号,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掌握谋生能力。只重视把孩子“养大”,忽视对孩子素质、能力的培养。
    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有些家长“以自己为榜样”:有的家长认为自己“从小没受过什么正规的家庭教育,如今也很成功”,经常把“我们那会儿谁管了”的话挂在嘴边,忽视了自己当年所处的特定条件与今天孩子所处条件的不同,把自己的“成功之路”照搬给孩子。
   这是一种不过问的教育态度和管理方式,叫做放任型教育。父母放弃教育责任。孩子如果总是被家长忽略,会由于得不到关心而随心所欲,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指导,听之任之,不负责任,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不指导孩子学习,一切活动由孩子自己安排。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孩子学习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有个6年级男孩子在亲戚家洗完澡,光着身子就出来了,完全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家长放任的结果。危机不是一个晚上酿成的,而是对问题长期掩饰的必然结果。一些家庭放任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的生活做准备。为孩子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酒划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放弃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给孩子反教育。所以,家长不能采用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放任。

245221309 发表于 2015-3-6 10:34:18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大国教育 发表于 2015-3-6 10:34:37

4、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我孩子是个独生子,我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既然溺爱教育、放任教育和棍棒教育效果都不好,希望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提倡家庭权威型教育。家长应以平常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能忍耐、平等、谅解、爱护、关心孩子,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如果家庭教育的安排能使孩子受到鼓励,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品质和能力。采用这种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效率高。家长就是不在场,孩子仍能主动学习。民主意识变成父母的民主作风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其平时待人处世的态度有关。尊重自己的孩子不是说孩子不论正确与否,家长都一概同意,而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权威,能发挥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家长习惯于与孩子商讨,竭力取其正确与合理的部分,不轻视孩子,不对孩子和孩子的建议不屑一顾。当然,民主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混乱松弛,不是降低难度。对民主的认识是家长实行民主的权威型教育方式的保障条件。有的家长仅仅把民主视为一种手段,可以在需要时用一用,点缀一下,不需要时就丢开。这是不够的。关键是不仅把民主看成是手段,而且把民主看成是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于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孩子的德智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向上的融洽气氛,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家庭教育的方法各有所长。家长应认识到没有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适用就是有效,管用就可满意。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能让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获得创新的快乐,领略学习的趣味,享受成功的喜悦。

大国教育 发表于 2015-3-6 10:36:37

5、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精髓。其内涵非常丰富,我也不能完全阐释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意思。第一是“自然无为”。家庭教育要自然进行,因势利导,要扬长避短,勿盲目攀比,不要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刻意追求,绝不硬把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攀比。第二是“清静无为”。家庭教育要反对搞运动,反对动辄指责,反对朝令夕改,反对胡乱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炸小鱼时如果总去翻动它,鱼就烂了。有的家长让孩子上好几个培训班,结果孩子一事无成。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说的是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千万别摸,伸手必然被烫;可是如果知道了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去动热铁。这就无不为了。家长越是无为,孩子就越是有为;溺爱的家长如果都包办代替了,孩子可就什么都不会做了。对家长来说,要紧的是您不在场的情况,您的孩子在做些什么;而不是您在场时发生了什么。如果只想让孩子听您的,那么当您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听谁的了。该走的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懂得生活的甘苦。有个家长对孩子实行三不管政策:不管听写;不管检查作业;不管找习题。听写,就让孩子找录音机帮忙;检查作业,让孩子自己检查;找习题,也让孩子自己找。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就此下降,父母也咬牙坚持。孩子看到父母真的不管,只好自己想主意、想办法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开始回升,孩子还说:“别人的成绩是爸爸妈妈帮助的,我全靠自己,这才叫本事呢!”名次不稳定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水平。名次这东西,也不必太计较。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大家都望子成龙,可是第一名只有那么一个。何必整天逼着他们争那个第一呢?重要的还在于孩子的实力,还在于他自己干!在学校里要凭自己的力量,将来走入社会,更要凭自己的力量。哪个家长能跟孩子一辈子呢?他是那块料,自然会得第一。小学就那么费劲,到中学、大学怎么办?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如学习鱼类。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不同的鱼,记下它们的形体、颜色、活动特点、生活环境,也可以照相或把着鱼的形体画下来。然后到图书馆、家中或网上查阅这些鱼的资料,进一步研究,有问题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或请教专家,直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无为而治,是家庭教育水平高的体现。神游宇内,意在行先,以少胜多,炉火纯青。至此,家庭教育的千变万化了然于胸,驾御自如。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惊蛰篇:万物复苏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