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youplease 发表于 2015-4-15 09:21:48

是到了应该重新考虑教育目的、理念和方法的时候了

本帖最后由 asyouplease 于 2015-4-16 08:06 编辑

下面的两个内容分别来自于网络(我没有考究其中数据的准确性的),放在一起是想提醒大家:到了该考虑教育目的、理念和方法的时候了。

(不过第一部分内容有推销书籍之嫌。)
(1)乔布斯、比尔盖兹、爱因斯坦、爱迪生、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这些世界出众的知名人士,全为「犹太裔」。犹太人到底有多出色?以下数字告诉你:

诺贝尔奖历届得主中,有近2百位是犹太人;已经发出的奖项中,有23%颁给了犹太人。
光是2013年,就有6名犹太人得到诺贝尔奖,占了得奖总人数的50%。
犹太人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入学率高达30%。
你以为犹太人的智商天生比较高吗?不!

以韩国人作为比较,其平均智商是106,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以色列人平均智商只有94,世界排名45。

韩国在「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数学排名第1、阅读第2、科学第4;但以色列的排名只有30名附近。

韩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与热情不输给犹太家庭,但相较之下,学习结果显然不甚满意:有史以来韩国人获诺贝尔奖,只有和平奖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入学率,韩国人不到百分之一。

问题出在哪?韩国富川大学教授、哈佛如塔教育协会会长田圣铢指出,我们的读书是「听、背、考试、忘记」无止尽的循环,但其实,淹没在教科书中的读书法,无法教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犹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读书法》作者李大熙表示,犹太人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头脑,并不是天生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透过他们独一无二的读书法,使其有过人一等的表现;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成就甚麽,而是为了让自己幸福,以致於其他好处也都跟着来。

该书提出的观念与实际方法,绝对会打破台湾人对於读书的刻板价值。

读好书第一步,提升使命感

不是要成为成功的人,而是要成为有价值的人。
(后面观点我不太赞成,需要者可以自行搜索)

asyouplease 发表于 2015-4-15 09:22:17

本帖最后由 asyouplease 于 2015-4-15 09:26 编辑

近来,英国引入上海的数学教育体系以及乘法口诀,似乎又证明华语地区数学教育的优越性。但其实中国的数学培育体系只在某些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综合来看并不格外优越。

根据《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等文献,英美中学水平的数学教科书并不比中国容易,有些部分难度甚至更高
2008年的论文《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从知识含量、推理、运算、背景、探究多个维度,通过难度公式系统比较了中美典型初中教材的难度。

结果显示,和人教版教科书相比,美国的教科书在代数上的内容难度显著高于中国,在概率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分支差距更为明显。在几何上内容难度相差不多。之所以产生中国教材难而美国教材简单的印象,一方面在于之前用于比较的教材比较陈旧,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的“习题”难度更高,同样的知识点出题更难,而不是在知识深度上有更多要求。这在数学教育比美国初中多出将近1/3课时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另外,根据论文《中英高中数学教材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英国的A-Level基础数学科目,有专门的概率统计教材与考试。其中涉及到的泊松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在中国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也鲜有提及;对正态分布的介绍与应用标准也高于中国教材,考试难度要求也比较高。

根据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胡卫平教授2004年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研究:中国学生在和英国学生对比时,除问题解决一项技能外都不占优势
中国学生引以为豪的运算能力的确强过美英的学生。但这也部分出于教育理念的差距。美国和英国的数学教育并不排斥、甚至鼓励使用带编程的计算器进行运算。因为美英对数学的看法更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并不特别看重运算技巧。例如,中国的教科书中使用计算器、网络等综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并不多。以高中教科书为例,使用计算器的例题不超过2.4%,而美国超过13%,使用互联网不超过3.6%,而美国超过40%。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距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学生超强且牢固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整体解决方案”上不如英美学生。Edward等人1997年的研究认为,中国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低于美国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胡卫平教授2004年发表的研究指出,除解决问题一项能力之外,中国学生在发现问题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得分都低于英国学生。

国际权威教育评估统计发现,华语地区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增加更多课时和延长课外学习时间实现的

根据“国际数学与科学技术教育成就去势调查”(TIMSS)的数据,台湾学生在数学上有信心的比例学生显著低于国际平均,在个别年级甚至是倒数第一,而美国学生普遍对数学乐观。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年都进行的针对15岁~16岁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技等学力进行的广泛测试。PISA的调查发现,上海学生每周课内课外的学习时间大致为35小时,超过美国和芬兰10小时以上。换言之,华语区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和计算能力很强,但这是以丧失学习信心和增加高强度的学习时间为代价的。
有国际声誉的顶尖华裔数学家几乎没人在1949年后于中国接受完整的学术训练并开展研究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的数学学术环境很难和国外比肩。有两位获得沃尔夫奖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和丘成桐。其中陈省身在民国完成数学教育,在美国普林斯顿完成其最主要学术著作,丘成桐的本科以上数学教育和主要学术贡献都在美国完成。去年因为在解决孪生素数难题上做出开创性贡献而名声大噪的中国数学家张益唐,在北大完成本科教育后就去美国继续深造、研究。他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假如自己留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数学突破。

国外获得菲尔茨奖的顶端数学家有很多人在青少年时代曾获国际数学奥赛奖牌;但中国大量的奥赛奖牌获得者没有一个获得菲尔茨奖或阿贝尔奖等重量级国际数学大奖

以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为例可以一窥中国高端数学领域的浮躁风气:IMO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水平学科竞赛,目的是培养和促进青少年对数学兴趣。国外的IMO获奖者中有很多最终都在数学上做出极大成就,例如俄罗斯/前苏联九位菲尔茨奖获得者中,有五位拿过IMO奖牌;著名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参加过三次IMO,全部有所斩获,他在2006年获得获得菲尔茨奖。

中国自1985年开始,几乎次次不落参加国际数学奥赛,并且成绩很好。截至2008年,中国在国际奥赛上获得超过130枚奖牌,其中超过100枚是金牌。但是其中没有一位菲尔茨奖或阿贝尔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被认为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青年数学家的最高荣誉——连从事数学行业的人数都寥寥无几。这和中国采取组建奥赛“国家队”、获奖保送名牌大学等手段将IMO过度竞赛化、功利化不无关系。



1280623 发表于 2015-4-15 09:58:14

好文,点赞

钻石六小姐 发表于 2015-4-15 10:09:46

《犹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读书法》作者李大熙,还没有看过。

DAOMA 发表于 2015-4-15 10:46:56

哎。。。。。

衎衎妈 发表于 2015-4-15 11:38:14

当当找不到这本书呀,真想看看

1741664237 发表于 2015-4-15 11:41:10

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

245221309 发表于 2015-4-15 14:31:38

有信仰才强大

atlaszhong 发表于 2015-4-15 20:58:35

世界上最无聊的,就是一大段一大段,最后,却是稿费~

若熙爸爸 发表于 2015-4-16 00:03:10

哟哟呦 发表于 2015-4-16 07:29:55

阅读,深思

迦绫。频迦。 发表于 2015-4-16 08:11:55

不是要成为成功的人,而是要成为有价值的人
这句很对,并不一定成为科学家就是唯一有价值的人啊,所以也不能以这个为基准来参考,就算学习了它的教育方法,但实际还是在本国的教育体系下受教,那同样也是没用的吧

jiankan 发表于 2015-4-16 08:18:45

要去读美国名校,还不是要看你中学成绩单,应试跑得了?在中国读书,你可以只读书,其余时间选择让孩子放松;想去上美国名校,对不起,人家要你有各种所谓的社会实践,说白了要很多证书,你就拼命去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吧。

又逢 发表于 2015-10-27 11:05:15

不要让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割裂开来,甚至矛盾起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到了应该重新考虑教育目的、理念和方法的时候了